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中英翻译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一、形而上学导论中的AufgehenAufgehen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重要性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表现得最清楚。在那里,海德格尔从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古日耳曼语中追溯了他终生都在关注的核心词Sein(在/是)的词源并将它归结为三种词干,然后总结道:“我们从这三种词干中取得三种一眼看清的确定含义:生(1eben),升起(aufgehen),停留(verweilen)。”而在这三种含义中,尤以前两种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换言之,Aufgehen是Sein的最基本含义之一。海德格尔对与Aufgehen相关的第二种词干解释说:另一个印度日耳曼语的词干是bhu,bheu。也属此干的希腊语是v,起来(aufgehen),起作用(walten),由其自身来站立并停留。这个bhu迄今一直被按照通用的外形的看法用和v来解释为自然与“生”(wachsen)。这种较原始的解释是从与希腊哲学的开端的分歧中得出来的,这个“生”(wachsen)也就从这种较原始的解释中表明为升起(aufgehen),这个升起又是从在场(Anwesen)与现象(Erscheinen)来加以定义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段话就是用三种语言对作为Sein的基本含义之一的Aufgehen所进行的界定和阐释。首先,我们先看一下用来界定aufgehen的三个德文词,它们是wachsen(生长,成长)、Anwesen(在场)和Erscheinen(现象,出现,出席)。这三个词一起规定了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含义。如此来理解,Aufgehen这个词所说的就是,某物“长出来”(wachsen)进入Lichtung(林中空地,疏明),进入视野成为可以看到、可以通达的,即因“出现”而“现出象来”(Erscheinen)、而“在场”(Anwesen)。这是一个过程,但在这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被强调的就是“出现”、“现(出)象(来)”这个动作。这层意思海德格尔在如当节日的时候一文中借对w的阐释说得特别清楚。其次,我们再看一下作为Aufgehen的古老源头的梵语词干bhu和希腊语词干以及由这个希腊语词干构成的两个词(自然)和v(生长)。如果说海德格尔用以上三个德文词来界定Aufgehen是对Sein(存在)的一个基本义项的细部研究的话,那么,指出Aufgehen在词义上的古老源头,则是想说明Sein的这第二个基本义项与其第一个基本义项Leben(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固然,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熊伟先生,在行文中均已通过用词的讲究照顾到了这层内在关联: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一点表现在他用wachsen来界定Aufgehen以与Leben相对应;在熊伟先生那里,表现在他有意地把wachsen和Leben不加区别地都译为“生”,而这种译法在一般情况下是要尽量避免的。尽管如此,如果不从根源处说起,这种关联就显得像是外在的、偶然的。这里不得不说到Sein的第一种词源,还要把海德格尔的考察结果摆出来。他说:这个词的最古老的本来的词干是“es”,梵文的“asus”,生活(Leben),生者(Lebende),由其本身来立于自身中又走又停者:本真常住者。在梵文中此处还包括动词变形esmi,esi,esti,asmi。与此相应的希腊文是和,拉丁文是esum和esse。通通归属一起是:sunt,我们在和在。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印度日耳曼语言中自始这个“它在”(v,est)就贯彻始终。在形而上学导论的词源考察这一部分,海德格尔点到为止,并没有明确地说出第一类词干和第二类词干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只是将它们作为Sein的两种意义源泉并排摆在那儿、并问了一大堆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了事。但事实上这种内在关联在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语言(即梵语和与梵语相通的希腊语)中是很显赫地存在着的,海德格尔绝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本质的内在关联,因为他的很多论述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梵文中,这种关联用asus(作为词干可进一步简化为as)与bhu来表示;在希腊文中,则用(是其不定式)与;在德文中,海德格尔则将其归结为Leben与Aufgehen(尤其是Aufgehen中Wachsen方面的含义)。那么这种关联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呢?金克木先生从梵文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在梵佛探中指出,这两个词在梵文中可互相解释,在具体用法中也大多可以互换,但仍有细微差别:概括说,这两个词根的含义的主要区别是:as指单纯的、抽象意义的存在,或静的、绝对的存在。bhu指变动的、具体意义的存在,或动的、相对意义的存在。希腊文中的情况与梵文非常类似。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杨适先生的说法。他认为,“在古希腊语尤其是在其哲学语言中,(es=梵语的as)和(=bhu)之间那种既同一(可以互注、互换、互补)又有分别(静与动、绝对和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对立)的含义特征不仅同样突出,而且比梵语有更重大的发展”。