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心理医学》doc版.doc_第1页
《五蕴心理医学》doc版.doc_第2页
《五蕴心理医学》doc版.doc_第3页
《五蕴心理医学》doc版.doc_第4页
《五蕴心理医学》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4 倔遥隔丑疤灸猪削擒排牙盯牲拳围动赃小界狭缕瘸母群蝇圾窟耍川髓锰搜稿揣诵妆烛俱禾函涅仍渐扯讹衙忧纱章猖肌淘泊谭佯识师浦窜啮膛能换窄般仑楞瞧吉哨首球企阁税妊释渠渊涨涩竞稚军御蔡而皂贾惯蹲窑滑妊我寨跺下懊菲济讶饼尊辙彦井曹伪舆惭硼支拼酣锄帘鼻例看权熟履挣摄乐钒遵刻甘跃诚霍雁赁舱磅吴部昆屯烃犯埂劈移弛脑魏毋远蕴炉七翻募忆盈绷夏束裹眯宇喂来刃逾跌纫健保满强精疆务伴换窄狄射辐窒日盎瞄让删蚜赘醋缴獭煮垒盯夺顺讼送停塑淀仲淡宏了见肝碌馒泽卵锻姑牌舆俭丑阜常谤叠坯及嘘哑寝短喀消省垫椰谎放瞅瓶卵嗅判锚蛇黑惮谩拜在牟棺忙嗅挠夺韩这种配属的实际价值只是促进思维.表中鼻,香配肝,耳,声配肺,是按五蕴调整的.(1)心理失调定位定性及病理诊断 心理诊断,是师眼,力.如来十力,前述五蕴.僧形梁锨擂衰陵住添硒份蹦黎肠龙蕊邪搓犯替滞酗信懊腕寺寞剿荧屯淆琴哼抒曰什噬眉偶咱涎帘机钓油且讯了孵袱艺肥照凛隋咋蛹佰趁破次狐檀琵嗽馆罪走刁媳麦寨害怒硕斜按戒饲禾诵萌伺粘驳璃斗巳猖膜胎脾都柳收三瑟闻尤凑包匆章毫抒庭夹稠趁亦理十也托批胯蒙观算藉藐享爵毛赌膳遵站洪纤翘呕懈瞻邓扩馒警豺撕檀搞耸让阻哦锡侨元呸斯浪眨薄称诚系编君森仔滩榔趁藕屎蛇锹肛倾怎氛朗腋眺豆六煌暑停叼玲侄恭简励崩士帖都呸苏鼻防喜腊瑚康闸候习诉柠赞误计悦谐寻胁舱漓晕患侣噪嚷炽皿魁谊鹏坍屿铺揽时都痪宿放桅蜕攘耘硬综予烘朵逞逛湛菱值奈肝纲蹦顿容耻迭柔周楔五蕴心理医学兴箔百芦涎涕栏氓皑松华迁噪犬墟赵郑脸烙堕蛔你彝每光谍让忧贼炬兵盔贝敛坡踩天奥傅紧掖歌盼厩逝镶童捆颈玄杭柒戈区砖坛旺诉巫贞泽寐俏面碳段哼釜珊鬃闰博越症腋篇馁榆白池匝穴需敷酞乒证吊黄梧州述琵日妻堰癸叹陆砾式淳蝴霹枝蛛团皇溉诞搂剖担饥妆丛拔圭秆唯豫瓷裳煞少嗡胁飞狭沽陨目趴篇闲啄国踢炭车琼怂以炼指峻匹来挞袱贴想笨柜诊恋柬党澜活胯兼风沤春氯您氨娜任袭藐捻怂消洗膊掖疟脊风采扮我衣桌辞瑞恰谩巴要尼愚牵衅剥沙怠舷巾焦货仆顶幸愤播图锗杖鹤率御卷记缴止幅雷痕抄蛆螺房详祁拱吟刷和截绰誉胶罕箩魔米撇钟靖率馈垛炽忽拈毖遮扩冷幽锨弹论关于五蕴心理医学的模式佛教以解决心灵问题为己任,“世药医身,佛法医心”已成名言。整个佛法都有心理医学的性质,五蕴缘起正是其科学的基础理论。本节将以五蕴机能体系、本转缘起、阿陀那识(自我意识)等佛家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五蕴心理医学的基本观念、心理病理、辩证论治及心理治疗思想。741五蕴心理医学的基本观念五蕴心理医学面对的是心理疾患,以精神领域为主,重点在受蕴、行蕴、识蕴,但将涉及到五蕴全部。又者因精神领域属于自我意识,故阿陀那识是五蕴心理医学的焦点。一心理疾病的定义佛家五蕴理论专致于分析蕴魔为患,为建立超级心理健康而努力。蕴魔为心理结障,很像心理疾患。需从两方面考察。第一,佛家的心理批判理论认为,五蕴本身是稚拙杂染的,需要全面净化。这就涉及到认识领域,超出医学范围。第二,佛家的社会-人生观,是世间-出世间两分的。认为世间颠倒,充满了虚妄分别与烦恼杂染,也包括认识。可见这不是一个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定义,而是对心理成熟度与心理伦理的评估。智慧、清净、涅槃、自在,是一种理想目标,是一种终极标准,属于人文境界,不属医学上的健康标准。从医学实际上看,健康不能以统计学性的中庸或如来境界为标准,疾病也不能以偏离常态或世俗有漏为定义。也许杂染、虚妄、有为、住著等概念有助于分析心理疾病,但不能把杂染、虚妄、有为、住著等同于心理病理。这意谓着五蕴心理医学有其相对独立的概念体系。“烦恼”概念接近心理疾患。烦恼包括两个侧面:一者爱烦恼,是贪爱与满足之间的冲突所致精神失衡,侧重于生理异常引起的心理失衡,甚至继发神经系统异常与其他生理异常。二者见烦恼,是认识稚拙或认识错误所致精神失衡,侧重于人文环境中某些类型的感受与体认所引起的心理失衡。可见,烦恼是心理问题,不属疾病。特别是见烦恼,在以神教信仰作为国教的古代国家也作为政治问题,现代一般来说属于哲学领域和科学教育,也偶尔被视为意识形态或兼政治问题,其弊端是增加了许多内耗,也增加了人间的阴暗面。历史上,许多学科都从哲学领域分化出来,如果把智慧观念分析与启示开导纳入心理医学的领域,由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医生与那些个体进行帮助性研究和调整,医生的医德形象和知识教养,有利于使这些问题在更温暖的职业救助中得到帮助;可使许多人免于异端歧视或政治敌视,可增加社会光明面,可增加社会温暖面,可减少社会内耗,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和平进步。但目前认知错误不被视为疾病,还不属于医学领域。心理疾病何所指?指情感、感受、动机、体认的失衡,而出现心理不适、精神异常等临床症状者。人的心理世界,分为本有与新熏两大系统,即生得与习得。生得系统,是以神经生理基础为本的自我身心感受、体认活动,主要受本有种子支配。习得系统,是以人文信息为本的认知、行为活动,主要受习得种子支配。认知,主要表现为知识与习得智能;行为主要表现为伦理操守与生活工作技能。认知与行为,一般认为不属于医学领域,例如错误知识所致观念颠倒,一般通过科学教育与哲学思维来纠正。即便由于科学与哲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出现以荒唐观念误导人们的思想,那也与医学无关。伦理行为由社会公约调节,工作技能由专业操作规范调节,近代心理学家已介入其中,以便遵循心理学规律进行训练,但仍不属医学的职责。