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邝旷姓姓氏渊源.doc_第1页
姓氏略考邝旷姓姓氏渊源.doc_第2页
姓氏略考邝旷姓姓氏渊源.doc_第3页
姓氏略考邝旷姓姓氏渊源.doc_第4页
姓氏略考邝旷姓姓氏渊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氏略考 邝 旷 姓 姓氏渊源邝(旷)鄺、曠,读音作kung(),亦可读作hung()相关的古体汉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国家出版行业标准字符集方正超大汉字集库。一.姓氏用字:二.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宋朝姓氏大家邓名世(字元亚)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师旷,姬姓,本名姬旷,字子野,通称“师旷”,冀州和阳人(今河北邢台南和),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晋国音乐家,活动在周简王姬夷十四年周景王姬贵十三年期间(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公元前572532年)。“师”是古代一种社会地位的称谓,本义并非官职称谓,实际上是奴隶制社会中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敬称。例如,有一种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们各种知识的奴仆,就称作“老师”,“老”为对年长者的敬语,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说明其社会地位所在。“师”者既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所有的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师旷,其人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尽管他是盲人,但其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师旷的音色感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在汉朝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常以师旷的名字来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例如在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就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师旷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还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在晋悼公姬周执政时期(姬纠,公元前572前558年在位),卫国君主卫献公姬衎(公元前576前558年在位)因暴虐荒淫而被国人赶走,晋悼公却认为卫国的民众们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向他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只简言了两个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当时齐国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而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战国初期的史学大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叫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当时谷、雒水斗(水灾),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姬彪(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就派遣大夫叔誉聘于周王室,见到太子晋后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叔誉回来后就告诉晋平公:“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派遣大贤师旷去见太子晋。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太子晋问师旷:“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应少贪女色!”太子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三年之后,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感叹:“惜夫!杀吾君也。”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了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师旷虽然仅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晋国王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已的独到见解,敢于在卫国君主面前发表自已的意见,也提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的卫国乐师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但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缅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真正尊敬。不过,师旷虽然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乐师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由此,后世将使人丧失奋发向上之志的音乐皆称作“靡靡之音”。