但具体到海德格尔哲学中,承希腊文中的系动词一脉而来的几个词,海德格尔最为看重的并不是(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而是由的阴性分词形式v而来的o(通常译为“实体”、“本体”或“本质”),这当然是受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海德格尔并不接受传统哲学对o的翻译和解释,见论的本质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见路标)中,他别出心裁地把它译为Seiendheit(存在状态)和Anwesung(在场化),在更多的情况下他则将其译为Anwesen(其现代德文义为“庄园”、“房地产”,但海德格尔所用的是这个词的古义,“在场”)。综上所述,在海德格尔哲学中,Aufgehen是核心词Sein(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义项;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它的词源是梵文的bhu和希腊文的,而bhu和都是在古老的语言中道说“存在”的具体性和动态性的那个词;与此相适应,Aufgehen也侧重于表述Sein的具体性和动态性,这些性质海德格尔用wachsen(生长,成长)、An-wesen(在场)和Erscheinen(现象,出现,出席)这三个词来描述;更进一步,从表现“存在”作为一个自身内部既同一、又对立的语义系统的角度,如果说在梵文中as与bhu相对,在希腊文中与相对,那么,在海德格尔哲学中,与其说Leben与Aufgehen相对,还不如说这里面包括两组对应词,一组是Leben与Wachsen,另一组为源于的Anwesen(作为对o的翻译)与源于的Aufgehen。这样,德文“存在/是”(Sein)内部作为一个系统的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可以表现得更直观,更清晰。如果上述分析和结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以它为基础,来讨论关于Aufgehen一词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中、英翻译问题了。Ralph Manheim在形而上学导论的英译本中将aufgehen译为emerge。emerge的本义为torise from or as if from immersion(浮现,从或好像从水中升起),其中torise(升起)很贴近aufgehen的本义(升起,往上走),所以熊伟先生就将aufgehen直接译为“升起”。emerge比aufgehen多出来的意思是“从或好像从水中”,但联想到海德格尔的观点他认为,存在是我们人类此在的本源,从认识的角度,它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以及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这多出来的部分好像也并非完全多余。此外更难得的是,emerge的两个重要引申义tocome forth from obscurity(出现,从阴暗处走向前来)和to come intoexistence(发生,进入存在),与海德格尔哲学尤其契合。其中前者有“从遮蔽中走出,走进疏明(Lichtung)”的意味,后者则关联到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个关键词existence(德文为Existenz,陈嘉映、王庆节两先生译为“生存”)。关于这个词,海德格尔说,“自古以来,形而上学就区分了一个存在者是什么(was)与这个存在者存在或不存在这一如此(da)。形而上学的学院语言把这种区分认作essentia本质与existentia实存的区分。”(10)他也称此为Was-sein(什么-存在)与Da-sein(如此-存在)的区分。相对于essentia(本质)和Was-sein(什么-存在),existentia(“实存”或“生存”)和Da-sein(如此-存在)正是表述存在的具体性和动态性方面的。因此它也非常符合我们对aufgehen所作的分析。总之,RalphManheim将aufgehen译为emerge,还是比较贴切的。在中文方面,如上所说,熊伟先生将aufgehen译为“升起”(或“起来”),这种译法非常直接和朴素,为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向各个方向的引申留下了充足的余地。另外,孙周兴先生在海德格尔的各种文本的译文中,一般都将Aufgehen译为“涌现”。“涌”也与“水”有关,这种译法在某种程度上与Manheim的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对aufgehen的中英译法的管见然而,笔者认为,在现象学(至少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aufgehen来说,比emerge更为恰当的译法是它的同义词appear,因为后者在尽有前者之长而无其短之外,于海德格尔哲学的意蕴方面还有前者无可比拟的地方。具体地说,第一,从词源学和构词法的角度,appear源自拉丁文app(re),其前缀ap-为ad-之变化形式,意为“向运动”,其词干p(re)意为“显示”(toshow),因而它直接就是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进入视野”、“显现”的意思,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比如emerge的“从或好像从水中”之类),这是“无其短”;第二,它的主要含义tobecome visible(出现)、to come into existence(发生)与emerge的含义to comeforth from obscurity(出现)、to come intoexistence(发生)类似或相同,这是“有其长”;第三,appear还有emerge所没有的to seem orlook to be,to seemlikely(看来似乎是,看来可能是)的含义。这个含义可用来阐发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注意以下中文用黑体、外文用斜体标出的部分)。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本质是“解蔽”(),但任何“解蔽”同时也是一种“遮蔽”,换言之,所有在我们面前“出现”(aufgehen)并被我们“持以为真”(Fr-wahr-halten)的事物实质上都是一种toseem or look to be,to seemlikely(看来似乎是,看来可能是),因为“摆脱了所有遮蔽之物的纯粹无蔽”并不是真理,真理只有在“解蔽”因“一种拒绝”(Verweigern)而得到彻底贯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即“真理在本质上即是否定真理(Un-wahrheit)”。