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1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2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3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4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古汉教案第一课语文知識漢字教學要求: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瞭解漢字的性質特點、發展歷史、結構規律以及在古代典籍中的使用情況,重點掌握漢字的結構規律和古代典籍的文字使用情況,懂得通過字形來分析字的意義。教學內容:本課介紹古代漢字知識,共分四節。第一節介紹漢字的性質和特點,第二節介紹漢字的結構,第三節介紹漢字的形體演變,第四節介紹古書的用字。第二節和第四節是本課的學習重點。第二節中我們結合傳統的“六書”說和近現代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將漢字分成表義字、表音字和表義兼表音字三類。第四節介紹了古今字、繁簡字、異體字、通假字,指出古書用字的這四種情況是從不同角度給相關的漢字所作的分類。第一節 漢字的性質和特點一、漢字的性質漢語的語素絕大多數都是單音節的,書寫的時候用一個漢字來表示,如“日”“月”“水”“火”“人”“民”“君”“臣”等等,所以,漢字是語素音節文字。二、漢字的特點通常人們說漢字是表意文字,這話雖然不夠全面,但抓住了漢字的特點。所謂表意,指的是從漢字的形體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字所表示的意義或所屬的義類,也就是許慎所說的“視而可識,察而見義”。教學重點:漢字的性質:漢字是語素音節文字第二節 漢字的結構一、傳統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六書”之說及其評價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逐一下了簡明的定義,並舉了例證。他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q),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hu),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對於“六書”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後代學者的看法與漢朝學者不完全相同。後代多數學者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可以造出新字,而轉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書”不能認爲都是造字方法。於是有學者提出“四體二用”說,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是造字的方法,而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的方法。二、表義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獨體表義字象形字。象形字是描摹事物的形象,使人一看就能瞭解字的意義,所以應屬於表義字。指事符號表義字指事字。指事字有些是在象形字上加特定的標記,正如許慎所說,“視而可識,察而見義”,需要仔細觀察才能明白其意義;有些則是採用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合體表義字會意字。會意字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在一起,並且把它們的意義合在一起,讓人從組合中體會出其意義。三、表音字:假借字語言的某個語素沒有專門爲它造字,書寫的時候借用另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樣的字就是假借字。四、既表義又表音的字:形聲字形聲字一般都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表義,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聲符,習慣上也叫做形旁和聲旁。教學重點:(1)“六書”之說及其評價; (2)形聲字。第三節 漢字的形體演變一、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明是什么時候,現在還沒有定論。古代傳說漢字是黃帝的史官蒼頡發明的。呂氏春秋君守曰:“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憂,因者平。”許慎說文解字敘亦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th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按照這個傳說,漢字在黃帝時代就發明了,但這個傳說到目前爲止還不能證實。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經是很成熟的漢字了,所以漢字的發明肯定在商朝之前。二、甲骨文甲骨文是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市西北)以後二百七十多年間商朝統治者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當時盛行卜筮之風,大小事皆決於卜筮,例如一旬之內會不會有憂患,天會不會下雨,農業生産能不能有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乃至生育、疾病、做夢等等,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凶是吉。當時占卜的方法是,在選好的龜甲獸骨背面鑿出一個小坑,然後用火燒灼小坑所在的位置。因小坑的地方較薄,受熱以後就會暴裂,裂開的紋理叫做“兆”,豎紋叫“兆幹”,橫紋叫“兆枝”。占卜者依據“兆”來判斷吉凶祅祥,然後把占卜的過程和結果刻寫在所占的龜甲獸骨上。刻寫的內容概括起來包括:命辭、占辭、兆序、兆記和驗辭,其中前四種是占卜的時候刻上去的,驗辭則是占卜的結果獲得應驗之後刻上去的。由於甲骨文一般都是占卜內容的記錄,所以又叫卜辭、貞卜文字。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面的,所以又叫契刻辭、刻文。契刻這些文字的龜甲獸骨在地下沈埋了三千年,其間也不時被人翻挖出來,但是沒有人知道上面刻着具有巨大歷史價值的古代文字。