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预防知识讲座.ppt_第1页
中暑预防知识讲座.ppt_第2页
中暑预防知识讲座.ppt_第3页
中暑预防知识讲座.ppt_第4页
中暑预防知识讲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暑预防知识,改编自 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 易桂林,内容提要,中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暑的救治 中暑的预防 高温作业管理规定 通信施工中暑预防,定 义,中暑(heat illness) 是指高温、高湿环境中发生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散热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病 因,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温幅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也易中暑。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 产热增加;热适应差;散热障碍 。,病因及诱因,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促使中暑的原因,获取过多外源热量 产热量增加 散热障碍 汗腺功能障碍或衰竭 体内严重缺钾,发 病 机 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 其次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 机体由于种种原因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在正常室内温度下(15-25)人体散热: 辐射60%【主要散热方式,取决体表温度 与环境温度差】; 蒸发25%【湿度大蒸发少】; 对流12%【取决与空气流速】; 传导 3%【水较空气传导强240倍】。,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及皮肤和肺泡表面蒸发。 人体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3kj(0.58kcal)热量。,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正常人的体温一般恒定在 36-37 oc 左右,这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使体内热代谢保持在一个动态水平上,保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体温恒定。,热流由体中心到体表,主要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皮下组织经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体温调节,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映不敏捷,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深度昏迷。,(2)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易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且pa02并不升高;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4)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的最高生理限度约6l,汗中氯化钠含量约为0.30.5,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5)泌尿系统 :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诊 断,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此时患者体温多为正常或略偏高。,轻症中暑,先兆中暑加重,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此时体温轻度升高。,诊 断,(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重症中暑,发 病 机 制,热 痉 挛,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盐丢失过多,如仅补充大量水而补盐不足造成低钠、低氯血症,导致肌肉痉挛,并可引起疼痛。高温下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大量出汗后仅饮不含盐的饮料,可致失盐失水,从而引起热痉挛。,发 病 机 制,因过多出汗,导致失盐失水均较严重;也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从而引起周围血管过度扩张,循环血量不是,发生虚脱、休克症状。,热 衰 竭,发 病 机 制,热 射 病,受外界热源干扰,体内热量不能正常生理性散发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发 病 机 制,起初,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增加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扩张皮肤血管等加快散热;以后,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升,引起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热 射 病,发 病 机 制,热 射 病,【实验证明】体温42时蛋白质可变性,体温50 数分钟所有细胞均死亡。尸检发现,脑、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肺、肝、肾等有病理改变,胸膜、腹膜、小肠等有散在出血点。,临床症状,前驱症状,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热痉挛,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等肌肉为多。 热痉挛常发生于炎热季节开始尚未热适应前。 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年轻人。,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衰竭,常发生在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者,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偏低但脉压正常。,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前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 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迷。 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出现紫绀。,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脉搏加快,脉压增宽,休克时血压下降。 可有心律失常。 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式呼吸。 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患者初感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继而头痛剧烈、呕吐、淡忘、昏迷,头部温度常较体温高,称日射病,属热射病的特殊类型。,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诊断,诊断,凡有高温接触史,大量出汗,伴有肌痉挛及体位性昏厥、短暂血压下降者,结合实验室检查,不难诊断热痉挛或热衰竭。 过高热、干热皮肤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被认为是热射病的三大特征,再加上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有散热机制障碍或热负荷增加等诱因,一般不难确诊。,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引起高热伴有昏迷的疾病相区别,如脑型疟疾、乙型脑炎、脑膜炎、急性脑血管病、有机磷农药中毒、肝昏迷、尿毒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抗胆碱能药物中毒、产褥热及其它急性感染等。,生命指征评估,治 疗,中暑的现场救护,第一步 转移病人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就地平卧、揭开衣扣、以利呼吸及散热。,中暑的现场救护,第二步 物理降温 冷水或稀释的酒精擦浴,或用冷水毛巾或冰袋、 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 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中暑的现场救护,第三步 使用药物,中暑的现场救护,第四步 按摩穴位 若病人昏迷不醒,则可用大拇指按压病人的人中、 合谷等穴位。,中暑的现场救护,第五步 补充体液 温开水 淡盐水 鲜果汁,急救处理,先兆与轻症中暑,必要时可静滴5gns10002000ml。