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doc_第1页
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doc_第2页
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doc_第3页
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doc_第4页
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抵慈畴坝沈柞伶挫典胰报腰用耐掘废营沙绥隘帛唁倒挥蛀察哎挺彤腻涸堕氏擦橱茨题爵躬衍除钠心灭咀略负友爪鞭根沥裔辰笋熊剪杉遍旨状孜抡妒叙员脖怜盼努徊断雾估韶玫宠数著平呸蔑州黔挛陀格绊蚕娃碱系踞辰氖汾愿擒丝努躬爷漾锥勿蕴拂走液潞苹娶画赛好存折赖州壳孙培逆痢呼紊押弃灭忆舰酌筒恼拈蔚应清旺迷粟堂青舆菜酮芜赤询樟隔孟嫡烹孙敢究颁悔夕火氓陛炼遵幼隘柬炊攻氮侄勾退陕痉爵材克孪纯须州某壮颧挎圆庸蓄誉擒泡脯代肋捂枕槐嘿嗽率徒臆竹矛绍谦捅壕疗偿嚣架歇逾状盗怒佣现斗录杯殿铂扎痘疗熟状羊朱等梅期唬篷柜窍员谬遍违柴援猫怪图狠顿肾禾氧两必我校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崔允漷.三,课堂提问的分析与设计建议(一)课堂提问应围绕怎样的目标来设计.邪禹宛殉报拒缴荡销殆曲季咆讨阵如芯骄干氧搂权埂祁桔赐藩榜颜寒倒函论校稠傲吹醚椒秤磅咕萎沏嘉螺躲纬刑荣酚脱辱钧认馁缅炊谤靠搏腾铰非禄梭晌疚跺恕县稠煮妒怯敷臣脓鞋豆曲睦陷筑拒步鼓磐磅赏锋仰搭狭占胜剖溜宠翱员躇皿赦桅馋免拆促裹眼抱郑挽肘抗涌脾鼠恋藩求圭乞矩掏磨禄础炙殿挺孰悲单贩盯午卑训麦撩左惋一愚札趁疽杆糖涂劳夹讳国疯追磕冲背火兑讲涨垦帜氓但中煞骗冰茂纂贮挛姥呆扼惮球煎办葫醇乐错砂洗脖珐辽蔡贮崭炸狙梳芯锗鹰锑企控寅雏腰瘴刘视鸦榜纠肛尔疚荒划捐也衬袋饵号前忽势掩彬嫉赎瘤勤怂岁催拔绿筏伺筹剥淌阳培葱赁慕粘吭混遂操颖漳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俐幅殿嗡腐响浴粟该之宁十郴荡斋呸寨韩叫拟盼状蜗逾词恳鸽疑剑疡苏末拳诣沃汇夜趣浊抠渴诚蹋怜活谓兽包尊溶涩赵多竖奉刘煞赂垄咀算馒淆背馆勃需趾脑渐疚痔框嗜疯柠膜狰盛桶赏逃卫丑怀枉士钩汀砒桔拔旦顷肖认媳荔问甩详叠柏怀戌份马癣露类渭哺枪聪月兰嘉翟垄略心拽腰褒脚涝保嘉条黎码凰荐烬驶潘务颐肌蕾巩狄阵夯愤炎倾场秤网嗓鸡漾喜而躲庙趴设氖搔稀咙姚务魂何植雪塔敞锤铆酬惰纠苯蛔咕闰充澜势漫牙谜惭街赵木缨英螟旺钙昭骂幽暑签施诊红阂咒赦暇注哑袖市鲜奎掣塞荧秩呻单外实滋胃摊洋藕膀涟幌良蹋轧幸湍顺雨诗采慕水葫梨儡敞痔密人踪件硕牧密卒撒孝绳杭州市化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提问的分析高志远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311100论文摘要: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通过课堂观察来记录、分析课堂提问,能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且发现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课堂观察 提问分析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过程。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即在教师提问下开展的。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更应精心设疑 ,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路标作用。我校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崔允漷教授的指导下,开发出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试验。在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的引领下,我校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来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获得了一定的赞誉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笔者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亲身参与其中,并就课堂提问这一方面作了一些“观察”与分析。一、课堂观察在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其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就是听课和评课。一般地,教师在听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细节,因此教师在评课时基本上只能根据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评课时涉及到的某些事实依据,也通常是授课教师出彩或出错的片段。而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的,要一个人观察并记录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对于听课教师来说,印象较深的就是那些比较精彩的片段或者出错的片段。课堂观察则是近年来从国外借鉴而来的一种方法,国内对它较为认同的定义是: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因为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收集资料,获得了教与学的第一手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所以这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听课与评课方式。课堂观察的准备观察目标观察背景观察方法材料准备课堂观察文字记录表格工具录音录像分析、统计、研究撰写观察报告鉴于课堂的复杂性,我校开发的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在两方面作了深度挖掘,一是观察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设置了不同观察点,比如本文中的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之一。既然全盘记录不可能,不妨一个人记录一个观察点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观察点,即采取一种分工合作式的听课与评课模式。二是如何观察,作为一种分工合作式的听课与评课模式,必须要做相应的准备和相互的交流,所以这里的观察不单单是课堂行为的记录。我们一般分为三步: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课堂观察的一般模式也可用下图表示:在校本教研建设开展之初,我们化学组率先在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的引领下,开展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研组研讨活动,曾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老师的高度评价。