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高三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一(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离开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二、不要。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三(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有店外飘来的其他的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等,更有金陵子弟来相送的浓香情意。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和反诘的修辞手法。把别意比作东流水,且“试问”之;诗人把流水与愁思作对比,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新鲜、亲切,神情毕肖,韵味悠长。表现手法还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诗人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情感表达饱满酣畅,有强烈的感染力。四、(1)两首诗的画面都很开阔。不同的是:浣溪沙的视角度是平视,画面侧重横向展开,显得疏朗,单纯;折桂令的视角度有平视、仰视、俯视,画面纵横、上下同时展开,显得错落有致,丰富而富于变化。(2)反映词人内心矛盾的两句话是,“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前句表现了词人忘情欢乐,完全投入到了自然美景和觥筹交错中;后句表明词人借醉酒忘掉人生不得志的不快,词人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五. (1)用的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2) 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让作者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六、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1分)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2分)(2)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2分)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2分)到结句处,感情已积聚达到最高峰,全词也随之达到了高潮。(1分)人们赞此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实不为过。七、(6分)(1)“吐”照应第一句,说明这幅画的创作目的是把心中的块垒倾诉出来,(1分)同时突出了横竹的气势,苍劲挺拔。(1分)(2)横竹苍劲挺拔,不为风雷所惊(硬朗、不屈),传神逼真。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把横竹比喻成卧龙,最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横竹的逼真。(特点任写两个得2分,手法每个1分)八.(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1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九(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一点1分)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1分)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2分)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1分)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1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2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1分)读来令人叹惋不已。十(每小题3分,共6分)“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指出“清”字1分,说明境界2分)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大意正确即可酌情给分。)十一、13.(3分)征人思乡的主题思想相同。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14.(3分)夜诗写景句为“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二句,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上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出来,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从诗写景句为“天山雪后胡风寒”,将天山落雪与湖泊起风放在一句中表达,层层相接,加强了“寒”的意味,强化了行军的艰难困苦。这种高浓缩的景物描写不仅以有限的文字传达出尽可能多的意味,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文望月思乡的思想感情。十二(1)答:承上启下。(1分)“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1分)“春半如秋意”引出下面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分)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1分)(2)答: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1分)。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1分)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低回不尽昔盛今衰之感。(1分)十三. (9分)(1)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4分)(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2分)(3)东晋(或晋代) 陶渊明桃花源记(或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分十四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1分);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1分)十五、(1)(4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1分)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2)(3分)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十六.(1)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十七(1)上一首用“何曾是两乡”的“明月”,化远为近,表达自己与友人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下一首借“潇湘月”的遥远、孤高,由实而虚,抒发自己对友人悠长惆怅的别情。 (2)作者选取了令人“醉”不忍别的“橘柚香”、“引雨”的“江风”以及“凉”舟、“潇湘月”、“清猿”等意象,组成一幅幅凄清感伤的画面,抒发情感,体现出融情于景的艺术特点;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一“忆”字,巧妙转换实景为幻景,“遥(望)”、“愁听”之中,也体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点。十八(1)“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 (2)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2分,只写“对举”“对比”“比较”,而没有具体分析给1分。能从其它角度如反语、比喻等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十九(1)此诗颜色多彩而又协调,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 (2)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二十(1)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景色(喜爱山水喜山恋水)的情趣。 (2)“人家在何许”说的是:作者在深山中独行,只见秋山,不见房舍,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云外一声鸡”说的是:正在沉思和找寻的时候,忽听得山间云外传来“喔喔”的一声鸡鸣。这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含蓄又自然地告诉我们:噢,原来住家在那山顶上哪!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二十一(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2)有关。“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二十二(1)描绘的是暮春时的景色,抒发的是怨别的情感。“草漫漫”、“春事晚”以及“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文字都表明此时已是暮春,“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形式刻画倚阑人凝眸深思的形象,第三句借“燕子不归”道出倚阑人心中思念之情。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你看: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二十三(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的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缅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二十四(1)写事紧扣“送”字;绘景紧扣“暮雨”二字。 (2)诗意说明:第一联,写送别的地点,古代属于楚地的长江边,写时间,日暮时分,写景物,微雨绵绵。为下文表达送友之情作了铺垫。第二联,诗人通过描摹暮雨中的来帆和归鸟,衬托出送别友人时沉重的心情。而“帆来”与友人的乘船而去,“鸟去迟”(不愿离去)与友人的别离,又形成了对比,细节的描写表达出了不忍离别之情。第三联,诗人用望不见遥远的海门写对顺江远行的友人的思念;江边之树,孤独而立,含水远望,情意无限,有以景衬情之妙。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深深的送别之情,而后一句的泪水与雨水搅在一起,更直接地表达出了与友人的深情。(二、三、四联既可以单独鉴赏,也可以结合起来鉴赏;第一联要和其他几联结合在一起鉴赏。)二十五(1)全诗通篇运用想象,突现云涛石之“妙”。一、二联以“咫尺”石上的云涛之形与“远连空”的联想对举,以“蛟鼍出没”“云雨纵横”的神奇想象,神话般地再现了石头造形的精巧、生动。三、四联进一步驰骋想象。由“无俗气”“起清风”的感受,进而产生“醉梦”,诗人把自己融人石中,人景和一,表现出了石头所具有精神的力量和风韵,因而越发妙得出奇。 (2)有关。这两联是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云涛石的风韵,均是想象。第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写,第四联作者把自己融入石中,人景合一,“无俗气”“起清风”“醉梦。二十六(1)本诗描绘了秋风飒飒,雁群南飞,随后又落于庭树的秋天的特有的景致,借以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2)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诗人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这就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二十七(1)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2)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悲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二十八(1)示例:词人化用古人名言入词,表现了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忧愁。 (2)示例:写词人昨夜醉倒在松树边,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的醉态。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用手推开松树,命其走开,则表现了词人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二十九. (1)(3分)第三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昆明市现代农业生态园花卉苗木基地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DB65T 4143-2018 反恐怖防范设置规范 汽车客运站
- 部队网络工程布线方案(3篇)
- 航空港口行业发展模式探讨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汇编(全四册)
- 湖北省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考试数学试卷
- 天津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卷(含答案)
- 青海省海西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xx教师暑假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 2025高级工程师聘用合同
- 1.3 植物与阳光(教学课件)科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3.2《参与民主生活 》- 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 企业文化建设及推广工具箱
- 福建省三明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监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缺血性卒中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25)解读 3
- 2025广西公需科目培训考试答案(90分)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2025年华侨港澳台学生联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DL-T5706-2014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