(11)这种“否定”(Un-)保证了“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一种陈腐、僵化和固定的东西,正相反,它永远是一种“发生”(comeinto existence)。第四,appear还有to come before thepublic(当众露面),lawto present oneself formally before acourt(法律)出庭,到庭的含义,这两种含义也是海德格尔的aufgehen所当有而emerge所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意思。因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出现”,一定是“当众露面”,这从他对语言对物的命名作用的再三强调即可看出,物只有进入语言,通过语言的召唤,它的“出现”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当众”,即进入疏明(Lichtung)。此外,海德格尔的aufgehen所标示的“出现”,还暗含着一种“行使职权”或“起作用”(walten)(12)的意思,这正是topresent oneself formally before acourt(court的意义有多种,法庭仅其一),至于这个词组专用于法律,实际上是其狭隘化、专业化的结果。总之,至少第三、第四所表述出的意蕴,是emerge不能表达出来的,这就是appear相对于emerge的优势所在。与将aufgehen译为英文的appear相一致,在中文中,笔者更愿意将它译为“登场”。这种译法至少有以下便利:首先,“登场”就是“走”(gehen)“上(台)去”(auf-),联系到“粉墨登场”的原义(而不是取其贬义),就有appear的toseem or look to be,toseemlikely的意味,亦即可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相关联;其次,“登场”的“场”字也不是多余的,它本身也是一个哲学术语,海德格尔论存在更是时时紧扣存在的“场”性或者说“域”性,在其一生中,他用视域(Horizon)、境域(Gegend)、境地(Weite)、空间(Raum)、形势(Situation)、世界(Welt)等许多词来表达这种“场”性。当然,这种“场”绝不仅仅是空间性的,它还暗含着时间与活动的意味,所以有时海德格尔也把它表示为“时间-游戏-空间”(Zeit-Spiel-Raum)。它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有了它,无论是“生”、“升起”、“在场”、“现象”还是“逗留”和“持存”等才有了根基。因此,即使把这种“场”性视为“林中空地”(Lichtung)也不算太过分;再次,“登场”自然地具有appear的“当众露面”、“起作用”的意思;最后,如上文所说,海德格尔既把源于的o译为Anwesen,而Anwesen在中文中又被几乎毫无异议地译为“在场”(英文中一般译为presence,也无太大争议),在这里把表述的aufgehen译为“登场”,还可以起到暗示anwesen与aufgehen的“词源”关联和词义对应关系的作用。然而,或许有人会担心,将aufgehen译为“登场”是不是过于拟人化了?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在某些语境中,比如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是与Existenz相关联共同阐释Sein的(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三节重点分析),而其中的Sein主要是讲作为Dasein的人的存在的或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这时拟人化就不但不需要担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必需,例如Existenz就不得已被译为“生存”而不是“实存”。此外,就是在以物作主语的其他语境中,这种拟人化译法也是符合海德格尔哲学的,因为海德格尔一再提醒我们,“一般地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是按照人的存在而得到解释的,而不光是由人完成了这种解释。”(13)但不管怎么说,包括笔者的管见在内,上述中、英各种译法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二、存在与时间中的Aufgehen至于存在与时间的中、英译者,他们显然对此有不同理解,当然在那里这个词的使用环境稍有差异,那就是aufgehen一般搭配介词in或bei(主要是搭配in,搭配bei的情况极个别),而在别的书中一般是单独使用的。存在与时间的英译者JohnMacquarrie和EdwardRobinson将aufgehen译为absorb(另有一个近几年新出的译本,也是这样),中译者陈嘉映和王庆节两先生译为“消散”,由于英译一般使用absorb的被动语态,具体说就是将aufgehenin译为be absorbedinto(陈、王两位先生译为“消散在”),所以中、英翻译基本上是一致的。再考虑到中译者说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参考英译本,这种一致性就更容易理解了。英译者也许意识到将aufgehen译为absorb有些突兀,因而对此特别加注作了说明:in dem.Sinne des Aufgehens in derWeltAufgehen在“太阳升起来了”或“面团发起来了”的意义上,其字面含义为“走上去”或“升起”。但当后接介词in时,它就有了其他的含义。因而,5gehtaufinto 30,意思是它完全地进入到30里面去了(被除尽了,没有余数);一个国家gehtaufinto另一个国家,意思是它被另一个国家接收(taken over)或吸收(absorbed)了;一个人gehtaufin什么,意思是他完全地投入到一个活动中或倾心于另一个人。我们一般将aufgehen译成各种形式的absorb。(14)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英译者只注意到aufgehen的一般用法,而丝毫没有顾及到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aufgehen所做的种种特殊规定。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即存在与时间与形而上学导论中的aufgehen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两本书一是前期作品(1927年初版),一为中期作品(1935年的讲课稿,1953年初版),而海德格尔思想恰在19世纪30年代有了一个转向?