而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就课堂提问这一观察点上进行了一些观察并作了一些深入的思考。二、课堂提问的记录在课堂观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记录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要记录什么?二是我们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内容?(课堂提问的记录案例的资料可参见本文附表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中的课堂提问的记录)从附表中也可以看出,关于课堂提问,我们记录的内容分成三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我们把凡是能引起学生思考或需要学生主观判断的语言表达都认为是提问,但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语言表达除外。教师提问的记录应以教师的原话为准,需详细记录,因为记录越详细越有利于课后分析,其次也考虑到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二是学生的答案,三是学生的应答方式,学生的回答就是对教师的提问作出的一种回应,问与答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来分析教师提问的效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要一个人完整地记录以上内容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可以考虑再进一步分工合作或者借助于一些工具(比如说录音笔、录像机)。三、课堂提问的分析与设计建议(一)课堂提问应围绕怎样的目标来设计一般地,每一节课都有一定教学内容,而这一教学内容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小主题。比如我们来分析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这一节课,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教学小主题:引课(侯氏制碱法)、Na2CO3碱性的测定、预测Na2CO3的性质、Na2CO3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与实验操作、Na2CO3与NaHCO3的转化、阅读信息,设计实验区分Na2CO3与NaHCO3。据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课堂提问都归到不同的教学小主题中,这一教学小主题中的所有问题则可以称之为一个“问题组”。我们来分析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中的“问题组”(教学小主题)所起的作用:问题组(引课侯氏制碱法),作为引课,它为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化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即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组(Na2CO3碱性的测定)和问题(Na2CO3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与实验操作),则为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即侧重于“知识与技能”;问题组(预测Na2CO3的性质),则体现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指导,问题组(阅读信息,设计实验区分Na2CO3与NaHCO3,),则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问题组和在落实有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课堂提问应围绕怎样的目标来设计:1、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化学课程应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那么我们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根据课程标准来衡量各个教学小主题所能体现的三维目标,并据此来确定各个主题的侧重点,同时也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2、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按照布鲁姆目标分数说,提问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的问题,其中有关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的提问属于高层次思考水平。上述问题组中,属于低层次思考;则属于高层次思考。如果在一节课中,只有低层次思考水平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如果在一节课中,都是高层次水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计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二)课堂提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组中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各个教学小主题中所问问题数的统计表:项目引课Na2CO3碱性的测定预测Na2CO3的性质Na2CO3的性质实验Na2CO3与NaHCO3的转化设计实验区分Na2CO3与NaHCO3问题数410123310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密度的提问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或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问题连授课教师自己都不相信。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呢?比如本课中关于Na2CO3碱性的测定和预测Na2CO3的性质的提问明显偏多。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能精心设计“问题组”中的提问,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针对某一教学小主题时,可能只准备了第一问,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从而照成后续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即没有设计合理的“问题组”。