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doc_第1页
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doc_第2页
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doc_第3页
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doc_第4页
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摘要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代表,有的人视她为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柔弱女性,也有人把她看作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性,更有人大胆地指出她是一个“好赌、好酒”之人。其实,这些评价都有以偏概全之嫌。通过仔细探究她的生平,认真品读她的诗词,本文将展现一个具有着特殊个性的李清照,即其身上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矛盾性格的统一体。她既传统又叛逆、既坚强又柔弱,她追求自我幸福而又有着爱国忧民情怀,在力斥当朝偏安怯懦的同时却原谅弃城逃命之徒。而优越的身世,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早年美好的婚姻生活,后期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正是形成李清照这一特殊个性的原因。关键字李清照 ;特殊个性 ;成因一、引言有言如此:凡艺术大师,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当一位作家的个性棱角被生活渐渐磨平时,他的作品也就慢慢失去艺术魅力。这是被中外艺术史反复证明的一个事实。中国古代不乏女性作家,然多数只是二三的,很少有能与男性一流作家一比高低的巾帼英雄。李清照则是数千年漫漫历史长河里的寥寥的几个例外,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很清楚的我们能看到这与她那特殊的个性不无关系。然而她的个性又是如何的特殊,以至于能造就李清照如此的成就?二、李清照特殊个性的主要表现(一)名门闺秀与叛逆不羁相互统一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逝世,终年72岁。李清照出生在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一位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女性,乃仁宗时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宋史称其“亦善文”。但从其母亲并未有作品留于后世、也无更多的坊间传言来看,她应该是一位相夫教子、行为内敛之人,给李清照树立的,恐怕更多地还是三从四德的旧时礼仪规范。因此,可以看出,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正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并具备了当时一般大家闺秀具有的阴柔、善良、知书达理等特性。她的点绛唇一词,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词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罢秋千”正要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外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不少学者认为,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正是词人的自我写照。由此可知,象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女,遇到客人仍会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显示了她作为名门闺秀,家庭教育严谨的一面。 但是,李清照尽管知书达理,温良恭俭,但她换成“却”更顺些并不像当时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完全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相反,她性格爽直、自由放纵,甚至表现得相当叛逆。这种叛逆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诗讽刺公公赵挺之,以下犯上。崇宁年间,赵挺之作为新党领袖,李清照的父亲作为旧党被赶出京城。李清照在为父求情无效后写诗讽刺公公“炙手可热心可寒”,诗中竟然用祸国奸臣杨国忠来比拟赵挺之,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二是敢于批评时世名流。李清照在词论中,冷静客观地分析了词坛名家的创作,并一一指出他们的疪病之所在。批评笔墨涉及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秦观、黄庭坚等19位词人,这里面绝大都是著名文人兼为朝廷重臣,有的更是其父亲的师承长辈,如欧阳修、苏轼等。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由此可见其张扬叛逆。我们想想,如果今天有一位20多岁有才华的女作家,把文坛著名人士逐个点名批评,会产生什么后果?何况李清照是在一个束缚女性、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边,这样的做法太过大胆,也是其非常个性化的表现。三是晚年的再嫁和离异。李清照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再嫁张汝舟,时49岁。婚后便发现“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的错误,于是毅然讼其(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与之离异。李清照再嫁到离异,为时虽不过百日,但既有李清照的自述。史籍也言之凿凿,其真实性应该毋庸质疑的。宋代女子是可以再嫁的,但是宋代理学形成以后,而且逐渐影响社会生活,士大夫家妇女,少有再嫁者。因此,在“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事二夫”、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社会风俗中,李清照的举止确实惊世骇俗,但就她叛逆的性格而言,这种做法正好与其相一致。