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为“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直至在后来,居然成为“盲人算命”这一特别职业的祖师爷。在师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旷氏、或邝氏,世代相传至今,其邝氏史称正宗。姬姓邝氏(旷氏)族人皆尊奉师旷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kung()。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越国邝邑,属于以国名为氏。邝国,古称荒国,亦称旷国,地理位置在今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一带。邝国早年为淮夷的一支族人所据,姜姓,在周厉王姬胡二年(公元前877年),西周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淮夷之战。周厉王三年(公元前876年),分散的淮夷部落联合起来反攻,甚至回击至洛水一带,并一度向南占据了江汉平原,组建了自己方国,时称“徐方”。之后,由于周厉王在国内的横征暴敛和削弱贵族权利举措,引发了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的大规模“国人暴动”, 周厉王越过黄河逃到周王室边境的彘邑(今山西霍县),再也不敢回朝。王室贵族和诸侯们被迫组建“共和执政”而无暇顾及聚居于黄淮之间的徐方,因此淮夷与周王朝之间的拉锯态势在“共和执政”期间(公元前841前828年)始终保持,一直延续到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年间(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周宣王即位之后,果断任命召穆公姬虎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人率大军对于已经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淮夷给予讨伐,“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整整六师周王朝大军(七万五千兵)沿淮水东行,致使“徐方绎骚震晾徐方濯征徐方”,战争的结果,就是使“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徐方来庭”,也就是诸多大小淮夷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了周王朝。到了周宣王十八年(公元前810年),周王室的执政卿士南仲派出上大夫驹父、高父前往淮夷视察,时淮水流域乃至江汉地区的各个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说明淮夷已经被周王朝征服。当年淮夷被周军击溃,其沿长江聚居之境一片荒凉,林木草蒿茂密,被时人称之为“旷壄、旷林”,因称旷国,亦称荒国、邝国。旷即荒、亦即邝,皆指了无人烟的空旷荒芜之野,实际上并非国家建制,只是泛称。到了春秋时期,邝国之地已经成为了越国邑地,时称“爰陵”,邑内住民已经多为越国人。著名宋朝姓氏学大家罗泌(字长源,号归愚,公元11311189年)在路史国名纪杂国上中记载:“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著名明朝姓氏学家陈士元(字心叔,号养吾,公元15161597年)在姓觽中则记载:“旷,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周昱王(周显王)姬扁三十六年(田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越王无疆姒玉十九年,楚威王熊商七年,公元前333年),齐国与楚国之间爆发了“徐州之战”,为了牵制楚军,田齐威王诱唆越王攻楚国,但在关键时刻却又不派齐军支援,越军大败,越王无疆在战场上被楚军所杀。此后,越国还有四代短命君王,分别是姒之、姒尊、姒亲、姒开,生卒及在位时间无史载。周赧王姬延九年(越君姒之元年,楚怀王熊槐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越王姒开的弟弟姒之再次复国,但只称“君”,不敢称王。此时的越国已经支离破碎,国人四散,分迁西南、东南,乃至渡海至琼州(今海南岛)、扶桑(今日本)、柔佛(马来西亚)、爪哇(印度尼西亚)、吕宋(菲律宾),以及中南半岛各地,包括安南(今越南北部)、林邑(今越南中部)、桑柯(今缅甸)、暹罗(今泰国)、寮国(今老挝)、真腊(今柬埔寨)、身毒(今印度东北部)等地,史书中正式称其在中国大陆的部分为“百越国”。而楚怀王为了整肃楚境、安稳后方,以全力对抗强秦,随即再次发动了强力吞灭百越国之战,越国就此彻底灭亡。越国灭亡之后,国民四迁,其时即有越人以居邑之古国名为姓氏者,称旷氏、或荒氏,至秦汉时期多有改称邝氏者,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邝氏(旷氏)族人大多尊奉姒之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hung()。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在湖南的邝氏、旷氏家谱文献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源出远古圣贤伯益之后、东汉河阳侯黄宣(黄瑄)。但其所述在姓氏学典籍中皆无记载,因而不确所本。该一支系的邝氏(旷氏)族人自述本宗高辛氏之后关伯苗裔,关伯,即伯益,今从俗称,多称邝氏,即旷氏,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成籍的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黄贤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后因黄贤所镇边关失守,获罪,二子受到牵连,逃外易姓:长子黄旦添“日”于左改称曠氏(旷氏),黄丞添“邑”于右改称鄺氏(邝氏),如此一来,邝、旷二氏仍隐含原姓氏字“黄”。后旷旦移至陈留东村(今河南漯河临颍王孟乡陈留东村),邝丞则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公元712741年)中进士,被选驸马,晋封安平侯,后在唐天宝乙未年(公元755年)以言拂当事,被唐玄宗谪为庐江长史,由是举家徙居庐江郡(今江西吉州),其后,邝氏(旷氏)的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迁播各地,皆世代相传至今。