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doc_第1页
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doc_第2页
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doc_第3页
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doc_第4页
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的“七月二十三”政法系 思政一班 钟明亮:2010171140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特殊民系,目前,学术界已对它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主要还是偏重于客家源流、迁徙、方言、歌谣、居室、民族特性等方面,而对于某一地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的研究甚少。“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这是众所周知的客家文化知识。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广东省揭阳市属于潮汕地区是只讲潮汕话的,而揭阳市普宁市后溪乡、大坪镇、梅林镇、高埔镇、云落镇等地是讲客家话这一事实是鲜为人知的。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外界对它们的关注和了解几乎是没有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广东揭阳普宁后溪客家人的某一特有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探讨广东揭阳普宁地区客家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特点、以及在与现代文化的互动整合下的发展趋势后溪乡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的镇级乡,是普宁地区一个偏远山区的小乡镇,处于普宁客家的边缘地带。在这里,主要的居住是两三百年前来从福建开始迁徙到海陆丰地区再迁徙到普宁而来的客家人。时至今日,原始宗教在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平时在乡里经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而许多传统节日活动则更是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节日期间的这些祭祀活动既有社区性质的公祭,也有家庭性质的私祭。祭祀活动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祭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祭祀多以祈求丰收、健康、平安等为重要主题,由此可见乡村民众重视的仍然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还较低的状况。这些祭祀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心理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目的。“七月二十三”是后溪乡传统节日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据说七月二十三在揭阳地区为后溪所独有,是后溪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七月二十三在端午之后、中秋之前,它是连接端午和中秋的枢纽,也是后溪客家人眼中一年的中介。每年的这个节日,绝大多数出门在外的都会回家祭拜,借此机会和家人团聚。而久久未见面的亲朋好友也会在此期间进行串门拜访,有的还会特意去主人家里要“七耙”(这个节日特有的拜祭品)带回家相传客家人刚刚迁徙到普宁后一直水土不服,人民疾病连连不断。在后溪地区的更是如此。在后溪,很多人身上都长上水泡、发起痒,发起高烧,严重的人连身体都出现浮肿和溃烂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惶恐:是不是刚刚安顿下了的家又得继续搬了呢?是不是我们在安家的过程中没有用丰盛的祭品祭拜而得罪了地主老爷呢?还是我们的祖宗以前做了什么孽这是老爷的惩罚呢?是不是我们这一辈子孙真的要就此消失呢.人们在病痛中开始想这想那,终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可却又是无可奈何。因为后溪是在山脚下的一块土地上,那里没有会看病的医生,也缺乏可以治疗的草药。人们在大山上把自己认识的、可以治病的草都尝试过了,还是一无所用。某日,家族中一位长者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一位穿着奇异的女子告诉长者,在距离后山不到半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庙叫“七圣宫”。那里供奉着七位玉帝的女儿,俗称七圣娘娘。仙女们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要想治好族人的怪病就得去请神灵保佑、消灾解难。老人醒后把梦告诉了族人。经过商讨,大家决定每家每户派出一两名代表去寻找神庙并祈福。经过一番寻找,先祖们终于找到了神庙,指在神职人员的主持祭祀下,他们得到药。吃完老爷开的药后,大家的病竟都好了,什么痛痒水肿都消失了,人也变得更健康。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和纪念神明的伟大功德,先祖们将七月二十三日七圣娘娘的生日那天定为一个节日“七月二十三”,并制作出传言七圣娘娘最喜欢的“七耙”当祭品来祭拜她 说到“七耙”,其实它是有一定涵义的。七,不仅仅代表七月,还代表了人们信仰的那一位叫“七圣娘娘”的神明和她在七月的生日。此外,在普宁的客家话方言中“七”与“糍”(容易对某一事物腻了的意思)是谐音,是要告诉人们“七耙”虽然好吃,但吃多就容易腻,对于美食也要注意尝之有度,不可贪多。“七耙”的皮是用纯粹的糯米粉伴着水揉成粉团,放进大锅笼里用旺火加热蒸熟后不加任何面粉物,直接用坚韧的木棍敲打、搅合使其成为具有韧性的面团。里面包着的是由花生粉、芝麻粉和糖(红糖、白糖均可)混合搅拌的馅。花生粉是每家每户自己加工做的,市场上没有卖。所谓花生粉就是把生花生米在锅里炒熟后去皮,然后放在盅里敲碎成粉状。芝麻粉也是把芝麻炒熟后碾碎成粉。两粉相加后味道异常的香,所以,“七耙”吃起来既充满韧性又甜脆爽口,是甜品中的佳品,比市场上的糯米糍美味了许多。我记得,家里一个远房亲戚因好吃“七耙”,每年都会趁着节日来家里蹭“七耙”吃。我们都知道他喜欢,索性送他一些带回家慢慢尝。因为做“七耙”过程中有很多敲打的步骤加上后溪是钟氏一族的聚集地,就有了这样一句俗语“老钟巧,敲“七耙”。虽然神明不在这一天出巡游行,但是,每一年的七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做“七耙”,并将其作为主要祭品带去祭拜。拜祭的桌上供奉着丰富的祭品,大致为茶、酒、“七耙”、五果、半生的猪肉(用水烫过的猪肉)等,公众要答谢神明的庇护,家家户户都要答谢神恩,并祈祷整一年的平安与顺利。“七圣宫”作为七圣娘娘的寺庙,在那几天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仅是各式各样的祭拜,还有那一年一次由理事们“理事”是由庙里的庙祝和乡里较为有名望的人通过请神、落圣叩(圣叩为一对弧形的木制拜神常用品,一正一反同时出现时便视为神明同意)的方式,经神明同意所被报上去的较有能力的人。去请来的唱大戏如黄梅戏、潮剧、徽剧等(在理事的商量后以每家一人多少钱为底线,跟村民征集资金。大家一起出钱请外面的戏剧团来表演的:在一个人得交多少的基础上由信仰“七圣娘娘”的乡村村民自愿捐献。有的人多的话一次可能会捐几万甚至上十万的)同样也是这一节日的突出特色。三天四晚或者比这更长时间的戏剧表演,以及人们为家人保平安、求学业、创事业等等的祈福让整一个后溪沉浸在节日的热闹当中。由于这个节日太重要了,大多数出门在外的青年都会请假回家,有的直接把这个节日当做是端午和中秋的结合,一次性逗留好几天,陪陪家人、看看亲友。那里的小学学校通常会调整那几天的课堂,让学生好好的去玩几天再回学校认真上课。而家长对此做法当然表示欢迎和肯定。他们会带着小孩去祭祀、去祈福、去看戏。当然,小孩也会自己去玩和帮家里招待客人和帮忙弄“七耙”什么的客家人通过参与和制作这个的节日食品,将表达感恩、祝愿和欢庆团圆的文化心理渗透在饮食习俗以这种特有的文化的模式传承下来,体现了客家人盼望团圆和重视团圆的乡土情结。他们的这种祭祀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目的。作为一名后溪的客家人,我很有幸在家过了十多个“七月二十三”。虽然,在洪阳读高中时离家远、功课很紧,但只要有一点点的时间,我都会在那几天回家。看看家里的亲人、吃吃“七耙”、见见久违的朋友,这些都是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