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教学重点:污染源的调查方法、污染源评价、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教学难点:污染源评价方法、环境背景调查、定性信息的获取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概念、调查程序和方法,重点掌握污染源的评价方法。掌握环境背景调查的内容,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环境质量的预测方法。,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污染物调查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其基本方法为社会调查,调查中应做到“了解一般,抓住重点”。 污染源调查获得的各种污染物数据是以浓度或总量的形式表示的。 为了比较不同污染源的危害程度,确定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必须有一个比较各类污染源对环境潜在污染能力的共同指标,即对污染物和污染源进行标化计算,这就是污染源评价。,一、污染源与污染物,1、污染源的概念 污染源指污染物的发生源,即凡产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2、污染源的分类 1)据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 自然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 非生物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生产性污染源 生活性污染源,2)按其危害所影响的主要对象分为 大气污染源(高架源、面源、线源、点源) 人工源、自然源 水体污染源(地面水、地下水、海洋水)、 土壤污染源(表面土壤、深层土壤)、 生物污染源(农作物、动物污染源)等。,3)按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污染源、 面污染源、 线污染源。 4)按污染源的运动特性分为 固定源 移动源。,3、污染物的概念 任何物质(能量),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污染物因子)。 4、污染物的分类 。 1)按其物理化学特性 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 生物污染 油类 综合污染,2)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 阳离子态 阴离子态 简单有机物 复杂有机物 颗粒物 3)按其控制标准可分为 水环境污染物 大气环境污染物 4)按其污染范围的广度分为 局部污染物 区域污染物 全球污染物,5、主要污染物,1)工业污染物 冶金工业污染物 化学工业污染物 轻工业污染物 电力工业污染物 纺织工业污染物 机械制造工业污染物 建材工业污染物 石油工业污染物 2)农业污染物 高残留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 3)交通运输污染物 噪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二氧化硫、苯并芘等。 4)生活污染物 二氧化硫、废水、城市垃圾等。,二、污染源调查,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与原则 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 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 了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 确定区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提出污染治理和控制措施。 2)污染源调查的原则 目的性(目的不同、方法步骤不同)、 系统性(把源、环境和生物整体考虑)、 联系性(源与环境的关系)、 同一性(同样的标准)。,3)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污染源调查的任务因目的而异。 为了制订某一区域的综合防治规划或环境质量管理规划,调查的任务就是全面了解区域内的污染源情况,以便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为了治理一个区域内某一类污染源,调查的任务就是弄清区域内该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污染源的生产状况、排污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给日常的污染源管理提供资料,调查的任务就是查明各类污染源的情况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上述各种调查可以结合进行。,2、污染源调查的程序,普查(查清区域内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一般情况,并将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区域内环境问题的特点,确定进一步调查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和建立污染源档案。 进一步调查的内容因污染源而异。,1)污染源普查 污染源普查的程序 准备 调查阶段 总结阶段 污染源普查内容 污染源的名称、位置、 污染物名称、排放量、排放强度、排放方式、排污去向(排向大气、水体等)和排放规律 数据整理的步骤 搜集资料 资料整理 选用统计指标 进行统计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08号 现公布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十月九日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污染源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 第三章 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实施 第四章 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五章 数据发布、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 第六章 表彰和处罚 第七章 附 则,2)污染源详查,污染源详查的目的 总结出行业的排污系数 对重点污染源进行调查 污染源详查的程序 组成联合调查组,确定调查目的和制订调查计划 举办布点、采样、分析、统计等内容的培训班 进行污染源详查 排污系数、污染源经济效益分析,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污染源评价 建立污染源档案。,污染源详查要求 A 详查污染源的数目应控制其等标污染负荷占评价区总等标污染负荷的80%以上,或控制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占评价区总排放量的60%以上。 B 要求工作人员深入到污染源现场,进行污染状况的实地调查,污染源的实际采样监测,并配合必要的理论计算。,3、主要污染源的调查内容,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生产管理 “三废”排放、危害及治理 调查 生产发展调查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调查 2)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 农药的使用情况 化肥的使用情况 农业废弃物的调查,3)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城市垃圾量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方法调查 4)交通污染源调查内容 噪声调查 尾气调查,5)水体污染源调查的内容,企业的种类、性质、规模及分布情况。 