嬴姓邝氏(旷氏)族人皆尊奉黄宣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kung()。本书按:本书对家谱文献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所记当有质疑,疑处有五:第一,参照后谷旷氏族谱南阳旷氏历代衣冠图中的记载:“旷姓自东汉开始,历经唐、后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历时近二千来年,其间旷氏历代为官之士为数不少。如所述旷氏先祖黄宣为汉朝河阳侯,到唐朝时期其后代黄贤得拜右相且封郓国公,其子黄丞中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等。然而,两汉时期凡封侯者在史籍史记、两汉书、通志、资治通鉴中皆有记载,但就是没有一位“河阳侯黄宣”。那么,黄宣其人到底有无?按史籍继通志的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初年(公元424年左右),县令黄宣卒于任所,单贫无近亲,时有河东郡守石文德的祖父石苗(蒲坂人,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老城)自己出家财予以殡葬,并且奉养黄宣之妻二十余年。那么,黄宣其人仅只是北魏早期的蒲坂县令而已。第二,按邝、旷二氏族谱记载,黄丞的父亲黄贤因失守边关,皇上大怒要灭其族,黄贤畏罪,令子侄们易姓迁逃。其长子黄旦实际上潜逃到至衡山,而非陈留东村,其时到底易姓与否、易了什么姓,至今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按史书记载,黄贤的次子黄丞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756年在位)的驸马(女婿),按史载“公子求情,皇帝赦免,故未罹阙难”,照样做他的驸马和安平侯,根本就没有灭家戕族之难。既然黄丞都已经被赦免了,那么该支黄氏就根本无需改姓,也没必要改姓,更没有理由改姓。而所谓黄丞其人,按文天祥为旷氏谱所作序之记,其原来本就姓旷,名字就叫旷丞,后来调任吉州长史,由此迁徙到江西吉安,所以旷丞可能就是吉安旷氏一族的始迁祖。第三,按方志记载,南岳衡山的旷氏一族是从江西吉安迁徙去的,所记黄丞应是吉安邝氏的始迁祖,而不是旷氏的始祖。第四,东汉开国名将邓禹在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得封首爵为梁侯,到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晋封为高密侯。待东汉明帝刘庄即位(永平元年即公元58年),以邓禹为先帝元勋,拜为太傅,邓禹当年即病逝,受赐谥号为“元侯”。按制,得封高密侯之后其梁侯之爵自消。那么,一个家族的族谱记载,不可能对先祖之官爵举低抑高,谱记邓禹当冠“元侯”或“高密侯”,不可以再单记“梁侯”,因为家谱记载落笔之时,邓禹早已不是梁侯了,那“梁侯”可能已是他人之爵,谱中再载“梁侯”是严重违制,极易遭到他人弹劾而祸及整个家族。第五,从东汉王朝至唐朝神龙年间数百年,按家谱文献新田邝姓氏族源流的记载,其远祖黄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能娶到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字仲华,公元258年)的孙女,黄宣当生活在东汉早期。然而,黄宣所之子黄贤竟然能活数百余岁,从东汉初期跑到唐朝中宗李显执政时期(公元705710年在位)得拜郓国公,堪比彭祖,其世系实在是万分离奇。凡离奇之事,讹者八、九,新田邝氏当认真检讨。这说明,旷丞很可能本就姓旷,并没有以黄改姓,就按其谱所载,其父“黄贤”实际上原本就是旷贤,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黄宣”,都是姓旷,应是旷宣。所以,本书疑该支旷氏之祖并非黄氏所改,但因何相传为“黄氏所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今,据一些史学家和姓氏学者考证,今湖南省境内的邝、旷二氏渊源二而一,大体上以南岳衡山为界: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氏,衡山以南各县为邝氏。此为一家之说,值得商榷。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五代末北宋初期南唐宣州之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上述第二个渊源中所列之古旷国,在秦朝初期正式置县,改称宛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将丹阳郡治设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东晋时期改为南豫州。隋朝初期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改称宣城郡。唐朝初期置为宣州,一度又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初期,南吴政权(公元902937年)有一重臣,即升州刺史(今江苏南京)徐温(字敦美,公元862927年)。徐温有三个儿子:长子徐知训(公元?918年待考)手握南吴兵权,驻扎在都城扬州(今江苏扬州);次子徐知诰(字正伦,小字彭奴,公元888943年)为润州团练使(今江苏镇江);三子徐知询一直呆在徐温身边。其中,次子徐知诰本姓潘氏,是徐温的养子,冒姓为徐氏。南吴宣帝杨隆演天佑十五年(公元918年),徐知训因骄横荒淫,为泰宁军节度使朱瑾(原唐朝天平军节度使)忿杀,徐知诰率军就近自润州渡长江击杀了朱瑾,平定了战乱,徐温乃以其代替徐知训留镇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徐知诰在扬州恭敬事奉南吴宣帝(公元908920年在位),并以谦卑态度对待朝堂诸官,待部属以宽大,自己则生活俭仆,并以名士宋齐丘(字子嵩,公元887959年)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南吴政权国势渐强,人心归附。至南吴睿帝杨溥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知询二人开始争权,矛盾愈烈。于是,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之机将其扣留,由此完全掌握了南吴的政权。南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徐知诰进封齐王。