直到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甲骨文的價值才開始被人所認識。一個世紀以來,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經累積達到十多萬片,不過其中只有少數是完整的卜甲或卜骨,絕大多數是碎片,有的碎片上只有一個字。二百七十多年間的甲骨文一般分爲五期,也有分爲四期或三期的。從字體上看,早期和晚期也有一些差異。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以象形字爲基礎,帶有較強的圖畫性。甲骨文以象形、會意居多,形聲字只占27%左右。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寫實性很強,形象逼真。(二)形體結構沒有完全定型。同一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異體字很多。有些字的結構成分多少不確定。如“羴”字有由三個“羊”組成的,也有四個“羊”字組成的;“漁”有一個“魚”旁的,也有四個“魚”旁的。有些字構成成分不確定。如“牢”有從“牛”的,也有從“羊”的;“逐”字或從“豕”或從“鹿”或從“兔”。有些字書寫的方向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寫、反寫、側寫等幾種寫法。(三)存在不少合文。合文形式上像一個字,實際上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寫在一起,代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語素。(四)書寫行款無定式。甲骨文的行款雖以豎行爲原則,但或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無固定式樣。(五)筆畫多爲細瘦的直筆。這一特點與書寫的工具密切相關。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書寫是用毛筆,甲骨文已有“筆(聿)”字,作,正象手執毛筆之形。但是占卜的內容需要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用刀刻寫就無法保持毛筆字的筆法和筆畫結構,於是因材而施,改曲筆爲直筆,改填實爲勾廓,改粗筆爲細筆。三、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金文最早見於商朝後期,一直延續到戰國,西周是其全盛期。金文總數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經考定。金文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仍以象形、會意爲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強。但形聲字明顯增加,已占60%左右。(二)與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異體字、合文大爲減少,偏旁趨於穩定,行款也漸趨固定,基本上都是從右向左書寫。(三)筆畫豐滿圓潤,無勾廓現象。金文到西周後期及春秋時期,在形體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最顯著的是線條化和平直化。所謂線條化,指粗筆變細,方形圓形的團塊爲線條所代替等現象;所謂平直化,就是原先曲折象形的線條被拉平,不相連的線條被連成一筆等等。這些變化使得漢字的象形程度明顯降低,而符號化程度明顯增強。四、篆文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規範化字體。戰國時期,“諸侯力征,不統于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各個國家使用的文字在形體上逐漸趨異。秦統一六國之後,爲了加強統治,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在李斯的主持下,以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爲基礎,並參照六國文字,進行簡化、規範,制訂了一套標準字體來統一全國的文字。所以小篆是漢字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規範化字體。小篆産生之後,爲了區別,後人將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統稱爲大篆。小篆有如下特點:(一)筆畫仍保持金文以來的圓筆線條,但線條勻稱,字形規整。小篆的筆畫粗細一致,線條圓轉勻稱,象形性進一步降低,而符號化程度進一步加強。(二)字的結構定型,構成成分不再像甲骨文那樣可以隨意變動位置或方向。(三)合文現象完全消失,異體字也大幅度減少,一個字一般只有一種寫法。五、隸書隸書起源于秦代而通行於漢代。說文解字敘曰:“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漢字從篆書演變爲隸書,叫做“隸變”,是漢字字體演變歷史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可以把隸書看作是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分古隸(秦隸) 和今隸(漢隸)。古隸的筆畫雖然開始向平直發展,但還沒有完全擺脫篆書的形式,而且比較草率苟簡。今隸通行于西漢到晉初,已經基本上擺脫了篆書的圓筆筆意,而且講究波勢和挑法,比較工整美觀。現在一般所說的隸書即是指的今隸。隸書的特點是:(一)用平直方正的筆畫取代了圓潤曲折的線條。隸書把小篆的圓潤線條變成方折筆畫,徹底改變了漢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本形狀,使得漢字成爲完全符號化的語素音節文字。(二)改變或混同了很多部首偏旁。六、楷書楷書又叫真書、正書,是從今隸進一步平直化、方塊化而來,形成于漢末魏初,並沿用至今。楷書的結構與隸書基本相同,只有少數地方有些變化。與隸書的區別主要在於用筆上,楷書筆畫平直,沒有隸書的波勢和燕尾。教學重點: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各自的特點、彼此的差異以及演變的總體趨勢和規律。第四節 古書的用字一、古今字古代漢語中同一個詞或同一個語素因文獻時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現的叫古字,後出現的叫今字,合稱古今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凡讀經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爲古則漢爲今,漢爲古則晉、宋爲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今字産生的原因有多種。(一)詞義分化。