(二)坚强自信与幽怨多愁相互渗透在李清照的前前后后,不知道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之下被默默吞噬。而她则能留芳青史,从这一点说,李清照是幸运的,我们今天的读者也是幸运的,而这种幸运首先应归功于她那倔强自信的性格。面对宋朝充斥“理学”思想、处处窒息女子才华所给她带来的无形压力,李清照从来都是以强烈的自信与之做不屈的抗争,显示了她性格中坚强自信的一面。文如其人,她的渔家傲最能说明这种个性特征。词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通过写梦游太虚抒写现实中的烦闷,并表露出自我的倔强追求。在平时,李清照是个闺秀,是个贵妇,但在梦里,她自由想像,看似不经意之间,显示了她“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气干云。事实上,这正是李清照自信、自强个性的真实流露。梦境中的天帝,其实就是李清照自强不息的个性,支撑着她永不向命运之神低头。李清照强烈的叛逆精神构筑了她刚强自信的一面,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另一方面,如有些作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和“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等等,又或隐或显地表达出一种幽柔愁闷情绪,体现了女性阴柔脆弱的一面。李清照早期的那些情调忧伤的作品,既是排遣苦闷的产物,也是封建时代妇女受压抑地位的反映,而武陵春这首词更能反映她幽怨多愁她这一性格特点。词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以说,武陵春一词是李清照平生忧患的真实写照。这是女词人经历了九年的逃亡生涯,作于浙江金华的一首词。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令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解,但这沉重的家国之痛又怎是那小舟所能承载得起的呢? 对于这首词,清代学者俞正燮的理解是:“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和经历,就没有李清照的性格,没有李清照的这种即坚强又脆弱的性格,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经典的作品。(三)爱国忧民与追求自我幸福并存李清照虽出身于宦门,但作为女子她不能直接参政,侧身士大夫之列,她参与政治的途径就是以诗文为媒介,“以笔为旗”,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爱国热情。早在青年时代,在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诗二首中她就深刻出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得出了“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历史评判,并劝诫当朝统治者应牢记历史教训“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同时作言“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着重指出了奸雄误国的危险。诗二首不仅展现了李清照非凡的诗才和政治见地,以至于明代陈宏绪赞其“奇气横溢”,而且从其深沉的忧国之思中,我们不难看到李清照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南渡之后,在耳闻目睹南宋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李清照更是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来表达她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与悲愤,从中也可看到她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我们应该认识到,她的批评精神和爱国情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忧国情怀,这与当时一些爱国诗人是遥向呼应的。如吕本中也写过尖锐的批评:“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李清照的这种爱国之情到了晚年仍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陈述了看法。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另外,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强烈的忧国忧民和爱国之情也都有鲜明的表现。李清照尽管具有爱国忧民的宽阔胸怀,但同时,也又特别注重自我,看重并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找一个可以托负终身的好丈夫,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仍是她至高的生活理想。爱国与追求个人幸福并不矛盾,这里表达不清首先,这种性格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大胆而执著地追求上。她在浣溪沙这首词中说到: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写少女恋情的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维纱维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全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青春少女这种大胆阜追求幸福爱情的光辉形象。李清照本人是否真正经历了这样一场甜蜜的幽会,还值得商讨。然而其中必然渗透了李清照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者说是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她通过闰中生活的写照,揭示了自己内心世界。即词里表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几乎等于她自己,她利用词的形式为抒情工具,冲破封建思想禁区,勇敢而热烈地为自己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谱写心曲。其次,这种性格还表现在李清照对待赵明诚弃城逃命的人生败笔的态度上。