原料的利用率、生产规模和产生废水的工艺流程等。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总量、水源、水质。 废水排放方法、排放点的位置和流向。 企业对废水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情况。 工厂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及居民的反映和对健康的影响。,4、污染源调查方法,1)实测法 通过实际测定某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中污染物浓度和废气废水流量,计算其中的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Wi=CiQi*10-6(废水吨/天或吨/年)或 Wi=CiQi*10-9(废气吨/天或吨/年) 式中Wi为某污染物的排放量(吨/天或吨年),Ci为某污染物实测平均浓度(废水mg/L、废气mg/m3),Qi为废水、废气排放量(m3/天、m3/年)。,2)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在具体建设项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的情况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料等于产品产量和物料流失量总和。,其计算通式如下:,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公式进行衡算: 总物料衡算公式,3)经验系数法,排污系数法 根据排污系数(在一定的原料路线和工艺流程及设备条件下生产某些产品时,其单位产品所排出的污染物的量往往有一大致固定的数值,称为经验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 Gi=Ki*W/1000 式中Gi为某污染物的排放量(吨), Ki为单位产品的排放系数(公斤/吨), W为某产品的年产量(吨)。,单产平均减污法,使用单产平均减污法预测污染物排放量与使用排污系数法计算排放量具有相似的模型结构。计算公式为: M = m G 式中 G 是预计的产量;m 是目标年的单产产生的排污量; 预测目标年单产产生的排污量m,可以用以下模型计算: 式中 t 为预测目标年或参照年, t0 是预测基准年。m0 是作为基准年的已知单产排污量, k 是单产排污量的年削减率,是本模型中预测排污量的关键。通常有0 k 1。,弹性系数法,本方法假设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参照年之间,污染物的逐年排放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各自以一个平均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目标年之间,污染物的逐年排放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 G 各自也以一个平均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即: 式中 t 为预测目标年或参照年, M 是目标年或参照年的排污量; t0 是预测基准年。M0 是基准年的已知排污量, 是排污量的年增长速率,可以是负数, G0 是基准年的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 G 是目标年或参照年的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 是产值的年增长速率。,虽然在预测基准年前后和 的数值可以不同,弹性系数法认为预测基准年前后的弹性系数 保持不变。,4)燃料燃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计算方法,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 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可用下式计算:GSO2=B*S%*80%*2, 式中GSO2为二氧化硫的产生量, B为耗煤量,S%为煤的含硫量; 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可用下式计算: GSO2=B*S%*2。,燃煤时烟尘量的计算 燃煤烟尘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 A 根据煤耗量、煤的灰飞含量、除尘器效率等参数计算: G烟尘=B*A*d飞灰*(1-), 式中G烟尘为烟尘排放量,B为耗煤量,A为煤的灰分含量(%),d飞灰为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 为除尘器的总效率。 B 根据锅炉的烟气量、烟尘排放浓度和除尘器效率计算: G=Q*C0(1-), 式中G为烟尘排放量(公斤/小时),Q为标气量(标米3/小时),C0为除尘器进口的烟尘浓度(毫克/标米3),为除尘器的效率。,三、污染源评价,1、污染源评价目的、原则、类型和程序 1)目的 了解污染源的潜在危害;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原则 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要把污染源、周围环境和防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要统一; 评价结果的分析,只能反映潜在污染能力,不能反映对环境影响后的变化和在环境中实际可能造成的影响。,3)类型 以潜在污染能力为指标的污染源评价体系 类别评价 综合评价 以经济技术指标为评价依据的污染源评价体系 4)程序 制定评价程序 确定评价参数 选择评价标准 选用评价数学模式 计算评价结果,2、污染源评价方法,1)类别评价 对单一污染物进行评价,采用污染物的相对含量(浓度)、绝对含量(体积和质量)、统计指标(超标率、超标倍数、检出率、标准差、概率加权值)等来评价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污染程度。 S= 概率加权值是指某污染物的浓度小于、等于和大于排放标准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Wi=(si-ci)/S。,2)综合评价,分级法 根据污染源的类型、污染物的性质、污染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可把污染源分为严重、较重、一般、较轻或无污染等。简单直观但带有主观性,很粗糙,半定量。 函数法 通过函数关系把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或污染物浓度转化为反映污染轻重的污染损失值。污染损失可以用经济损失或具有确切环境意义的其它指标来表示。