经上述处理后30min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急救处理,热 痉 挛,在补足体液情况下仍有四肢肌肉抽搐和痉挛性疼痛,可缓慢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维生素c 0.5。,急救处理,热 衰 竭,快速静滴5gns2000-3000ml。如血压仍未回升,可适当加用多巴按、阿拉明等升压药,使血压维持在12kpa(90mmhg)以上。,急救处理,热 射 病,预后严重,死亡率达30,现场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物理降温:将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每隔15,测肛温,肛温降至38.5时c停止降温,移至空调室观察。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患者移至空调室酒精擦浴。用空调车转运。,急救处理,热 射 病,预后严重,死亡率达30,现场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纳洛酮治疗:纳洛酮0.8mg加25% gs20ml静脉注射,3090重复; 对症及支持治疗。,急救处理,通风 低温,吸 氧,降 温,综合与对症治疗,补 液,防治脑水肿和抽搐,急救处理,对症治疗,维持呼吸功能 ; 维持循环功能 ; 防治脑水肿 ; 防治肾脏损害 防治肝功能损害 ; 防治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加强护理 。,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防止重症中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首要目标是切断过高热引起的恶性循环,必须尽早降低中心体温,降低代谢,较早治疗各种严重并发症,包括休克、颅压升高、循环及呼吸衰竭,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预 后,中暑病死率在2070之间,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者中80在50岁以上,但亦有一定数量的年青人,尤其是剧烈运动者、孕产妇。有些中暑患者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肌肉损伤者可持续数周肌无力,重症热射病患者往往留有永久性脑损伤。,预 防,容易中暑的8种人,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的8种人,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容易中暑的8种人,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容易中暑的8种人,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容易中暑的8种人,糖尿病患者,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引起中暑。,容易中暑的8种人,感染性疾病,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容易中暑的8种人,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容易中暑的8种人,正在服药的人,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容易中暑的场所,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 在室外高温连续作业情况下; 在高处日光暴晒下,连续作业; 在高温高湿封闭环境下,连续作业;,容易中暑的场所,在公共场所、家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再加上人呼吸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至0.71时,使人的嗅觉神经麻痹、呼吸急促、身体抵抗力低下,导致中暑发生。,中暑的预防措施,老年人中特别有心血管疾病等易患中暑者,在夏季应少外出活动,衣服薄而宽大,经常淋浴或冷水盆浴避免利尿剂的过度使用,特别提出的是用阿托品时要慎重预防过度抑制出汗。,中暑的预防措施,可采取在高温期间尽力向每位孕产妇进行一次防暑知识教育,彻底破除不通风、不洗脸、不刷牙等旧的习俗,一旦孕产妇出现中暑的前驱症状如四肢乏力、口渴、头昏、胸闷、大汗、恶心等,应立即将其放在阴凉通风处,凉水擦身,然后急送医院救治。,中暑的预防措施,喝水:喝的时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穿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多洗澡:帮汗水离开人体。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中暑的预防措施,外出戴帽子:夏天外出要戴帽子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特别是秃头或发量不多的人,中暑的预防措施,室外作业、剧烈运动者:要适当调整作业时间,要有遮阳设备,补充足量水、盐,尤其要避免由空调状态快速进入高温环境,以防发生意外。 夏季坚持耐热锻炼,提高耐热力。,中暑的预防措施,发布中暑气象条件指数预报: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超过30oc、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3时,就必然会出现中暑人群,据此,气象台在夏季发布中暑指数。根据指数的上升或下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加强急诊抢救医疗体系功能,做到抢救及时、准确,减少死亡。,高温作业管理,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对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60卫防钱字第207号)进行了修订,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89号),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高温作业管理,第三条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 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依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执行;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依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执行;高温作业分级依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执行。,高温作业管理,第四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高温作业管理,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防暑降温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高温作业管理,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落实以下高温作业劳动保护措施: (一)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对于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温危害,应当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二)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保证其设计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和卫生要求,高温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高温日常监测,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四)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高温危害作业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五)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中第三级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作业。,高温作业管理,第八条 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一)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高温作业管理,(二)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四)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高温作业管理,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高温作业管理,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习,并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第十四条 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时,用人单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