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在整体格局上没有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可喜的是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一幸。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词中将一个沉醉在爱情的幸福和欢乐之中的少妇的娇憨妩媚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不难看出,她与赵明诚一起生活得十分幸福,两人的感情也是十分的深厚、要好。正是基于对这份感情的珍惜与自我幸福的追求,使得后来李清照能够原谅而不纠缠赵明诚弃城逃命的不堪行径。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赵明诚由江宁知府改任湖州知府之际,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早先获得情报,但以不在任(实际上尚未卸任)而拒不受理,而在事发当晚却和另外两位高官悬绳于城头,垂绳出城,独自弃城而逃。因此事赵明诚被罢官。李清照自来是满怀刚毅,力斥当朝偏安怯懦的,这从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中便能明显的看出,但是面对这么一个贪生怕死,做出弃城逃命的不堪行径的丈夫她选择的却是原谅而不深究。因为在她存世的作品上,我们看不到在这件事上她对赵明诚有任何的评价。在相当于他们生活经传的金石录后序中,在谈到这件事情上李清照也只是十分客观、平静的写道:“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州,己酉春三月罢。”里面只是简单的记述赵明诚为官的经过,连为何被罢官也没有写明原因,更不用说什么评论意见了。对此我们可能甚感不解,但这正是李清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的最好写照,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和一份真挚深厚的感情,只好隐去一般意义上的刚毅之气与忠义之志,所以她选择了原谅,而不是像后来对待张汝舟一样,毅而讼之。当然,这种性格在她与丈夫别离后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李清照在婚后不久就面临了夫妻分离,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极其看重生活幸福指数的女性,她有着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如在醉花阴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突出表现了李清照孤居独处的悲秋情怀和大胆、热烈地表白着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其结句更耐人寻味:唯有一个女子才能把自己受到离愁的煎熬与风霜之于黄花的摧折联系起来。一个青春少妇不仅她的容貌如黄花般雅洁婉丽,作为一个思妇,李清照的苦境又与黄花的命运何其相似!这样一来,思妇的形象和黄花的形象也就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了。让读者真切地领略到女词人对个人幸福执著地追求。三、李清照特殊个性的主要成因(一) 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父母的品性直接影响子女的个性心理。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气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文名。韩淲涧泉日记卷下云:“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虽然有过誉之嫌,但也说明当时人对其文采的推崇。其母王氏,乃岐山公王珪之女,即状元宰相王拱辰之孙女,“亦善文”。李清照出生成长于这样的文学家庭,耳濡目染,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历代士大夫家庭不乏聪慧超人的才女,却很少能像李清照一样脱颖而出。这里更关键的原因是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身心都得以相对自由的发展。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苏轼极力崇尚真情与个性,鄙视程颐等理学家所倡导的“灭私欲则天理明”等违背人之本性的伦理规范。这种师承理念可能也是李清照后来再嫁、离异的思想基础。李格非置身于苏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通脱的学术环境之中,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深受影响。表现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从而为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他还经常带女儿拜访山川秀水,诗朋儒友,使女儿见识颇广,性格与男儿一般敢作敢为,争强好胜,这种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其性格形成活泼、率直,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同时,李清照自主、自强、自信的品格也在其中缓慢形成,而且也显得有些洒脱不羁甚至有点叛逆。在这一点上,她少女时代所作的如梦令无疑最具有代表性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将她活泼可爱、单纯天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但令人诧异的是,由于李清照结婚的时候18岁,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应该写于18岁以前。在数千年以前,一个不满18岁的少女,可以出外游玩至天黑,可以饮酒至沉醉,以致于“不知归路”,但李清照迷路以后,并不惊慌,也不怕回家太晚受到责骂,反而兴致勃勃的观看“鸥鹭”惊起以后的画面,这样一种自由放纵,甚至显得有些叛逆的生活个性与完全得益于李清照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二) 早期与赵明诚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婚姻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的一大转折。而婚姻状况对古代女子个性的最后成型影响至深。