,指数法,等标污染负荷法 A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废水中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si*Qi*10-6, 废气中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si*Qi*10-9 B 某工厂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n) C 某个地区的等标污染负荷(Pm) D 全区域或全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关于等标污染电荷的几种情况,等标污染负荷法的总结 等标污染负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P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Qij第j个污染源中含第i 种污染物的介质的排放量;,对一个含有几种污染物的污染源, 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若某地区共有m个污染源,该地区某种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对一个地区的所有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E 等标污染负荷比的计算 某污染源或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等于该污染源或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与全流域等标污染负荷的比值;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等于该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与全流域等标污染负荷的比值。 F 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的确定 按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由大到小排列,然后由大到小计算累计污染负荷比,累计污染负荷比等于80%所包含的污染物即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符合比排列,累计污染负荷比等于80%所包含的污染源即为该区的主要污染源。 可能未列入排放量小而毒性大污染物或污染源。,污染负荷比: 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第j个污染源内,第 i 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为:,一个地区中某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可以计算如下:,一个地区中某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可以用下式计算:,实例分析,进行某地区水体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调查与监测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下面是运用等标污染负荷法选出该地区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质的过程。请将该过程补充完整。 表1 主要污染源及年排水量(百万吨污水/年),表2 污染物种类含量监测结果与评价标准(mg/L),评价过程:废水中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si*Qi*10-6,式中Ci为实测浓度(mg/L),Si为评价标准(mg/L),Qi为废水排放量(米3/天或米3/年)。 则各污染源中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 P1COD= 6.855 ,P1BOD= 13.71 ,P1CN-= 0.457 ,P 1酚= 1.645 ,源1的等标污染负荷= 22.667 。 P2COD= 6.43 ,P2BOD= 5.573 ,P2CN-= 0.129 ,P 2酚= 3.215 ,源2的等标污染负荷为 15.347 。 P3COD= 0.656 ,P3BOD= 1.312 ,P 3CN-= 0.082 ,P 3酚= 0.131 ,源3的等标污染负荷为 2.181 。 P4COD= 1.06 ,P4BOD= 2.12 ,P 4CN-= 0.021 ,P 4酚= 0.106 ,源4的等标污染负荷为 3.307 。,所以评价区域的水体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43.502 。 所以各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用百分数表示)分别为:K1= 52.11% , K2= 35.28% ,K3= 5.01% ,K4= 7.60% 。所以评价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为 源1和源2 。 COD的等标污染负荷PCOD= P1COD+P2COD+P3COD+P4COD= 15.001 。 同理,PBOD= 22.715 ,P CN-= 0.689 ,P酚= 5.097 。 所以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用百分数表示)分别为:KCOD= 34.48% ,KBOD= 52.22% ,KCN-= 1.58% ,K酚= 11.72% 。所以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为 BOD5和COD 。,排毒系数法 污染物的排毒系数(Fi)定义为:Fi=mi/di 式中mi为污染物排放量(mg), di为能导致一个人出现毒作用反应的污染物最小摄入量(mg),是根据毒理学实验所得出的毒作用阈剂量值计算求得。 Fi排毒系数表示当污染物充分、长期作用于人体时,能够引起出现毒作用反应的人数。 排毒系数可以进行运算,得到某工厂、某地区、全区域的排毒系数,计算公式为Fn=Fi, Fm=Fn, F=Fm。,残留率法 农业污染源采用污染物在土壤或作物中的残留率Ki进行评价。 Ki=Ri/Li*100% 式中Ri表示污染物在土壤或作物中的残留量,Li表示污染物全年总使用量。,第二节 环境特征调查,一、环境背景调查 1、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环境背景值(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 环境背景值实际上是相对不受直接污染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在环境科学兴起之前,地球化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已对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称丰度)进行了研究。 1924年,美国学者F.W.克拉克首先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因此,地壳、岩石、大气和水体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就称为克拉克值。 苏联学者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对岩石、土壤和生命物质中的元素丰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975年,美国学者J.J.康纳等人在对各环境要素化学元素丰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部分地区的环境背景值。 中国自1976年开始,对北京、南京、广东、松辽平原、珠穆朗玛峰等地区的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了调查和研究。,2、环境背景值的调查内容,1)气象背景调查 风向、风速、气温、降水、日照、能见度、蒸发、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 2)地质地貌背景调查 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裂隙的基本情况、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地貌条件:山地形态、组成、山地高度、山脉走向等。