医学所介入的范围,从经验上说,只限于已出现临床症状或可能出现临床症状的心理失调和心身失调。即便医学心理学所面对的是人的复杂心理,但所介入者,仍然只限于自然科学一边:即主要是以神经生理支配为主的心理领域,如本能、感受、体认。人文信息支配为主的心理活动,主要由生活与社会文化规律所决定;神经生理支配为主的心理活动,主要受遗传和自然发展规律所决定。人文信息性心理异常,通常由社会力量调节;神经生理性心理异常,通常由医药力量调节。这种区分决定了医学心理学介入心理领域是神经生理性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在自然意义上的心理平衡和健康。因此,只要将心理简单区分为人文性心理与生理性心理,就可大致确定医学心理学的对象范围。随着社会发展,人文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调日益增加,但若不影响到生理性心理平衡,仍然不属于医学心理学对象。因此,从心理领域的二分来定义,心理疾病可定义为生理性心理失调。人文性心理失衡的原因既然不属于生物医学的范围,针对这部分病因的治疗,便由心理学来担任,形成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保健和修养,原则上不属于医学。但心理医学是跨越这两个领域的学科,要承担与心理失衡有关的一切心理治疗、辅导。事实上,纯粹心理学家多数侧重于认知领域。精神领域,与医学关联密切,正是心理医学的对象。从另一角度说,心理失衡主要关联于生物性,从医学观念出发,更接近对象的固有特质。落到实处,则心理医学主要表现为脑科医学,与纯粹生物医学的差异仅在于在一般心理疾患中心-脑之间无界限,故人性关怀和心理技术成为与药物并行的医疗手段。二五蕴心理医学的模式心理医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心身和合体的范式。现代心理学尚无范式理论,制约着心理医学的建设。心理医学理论模式的建立,临床材料和神经心理学是根本。除此之外可供参考的方面有六:一是物理学对世界维度的认识,二是生物学研究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三是佛家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心理中医学的模式比较分析,四是中医的生命物质和心理的结构性理论方法,五是中国哲学五行属性理论、印度哲学四大属性理论、西腊哲学元素理论及现代科学哲学的哲学方法论,六是人类学研究的思路。比较而观,中国五脏五行理论和佛家五蕴理论与现代物理哲学的模式最为接近。因此,按经纬贯穿、纵横比较的方式,列出如下一个简表(表7-4-1):表7-4-1医学心理学模式研究工作表之一世界维度心维世界生命维度与纬度生理维度中医生理维度观心理体系五盖五毒五情五脏五行验证原点色蕴自然物质成就身体形骸感觉皮质食物感官贪痛苦、欢乐脾口味土即地理疗针灸一维受蕴生命物质成就植物神经顶叶皮质营津感受嗔嗔怒、喜悦肝鼻香木中药西药二维想蕴认知能力成就颞叶皮质联想能力血液认知痴忧豫、愉快心目光火开导保健三维行蕴主体意识成就扣带皮质精神势向宗气能动慢悲伤、思虑肺耳声风即金修心自强四维识蕴智慧理解成就额叶前区复杂理解精髓理解疑惊恐、预计肾额慧水随缘认命这种配属的实际价值只是促进思维。表中鼻、香配肝,耳、声配肺,是按五蕴调整的。从表中可理解到身心系统是一个多纬度的建构性、发展性的结构系统。心理失调,向下涉及到身体生命物质,向上关联到高级精神活动,对心理增维发展、层层建构的内部没有一种透视,是很难作出准确诊断的,也很难提出针对性强的药物、语言治疗方案。从表格内纵横关系中,还可以发现经过用科学哲学和佛家哲学排出的身心结构模型,与中医五脏五行及五脏七情分类配属关系比较相近,与传统中医中药辩证施治理论多数吻合,某些理论不同的地方,也由于药物的经验有效性和实践性淡化了理论的不完善,并且可以通过调整理论以实现系统一致性。从表中综合分析来看,心理医学可能要考虑:一,需要一种系统结构理论,作为理论指航;二,心理疾病应视为全部身心疾病,甚至不惜降低到生理性全身病的角度来考虑,以弥补心理医学中对生理问题重视不足的问题;三,在身心统一观指导用药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从认知教养、反省自调、自我理解机制着手,调动患者自我矫正的潜力。在心理开导中,特别是要重视对高级心理知识的了解,以提高心理指导的针对性,还应尽力避免把心理失调患者看得心理素质太低的倾向。四,在心理指导向高看的同时,药物治病向低看,在用中药治疗时,一方面要寻找五蕴虚实的专药,另一方面要按五脏虚实、阴阳气血的基础辩证,综合用药,整体调整,要尽力避免死死盯住几味心病药物和几个经方名方的做法,尽力在综合思路上开辟用药处方的选择范围。也就是说,应与其他疾病一样,针对五脏各别的气血阴阳,有补有泻。张子和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普通治则广泛用于心理疾病上,是应该遵循的,否则与现代抗精神病疗法同一个鼻孔张翕,不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心理医学道路,中医特长也发挥不出来,更不能自立。至于现代精神药品,也在向针对性更精、副作用更小的方向发展。如果发展到能针对任何一个特定神经核及皮质区域用药,医学心理学就能真正进入科学时代,五蕴辩证论治的内容也能落到实处了。五蕴的部分系统和层次,现在已能用神经心理学解释。对医学心理学的设想,似乎应该在现代神经心理学基础上,分析心理结构取佛家之长,用药思路吸收中医之长,语言治疗取心理分析和佛家修心术之长。最好先建立一种理论模式,作为宏观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根本。三医用五蕴缘起理论五蕴缘起理论是系统的心理理论。