2010年10月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doc_第1页
2010年10月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doc_第2页
2010年10月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doc_第3页
2010年10月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doc_第4页
2010年10月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试卷2010.10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3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a)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b)有了一道(c)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d)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本文作者是_,初中时曾学过他的散文_。(2分)2、上文第一段中(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是_(2分) A、渺茫 宛然 凝碧 风致 B、渺茫 显然 凝碧 风采C、茫茫 宛然 凝重 风致 D、茫茫 突然 凝重 风致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的含义是_。(2分)4、上文细致地描绘了荷塘月色,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_。(2分)A、表现了对宁静美和朦胧美的喜爱。 B、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C、表现了对荷塘月色的欣赏和赞美。 D、表明荷塘月色确实值得受用。5、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手法之一。请分析下面文字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2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6、在以往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理由是“江南采莲图”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勿忘我访泰戈尔故居(1)鸟儿唱起歌来,婉转而悠长,鸟儿说起话来,清脆而绕舌。通往西莱达的小路犹如鸟语,蜿蜒细窄绵长。一方又一方水田,一片又一片池塘,知足而宁静。无数的小河小湖,浮云在那里梦游。椰子树剪切着天空,让它更优雅一点吧!芒果树将影子留给树下的花草,也抖落些阳光的碎屑。一片水田,刚刚收割完毕,但并不孤寂。它默默地躺在那里,望着禾苗从邻居怀里探头探脑。在另一片新绿之中,褐色的田埂像大鲶鱼拱起的脊背。(2)一段矮墙上,坐着两个白衣人,他们怀抱着琴,吟唱着。我问莎妲芙,“他们是谁,唱的什么?”“当地农民,他们唱的是孟加拉回教诗人拉龙的歌。你知道,拉龙曾住在附近,深受泰戈尔的影响”(3)泰戈尔故居占地大约11公顷。三层的楼房建有两层露台。二层的凉台向前伸出,三层的露台更大,上面只有一座类似亭台的房间,房间的尖端犹如一座细小的金字塔。白墙红窗,花园环绕,玫瑰盛开,榕树亭亭如盖。西面一片大池塘,一条碎石路穿过花园,直抵水边。池上石桥一弯,池旁树影婆娑,那是一棵Bokul树,据说是泰戈尔亲手栽种的。(4)在故居的凉台上,一条小船静静地卧在我的身旁。那条船是一只房船,取了一个和她漂泊的大河同样的名字博多。从挂在故居底层的照片上,我看到她船头高挑,前舱宽大,上面站着一个人。后舱的木柱撑起倾斜的屋顶,也框出许多拱形的门窗,一支桅杆自房顶伸出,却不是向上,而是朝前。房船除了立柱门窗,几不见船屋壁板,坐在里面一定是四面来风。(5)西莱达的田野画出诗人的仙乡,博多河的流水搅扰着诗人的梦魂。那片池塘怀抱着星星,犹如母亲拥着她的小命芽儿。那棵Bokul树碎花飘落,也飘落着天女口中的香液。在豪雨倾盆、孤灯微弱的夜晚,在那既不想读也不能写的无眠时刻,诗人等待着黑夜退却为森林的隐士,等待着灵性的翅膀再度展开。诗人倾听着洪水与饥荒对话,也倾听着金色花绽开的声音。诗人将假模假式的英文诗歌评论掷向桌面,却让无言的月光流泻出永恒的哲思。和莫扎特一样,无论真实的人生如何,泰戈尔只向世界展现自然和人类最淳朴的美,而这美最具有神性。(6)这座房子有个房间,只有一楼挂着照片、画作和手迹的复制品,不多的家具分散在几个房间里,也未标明是否为泰戈尔或家族的遗物。照片中只有三张和本地有关:房子、船屋、还有一张是泰戈尔全家在房前的合影。据说泰戈尔来此年之后,其家人才从加尔各答过来团聚,估计这合影是在年之后拍摄的。(7)在俄国,我曾走访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我也曾在罗马排队进入济慈故去的房间。就自然环境而言,只有西莱达的泰戈尔故居能与图拉的托翁庄园媲美。(8)在西莱达,我自由自在地走动着,随心所欲地拍照。我走到池塘旁,坐在Bokul树下。那树正开着黄白色的花,细小而清香,人们把这花穿成手环和项链,一个孩子给了我一串,我挂在脖子上。我再次登上顶楼,遥望树海和博多河。我想象着泰戈尔在房船上写金色的帆船和江河集,在孟加拉的田野里写纷集和收获集,而在那棵树下动笔写吉檀迦利。(9)太阳斜了,疲倦的光流连在树海上,我依然站在西莱达故居的顶楼上。绿树哼鸣着,似乎那不仅是树的哼鸣,好像有人在唱。细听,果然是水边传来的声音。我跑下楼,胸前的花环跳跃着。沿着碎石路,穿过花园矮墙,歌声越来越近。(10)歌声来自池塘边。(11)在闪动着夕阳的池水旁,在那落花飘飘的Bokul树下,一个老人、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正在弹唱。中年人举起单弦琴,前后摇动,绷出铮铮之音。老人敲着小铜镲,孩子和中年人高声唱着。童音带着村野的稚气,中年人的声音并不浑厚,含着甜味。树影和石桥在水面上流动着。在“守财奴般”的夕阳藏起它的金子之前,人们围坐四周,低头听着,以手拍打着地面。(12)中年人和孩子继续唱着:“当我的脚印不再印在这条小路上,当我不再在这条河上划船,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当灰尘布满琴弦,当枝蔓爬满房屋的围墙,当花园成为莽丛,当苔藓环绕着池塘的边缘,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 (13)哦,我们怎能忘记你,虽然你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我们怎会忘记你!你的诗“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注: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文中所唱歌词、所用诗句都出自泰戈尔诗歌。