南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自改名徐诰,威逼南吴睿帝让位,颠覆了南吴政权。随即徐诰自己即帝位,建立了南唐政权,号南唐太祖皇帝,改元“升元”。其时,宣州就在南唐境内。到了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徐诰假托自己是唐朝宗室后裔,为李氏,改名李昪。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政权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国家一时平稳。然而,由于崇信长生不老,服用方士丹药中毒,导致个性变得暴躁易怒。至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昪背上生了个毒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其子李璟继位。在李璟执政时期(公元943960年在位),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吞灭了南楚、闽越这两个割据政权,使南唐疆土扩张至最大,幅员三十五州,境跨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后因在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被后周大军强势威逼,失却了淮南大片土地,后周世宗指挥军队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李璟战败之下向后周世宗称臣,自己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后来南唐中主奢侈无度,导致国内政治腐败,国力急速下降。南唐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南唐中主逝世,庙号“元宗”,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子李煜继位,史称“南唐后主”。至南唐后主六年(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农历9月,宋太祖以南唐后主拒命来朝为辞,发兵十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由吴越王钱弘俶(公元948978年在位)为昪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五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由经略巡检使丁德裕监军;中路由北宋宣徽南院使曹彬(字国华,公元931999年)与都监潘美(字仲询,公元925991年)率水陆军十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以黄州此时刺史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南唐水军,保障主力东进。而南唐后主过于依赖长江天险,完全坐失了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机会。当年农历10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继而南唐军在采石矶、秦淮河、皖口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中屡屡战败,布置在长江中游的南唐精锐兵力全部丧失。至第二年农历3月,宋军攻至南唐都城金陵城下(今江苏南京)。农历6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润州,南唐都城陷入合围之中。南唐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农历10月,由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指挥从上江(今江西湖口)赶往金陵的十五万南唐水军部在“湖口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朱令赟也被俘虏,金陵城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而南唐后主仍执意守城到底。被宋军围困的金陵城很快粮食匮乏,士气低落。至农历11月12日,曹彬指挥大军从三面攻城,南唐后主则以五千兵夜开城门突袭宋军北寨,未果。11月27日金陵城破,南唐后主奉表投降,南唐政权就此灭亡。南唐政权灭亡之后,吴越王也在北宋太宗赵炅(赵匡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纳国称臣,北宋王朝扫平江南半壁,其时即有原南唐宣州军民改以古地名“旷国”为姓氏,称旷氏、或邝氏,既避北宋朝廷迫害,又念南唐故国,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该支以古国名为氏的邝氏(旷氏)族人的姓氏读音作hung()。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八世孙姜榆罔之后,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关于姜姓雷氏、方氏、邝氏、白氏、旷氏这五个姓氏的来历,据家谱文献邝氏族谱的记述:“按吴邝氏之先,始自方来。方氏之始,本于神农,得姓曰雷。系神农氏(炎帝)八代孙帝榆罔之子也,居雷泽以雷为氏,相黄帝伐蚩尤,得胜有功,封于方山,食其邑,因氏焉,历商周汉代,有伟人见于经史,亦复不少。”远古炎帝姜石年(按盘古王表计算为公元前3177前3078年在位)的八世孙,为神农氏末帝姜榆罔(按盘古王表计算为公元前2752前2698年在位),在位五十五年,与具茨山有熊国(今河南新郑西南部)的首领公孙朂之间爆发“阪泉之战”(今山西解池一带),败而被夺取了天下共主之位,公孙朂由此称黄帝(按盘古王表计算为公元前2697前2598年在位),号轩辕,建立了新的部落联盟。姜榆罔失位之后,其一子逃居雷泽(今山东菏泽东北部),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雷氏。后来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时(今河北保定北部),雷氏出助黄帝,立了大功,黄帝将方山(今河南禹州)封赐给了雷氏,由是雷氏的后裔子孙有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方氏。