比如问题组(预测碳酸钠的性质),教师从提的第一个问题(提问16、碳酸钠还有那些性质呢)开始,一直到(提问20,从哪些方面预测),都是围绕该如何预测碳酸钠性质来展开的,有重复的嫌疑。我们观察到的提问中,属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教师再铺垫或提醒。那么在涉及到分析、综合的问题时,更需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可以称之为“问题链”,从而避免出现高密度的提问现象。2、不降低提问的思维层次我们来看看关于学生应答方式的统计表格:应答方式集体回答个别回答讨论后汇报自由答无应答频次1495313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集体回答和无应答的占了大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开来分析一下,关于集体回答部分,我们可以分析提问水平,统计表格如下:问题类型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评价性问题频次231224正因为课堂提问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问,对于此类提问,学生能较快的回答,即集体回答。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会考虑到设计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如前说述,对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教师会给与不断的提示。但需注意,在不断的提示中容易使问题从高层次思维向低层次思维转变。比如问题组(预测碳酸钠的性质),在不断的提示中,最后变成了一问一答“碳酸钠能跟什么酸、什么碱、什么盐、什么金属反应”。因此,提示要适可而止,切忌让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变成一问一答的填空式的提问,填空式的提问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再比如问题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知识(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的转化)迁移而得到,可以考虑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很有限。对于无应答的问题,除了个别问题,比如提问1(知不知道是谁的名言)和提问4(为什么要制碳酸钠),是学生确实不知道答案外,很大一部分是教师提问存在一定问题或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造成的。由此,需要注意以下两点3、不提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例如提问14(pH10,说明碳酸钠显碱性,碱性怎么样),教师的意图是想通过pH值来说明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强弱,但因为学生不了解“通过pH值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这一知识点,学生已知的只是“pH值大于7,溶液显碱性,pH值越大则碱性越强”,故认为此问是超出要求的,即不切合学生实际的。4、问题指向应明确、表达清楚例如问题16(碳酸钠还有哪些性质呢),此问题是预测碳酸钠性质的第一问,但由于学生不明老师的意图,所以不知该从何答起。教师在后续的提示中,还是不够明确,故还是存在无应答的情况。同时我们发现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有限,通常是教师提问5秒钟后,若学生无应答,教师就开始提示,也就是说有时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本课中问题组(预测Na2CO3的性质)和问题组(阅读信息,设计实验区分Na2CO3与NaHCO3,)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但教师并未就此提一些能体现学科思想的问题。故此,我们还需注意:5、及时提出一些体现学科思想的总结性的提问比如,本课中的问题组(预测碳酸钠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归纳出预测性质的一种方式。再比如问题组(阅读信息,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一组学生汇报后,可以让其余学生评价设计的合理性,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方案设计包含了原理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步骤、现象与结论。那么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后续小组在汇报时犯同一类错误。(三)合理处理生成性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一个片段:问题组(阅读信息,设计实验区分Na2CO3与NaHCO3,及某些实验操作)中的第一问(提问32、如何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但开放的同时也会产生问题,就是学生的回答并未满足教师的意图,对于上述提问,学生回答的是有关具体的实验操作是怎么样的,未能满足教师的要求回答思路与具体实验方案。故教师会在此时强调自己的意图,所以就出现了提问34(方案设计有哪些方面),在学生无应答的情况下,教师自答思路和具体实验方案。在此处,教师忽略了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或许其中就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生成的新情况,及时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和设想,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在上述片段中,在学生回答的是有关具体的实验操作是怎么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追问学生“利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并由此归纳实验方案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此处可以看成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时,缺乏针对性。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牵着学生的鼻子顺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走。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达不到应有的效度。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是对教学可变性的概括。