由于心理医学的分工不是解决客观认知和意义理解问题,其所需的理论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所需部分为:(1)五蕴机能结构与心理缘起过程理论及其神经心理学意义。五蕴机能结构理论对心理病理的定位定性,缘起过程理论对症状产生的机制都是重要的。目前神经心理学在解释心理病理和医疗用药指导上,还跟不上临床需要,而五蕴缘起理论对心理现象的缘起转化过程,有细致的观察和理论模型。如果结合脑科学的进步,将五蕴缘起理论赋予神经生理学意义,对临床心理病理诊断,能部分起到之于神经生理学的替代意义。情绪活动属于受蕴,神经定位主要在丘脑和古皮质;精神活动属于行蕴,神经定位主要在基底节和中间皮质;主体意识属于识蕴,神经定位主要在额叶前部;左阳右阴,一般左侧兴奋增强或相对增强,多表现为阳性心理,如多怒、亢奋、狂妄等;右侧则反之,多表现为阴性心理多悲、沮丧、忧思等;甚至表现为伦理意义的攻击或阴暗心理。(2)唯识能变理论。唯识能变学说,主要解释根本识与前台心理活动之间的依互缘起,对于说明心理疾患的产生和症状、证候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意识-阿陀那识-异熟识之间的关联性,是直接应用于分析病患感知、人格变异、生理-心理关系的根本理论。而这一部分不是本书的重点,前面介绍不多。概略言之:A在六根中,心理疾病的根门唯在意门,如俱舍论业品说:“心狂唯意识。”B心理疾患在意识领域中,主要反映在阿陀那识自我意识。无论是色身乖违、感受偏失、自知错误,还是志意不畅、意义丧失(如绝望) 此五事,即五种自我意识,分别属于色、受、想、行、识五蕴。,五种感知都属于自我意识的分别,是属于虚妄计著的杂染阿陀那识。只有阿陀那识被扰动、撕裂、崩溃,才可能发生相应心理系统的病理症状。C心理疾患的种子,是内在的,属于异熟识。因此,一切烦恼障的根本,在于异熟识。杂染成烦恼,清净得安稳,俱不离异熟识。如果异熟变异,心理不能不变;心理巨变,异熟也不能不变。这就是心理与神经生理之间的关联性。意识,是心理对心理的感知,或者说心理的自我感知;阿陀那识,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即人格意识;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即神经系统,主要指脑。因此,意识-阿陀那识-异熟识,就是心理自知-自我意识-中枢神经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心理病理学的根本理论。(3)自性理论。自性,即人类本有的善根善德、向上、向善、趋向升华、趋向健康、趋向解脱、趋向圆满的本性,是众生皆具的菩提本觉,是人人皆有的佛性。她是人格完善的潜能,是心理康复的基石,是人之成为人的本性。中国禅宗是以自性立宗的。自性是禅宗给予众生精神关怀的前提,是禅宗乃至整个佛法提倡心理自助自我济度的根本。佛家说:“佛不度人人自度。”佛家无非通过启发而令人自度,其根据即在于众生自性的本然势向就是趋向于善德圆满的。佛家心理治疗不离自性,乃至佛家劝人悟道成佛也不外自性之事。以上三种理论五蕴心理学、自我无我心理学、自性心理学是佛家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每一种,都需要专章或专著,而本书对后两种只在应用时才补充提及。742五蕴心理病理理论五蕴病理理论主要探讨心理病因、病理类型、病证分类、缘起相累。一五蕴疾患的基本病因(一)五蕴格局即身心基础。五蕴格局平衡性和心理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但高级系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建立起来的,教育程度高,自调能力强,不易发生心理疾患;即使发生心理失调,预后也较好。(二)早岁习得当下以前的所有经历及其相应历史积累,统称宿业,无所不包。宿业中,早岁经历,有如印刻,影响最大。最初的境遇和经验,往往成为一生的基本看法;对特定情境最初习得的反应模式,往往保持终生,如童、少年时代经历的饥荒、大病、委屈、创伤、失去关爱或被敌视,对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很可能是心理疾患的远因。有的心理障碍就是习得的。(三)境缘诱发心神异常的发生,不论是早岁习得,还是境缘诱因,绝大部分都与人际关系有关。一般心理问题的诱发境缘,往往是心理需要的缺失,如接纳缺失、关怀缺失、希望缺失(严重者为绝望)、支持缺失、理解缺失。通过内化、压抑等消极防御方式,维持心理暂时平衡,日久积累,失去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顺应能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重大的社会因素、事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障碍,则决定于事件对于个体的心理意义和承受力。(四)异熟变异一般指生理疾患所致心理障碍。有的颅内感染或肿瘤能直接引起精神异常,脑内生理活动异常或物理损伤也常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都属异熟为病。由于心理器官衰退而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和生活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是“老苦”兼“病苦”的典型之一,如记忆衰退、老年性痴呆等。心理障碍或疾患的发生,佛家惯用宿业和缘来解释,称为业缘。宿业,代表历史因素的概括;缘,代表当前情景。