姜姓方氏一族传至唐朝末期僖宗李儇执政时期(公元874888年),任琅琊王王审知(字信通,公元862925年)的王府谘议、河南光山人方殷符与其三子方廷范仕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王鏻,公元?935年待考,公元927935年为闽惠帝),先后宰辅于王延钧缔造的大闽王国(闽国),定居于莆口兴化刺桐巷(今福建莆田荔城区坊巷),由此号称“江南方氏六世祖”。方殷符生有七子:长子方廷康、次子方廷年、三子方廷范、四子方廷远、五子方廷英、六子方廷辉、七子方廷韬。方殷符的第三子就是方廷范,仕于闽国为宰相,生有六子:长子方仁逸,官检校水部员外郎;次子方仁岳,官秘书少监;三子方仁瑞,官著作郎;四子方仁逊,官大理司直;五子方仁载,官礼部郎中;六子方仁远,官秘书省正字。六个儿子皆荣登进士,号称“金紫六桂方氏”,其家刺桐巷也因此称“袭桂芳”,又名“朱紫坊”。方殷符的第五子名叫方廷英,生有三子,其长子方谆,为方氏第一百四十八世;次子方翔,转居湖南;三子方朝,迁居南京。方殷符的第六子名叫方廷辉,自改姓氏为旷氏,世称旷廷辉,由此传下江南旷氏一族。方殷符的第七子名叫方廷韬,自改姓氏为白氏,世称白廷韬,由此传下江南白氏一族。方殷符有个裔孙名叫方桢,字以平,其第四子名叫方谆,字愈平,号念十三郎,生卒年为公元11281218年。传说,至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方谆的长女方淑丽被册立为皇妃,因而得受敕封为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宣城)。由于宣城之地属古旷国,成邑后“旷”字去“日”加“邑”改“邝”字,因而又称“邝国”,所以,宋孝宗钦赐改方谆的姓氏为邝氏,方谆因此改为邝氏,称邝谆(邝愈平),由此传下江南邝氏一族。邝谆本应为江南邝氏始祖,但他念及根本,追尊父亲方桢为邝氏始祖,自己则降称为江南邝氏二世祖。姜姓雷、方、邝、白、旷这五个姓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方殷符为始祖。为了后代子女的文化教育及其仕途,这五族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在水口镇(今广东开平)共同建立了“溯源家塾”,合称家族堂号为“溯源堂”。姜姓邝氏(旷氏)族人皆尊奉方廷辉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kung()。五族“溯源家塾”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壮族、彝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终,均有邝氏(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邝氏(旷氏),或汉族旷氏因避难、迁徙、军垦等原因融入当地少数民族致使邝氏(旷氏)入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得姓始祖:姜榆罔、师旷(姬旷)、姒之、黄宣(黄瑄)、邝廷辉(旷廷辉、方廷辉)。三.各支始祖:1.湖南邝氏家族:宜章邝氏:始于东汉河阳侯黄瑄,神龙年间生一子黄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黄旦,次曰黄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黄旦添“日”于左为旷,黄丞添“邑”于右为邝。邝丞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宜章广田洞邝氏:始迁祖邝千禄,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十六年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邝野,字孟质,明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后裔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今已传二十七代,约有丁口八百余人。位于近城得胜门的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宜章龙村邝氏:元朝时期自临武县寿塘迁龙村。宜章白石邝氏:明洪武年间自临武县挂榜山迁白石。宜章玉溪邝氏:元朝末年自安徽庐江以官迁玉溪。宜章车田邝氏:明朝末年自临武迁车田。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始迁祖邝才荣,清嘉庆年间由郴州迁坎源坝。至今约有丁口一百三十余人。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始迁祖邝代宇,明正德南间由宜章县迁此。至今约有丁口七十余人。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清康熙间由临武迁龙泉塘。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始迁祖邝洪基,清乾隆年间自临武迁小里园。至今约有丁口二百余人。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始迁祖邝转苟,清道光年间自宁远迁青布源。至今约有丁口三十余人。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始迁祖邝元甚,明时自江西迁五家村。至今约有丁口一百三十余人。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始迁祖邝喜恒,清顺治时自江华迁良村洞。至今约有丁口七十余人。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始迁祖邝代昌,由宜章迁南洞。至今约有丁口六十余人。嘉禾邝氏:远祖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嘉禾蟠溪坊邝氏:始迁祖邝三六郎,宋朝时期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今约有丁口一百余人。嘉禾下川砠邝氏:始迁祖邝海祥,由上蔡邝家迁下川。嘉禾龙江邝氏:始祖邝著,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南宋绍兴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生三子:邝富国、邝安国、邝定国。邝富国、邝安国守寿塘。邝定国之孙邝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邝含甫仲子邝志联,字安道,于南宋庆元年间迁今东区邝家。至今约有丁口一千一百余人。