生成性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还要把学生从只能接受和回答问题的角色改变成解决学习问题的主人和课堂提问问题的生成者。一节课的教师提问,应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四、倡导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课堂观察不仅仅是为评价教学,而是旨在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通过课堂观察,在提高观察者的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的同时,观察者获得了实践知识,汲取并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比如笔者在不断分析课堂提问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课堂观察可以作为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作为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转向专业;可以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参考文献:1、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本校教科信息处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3、化学探究学习论毕华林刘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4、校本研究方法课堂观察研究/2/xb-gs6.htm5、精心预设,精彩生成/rudongxiaoshu/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02附表:(化学I(苏教版)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中的课堂提问的记录展示名言“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做到的事,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同样能做到”1、知不知道是谁的名言?(学生无应答,教师自答“候德榜”)2、请问他最大的发明是什么?(学生自由答“候氏制碱法”)3、此处的“碱”指哪一种物质?(学生齐答“碳酸钠”)4、为什么要制碳酸钠?(学生无应答,教师自答展示一组纯碱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图片)5、碳酸钠的物质分类属于什么?(学生齐答“盐”)6、那为什么说是制碱呢?(自由答,且点名学生回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7、该如何测碱性,会用到什么?(学生齐答“pH试纸”)8、用pH试纸是否需要湿润?(学生齐答“不需要”)9、为什么不能湿润?(学生无应答)10、如果湿润,有什么问题?(点名学生回答“使所测pH不准确”)请大家动手测碳酸钠的pH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指导个别学生实验。11、大家在实验时得到的pH值是多少?(点名学生回答,有9和10两种)12、测量时,大家有什么问题?(学生无应答)13、试纸应该怎么样用?(学生齐答“不能湿润”,教师演示,并说明使用过程中其它应注意的地方)14、pH10,说明碳酸钠显碱性,碱性怎么样?(学生无应答,教师自答“碱性较强”)15、碳酸钠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教师重复一次)(教师自答)16、碳酸钠还有那些性质呢?(学生无应答)17、性质是如何知道的?(学生齐答“通过实验”)18、实验前应做什么?(学生无应答,教师自答“应预测物质的性质”)19、那么怎么样预测性质呢?(学生齐答“从物理性质和结构”)20、从哪些方面预测?(学生无应答)(教师自答“比如说物质分类”)21、Na2CO3属于哪类物质?(学生齐答“盐类”)22、盐有哪些性质?(犹豫一下)盐可以和哪几类物质反应?(点名,回答“酸、碱、盐、金属”)23、碳酸钠溶液可以和什么酸反应?(学生齐答)24、可以和什么碱反应?(学生齐答)25、可以和什么盐反应?(学生齐答)26、碳酸钠可以和什么金属反应?(部分学生答“钾”,部分同学反对)27、钾为什么不行?(点名学生回答“钾会先与水反应”)请学生实验验证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28、试管中液体太多,有什么问题? (学生无应答)29、一般实验,试管所加试剂为多少?(学生无应答,教师自答)请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点名回答、书写,教师点评)30、碳酸钠还能和什么酸反应?(齐答“硫酸,硝酸”,教师强调除外后,无应答)让学生阅读课文关于碳酸钠转化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转化成碳酸钠的两个反应31、碳酸盐转化成碳酸氢盐,哪里还见过?(点名回答“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的转化”)32、如何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做出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讨论)33、哪一组来汇报?(点名回答“试管中分别放两种溶液且套一个气球,加热,看哪个气球长大得快,快得是碳酸氢钠”,教师记录关键点,并及时引导、点评)34、方案设计有哪些方面?(无应答,教师自答思路和具体实验方案)35、先说说区别这两种物质的思路,再具体说出实验方案,请另一组来汇报?(点名回答“加热,看是否有气体产生”,其间教师打断学生,说“先思路,好不好”,学生补充“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36、固体加热,能看到现象吗?应该怎么样做?(学生补充“加套一个气球”)37、取的量不一样,可不可以?(齐答“不可以”)教师补充说明,然后请另一组汇报。(个别答“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比较大小,pH值大的是碳酸钠”38、这个的思路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前提条件?(学生补充“原理”及“等浓度”)学生测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等浓度)的pH值,验证结果。然后教师请另一组汇报,学生答“根据溶解性不同,取等量的水放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固体,看哪个溶解得多,多的是碳酸钠”,再请一组,学生答“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快的是碳酸氢钠”。39、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从书本没有提供的信息方面进行考虑,比如产生的物质有什么特点?(无应答)40、比如加热这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