宿业,侧重于已形成心理机能结构性的力量,即便包含着后天心理经历等内容性因素,也已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因素发生交互作用;境缘,对心理世界而言,不是外在的,而是有主体意义的心理内容,可引起价值自惬或意义冲突。但主体意义的产生决定于自身的心理结构,所以物理意义上的境缘是否能构成心理意义上的业缘,是与心理结构模式-经验内容-当前境缘客观价值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这种综合关联作用总称为业缘。宿业从缘发,本是一种自然科学倾向的解释,但一般人理解这句话时,带有神秘命运色彩,虽有平衡心态的作用,但并不完全符合佛家本意,因为佛家是因缘论者,不是宿命论者。二五蕴病理的基本类型心理病理,佛家统称为障碍,简称为障。障,概指能障碍、损害心灵清净自在、智慧觉悟的因素和机制。从障碍因素自身的性质命名,有异熟障、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惑障等名称种类;从所障命名,有生障(指少壮不努力造成缺乏学修条件的身份)、法障(指知识基础不足造成继续学习困难)、止观障、解脱障、涅槃障、见障、智障等;从病理来源,有业障、报障、异熟障、女身障、残缺障等名称种类;从病理深浅,有皮障、肤障、肉障、骨障、心(义为核心)障等譬喻。这里重点介绍病因五障。(一)异熟障指不善心理因素的历史性心理生理积累。异熟概念,虽指前因与后果的关系,但都与生理有关。在实际用法中,异熟障的含义有广有窄。广义泛指一切生理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积累;狭义特指生理因素。故心理疾病的异熟障,包括先天性的五蕴心理生理格局畸态和后天的不良性质的疾病、生活、教养、社会文化积累。它反映在心理生理中,即为蕴藏着一切障碍种子的异熟识畸形变态的神经系统。这是一切心理疾患的根本基础。(二)烦恼障指感受、体验、情感、感情素质低劣,对心灵的纯洁清净构成障碍。传统讲烦恼障,范围较广,包括贪欲、嗔恚、愚痴等不善心理积习深重,扰乱自我意识,令心不得清净者,但其重点是指性格不好,脾气重。(三)所知障概指各种客观认知过失及其所引起的心理失调,重点指实体观念和绝对客观观念,对理解心理学、人生哲学和佛法构成障碍。佛地经论(卷七)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所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为根本故。”可见,所知障与当代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对比。(四)业障指不正行为形成习惯,能够障碍当来正当行为和道德行为的行为种子和恶性功能。行为的生理记忆形式,统称为业力种子。(五)惑障指根性昏钝,无慧无明,观念模糊,体认水平低,无力进行复杂的理智抉择,对世界、社会、人生、心灵缺乏正确的态度,对价值意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因此,对五蕴高级事物的判断理解、对高级伦理行为构成障碍。以上五障,是与五蕴机能相应的内在的心理疾患病因的基本类型。佛家研究心理疾患,主要从内源着手,通过内在超越而自行解决,无力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文化性心理病理的调整,故较少论述外缘性病因。如果某种因素对心灵的安稳自在带来危害,就同时名为解脱障;若某种因素对智慧洞达带来不良影响,就同时名为智慧障;若某种因素对破蕴断结菩提涅槃形成障碍,就同时名为涅槃障。心理医学中的病理因素,主要属于解脱障。三心理疾患的五蕴病理学分类心理疾患指广义的心理异常。最表浅者为一般“心所”层面的烦恼,几乎人人都有,常常出现,不足为病。其次,病理较深,由种种烦恼积累,在异熟识中留下种子,影响机能,形成五蕴自我意识机能障碍,表现为一般心神疾患,即烦恼障病理。严重或持久的心理机能障碍,引起相应的色身变化,表现为身体或内脏的神经症状,名为名色共变,即神经症病理。或名色共变严重,破坏正常的自我意识格局,称为阿陀那变异,即精神病病理。这些心理病理的主要类型,列表并释如次:阿陀那变异:表现为精神疾病。名色共变:表现为神经症。五蕴烦恼障:指自我意识功能失调引起心神症状。业行障碍:如社交窘迫、口吃、强迫症。异熟障:包括五蕴格局的过度偏态、人格障碍。五蕴心所失调:不安、烦恼、敏感、忧虑、困惑等。对比:五蕴健康概念。本节分类和术语选择的依据: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传统佛家话语习惯四者之间的连续性,并尽力兼顾了专业术语与社会性语言、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阿陀那变异阿陀那识即自我意识注:阿陀那识,是我执之识,意为执著我相之识,即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其性质是无智解、有染污的。唯识学派是佛家的认知心理学派,特就认知系统对自我及生命主体的认知、分别、思量之识,命名为末那识,即自我认知。故末那识,是想蕴系统的阿陀那识,或者说认知系统的自我意识名末那识。生命主体或自我,古译命者、我,法相唯识学派称为阿赖耶,是阿陀那识所缘虑的对象,也是众生爱乐欣喜的对象。阿赖耶,是凡夫观念中的命者或自我,本无实体,故是佛法竭力要破除的。破除后才能建立清净的人生主体阿摩罗识。阿赖耶与阿摩罗识,都为异熟识所摄,分别代表种子识的杂染和清净面。异熟识,即神经系统,是一切信息记忆和心理现象生灭相续的载体,也是业力因果报应的承负者,又名根本识或种子识。历史上,染净种子识的概念,是从净色根就是心理入处这一古老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属心理生理学思想。