(二)古字被假借表示其他詞或語素,又另造一字來表示其本義。(三)古字是假借字,後在假借字上增加或改換偏旁形成今字。(四)古字形體現的義類性不強,因此在古字的基礎上增加表示義類的形旁,形成今字。二、繁簡字在古書中,有些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書寫形式,它們的筆畫有繁有簡,筆畫繁多的稱繁體字,筆畫少的稱簡體字,合稱繁簡字。三、異體字異體字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字形不同而讀音相同、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四、通假字古書當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個與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做通假。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爲依據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在通假現象中,用來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教學重點:(1)上述各種用字現象的相互區別; (2)熟悉並掌握繁簡字;(3)通假字; (4)通假字與“六書”假借字的區別。教學要求:通過本課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古文閱讀實踐中進一步掌握通過字形分析字義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古書的用字情況;通過對具體字形的分析進一步掌握漢字的形體結構;通過具體課文進一步熟悉並掌握繁體字;通過字形分析提高古文閱讀理解能力。選講課文:一、顔淵死(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並通過分析字形,說明它們的字形結構:椁 徒 從 2、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衛人迎新婦(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驂 御 拊 笞 服 牖 要言2、分析課文中的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迎 新 婦 笞 教 竈 臼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三、無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暴 數 援 繳2、分析課文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暴 寒 萌 誨 繳 射 學 然3、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並說明它們分別通什麽字。4、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四、荊人欲襲宋(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襲 表 暴 益 涉 虧2、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表 益循 涉 驚 都 舍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五、晉侯賞從王者(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亡 録 及 誣 財 盍 懟 尤 旌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及 誣 親 主 義 求 尤 文 旌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2)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3)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六、梗陽人有獄(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獄 賂 諫 賄 殃 既 饋 再 饜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獄 諫 賄 殃 既 饜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今以梗陽之賄殃之,不可。(2)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歎。中食而自咎也,曰:豈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歎。主之旣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爲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歎。七、曾子寢疾(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病 睆 簀 瞿然 革 變 姑息 斃 沒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病 隅 華 睆 簀 瞿 旦 斃 舉 席 安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八、晉侯夢大厲(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大厲 被 搏 膺 肓 膏 甸人 饋人 示 張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被 搏膺 戶 肓 麥 獻 示 張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 晉侯夢大厲,被髪及地,搏膺而踊。(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3)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爲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九、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衣服 禮秩 如適 絀 從妹 間 田 喪 屨 誅 御 類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戍 瓜 間 豕 屨 賊 鬭 類3、找出課文中的通假字。