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哲学与生活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号: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前部分)编写人:刘洪卫 审核人:王海涛【课标要求】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过程与方法: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法指导】阅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讲授法【学习流程】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探究1】(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归纳】1、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1)(2)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2】(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知识归纳】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2)社会意识是指:(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探究3】 (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知识归纳】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帮你理解】(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其表现:【探究4】1.议一议: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区别地位作用联系【探究5】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知识归纳】5.社会生活的本质:【知识总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一)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探究6】(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知识归纳】(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议一议:如何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探究7】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1)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2)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探究8】 (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知识归纳】(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探究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达标检测】(课上部分)要求:限定时间N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一、最佳选择题: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4.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5.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 )A. B. C. D.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 )A. B. C. D.7.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二、综合探究8.“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21“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2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二、分析题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尽心下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下列问题:(1) 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 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归纳总结:1.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2.(1)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人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自己和人类社会,从而使自身脱离了动物世界。(2)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界发 生关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关系,共同生产和生活。(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以外,改造社会的政治实践、科学实验和艺术实践等也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共同推动的。(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各种理论认识的根源。理论归根到底源于实践。 3.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来看,一切社会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领导发言稿
- 直销新人心态培训
- 拼音创意绘画课件
- 船务基础知识培训
- 时态的完整课件
- 2025版钢结构施工安全教育与培训服务合同
- 时代好少年课件
- 2025版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许可证及合同管理规范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城镇化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知识产权交易与技术保密协议
- 2025年静宁县城区学校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万州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 2025年乒乓球二级裁判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乐清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血标本采集考试试题附有答案
- 2025年公共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期末检测数学试题
- 北京卷2025年高考语文真题
- 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事业单位招聘2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GB/T 45938-2025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
- 企业干部退出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