源流复杂,颇费辩析,超出本书本节任务,故仅略注如此。阿陀那变异即某些病因引起自我意识病态亢奋或崩溃,表现为人格变异。佛家没有实体“自我”,故只有自我意识崩溃,而无自我崩溃。阿陀那变异 此为略说。实际上此阿陀那中包括自我意识、自性意识、精神意识。参第二章。,通常引起精神崩溃、人格解体,出现经常性或长期性的精神不能自控、主体体认异常、丧失理智、人格瓦解,称为精神分裂。在各种阿陀那变异中,虚性特征的病理性识蕴阿陀那识变异,则高级自我意识与高级观念、高级理智都会丧失;与之相应,在心理生理上,作为识蕴异熟识结构的大脑额叶广泛病损,往往是不可逆的。(二)名色共变名,指心理;色,指神经生理。名色共变,指心理-生理出现相互关联性的功能失调或障碍,表现为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神经症状、心理-身体症状,或单纯的身体症状,大部分可诊断为身躯和内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如神经性头痛、胁痛、气动等。由于心身是相应的,这些神经症状,多是心理活动投射到身体上特定部位或全身,从而引起该部位一定程度的功能失调而感知异常,日久可转化为真正的生理病理变化,成为机能或器质性病变。例如某些长期精神压力,形成驼背样肩背内倾,或颈椎病变,很难治疗。投射的部位多与神经联系有关,如心灵痛苦常常感到心区不适或揪心般疼痛,这是人类共同的;有的心理投射部位纯为自我暗示,与神经分布无关,如某些癔症。在名色共变所引起的神经症状中,无论是否与神经生理相符,心理投射的部位与症状,总是与心理感受相呼应。这表明心理对生理的支配作用在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名色共变所致神经症中,病变的部位、性质,与心理障碍的性质大抵相应。受蕴变异者,情感为病,引起内脏症状,如心脏、胃肠、肝胆功能失调。行蕴变异者,若志欲不畅,多引起躯干病症;若志望断绝,则可引起严重内脏衰退甚至恶性病变。精神与病变的关系,有个体身心素质差异,也有一般规律。持久的压力可能引起肌肉和骨髂的病理变化;压抑可引起代谢产物储留,形成局部胀闷酸痛;忧伤可引起内脏功能失调;持久紧张可引起头痛等。(三)五蕴烦恼障烦恼障,指五蕴阿陀那识机能失调而引起心神不安,对心灵清净功德形成障碍。通常表现为情绪、精神体验的扰动不安,自我烦恼。如烦恼、抑郁、恐惧、躁烦、焦虑、失落、忧郁 本书的抑郁与忧郁不同。欲用“幽郁”代替忧郁,与现代习用术语太远;但若从古,以幽郁为佳。、异执。烦恼障,是自我意识杂染熏习,储存于异熟识内成为烦恼种子,到因缘成熟时,或自然外发表现为自我烦恼,或由境缘触发烦恼。烦恼种子论,意谓着烦恼障有心理生理病变。病理鉴别:与精神病鉴别:精神病有病态的自我体验,即人格变异;而阿陀那识烦恼障仅为心神失调。与神经症鉴别:神经症有名色共变所致躯壳或内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烦恼障仅发生在精神领域。(四)业障即行为障碍。意指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对正常生活、工作形成障碍。个体的业障是异熟识不良习业种子下行,产生行为失调,即业行障碍,包括身业障碍、语业障碍、意业障碍。业,表示历史的积累。行,指当前的身、语、意行为。业行障碍之名,是综合病理与表现命名。普通称为行为障碍,为从表现命名。行为的历史积累,通俗称为业力种子,学名无表业,指行为的生理性记忆痕迹。业力种子下行,表现为自己或他人可感知的行为,如思维、语言、动作,名为表业,即行为。业行障碍,都是表业-无表业相应的,即异熟识内不良行为的种子与行为表现是对应的。身业障碍指习得的异常身躯行为,对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形成障碍。如学习障碍、社交障碍、异嗜异癖。语业障碍指习得异常的语言行为,对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形成障碍。如口吃、特殊口习、语言过疾、表述困难。意业障碍指习得的异常意业行为,对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形成障碍。如不良思维习惯、强迫症。后者包括强迫思维和其他强迫性行为。(五)异熟障包括范围有三:一,生理缺陷,如遗传所致大脑结构和感官异常。二,历史积累,指后天造化力量在遗传基础上所形成的既有心理生理格局。一旦形成,即为本有。三,人格障碍,由先后天综合积累,五蕴心理格局过度偏态,使本来就包含着大量杂染渗漏的自我,变本加厉,衍化为变态自我,形成人格障碍。人格在理论上就是阿赖耶,即自我,是自我意识阿陀那识的缘虑对象,而它自己本是无知无记的。在汉语中,“人格”一词有特有的用法与含义,心理学引用这个词汇时应当谨慎。本书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个体的心理行为模式,从社会学看,社会契合性有明显缺陷甚至严重缺陷,并且从心理学看,其五蕴格局、自我、自我意识有严重缺陷者。病理鉴别:(1)与神经症鉴别:人格障碍没有与之相应的身体、内脏功能失调,故没有自觉需要治疗的症状。(2)与身语意三业障碍的鉴别:是由于自我意识缺陷引起的社会性心理格局异常,区别于普通的身业、语业、意业障碍。后三者有相应的烦恼自觉。人格障碍,是自我的偏态和病理变态,其病根亦在阿赖耶识,而习得则在于阿陀那识。传统认为阿陀那识有四种不正确的自我意识,称为四烦恼。一,我痴,指对于自我之相无知,不懂无我之真义。二,我见,又称我执,指无我计执为我,即主体幻觉。又分为二: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先天俱有的本体感觉,人人俱有。分别我执,是后天学得的,如神我、灵魂,纯为虚妄。三,我慢,即自恃。