4、寫出課文中“田”“隊”“御”的今字5、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2)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禮秩如適9。襄公絀之。(3)豕人立而啼。公懼,隊于車。傷足,喪屨。反,誅屨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于門。劫而束之。十、宋人有酤酒者(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酤 升概 幟 售 迓 齕 蔽脅 穿 託 阤 勢重 比周 擅禁2、借助字典分析課文中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概 縣 爲 售 社 樹 穿 禁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爲酒甚美,縣幟甚高,然而不售。(2)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3)君亦見夫爲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燻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4)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爲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間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爲重,諸臣百吏以爲富。十一、說文解字序(節選)(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垂 憲象 其繁 蹏迒 分理 乂 孳乳 力政 畮 頗 職務2、根據許慎的說法,漢字是怎樣產生的?3、許慎給“六書”下的定義是什麽?4、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教學重點:(1)課文的句讀;(2)課文的講解;(3)分析字形结构并解释本义:“迎”“新”“婦”“御”“驂”“表”“水”“暴”“益”“瓜”“隊(墜)”“喪”“誅”“屨”“走”“華”“瞿”“簀”“斃”“酤”“猛”“社”“樹”等字的形體結構及其本義;(4)課文中的通假字、異體字和古今教學安排:語文知識:4課時。課文:8課時第二课语文知識詞彙教學要求:通過對古代漢語詞彙知識的講解使學生瞭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詞的意義種類,詞義的引申方式以及常見的典故性詞語。第一節 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一、單音節為主古代漢語辭彙與現代漢語辭彙相比較,最顯著的一個不同點是,古代漢語辭彙是單音節詞佔優勢,現代漢語辭彙是雙音節詞佔優勢。有很多詞在古代漢語裏是單音節的,在現代漢語口語裏都是雙音節的,沒有相應的單音節的說法。二、存在雙音節單純詞(聯綿詞)古代漢語裏有不少雙音節單純詞,傳統稱之為“聯綿詞”或“聯綿字”。聯綿詞是兩個音節表示一個語素,所以不能拆開來講,拆開來則每一個音節都沒有意義。連綿詞在語音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一)雙聲,前後兩個音節聲母相同。(二)疊韻,前後兩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近。(三)既雙聲又疊韻,前後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韻母相同或相近。(四)疊音,前後兩個音節完全同音。三、存在雙音節韻律詞(同義連用、偏義複詞)構詞形態指能夠改變詞幹的詞性的構詞詞綴或曲折變化。構形形態指能夠改變詞幹的造句功能的詞綴。在古代漢語裏還保留著一些起構詞作用和構形作用的詞綴或曲折變化。構詞詞綴或構形詞綴一般是不成音節的輔音性成分或弱化音節,黏附在詞幹上。曲折變化這裏主要指通過聲調變化達到構詞目的的現象。聲調是漢語的非音質音位,通過聲調變化達到構詞目的與印歐語言中通過音質音位變化達到構詞目的的曲折變化沒有本質差異,所以聲調變化如果有構詞作用,可以視為一種曲折變化。由於漢字不是音素文字,所以無論是聲調變化還是構詞詞綴,在書面上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反映。現代學者通過對同族詞、諧聲字、破讀等多種材料的研究,以及與親屬語言的比較,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一)漢魏六朝時期的變調構詞。漢魏六朝時期存在通過聲調變化改變詞的性質的現象,一些詞作動詞用的時候與作其他類詞用的時候聲調不一樣,或者作及物動詞用的時候與作不及物動詞用的時候聲調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往往都是去聲與非去聲的對立。這種現象後人稱之為“破讀”或“讀破”,實際上是一種變調構詞或變調構形。(二)周秦時期的-s後綴。漢魏時期的變調構詞上推到周秦時期很可能是通過後綴來實現的。語音史的研究成果表明,漢語的聲調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來產生的。根據親屬語言聲調的發生情況以及漢語與親屬語言的同源詞的比較研究,基本上可以肯定,漢語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的產生,與韻尾輔音或後綴有密切關係。其中去聲來源於-s後綴,這個後綴的功能至少有兩種,一是構詞功能,將動詞或形容詞變成名詞,即名物化的功能;二是將不及物動詞變及物動詞,或者將自動詞變成使動詞,是一種構形功能。(三)周秦時期的-s前綴。周秦時期不僅有-s後綴,也有s-前綴。這個前綴的功能可能不止一種,常見的是起構形作用,將非使動詞變成使動詞。四、存在一些構詞和構形形態成分所謂“大名小名”的構詞方式,即一些複合詞採取將表示類概念的語素放在前頭,而將表示特稱概念的語素放在後面的構詞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祖先名或神名。(二)動物名。(三)植物名。(四)方位名。教學重點:聯綿詞和韻律詞第二節 詞的意義一、本義和引申義詞所反映的客觀世界的事物、事物的屬性、事物的行為或事物的關係等等就是詞的意義。在一個詞的多種意義之間,彼此總是有聯繫的,其中有一個意義是它最原始的意義,其餘的都是從這個最原始的意義派生出來的。語言學上把詞的最原始的意義叫做本義,把由原始意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做引申義。二、詞義的引申方式詞義引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本義引申出直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再引申出新的引申義(間接引申義)。