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doc_第1页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doc_第2页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周村实验中学 许 静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修身1、 自我认知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2、 立志求学“人非生而知之” ,要“知之” ,就得学习。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 3、 矢志不移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孔子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学,不曾有一日废止,即使在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怎样的一种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在62岁的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的时候,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表明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好学、乐观、积极向上、坚持自己理想的品质?4、 博学通识孔子以好学著称,他认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做一个只能供作某种目的使用的器具,而应注重道德修养,成就通才,用无不周。所以他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这最终成就了他的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当时,孔子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求知欲望,才成就了一代大家。 5、 躬身自省 人往往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他人的优点。而这恰恰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孔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总结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弟子曾子进一步解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这样的自觉反思,使他的学问、道德、技艺日益增进。 二、育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修身,令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育人,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教授的七十余弟子,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他自己也成为至圣先师。1、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孔子一生勤奋刻苦学习的写照。孔子不仅文学修养登峰造极,道德修养日臻完善,而且实际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文、行、忠、信。”所用教材是他自己整理的古代典籍诗、书、礼、乐,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既重视文学修养、政治思想教育,又重视实际技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的是全面的教育与培养。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与品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文学及政治思想教育的大前题下,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孔子尤为重视。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孔子要求学生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孔子要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君子”“成人”“仁人”,对学生的日常言行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在这些方面,孔子首先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车上不回头看、不疾(急)言快语说话、不指指点点,不直挺着象尸体一样睡觉,平时在家里不过分讲求仪容,吃饭时不说话,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不射归巢的鸟孔子平时的这些行为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更具有感召力。孔子认为君子应遵从三个原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正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温、良、恭、俭、让。”“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品德。子贡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太阳、月亮,说夫子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颂孔子的品德象大山一样高,行为象日月一样光明。孔子高尚的道德不但吸引着他的学生们,对后世一代代的知识分子更有着深刻的影响。 2、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同类人中的榜样。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他弟子树立了很多学习的楷模:好学不惰、品德优秀的颜回,孔子多次称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尽管颜回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自己的习行与品德,为他的同窗、更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做事果断、勇于作为的子路:“由也果,于从政乎!”为人识大体、懂孝道的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修德、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了榜样,就可以时时砥砺自己的学问、品行,进步更快。 3、勉励与批评并重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孔子的教学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对“璞玉”进行了长期、耐心的雕琢。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所以其弟子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知书达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器,仅仅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树立榜样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长期的适时、适当的鼓励与批评。孔子为人温和,善用鼓励之语,读论语随处可见:“贤哉,回也。”“孝哉,闵子骞!”“赐也达”“求也艺”其弟子颜渊这样表述自己受到鼓励的感受:“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同时,孔子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绝不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而是毫不客气的给他指出来,甚至给以严厉的批评。有一次子贡在指责别人,孔子听到了,当时就教育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宰予好白天睡觉,孔子教导他,他答应的很好,却没有改正。当孔子再次发现宰予在白天睡觉时,对他的批评可以说是疾言厉色:“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同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又如孔子称赞子路:“穿着破丝袍和穿狐貉裘的人并立,而不觉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并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形容他。子路听了老师的表扬高兴得老是咏诵这两句诗,孔子又对他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所在,“何足以臧”?孔子对子路教导是既有勉励又有批评。正是有了孔子的耳提面命,耐心教导,他的弟子们才被造就成才。宋朝有位诗人写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诚然如此。孔子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