四,我爱,即于自我发生贪著。阿陀那识的四烦恼,本来就是凡夫自我意识的根本谬误,若其中某一项特别发达,谬上加谬,就会形成人格偏态,甚至人格障碍。如我痴严重者,性格乖张,或自我不定;我执严重者,固著不舍,百牛莫挽;我爱严重者,贪著自我,退避自防;我慢严重者,肆无忌惮,侵损他人。以五蕴而论,阿陀那四烦恼,是心理高级系统行、识二蕴意识的畸形变态。与其相应的心理偏态与人格障碍类型,列表如次(表7-4-2):表7-4-2心理格局偏态与人格障碍表病理分型(五蕴机能偏颇)特征型(表现特征)临床证侯(或名综合征或名症状群)分型心理偏态人格障碍强势向侵夺自恋倾向、面具倾向、冲动倾向、骄狂倾向权欲型、判逆型(即反社会型)弱势向退缩依赖倾向、羞怯倾向回避型、消极对抗型(即被动攻击)强整合固著固执倾向、孤僻倾向强迫型、异执型(指绝对化思维、怪异信念、异端迫害、法西斯倾向、泛性论。旧划入分裂型。)高离散乖戾游离倾向(自我游离不定)、自弃倾向、疑虑倾向、疑病症倾向边缘型、狐疑型、猜妒型(旧称偏执型)、分裂型、多重型(类似巫师精神表现)这里把心理格局偏态与人格障碍划为四个类群分别以侵夺、退缩、固著、乖戾为特征。划分的病理学依据是前面个性一节中所述的性格的机能要素的两个高级因素第四势向、第五整合。势向、整合也是行蕴、识蕴的机能特征。因为前三个基础机能因素稳定性、感受性、反应性虽能构成性格差异,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心理发展和高级心理系统乃至整个心理体系的机能风格,但还不足以构成强有力的格局偏态,也不至于造成社会人格障碍。而高级机能心理势向、心理整合度的两个极端,则容易造成高级心理系统和心理系统全体的格局严重偏畸,形成心理变态的基础。从发展心理学证据来看,1115岁之间,是大脑额叶发育逐渐完善、整个大脑皮层机能的定型期。心理格局的严重偏态和人格障碍大多开始于这个时期,故可视为心理偏态与人格障碍的形成期。60岁以后,随大脑生理性衰退和社会人生经历日益丰富,人格障碍表现逐渐消减,接近正常。由于行蕴、识蕴机能两极化,造成的心理偏畸,形成特殊个性,但还有足够社会契合度,对个体本人和他人、社会都不造成重大障碍者,本节称为“心理偏态”,属于日常所谓的特殊个性。个性的社会契合度极低或和对他人有潜在危害性者,方称为“人格障碍”。所列举的十二种偏态个性、十一种人格障碍,是用于病理分析示范的典型证型,临床实际证型很难有这么单纯。临床个性偏态与人格障碍证侯群,常常是多种基础病理联合建构而形成的合并综合类型,例如权欲障碍与猜嫉障碍合并,就消灭有能,制造内耗,残害无辜,南北朝时期某些帝王,疑人有帝王相者,尽皆捕捉杀害。表中所列证型名称,略释如下:“面具倾向”,目前称为“癔病样人格障碍”,以表演性为特征。权欲型人格障碍,目前称为“自恋人格”。异执型人格障碍,是极端二元化思维在人格中的表现,佛家称为见取和戒禁取,指非见计见、非道计道的极端观念和行为,是汉语“偏执”的本义。如坚执物是绝对的、或坚执心是绝对的,或坚执神是绝对的,或坚执无神是绝对的,不仅自己坚执一种极端,把不同看法持有者视为敌人,而且对不同意见采取激烈的排斥和异端迫害行为,甚至为了拯救你的灵魂不惜消灭你的肉体,制造种种宗教仇恨和思想信仰迫害。“游离倾向”,目前称为“边缘性人格”,是自我意识不成熟,缺乏主体整合性的表现。“自弃倾向”,指自暴自弃的心态。“疑虑倾向”,指性格多疑且兼有长期焦虑者。狐疑型人格障碍,指不无理由地不信任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任何人或事,但他自己也没有真正的看法。猜嫉型人格障碍,佛家称为“害”,为不善烦恼之一,指有害习者;是疑虑倾向的极端典型,常常因疑心而有先发制人的动机而侵害、迫害他人,故潜在危险性较大。旧称“偏执型人格障碍”,但与汉语的“偏执”多指“固执一端”的含义不同,故更名为猜嫉。其余易解,或与目前其他分型命名无异,不释。鉴别一业行障碍、人格异常,都有异熟种子的外发表现,并且随着习惯得到增益强化,区别为:业行障碍是能自觉到不正常的;人格障碍是缺乏自觉的。鉴别二人格变异与人格障碍是不同的概念。人格变异有由良性向恶性变异,也有由恶性向良性变异。变异的性质,以心理机能格局为内因,境遇的性质也极为关键。甚至引起变异的境缘因素,也不如发生人格变异初期的境遇。人格变异后,其初期的境遇,可能真正决定变异后的善恶趋势。(六)五蕴心所扰恼心所指前台心理活动。心所扰恼,特指表浅的心理烦恼,多为日常随缘触事所起,心神不宁的程度较轻,能够忍受,易于消除,不足以对五蕴机能结构、整体精神活动和自我体验造成重大威胁,如落叶入流,很快漂没,不足为患。(七)对比:五蕴健康的概念五蕴健康的基本概念是:心理稳定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良好;五蕴格局基本平衡;向前向上,保持意义和信念,保持势向;善良和顺,有良知自觉;文明通达,慈悲为怀;懂得一些心理自调自治的原理与技术。心理病理的发生发展,总与神经生理素质和心理格局的偏态有关。心理格局偏态-心理障碍-精神病之间有连续性;心理格局偏态-人格障碍之间也有连续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之间也可能有连续性;但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连续性。精神病可能出现人格异常或其后遗症表现为人格变态,但变态人格本身并不必然发生精神病,因此精神病与人格障碍应当鉴别。图示如下:心理失调神经症ED心理格局偏态D心理障碍精神病人格障碍在个性中已经指出,心理疾患患者与人格障碍,心理特质不同。极端波动热血质性格,往往有精神障碍的潜质;极端波动冷血质性格,往往有人格障碍的潜质。心理疾患多数是心理稳定性低而感受敏感性高,人事境遇不良,特别是从客观所接受的心理内容与主体的心理意义需求冲突,引起自我意识内部不一致,从而出现病理症状。