這種方式叫做“鏈條式”引申。另一種是若干個引申義都是從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叫做“輻射式”引申。三、古今詞義的變化詞義的變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本意義的變化,二是附加意義的變化。基本意義的變化有兩種情況,一是內涵變化,二是外延變化。詞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其外延必定也發生變化。但反過來則不然,詞義外延變化了,其內涵不一定發生變化。所以這裏所說的內涵變化兼指外延變化,而外延變化不兼指內涵變化。(一)內涵變化。詞義內涵變化指詞義內涵擴大、縮小或改變。內涵擴大即詞義所概括的事物本質屬性增加了。(二)外延變化。詞義外延變化包括外延擴大和外延縮小兩種。外延擴大即在內涵不變的情況下由特稱變成了泛稱。(三)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指在基本意義不變的情況下,詞的文化意義、情感意義等發生了變化。詞的文化意義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古代具有某種文化意義,現代沒有了;二是古代沒有文化意義,現代增加了。詞的情感意義變化即褒貶義、尊重輕蔑義的變化。四、理性意義和色彩意義、文化意義詞的意義有多種,對於學習古代漢語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古代漢語辭彙的基本意義和一些附加意義。詞的基本義是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附加意義指附加於基本意義之上的各種意義,包括文化意義、情感意義、搭配意義等。(一)基本意義。基本意義也叫理性意義、概念意義。詞典中給詞下的定義就是詞的基本意義。(二)文化意義。文化意義是反映民族價值取向、審美取向、時代觀念等文化心理和時代文化特點的一種意義。(三)情感意義。情感意義指詞的褒貶義、尊重輕蔑義等。教學重點:(1)本義和引伸義 (2)古今詞義的變化 (3)色彩意義和文化意義第三節 典故性詞語典故性詞語是摘取典籍語句中的字、詞或短語,運用借代或藏詞等修辭手法使之具有字面以外的意義。漢代以後,由於尊孔讀經,且文人喜好引經據典,因此典故性詞語越來越多。這些典故性詞語有的是上古文獻中的詞或短語,有的連短語都不是,只是割裂截取句子中的兩個字,但是既作為典故性詞語使用,就應該看作一個詞。教學重點:常見典故性詞語第四節 學習古代漢語詞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學習古代漢語如同學習一門外語,應盡量多地掌握古代漢語詞彙。在學習古代漢語詞彙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應注意古今意義有細微差別的詞。 古代漢語詞彙有很多一直沿用了下來,其中有些詞古今意義沒有發生變化,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有些詞的意義雖然有變化但不是非常顯著,這後一類詞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詞彙時要特別注意。二、應注意同義詞的辨析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存在大量同義詞。同義詞往往在意義上或用法上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對此如果我們不瞭解,就不能確切地理解古代漢語語句的意思。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意義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本意義不完全相同,二是情感意義或文化意義不同。三、應充分利用漢字的表義性特點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瞭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意義。前面說過,字的本義不完全等同於詞的本義,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利用漢字的表義性特點來學習並掌握古代漢語詞彙,因爲古代典籍中出現的漢字都是古代創造的,每一個漢字的創造一般都代表著當時漢語中的一個語詞。漢字中的象形字、指示字和會意字都能確切地表示造字時所代表的語詞的意義,形聲字雖然不能確切地表示造字時所代表的語詞的意義,但是也能反映所代表的語詞的意義所屬的義類,根據漢字的這一特性,祇要我們能夠正確地瞭解一個字的字形結構,就能憑藉它的字形結構來比较准确地掌握它所表示的意義或所屬的義類。教學重點:(1)古今詞義的細微差別; (2)同義詞辨析。教學要求:通過課文的學習進一步瞭解並掌握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進一步熟悉分析字形瞭解詞義的方法;進一步瞭解詞的理性意義和詞的色彩意義、文化意義;瞭解並掌握一些古代漢語基本詞彙古今意義的變化;熟悉掌握一些常見的典故性詞語;重視同義詞的辨析和古今意義有細微差別的詞彙。選講課文一、關雎(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窈窕 淑 逑 寤寐 芼2、找出課文中的聯綿詞,並分析它們在語音上的特點。3、課文中的“寤寐”“左右”“琴瑟”“鐘鼓”是同義連用或偏義複詞嗎?爲什麽?4、課文中“好”是什麽意思?這個意思是它的本義嗎?二、閔子侍側(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闇闇如”“行行如”“侃侃如”,並說明它們的構成特點。2、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三、顔淵喟然歎曰(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約”“竭”“卓”“從”“由”,並借助字典說明它們的本義。2、“忽焉”的“焉”是狀態形容詞後綴嗎?爲什麽?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四、聞誅一夫紂(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放 伐 弑 賊 誅2、分析“弑”“誅”的色彩意義,並說明它們在課文中的修辭作用。3、分析“放”“伐”“賊”“誅”的字形,說明它們的本義。4、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五、當堯之時(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並借助字典說明它們的本義:時 洪 烈 登 敷 瀹 注 決2、找出課文的同義連用現象。