临武邝氏:远祖东汉河阳侯黄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云孙曰黄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黄旦,次曰黄丞,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黄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黄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黄丞佑唐,唐开元年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唐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生子邝懋,传十余世,生子邝幼父,由吉州敖城迁湖广临武寿圹而家焉,邝幼父即吾族始祖。临武寿塘邝氏:始迁祖邝著,南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后裔子孙主要分布在武水、土桥、双溪、南强等处,至今约有丁口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余人。炎陵东坑邝氏:始迁祖邝良恪,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至炎陵东坑。平江芦洞邝氏:始迁祖邝国正,清康熙三十九年自宜章迁平江芦洞。至今约有丁口七十余人。永兴邝氏:远祖黄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黄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黄旦,次曰黄丞。因族难改姓易名,黄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黄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黄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唐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邝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邝公着,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邝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新田颁村邝氏:迁湘始祖邝仁表,字爱民,宋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有子邝友伟、邝友仲、邝友伸。邝友伸分居临武榜山,邝友仲徙居嘉禾。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设置在后龙山。至今已传四十代,约有丁口六百三十余人。2.广东开平邝氏家族:据广东省的江门市下辖开平市水口镇坑口村的泮村邝氏族谱序中记载:雷姓方族邝氏,始祖方三七出生于宋崇宁二年,至今历九百余年。其先祖数代迁徙频繁。始祖方三七世居安徽庐江县延蔓村,于宋建炎四年迁居广东南海大镇乡。二世祖邝愈平于宋嘉定九年由京城临安迁居广东河源。三世祖邝一声于宋宝庆元年由河源迁居新会城。四世祖邝公昭于宋淳祐十年由新会城迁居广东开平水口泮村。邝氏一族自邝公昭迁泮村后,才算真正定居下来,延至今,已达七百五十余年,历近三十代。泮村内历代邝氏祖先祠堂有三十一间之多,故泮村已成为邝氏人口聚居众多的大村大族。其中也有不少人移居别处。如第七世祖邝南润(邝南汉)于宋朝末期迁南海大镇;第九世祖邝仲常迁居斗门小濠冲;第十四世祖邝理秀迁居怀集;第十四世祖邝国惠迁居新兴;第十七世祖邝惕庵、第十九世祖邝朝英回迁新会城;第二十世祖邝宏德迁居阳江等等。邝氏始祖方奋,字祯,生于北宋徽宗祟宁二年,终于南宋乾道二年,终年六十四岁。世居庐洲(今安徽巢湖庐江)。方奋之子方愈平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出任临安京城大尹,因其长女邝淑丽受册皇妃,因此得封宣城侯,御赐姓邝,此后称邝愈平。邝愈平之次子邝諴,字一声,生于宋绍兴二十五年,终于宋淳祐六年,终年九十二岁。邝諴之长子邝奎,字公昭,生于宋庆元二年农历10月9日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十一岁随父南迁,居于河源,三十岁又随父邝諴由河源移居古冈(今新会),后由新会迁信安县(今开平),定居单水口泮村乡坑口村,邝奎逝世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农历11月11日,终年九十一岁。目前,各支邝氏族人至今在祖国大陆各地已开枝散叶,成村成族。邝氏族人还有飘洋过海迁往美、加、星、马等国外,以及在港澳者,不计其数。他们认祖归宗,都承认泮村是他们的祖居地,常有人回泮村祭祖寻根。今广东江门开平水口镇泮村居有邝氏族人一万七千余人,四十二个自然村。几十年来在共产党领导下,泮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成居民住上了新屋,二十公里羊肠小道变通途,数百辆汽车、上千辆摩托,代替了挑担步行。全村办有大小三百间工厂和两百间商店。原来一个纯农业的泮村,现已变成农工商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村镇。人民生活空前稳定和提高。全村一千八百多个耆耋老人组成老人协会,互相帮助,安享晚年。村内办有小学和中学,致力提高文化素质,培育英才。3.广东邝氏世系:第一世邝奋,字以平,号三七,邝氏始祖,公元11031166年,妣待考,生四子:邝谚念、邝俞平、邝让您、邝诚念。第二世邝谆,字愈平,邝三七之四子,公元11281218年,妣待考,生三子:邝一元、邝一声、邝一俊。第三世邝諴,字一声,邝愈平之次子,公元11551246年,妣待考,生二子:邝公昭、邝公表。第四世邝公昭,邝一声之长子,公元11961286年,妣待考,生四子:邝仕诚、邝仕衡、邝仕达、邝仕超。第五世邝仕衡,邝公昭之次子,公元12261273年,妣黎氏,生四子:邝文信、邝文安、邝文忠、邝文实。第六世邝文信,邝仕衡之次子,公元12421306年,妣黎氏,生三子:邝南泽、邝南渭、邝南润。第七世邝南泽,邝文信之长子,公元12761347年,妣待考,生五子:邝浑渊、邝浑源、邝浑涵、邝浩源、邝浑演。第八世邝浩然,邝南泽之四子,公元13051368年,妣高氏:生五子:邝仲珪、邝仲良、邝仲昌、邝仲常、邝仲德。第九世邝仲常,邝浩然之四子,妣谭氏,生二子:邝菊窓、邝仙翊。公妣合葬于本洞鸟石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