在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有才情的女性很难以找到能够与自己琴瑟相和,在精神与情感上能交流和沟通的另一半。在这一点上,李清照是十分幸运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结婚以后,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可以说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李清照夫妇的感情与情趣,也同时说明了她此时是多么地快乐,多么地心满意足!这无疑就为李清照的个性持续发展提供了又一种良好的氛围环境。所以李清照会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她的自主、自强,对生活始终不肯低头的性格最后定型,终其一生,这种性格品质也没有改变。 这种美满的婚姻生活在李清照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甚至定格了她对婚姻的认识,为她后来的再嫁提供了事实的支撑。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许是二人相处融洽、过于夫妻情深了,他们夫妇聚少离多的生活现状又进一步造就了李清照多愁善感、幽怨哀婉的性格。李清照在婚后不久就面临了夫妻分离,打破了他们甜逸的蜜月般浓情生活。她也随即从浓情蜜意中转入相思之苦中。试看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红藕香残”,荷花正在凋谢却尚未枯萎,引起竹席上感受到秋凉的词人之情感共鸣。然而,和自己生命相依的人此时却不在身边。李清照敏感而细腻的心理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情境中得以尽情滋长。她设想丈夫来信了,但随着雁行的掠过,等到月满西楼,她的美丽的设想依然是以失望而终。为了调节自己,她选择了出游,但是愈动俞静,俞排迁离情,俞难熬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一种唉叹,也是一种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和无奈,是在品尝相思之情中对生命的独自体悟,是对其所感受到的世界的心理升华。但自古诗人皆多情,此时的她萌发了第二种自我安慰的猜想:她设想自己思念的人同样在想念自己,求得一丝心理的平衡和慰籍。李清照喜于出游,少女时代驾舟玩水嬉荷时没有孤独感的,结婚后本应该是明诚相伴而游,但现实却是人各一方,她顿感孤独。景由情生,情由景发。此时自己幻想明诚也在想她,宽慰还是失败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情的愁思还是卷不去,拂还来。此时的李清照再也找不到新婚时的轻松、快慰与甜蜜。字字句句都郁结着相思成斗的“两处闲愁”。(三) 后期坎坷多难的生活经历李清照有着早年的宽松的家庭教育,有着青年的幸福婚姻生活,这一切是她对未来充满了梦一般的渴望和憧憬,使她具有了不同一般古代妇女的自信与傲气,更构筑了她崇高的境界和对追求完美人生的坚定信念。但是,社会政治直接影响了李清照的生活,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变革,一是元祐党失势,二是靖康之变。崇宁元年,在党争中元祐党人失势,李格非被驱除出京,而作为新党的代表人物赵挺之是李清照的公公,李清照本想借赵挺之援救其父,但结局却是失败的。这深深刺伤了李清照,也让她真正认识到了政治的冷血无情。对于李格非的政治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衍化成了李清照的心灵痛苦。但同时,也磨练了她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品质。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也是李清照重大生活变故的开端。此后种种灾难接踵而来,使她深深体味了国破家亡的巨痛。南渡途间,夫妻二人苦心收集的大量金石字画遭到毁失,已成李清照内心的又一伤痛。更让其无法接受的是赵明诚的病逝。建炎三年,赵明诚奉旨知湖州,赴建康朝圣,途中感疾,至建康,病痁而逝。至此,李清照几经是惨遭国破、家亡、夫死、财散的厄运,然而令其凄凉晚景更加雪上加霜的无疑是再嫁与离异所造成的打击和伤害。李清照的际遇着实令人哀叹!朱彧萍州可谈卷中记有宋人笔记:“然不终晚节,流落已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这样的生活经历,自然而然的加深了李清照哀怨愁苦之情,但以其自强自信,勇于抗争的性格,又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刚毅之气。(四)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没有时代条件的玉成,李清照难以达到压倒须眉的成就,可以说李清照特殊个性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北宋是个文化学术气氛普遍高涨的时代,当时修了很多书院,私家藏书非常之宏富,文人士子的地位空前提高,读书风气大盛。同时北宋又是一个文化舆论政策较为开放的时代,文人敢于议论政治,思想比较开放,文学流派众多,对女性的思想禁锢也相对于明清两朝松弛,女子吟诗作词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李清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而两宋交替之际,山河破碎,流民失所,正是爱国情思生发之时。人们普遍认为,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当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爱国之情集中表现在她的后期。其实不然,她自幼深受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我们从李格非留传下来的文章洛阳名园记中可以看出,本书并不单纯地写景、记事,而是从中寄寓了兴亡之感,讽喻之旨。对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不问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关注国运与民生疾苦的文人,可见单纯认为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是后半生才萌发的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我们从李清照前期词作中,也仍然能感受到她那一以贯之的爱国思想。可以说,李清照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主线。如她少女时代的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