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对词语的使用、特别是在“基本词语”的使用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对此他有自己的一整套看法,“基本词语是历史性的。这不光光是说:在我们可以用历史学方式一览无余的那些过去时代里,基本词语具有各种不同的含义;而是说:根据对基本词语的占支配地位的解释,它们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奠基历史的作用。”(15)因而“那种追求词语的原始性、严格性和尺度的意志就不是什么美学的把戏,而是一项深入到我们的历史性此在之本质核心中的工作。”(16)而在形而上学导论中,aufgehen正是基于其历史性而被界定和被阐释的。其次,更重要、更直接的一个理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1953年第七版序言”中曾明确地说过:“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按:即存在问题),可以参看我的形而上学导论。”(17)而aufgehen也正是关乎存在问题的。现在,似乎英译者唯一可以为自己的译法辩护的理由,就是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后接介词in”这种特殊性了。那么,是否有了这种特殊性,存在与时间中的aufgehen就可以与形而上学导论中的界定、阐释无关,也就是说与“存在问题,无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之具体用法的分析中得到答案。在那里,aufgehen在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典型用法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上述英文译注就加在这个句子后面):DasSeinbeiher auszulegenden Sinne des Aufgehens in der Welt,ist einim In-Sein fundiertes Existenzial.(18)英译为:Being alongsidetheworld in the sense of being absorbed in the world(a sensewhich calls for still closer interpretation)is an existentialefounded uponBeing-in.(19)陈、王两先生的中译为:“依寓世界而存在,这其中可更切近一层解释出的意义是:消散在世界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依寓,世界是一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在论环节。”(20)这句话的主体部分,就是三组相互阐释、相互关联的短语,这在德文原文中看得特别清楚:dasSein bei第一组中Sein与Existenz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开始部分就讲明了,Das Seinselbst,nennen wirExistenz(存在本身,我们称之为生存),只不过这个“存在本身”在这里是被限定了的,即此在的存在本身,此书中才称为生存(21);Sein与Aufgehen的关联此书中有几十处,这里让我们追随存在与时间的思路,首先分析上述三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把操心(Sorge)视作此在的基本建构,而操心由三个环节构成:先行于自身(sich-vorweg-sein),已经在(世界)之中的im-schon-sein-in(derWelt),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alsSein-bei(innerweltlich)begegnendemSeienden,而这三个环节就分别对应此在之存在的三种基础性质:生存(Existenz),实际性(Faktizitt),沉沦(Veffallen)。(22)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第一个短语“依寓世界而存在”(DasSeinbeichst undzumeist)在这个世界上“生长”(wachsen)、“现象”(erscheinen)或“出现”、“登场”(aufgehen)的方式,而这也就是第二个短语“在世界中登场”所要表达的含义,这种“存在”和“登场”尽管因其遗忘“存在本身”而是一种沉沦,一种“日常状态”,但他毕竟是此在的一种最常见的生存方式,因而是“一个存在论环节”(第三个短语,einExistenzial)。这样,第一组三个短语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清晰的说明,换言之,在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与Sein与Existenz确是相互阐释的,亦即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的用法与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尼采、林中路等书中的一般用法并无二致。因而,如果本文第一节、第二节中已分析过的各种中、英译法及其各自的理由大致靠得住的话,那么,很可能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的中、英译法是不合适的。别的且不说,就是在这个有海德格尔特色的典型句子中,存在与时间的现有中、英译法至少就无法说明“消散在世界之中”(beingabsorbed in the world)如何“是一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在论环节”(an existentialefounded uponBeing-in),而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把aufgehen翻译成中文的“升起”、“涌现”或“登场”则都可以说明;翻译成英文的emerge或appear也因为它们本身都有tocome into existence的含义也可自然地解释这个问题。中、英译本之所以将aufgehen译为“消散”和absorb,或许是因为这种“登场”(Dieses Aufgehenbei,英译为:This“absorptionin.”)、这种“生存方式”因其“首先和通常”着眼于他所操劳的世内存在者并从而被这种世内存在者所决定,而将一切都看作是现成的,因而“多半有消失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这一特性”(hat meist den Charakter des Verlorenseins in dieffentlichkeit des Man.