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梁舒华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所以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就是积聚势能,作用在社会,就是社会总体“势能”的增加。 到底哪种观点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意思呢?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难辨的问题,本人仅有的一点点哲学入门知识想要对任何一种观点论证清楚那都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就从道德经中入手,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治。 这一章应该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的。道家认为,不招贤,百姓就不会为了得一权贵而斗争,不持有奇珍异宝,就不会有百姓去偷,不把人之所欲的东西放出来,百姓的心才会安稳。所以正确的统治老百姓 的方法是让他们身体强健但知识浅薄,意志浅弱。我觉得这种方式跟西欧以前教会人员掌握知识而百姓什么都不懂几乎一样。这样也许统治者的统治目的达到了,可道家根本不以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进步作为立足点,单单“独善当朝,不顾后世”,显然是消极之至的。 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处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段话我的确理不清其逻辑所在,在我看来,甚至是胡说八道了,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这点就不阐述了,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而成其私绝不单纯因为他们的后其身、无私。造成他们身先、成其私的结果是与人的社会属性有些关联的,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原文中的“圣人”之流与他人没有发生联系,有可能后其身的行为导致身先的结果吗?有可能无私的行为导致成其私的结果吗?如果回答不是,那么原文的推理过程从何而来?论据本来就是不足的。 道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兮!诚全而归之。 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感觉,就是道德经的推理是很不严密的,一切的“故都来得太突然太武断了。为什么“曲则全”,为什么“枉则直”呢?这里通通都没有讲清楚,“不自见”到“故明”这一步前后两句话的等价关系从何而来?显然不是“抱一为天下式”吧?这里全部都没有讲清楚,便又来“故”了一个结论:诚全而归之。如果按照这种机械式的推理,既然“曲则全”,我是不是可以说一句:”全则曲“呢?按此类比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为则为,为则无为。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有为?显然这个断论是不成立的。 道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里的”故“和”是以“的弊病先且搁置,”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可以拿来分析一番,道家思想只见到”为、“执”的一个方面而不注意到“为”、“执”的另一个方面。现实结果是以那一个方面为表现形式取决于“为”和“执”的度,“度”是“质”与“量”的分界线。“度的两边延伸便是”量“和“质”的轴,”量“的轴便表征”败之“和”失之“,也就是原文的结论。”质的轴便表征“胜之”和“得知”,这是原文分析中舍去的。所以“为”和“执”是可能会产生积极结果的,正是因为人类的“为”、“执”,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规律,利用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去创造社会财富。 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间入有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里的至柔克刚与太极哲学有某种程度的相通之处,至柔之所以能克刚,自古以来,水一直是最好例子。无论浪潮多么汹涌,碰到硬物都会跌碎,唯有轻舟戏水般的至柔才难以被碰撞。至柔之水可借势推送,能进能退,能磨至顽石也融。人们亦常说“上善若水”、“浮生若水”,亦如此,过于强硬容易碰壁,能屈能伸,蓄势待发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无为之益显然是指第二种观点中的积蓄势能了。 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论据严重不足的一章,甚至在今天看来更是难以令人信服,闭门造车之弊不言而众人皆知。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真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圣人,这种人必先经过了足够之行,足够之见,足够之为,才得以洞悉一切,那又怎么能说他们是不为、不见、不行呢?就其在今天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靠无为而知天下、见天道更显得痴心妄想。 可以说,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发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更偏重于消极的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主融入集体活动方案
- 河源餐饮考试题及答案
- 轮胎素质拓展活动方案
- 岗位要求考试题及答案
- 公司按时交付工期承诺书6篇范文
- 肺脏评估考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1501∕T 0011-2020 《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 (正式版)DB15∕T 3404.2-2024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技术指南 第2部分:矿产资源》
-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管理责任书
- 致力于提升效率效果服务承诺书(8篇)
-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全册(人教版)
- 戏曲鉴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4学会宽容主题班会课件
- 职能科室对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记录表(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功能科、内镜室)
- GH/T 1451-2024调配蜂蜜水
- 12S108-2 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
- 移动宽带注销委托书模板需要a4纸
- 合同续签的请示格式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紫金矿业员工工作手册
-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