7、第(1)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2分) (1)_ (2)_8、第(11)段用“守财奴”一词的表达效果是_(2分)9、概括写出“泰戈尔故居”的主要特征:(3分) (1)_ (2)_ (3)_10、文章以泰戈尔诗句“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结尾,其含义是_。(2分)11、下列对文章理解或赏析错误的两项是_(4分)A作品以游踪为记叙顺序描绘“所见所闻”,衔接自然,脉络清晰。B第(2)段写当地农民弹唱拉龙歌的情景,意在写泰戈尔深受喜爱。C通过与音乐家、文学家对比,突出泰戈尔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D想象丰富而贴切,描绘的情景中充满着对泰戈尔的敬意与赞美。E. 作品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优清新,情感浓郁。F作品以“勿忘我”为题的含义是作者对泰戈尔故居难以忘怀。三、默写。(任选4空)(4分)12、(1)_,晋代衣冠成古丘。(2)不忍登高临远,_,归思难收。(3)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4)_,青眼聊因美酒横。(5)_,清辉玉臂寒。(6)不知天上宫阙,_。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评析:三、四两句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此手法谓之“一笔两面”。13、这首诗的体裁是_。(1分)14、“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活画出诗人枯坐的神态,其孤寂之感溢于言表,我们学过的陈情表一文中 一词可以精妙地传达这一神韵 。(1分)15、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C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D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16、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分)五、阅读下文,问答问题。(13分)(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垣。 (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7、第(1)段点明“归去”的原因之一是“_”,本文与作者的散文_描绘的理想世界正是他向往“归去”的形象反映。(2分)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悟已往之不谏 (2)乃瞻衡宇19、第(2)段中两处划线句写“松”、“菊”的用意是_(2分)20、联系上下文,简析第(4)段划线句表现了作者“归去”抉择时什么样的心态?(2分)21、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没有运用的一项是_。(2分)A、虚实相生 B、古今对比 C、叙议结合 D、情景交融 E、用典22、结合全文,概述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归去”的乐趣。(3分)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墨 翁 传 高启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服危冠大襦 ( ) 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 )2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2分)A. 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叹息而去 B. 苟作以眩俗 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C. 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 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D.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2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w.w.w.k.s.5.u.c.o.m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26.墨翁传中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7. 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分)七、(40分)根据下面材料写作国画大师徐悲鸿说:“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要求:阅读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班级_姓名_学号_高三语文答题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13分)1、(2分)_ _2、(2分)_3、(2分)_4、(2分)_5、(2分)_6、(3分)_二、(13分)7、(2分)(1)_(2)_8、(2分)_9、(3分)(1)_(2)_(3)_10、(2分)_11、(4分)_三、(4分)12、(1)_ (2)_(3)_ (4)_(5)_ (6)_四、(7分)13、(1分)_14、(2分)_ _ _ _(每格1个字)15、(4分)_16、(3分)_五、(13分)17、(2分)_ _18、(2分)(1)_(2)_19、(2分) _20、(2分) _21、(2分)_22、(3分)_六、(10分)23、(2分)(1)_ (2)_24、(2分)_25、(2分)_26、(2分)_27、(2分)_高三语文试卷答案一、(13分)1、(2分)朱自清 春背影等2、(2分)A3、 (2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色的优美、光与影的和谐4、 (2分)B5、 (2分)“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沉浸于这朦胧诗意的月光之中,心灵获得了暂时的自由。6、 (3分)分析具体,言之有理即可。二、(13分)7、(2分)(1)生动形象地写出通往西莱达路上的优美环境。(2)为下文介绍泰戈尔故居作铺垫(烘托)。8、(2分)用(反语)引用,风趣(幽默)地描绘人们夕阳西下依依不舍的情致,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