,3)土壤及生物背景调查,要了解土壤的各种特征,需对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土壤发生层次、质地层次和障碍层次进行调查和研究。同时,还应对当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遭受污染危害的情况、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化肥使用的品种和数量进行调查。 生物背景包括主要的生物资源、种类、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其中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元素背景值含量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 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 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时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检验,对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目的就是保证背景值的精确性。常用的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标准差检验 4d检验法 上下层比较法 相关分析法 富集系数检验(富集系数= 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土壤中TiO2含量) /(母质中元素的含量/母质中TiO2含量),4)水文特征调查,河流水位、流速、丰枯水流量,河床变迁及坡降、糙率等; 湖区的进出水系,湖泊蓄水量及其年内年际变化,水流流向; 海流、海浪、潮流、风和地形等特点; 地下水潜水和承压水的水质状况、开采量、开采位置及水位变化; 水温,水化学分析; 补给来源; 底质特征; 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情况; 城市给水及污水处理设施情况。,3、环境背景值的预测,为了确定背景值,应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化学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分析结果,然后以分析数据的平均值(或数值范围)作为背景值。当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与标准方差作为背景值。 背景值的表示:无统一规定。 正态分布( ), 对数正态分布(M/D-MD) 偏态分布需要具体确定。,二、环境现状调查,1、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法 从有关部门取得权威数据。 现场调查法 可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遥感调查法 弄清不易到达地区的环境特征,但数据不够准确,适用于大范围调查。,2、环境调查的一般原则,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区域,特别是对评价区域边界以外的附近地区,若遇有重要的污染源时,调查范围应适当放大。 资料收集:应首先立足于现有资料,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进行现场调查或测试。 调查深度:与评价项目密切相关的的部分全面而详细,尽可能定量化;对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的的内容,应做出详细的说明。,环境现状调查的具体原则,A、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B、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C、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等)应全面、详细,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导则环境现状的调查内容中所规定的内容,适当增删。,3、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 地形地貌 气候与气象 地面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 土壤与水土流失 动、植物与生态,2)社会经济环境调查,A、 人口 B、 工业与能源 C、 农业与土地利用 D、 交通运输,3)人体健康状况,调查易感人群和防护部门。 基准资料收集 文化、饮食、寿命、地方和传染病、常见病。 死亡回顾调查 死因排序及恶性肿瘤排序 健康状况调查 疾病、发育、生物检测、出生缺陷等。,第三节 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识别: 通过调查、监测及分析处理,确定现实的环境质量; 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的改变。 一、监测的目的 环境质量评价的质量监测目的有三: 一是掌握环境质量现状; 二是借助于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出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后的环境质量; 三是建立适用于该地的环境质量变异模式。,二、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环境监测,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环境 质量 监测,污染 源监 督监 测,污染 事故 监测,纠纷 仲裁 监测,考核 验证 监测,咨询 服务 监测,标准 方法 标准 样品 研制 监测,污染 规律 研究 监测,背景 调查 监测,综合 评价 研究 监测,2、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大 气 污 染 监 测 水 质 污 染监 测 土 壤 和 固 废 监 测 生 物 监 测 噪声和 振动 污染 监测 放射 性污 染监 测,电磁 辐射 监测,其 它,3、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4、按监测区域分类 厂区监测 区域监测 5、按监测机理分类 生物监测 仪器监测,三、监测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发展 1)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动监测(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 主要为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 主动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 监测手段除了化学的、还有物理的和生物的等;同时监测范围也从点污染到面污染以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 自动监测(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2、环境监测的特点,3、监测技术概述(污染物测试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程序,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确定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点布置及采样时间和方式 