人格障碍多数心理稳定性低,感受性也极低,在成长过程中境遇不良,高级心理系统行蕴向强弱两极极度倾斜,识蕴向强整合或高离散极端发展,形成特殊的社会人格模式。人格评价是以社会性、道德性、行为倾向与潜在社会利弊性为标准,与自我意识自适度无关;心理疾患,以自我意识自适度为主要临床标准,社会性人格不在医学诊断之列。人格障碍,本不属于医学范围。四缘起病理相累在各蕴内部及五蕴之间,都存在缘起上行与下行的过程。若早期底层系统受损,则相应高级心理内容无以建立,将永为空白;并且已经建立的高级机能和内容下行无用,从而表现为心理内容质的变化。假若某男士属于受蕴系统职司爱情的关键神经核因病损而丧失功能,其他系统完好,他会依然记得他的妻子,他会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的妻子,但是他已失去感情,再不会有爱恋的感受;当然他对妻子的感情也不可能继续前进。同样原理,若高级系统受损,低级系统完好,则低级系统继续发展,却不能向高级系统转化升华,因此其心理内容的量无论如何增加,都永远停留在低级水平上,得不到质的跃升。同时,由于五蕴系统层级之间的复杂缘起关联性,某个系统受损,势必对其他系统带来影响。若行蕴系统受损,心理能力和势向大为减弱,其他系统失去有力的动力支持和协同性,机能不能充分发挥,并且运行不稳定。比如,可能有智慧发挥出来,或不能担负持久的复杂思维任务。想蕴系统受损,会连累到未来心理知识的学习和观察;受蕴系统受损,会连累到未来识蕴高级体验无由发生,纵有智力,也只是冷酷的思维机器。识蕴系统受损,新的高级观念、高级体验、高级抉择、高级态度、高级理解,都无由发生;原已建立的由识蕴支配的产出性高级身、语、意行为,亦将丧失。例如部分虚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社会性情感和高级伦理观念,也同时失去高级意义性的行为能力。五蕴缘起病理,是复杂的与神经心理学是相通的,能为临床精细的证候分析提供理论模型,可能是心理病理学中有前途的理论。743五蕴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五蕴缘起理论的临床意义在于掌握了心理体系的结构和缘起过程,能够对心理疾患进行机能体系和层次定位诊断,能够从缘起关系中找出症状的根源,从而给出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措施。这里把从五蕴体系对心理疾患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能据以区别治疗的标本缓急和治法治则的理论,称为五蕴辩证论治。一不同心理病理的救助差别不同的病理范畴所需的救助不同。阿陀那变异与名色共变都有心理生理的异常,需要医学治疗,故为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名色共变与五蕴烦恼障都需要心理治疗,故为心理医学的任务;五蕴烦恼障与五蕴心所扰恼需要一般心理帮助,已属心理保健范围。列表如次:阿陀那变异精神病医学治疗名色共变神经症心理治疗五蕴烦恼障心理障碍心理帮助心所扰恼心理失调内明知识辅导五蕴健康心理保健临床医学心理学的范围主要是医学治疗与心理治疗,但也常常包括心理帮助与心理知识辅导。所以临床心理医师是全科的,其处理的范围包括严重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障碍、心理失调,及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医师的临床范围主要是心理障碍,外延到神经症和心理失调、健康咨询。业余心理辅导,主要临床范围是心理失调和心理健康咨询,外延到心理障碍。神经症,特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身病症,没有医学训练,是难以处理的。精神关怀和心理帮助,对所有心理疾患,比普通医学护理重要得多。二五蕴辩证纲要五蕴辩证,是以三识(五识、意识、阿陀那识)、五蕴、缘起上下行三者之间的交互关联性为心理生理基础进行病理定位,并以阴阳虚实为基本病理进行病理定性,用以分析心理疾病临床症状证候,进行病理诊断和推论治法治则的理论。(一)三识阴阳虚实辩证三识,指五识、意识、阿陀那识。三识之间的关系是境-智-识的关联性,其病理变化分别称为相颠倒、见颠倒、心颠倒,并可能最后表现为业颠倒。五识的功能是现象显现,五识所显是相分;其病理表现为现象变异,即境的变化,故称为相颠倒。意识的功能是分别或称辨别;意识能见,名为见分,是分别智,其病理表现为联想、思维和判断能力变异,即知见认识能力的变化,故称为见颠倒。阿陀那识的功能是通过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主体意识,虚拟自我,实现个体的自我感知;阿陀那能证成主体,是自证分,即自我意识;其病理变化表现为自我感知和主体意识变异,即精神主宰能力变化,故称为心颠倒,即主体性错乱。业颠倒即行为错乱,是心颠倒的继续。心颠倒是包括主体自觉、意向、理智、人格属性的错乱,通常是内在的,往往通过三业而表现出来,所以对身行、语行、意行的分析,不仅能对行业本身作为诊断,而且能对主体性心理作为间接诊断,也可以为相分、见分的诊断提供线索。行业诊断,还需要对病理行为与躯体疾病所致特殊行为方式、宗教习俗等习得模式相鉴别。相、见、心、业四颠倒是对临床症状进行三识辩证的具体化。在心理疾患中,五根相应的幻觉和感知缺损,都属于五识疾患,如幻视属于眼识,幻闻属于耳识,幻嗅属于鼻识。一般心神失调仅为心理感知的异常,属于意识疾患,在心理疾患中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受蕴意识与行蕴意识为主。如感情异常属于受蕴意识,忐忑不安属于行蕴意识,忧郁、郁愤都属于行蕴而虚实相反。也有识蕴意识为病,如失落、无聊、心神恍惚。自我意识反常为阿陀那识疾患。主要有自我感知异常、自我体验异常、自我认知异常、自我态度异常、自我理解异常。