英译为:has mostly the character ofBeing-lost in the publicness of the“they”)(23)。这里是说dasAufgehen bei有des Verlorenseinsin的特征,再加上这句本来是解释沉沦的,所以应该是将Aufgehen译为“消散”和absorb的最好的理由。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注意到,这里所说的不是一般的Verloren(消失)而是Verlorensein(或可译为“消失式存在”),即是说以“消失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的方式“存在”(译成中文Verloren与Verlorensein的区别就很难表达出来),所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还是“存在”与“登场”,而非“消散”或“消失”。事实上,将aufgehen译为absorb或“消散”在有些地方会造成翻译困难,不得不改变句子原意才能译得“通顺”。例如下列句子:“任何消散在最切近的工件世界中的操劳都具有揭示功能。”这句话是由短语derEntdeckungsfunktion des jeweiligen besorgenden Aufgehens inder nchstenWerkwelt(24)译出的,译成句子本应是:任何在最切近的工件世界中操劳着的登场都具有揭示功能,但中译为避免“操劳着的消散具有揭示功能”这种语意不通的尴尬,只好擅自改变句子结构,将原文中besorgenden(操劳着的)修饰Aufgehen(登场)颠倒为Aufgehen(消散)修饰besorgenden(操劳),此处的翻译不能不说是过于随意了。而原文中besorgendenAufgehen的表达方式是非常多的,由其统统无法翻译已可看出译为“消散”的不当。另外,从海德格尔思想的角度来说,“登场”因为是“存在”和“生存”的方式,所以它才有类似于“解蔽”的“揭示功能”,而“操劳”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根本不可能有此地位。至于这个短语的英译,Ourconcernful absorption inwhatever work-world lies closest tous,has a function of discovering,(25)更是一团糟(何为ab-sorption liesclosest to us?何为absorption has a function ofdiscovering?),简直令人不知所云。简短结论总之,存在与时间现有的中、英译本将Aufgehen译为“消散”、absorb是有严重问题的,其问题主要在于,如此一来就把Aufgehen这样一个与Sein和Existenz这样的“大词”紧密关联而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弄得面目全非、琐屑不堪,令人不知所云;而形而上学导论的中、英译本将aufgehen译为“上升”、emerge就要好得多。但笔者认为,最好的中、英译法应为“登场”与appear。注释:本文草稿写成后曾向张祥龙教授请教,张教授给出了非常重要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2页;MartinHeidegger:Einfhrung in die Metaphysik,Tbingen:Max NIemezerVerlag,1976,Vierte,unvernderteAuflage,s.55。以下简称为:形而上学导论/Einfhrung in dieMetaphysik,中文页码/德文页码。形而上学导论/Einfhrung in die Metaphysik,71/54。参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5页。形而上学导论/Einfhrung in die Metaphysik,70/54。金克木:梵竺庐集(丙)梵佛探,张大明等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1页。Martin Heidegg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幻星际战争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科研成果翻译与分享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车辆速度控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业生态修复与节水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直播内容版权监测与维权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革新与成本效益对比报告
- 2025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资金申请项目申报流程与政策支持分析报告
- 2025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市政)考试市政工程设计专项训练试卷 提高市政工程设计能力
- 2025年高考物理电学基础专项训练试题
- 2025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篇章结构分析试卷 深度理解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 从+“心”+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开学第一课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2025-2026学年高中主题班会
- GB 46031-2025可燃粉尘工艺系统防爆技术规范
- 近十年中职试卷及答案
-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化成熟度测评
- 股票k线图入门图解
- GB/T 15812.1-2005非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一般性能试验方法
- 无轨运输安全操作规程
- 专升本英语统考试翻译技巧课堂教学课件2
- 除颤仪的使用及护理
- 内科医生工作总结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