选择和确定环境样品的保存方法 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2)环境监测技术: 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测试技术) 化学、物理技术(Chemical and Physical Monitoring) 重量法; 容量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放射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生物技术(Biotest) 利用植物和动物(indicator plant)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监测技术的发展 许多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的应用,例如GC-MS、LC-MS;区域甚至全球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建立; 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检测技术的大力发展。,四、监测方案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监测方案包括: 1)确定监测项目 项目多。可遵守优先原则选择一些能起指示作用的项目进行监测。优先原则具体指: A 对环境质量影响大的污染物优先。 B 有可靠监测手段能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C 已有环境标准或有可比性资料的污染物优先。 D 人类社会行为中预计会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优先。,2)确定监测范围 为了布置监测点位。取决于对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范围的正确的估计。 3)确定监测周期 为了掌握环境质量在时间域上的变化规律(受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和环境要素特性影响)。须根据排放的实际情况和环境要素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决定。 4)确定监测点位 为了掌握环境质量及其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不同环境要素和不同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的布置也不同。 布点方法一般有扇形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和功能区布点法。,五、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方案,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简介 监测项目 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光化学氧化剂等。 需同时对气象因素(如风向、风速、云状、云量、气温、辐射量、降水量等)进行同步观测。 监测范围 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建设项目,监测范围的半径可定为用大气扩散模式估算的最大落地浓度距离的12倍。,布点 点数 一级, 10个,二级, 6个;三级,24个 布点方法: A 扇形布点 B 网络布点 C 功能布点 D 放射形布点 监测周期 一级:每年两期(夏季、冬季),每期7天,每天6次(02,07,10,14,16,19); 二级:每年一期不利气象季节,每期5天,每天4次(02,07,14,19); 三级:每年一期,每期5天,每天4次(02,07,14,19),采样及分析方法 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0年执行) 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585),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2、地面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简介,监测项目 河流、湖泊、水库、排污河渠有所不同,同时配有水文监测。,水质参数分两类, 一类常规水质参数反映水域情况(pH、DO、高锰酸盐指数、BOD、总N、总P等)。 一类特征参数反映建设项目特点。 参数的选择还与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有关。,确定监测项目的依据,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选择国家和地方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 选择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污染源的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的划分,酌情增加某些选测项目; 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监测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酌情增加某些污染源和地表水监测项目。,地面水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基本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BOD5、氨氮等; 其中: 感官性状指标:浊度、水温等;细菌学指标:大肠菌群; 保证水质自净的指标:pH值、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 防止封闭水域富营养化的指标:磷和氮; 化学、毒理指标:重金属、氧化物、多环芳烃等其他,江河、湖泊、渠道、水库监测项目,监测范围 据污水排放量与水域规模来定。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湖泊(水库)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 为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布点 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 水文特征突然化(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样断面; 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其它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控制断面: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河流监测断面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为特定的环境管理还可设管理断面。,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对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库应区别对待。 首先,判断是单一水体还是复杂水体: 汇入的河流数量,水体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及动态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环境特点等。 