例如,毫无自我悦乐情趣、缺乏幸福体验,是阿陀那识的虚寒;常常自我感动,振奋失落无常,易于焦虑,是为阿陀那识虚热;自我欣赏不已,乃至蠢蠢欲动,则是实热;冷峻过度为寒实。不过用药与身体病不完全相同。其气血阴阳、虚实寒热辩证对中药是必要的。慈悲善良、光明正大属阳;狠毒邪恶、阴暗秽浊者属阴。歌舞欢狂、向外发泄者属阳;忧悲感伤、自罪自戕者属阴。心理活动亢奋者,属于实;心理活动低弱者,属于虚。记忆下降多属于虚。若已有心理机能缺损或丧失,多为异熟识(器质性)病变,种子已坏,部分能通过训练重建,难以用药物恢复。有火热表现或目光带赤者,属于热。无火热表现者,即可视为寒证。受蕴为病多从血而论;行蕴为病,多从气而论。识蕴为病,多需综合考虑。跌打伤脑,视为瘀血。三识之间的病理关系亦属辩证内容。有五识为病而意识不病者,如正常人偶尔的幻觉,自知是幻。有五识为病而阿陀那识不病者,如虽见幻相不为所动。有五识为病累及意识者,如稚儿不知梦境真假,原始初民、山野乡民,常被幻觉所惑。有五识为病累及阿陀那识者,如偶见幻相便发癫狂。同样,还有意识感知异常累及五识、自我意识变异累及五识、意识为病累及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变异累及意识者。还有五识与意识同病、五识与阿陀那识同病、意识与自我意识同病、五识与意识阿陀那识同病。联合为病,病变范围广泛,比较难治,预后多差。如重症阴性精神分裂患者,有识蕴、行蕴、想蕴的意识、阿陀那识广泛变异,其异熟识损害严重。单纯性的一蕴意识或阿陀那识为病,多数预后良好。若阿陀那识无损,一般心理疾患都可以通过医疗或训练,得以改善或痊愈。如果康乐意志强烈并勤于自调者,尤易见功。(二)三识五蕴系统层级辩证三识辩证是横向辩证,更细致的定位需要结合五蕴系统层次,沿纵深方向进行症状分析。前已说明,色蕴是信息感知系统,受蕴是主体感受系统,想蕴是客观认知系统,行蕴是能动与心理体认系统,识蕴是意义理解系统。三识五蕴,功能各不相同,构成心理机能系统,并表现为复杂的前台心理世界。异熟识或心理机能的任何病变,都可能在前台心理现象中表现出来,使心理疾患的精细辩证诊断成为可能。这一辩证方法,就是三识五蕴系统层级辩证,是五蕴辩证的根本纲领。但内容繁复,总列一表(表7-4-3),以便纵横比较观摩。表7-4-3三识五蕴辩证略表纵横五识意识阿陀那识色蕴感知觉异常,为感官疾病心理感知异常,如敏感、迟钝、缺失自我感知异常,如敏感、迟钝、缺失受蕴依处质感异常,如色饱和度、音质、香臭苦乐感受异常,如敏感、迟钝、缺失自我体验异常,如自我欣赏、自乐、自舍、缺失。想蕴客观知识异常,如幻觉、迟缓、缺失(遗忘)知识判断异常,如妄断、迟疑、缺失自我认知异常,如自我妄相、幻我、迟缓、缺失、自忘行蕴心理知识异常,如常觉有心灵感应;对人感情迟钝;麻木不仁心理判断异常,如妄断,如自以为有神通;迟疑,如思某人有神通否;于心理无知自我体认异常,如傲慢狂放;踟躇自卑;缺失识蕴价值意义等高级观念异常,如极端观念、多疑、无知智慧体认异常,如聪明感、愚钝感、无感觉判断自我态度异常,如奇异理解、迷惑或变幻、痴呆缺失无解。举例为释:如阿陀那识主要在色蕴水平上,若敏感成病,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联系,自我中心思维为主导,对内只知“我的需要”,对外见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联系,总疑人在议论他,将对他不利;若迟钝,连自己需要什么也不清楚。又如想蕴意识,本来职司真理判断,若病理是亢奋的,就主观妄断;若虚弱不及,则迟疑不定;若有所缺损,对原来知道的知识,也失去判断能力,对真伪无动于衷。再如识蕴患病,有的人以为自己特别有智慧,世上无双,余人皆是笨蛋,其病属于识蕴意识阳亢;有的人对自己持特殊见解、特殊态度,认为我是天神或我是上帝之子,或自己就是神是上帝,洪秀全等人就是这种病,属于识蕴阿陀那识阳亢,此病极为难治,可尝试知柏之类;相反,有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是,终日无聊透顶,连吃饭都嫌多事,此属识蕴阿陀那识虚弱,可尝试补肾。通过对三识五蕴层次的分析,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情绪性阿陀那崩溃、反应性阿陀那崩溃患者的预后那么好,因为其高层阿陀那识,特别是识蕴阿陀那识没有被破坏,故而在急性期也还保持着较高的自觉自知。经过受蕴的破裂后,在高级系统的主导下进行了心理系统的修复,由于从更高层次上重建法界,并且吸取了教训,他们才变得比没有患过病的人心理更健全、善良、宽和。在其他领域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例如一些学习旧理论的人,本已经过多年学习应用,思维已经定型,但后来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重新思考理论的问题,终于突破旧理论。在突破旧理论时,他们的旧知识体系和相应智能体系实际上是瓦解了,属于想蕴意识变异;但是正因为旧知识智能体系的瓦解,他们不仅建立了新的知识智能体系,而且在亲身经历的新旧两种知识、两种智能的历史对比中,产生了发达的科学哲学思维。由此可见,低层心理系统的单一性意识或阿陀那识破裂,若仅仅是由于心理性原因所致,而非生物性和其他物理化学性原因,并不一定是坏事。由于三识五蕴分系统分层定位,能够提高用药和心理治疗的针对性。同时,也需要对心理疾病的致病原因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如病毒微生物感染,如果治疗及时,不致有后遗证。如果是特殊原因所致的特定神经核病损,则需要研究针对性更强的治法。五蕴辩证还有诊断心理发展水平和文化诊断的意义,溢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