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六、文帝四年中(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書 傳 (西)之 子 少女 坐法 肉刑法2、找出課文中的偏義複詞。3、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2)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七、莊子送葬(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並借助字典說明它們的本義:顧 堊 斲 運 斤 質2、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八、北冥有魚(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冥 化 怒 運 徙 天(池) 扶搖 (六月)息 野馬 (以)息 夭閼 圖2、找出課文中的聯綿詞,並說明它們語音上的特點。3、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3)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九、晉殺祁盈及楊食我(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鮮 懲 惡 鍾 黰 鑒 貪惏無饜 忿纇無期 尤物 姑 姒2、借助字典說明“懲”“美”“惡”“鍾”“鑒”“敗”“尤”的本義 。3、找出課文中的同義連用現象。4、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母多而庶鮮,吾懲舅氏矣。(2)天鍾美於是,將必以是大有敗也。(3)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十、晉侯觀於軍府(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觀 軍府 縶 有司 弔 稽首 泠人 職官 濟2、借助字典說明下列詞的本義,並注意它們古今意義的差別:府 弔 官 信 濟3、解釋課文中的“稅”字,並說明反映了上古漢語的哪種語法現象。4、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稅之。召而弔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2)其爲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不知其他。(3)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 (4)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十一、曆山之農侵畔(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的下列詞語:畔 朞年 甽畝 坻 苦窳 救敗 鬻 處勢2、借助字典說明下列詞的本義:期 讓 官 救 逐 畢3、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爲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故曰:聖人之德化乎!(2)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3)且舜救敗,朞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4)且夫以身爲苦而後化民者,堯、舜之所難也;處勢而驕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將治天下,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未可與 爲政也。十二、趙武靈王平晝閒居(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平晝 權 錯質 道民便事 窮 勞 被 遺俗之慮 要功 2、借助字典說明下列詞語的本義:權 窮 業 被 要 戚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臣之論也。是以賢君靜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動而有明古先世之功。爲人臣者,窮有弟長辭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君臣之分也。(2)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怨。(3)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毆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教學重點:(1)課文句讀;(2)課文解讀;(3)課文中的同義詞辨析;(4)課文中詞語的色彩意義和文化意義;(5)課文中出現的構詞形態成分和構形形態成分。教學安排:語文知識:4課時 課文:8課時第三课语文知識古代漢語代詞教學要求:通過本課語文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以及其他代詞。第一節 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一、第一人稱代詞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卬”。“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吾”和“卬”都是來自周人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而“卬”只見於尚書和詩經,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入雅言。“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周公自稱“余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稱,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時用。由於這個緣故,秦始皇二十六年欽定這個詞為皇帝專用,後來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襲之。“我”則是既無謙卑也無尊崇、倨傲義的通稱說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稱複數一般都用“我”。 “吾”和“我”並行之後,在表義上也開始有所分工,“吾”有親近的意思,和現代漢語北京話裏的“咱”“咱們”類似。