然后,按照前面讲的设置原则确定监测断面的位置: 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监测断面。 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弧形监测断面。 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监测断面。,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当水体复杂时,可参考河流的有关规定。, 断面上垂线的设置 河流断面垂线设置 小于50米,一条(中泓线); 50-100米,两条; 大于100米,三条(左、中、右)。,中泓线,有明显水流处,采样点位确定,有明显水流处,中泓线,有明显水流处,采样点位确定,等间距设置,采样点位确定, 断面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 河流:(矩形或相近于矩形) 水深小于等于5米,一点(水面下0.5米处); 水深5-10米,两点(水面下0.5米处,河床上0.5米处); 水深大于10米,三点(水面下0.5米处,水深一半处,河床上0.5米处),说明: 上层指水面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下层指河底以上0.5m处;中层指水深1/2处。,采样点位确定,水面下0.30.5m处,河底以上0.5m处,水深处,特大河采样点位确定,水面下0.5 m处,距河底0.5 m处,只在水面下0.5 m处取一个样,特大河采样点位确定,距水面不应小于0.3 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 m,特大河采样点位确定,河底以上0.3m处,水面下0.5m处,三级评价原则上只取断面混合水样,湖泊、水库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与河流相同,但如果存在分层现象,应先测定不同水深处的水温、溶解氧等参数,确定分层情况后,再决定垂线上的采样点位和数目,一般在水面下0.5m处和水底以上0.5m处,还要在每一斜温分层1/2处设点。 海域也根据分层设置,如水深500-100m,在表层、10m层、50m层和底层设采样点。,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确定后,应有固定的天然标识物;如果没有应设人工标识物,或用定位仪(GPS)定位。使每次采集的样品取自同一位置,保证其代表性和可比性。,监测频率,据水文水质资料确定丰、平、枯水期。 一级评价 调查三次(丰、平、枯水期),水文水质同步调查7天; 二级评价 调查两次(丰、枯水期),水文水质同步调查5天; 三级评价 调查一次(枯水期或水质较差时),水文水质同步调查3天。,各类水域在不同评价等级时水质的调查时期,水样的类型,一级评价:各样点的水样分别测定; 二、三级评价:测定断面混合水样。,3、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简介,1)监测项目 属于建设项目自身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在现有监测资料中已被检出超标的污染物。 为划分地下水质类型和反映水质特征的常规监测项目。 常见的有害物质(硝酸盐氮、酚、氰、有机氯等)。 细菌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2)监测范围与测点布置 测点密度按评价等级取0.21点/km2,已有较多监测资料的地区,可适当减少监测点。 点状污染源:沿地下水流向布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点。 线状污染源:垂直于污染体布点。 面状污染源:网格均匀布点法。 3)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 枯、平丰水期各采一次。若同时进行地表水监测,应与地下水采样时间同步。每一个采样期至少采样一次。,4)监测频率 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4、土壤调查方案简介,样品分析项目 本底值调查,如金属元素,微量元素、农药、其他污染物质。 采样单元的确定 A 土壤本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一个采样单元是由若干不同方位上的样品经过均匀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B 样点间距可依据调查条件而定,靠近污染源的采样点间距小些,对照设在未污染的地方。 c 样点数量可按数理统计学的要求及人力、物力等条件来决定一般应满足最大样点数。,采样点布置方法 网格布点法 对角线布点法 梅花形布点法 棋盘式布点法 蛇形布点法 采样点的深度 一般样点取表层(020cm)和底层(2040cm); 主要土类和母质,按剖面发生土层分别取样,每个土样一般取1kg。,第四节 定性信息的获取,一、环境质量的预测 预测方法有: 统计分析(统计推断法) 本方法的实质或核心是数据拟合,拟合的关键在于: 原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拟合的数学公式形式的选用。 参数的确定。 因果分析法(模式预测法) 类比分析法 专家系统方法,1、线性外推预测法,具体做法及步骤为: 列表 将所测得的环境质量指标y和与其对应的时刻t列成表格。 在直角坐标上作点 若点近似于直线,则采用线性外推法预测。拟合公式为y=ABt。 确定A,B 据最小二乘原理(各时刻ti的监测值和计算的离差平方和最小。即Q 确定可信度(准确度),检验。,2、线性推预测法的推广,1)三角函数外推法 指标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 水葫芦的生长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0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沪教版2020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 相交线第1课时 对顶角说课稿 (新版)沪科版
- 第16课 公益动画短片制作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滇人版2016八年级上册-滇人版2016
- 2025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全国)电与磁(第1期)解析版
- 2走月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版)
-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PartA Let's learn(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1《场景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测试卷3套含答案
- 2025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答案
- 2025年海南省通信网络技术保障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PE微粉蜡市场需求量预测及前景动态研究报告
- 2025年理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理赔员·保险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静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的配置方法
- 短视频制作实战课件
- 面试礼仪与求职技巧讲义
- 严重创伤的急诊管理课件
-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 急性阑尾炎【普外科】-课件
- 文化人类学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