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第一人稱代詞發展到魏晉時期,又出現了“身”和“儂”。 二、第二人稱代詞第二代詞有“爾”“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裏就有的,“爾”“而”“若”“戎”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戎”只見於詩經,可能與第一人稱代詞“吾”“卬”一樣來自周人的母語。和第一人稱代詞一樣,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也有表義差異。“爾”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用“爾”稱代對方,用“我”稱代己方。“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乃”與“朕”配對,是尊稱形式,含有尊敬的意義,提到對方祖先或對方的功勳時多用它來稱代對方,所以“乃”常作領屬性定語。“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若”在先秦文獻裏比較少見,莊子和漢代的史記裏用得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個變體。三、第三人稱代詞先秦時期還沒有地道的第三人稱代詞,“厥”“其”“之”三個都有指示代詞功能,還沒有完全從指示代詞當中分化出來。在這三個詞當中,“厥”和“其”是古今關係,在西周金文和時代較早的尚書詩經裏“厥”用得較多,春秋以後逐漸被“其”所代替。這兩個詞在句子中只作領屬性定語。有時候它們作小句(主謂短語)的主語,實際上等於“名詞+之”,還是處於領屬定語的語法地位。到漢魏以後,“其”才可以作主語和賓語。“之”祇作賓語。魏晉以後出現“渠”和“伊”。“渠”當是“其”字在當時的方言音變。現代漢語所用的“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詞,東漢以後逐漸發展為第三人稱代詞。四、人稱代詞的複數表達方式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最初沒有單數和複數的分別。先秦時期,“我”“吾”“爾”“汝”“而”等都既可以稱代單數也可以稱代複數。“余(予)”“朕”“乃”極少稱代複數,這是因為它們的表義特點不適合用來稱代複數物件。但是也不是絕對不可以表示複數。到了戰國、秦漢時期,開始出現在人稱代詞後面加“儕”“屬”“曹”等來表示複數。但是,人稱代詞限於“我”“吾”“爾”“汝”“若”“而”。 漢魏時期又出現“等”“輩”,可以加在名詞或代詞後面。五、其他起稱代作用的敬稱和謙稱說法古代特別講究尊卑,靠代詞本身的尊卑意義還不夠顯著,所以又出現很多並非人稱代詞但有稱代作用的詞語。用於第一人稱的是卑稱,有“臣”“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榖”等。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是敬稱或親密稱,有“子”“吾子”“夫子”“先生”“君”“卿”“公”“官”“明府”“執事”“足下”“閣下”“節下”“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陛下”是漢代以後臣下對皇帝的敬稱。“殿下”是漢朝對諸侯王的敬稱,到唐代成為對皇太后、太后、太子的敬稱。“執事”“閣下”是對大官的敬稱。“節下”“麾下”是對將帥的敬稱。“足下”“左右”則既可以是對大官乃至君王的敬稱,也可以是對普通人的敬稱。六、“相”“見”的偏指功能“相”和“見”都不是人稱代詞,但是在漢魏時期,它們具有了稱代作用。“相”字作為副詞,本是“互相”的意思,表示動作行為的交互性。然而自戰國時期開始,“相”就有偏指的用法。所謂偏指,即“相”不表示動作的交互性,而表示動作只涉及某一方。在這種情況下,“相”獲得了稱代作用。“相”稱代的物件可以是第一人稱,也可以是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見”字的稱代作用始於漢魏時期,與“相”不同的是,“見”只稱代第一人稱。教學重點:(1)古代漢語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繁複的原因及它們在表義功能上的差異;(2)其他起稱代作用的敬稱和謙稱說法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3)“相”“見”的偏指功能。第二節 指示代詞一、 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系統的複雜性及其成因二、 指示代詞的句法功能指示代詞是起指示(也叫指別)和稱代作用的詞。所謂指示,即指明上下文或語境中存在的人或者事物。所謂稱代,即用指示代詞來代替上下文或語境存在的人或事物。指示代詞起指示作用都是作定語或狀語,起稱代作用則可以作定語(上古漢語只有“厥”“其”可以這樣用)、主語、謂語、賓語或補語。三、 指示代詞的語義功能及其內部差異在殷商時期,指示代詞是近遠二分的,近指用“茲”,遠指用“之”。到先秦時期,指示代詞變得比較複雜,可以分為四套:近指代詞、中指代詞、遠指代詞和兼指代詞。(一)近指代詞近指代詞常見的有“此”“斯”“茲”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茲”字甲骨文就有,到西周以後逐漸成為古語詞,主要見於尚書詩經和論語。“斯”大概是春秋、戰國時期魯方言的詞,主要見於論語孟子禮記。“此”則廣泛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是當時雅言中使用的詞。近指代詞可以用於指示,也可以用於稱代。通常都是體詞性的,有時也有謂詞性用法。(二)中指代詞中指代詞有“若”“爾”“而”“乃”“然”,“乃”也寫作“迺”。這套指示代詞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沒有,但一些方言裏還存在。所謂中指,即既不是指代當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遠的事物。最主要的是,這一套指示代詞既可以與近指代詞構成對立,也可以與遠指代詞構成對立。(三)遠指代詞遠指代詞有“彼”“夫”“伊”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那”。“彼”在詩經裏也寫作“匪”。“伊”主要見於詩經,其他先秦文獻祇荀子一見,可能是先秦時期的某個方言詞。“彼”“夫”有體詞性和謂詞性兩種功能,“伊”只有體詞性功能,沒有謂詞性功能。在用法上,“夫”“伊”主要用於指別,“彼”字則指別和稱代用法都很普遍。(四)兼指代詞兼指代詞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稱代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稱代較遠的事物的一類指示代詞,這類指示代詞有“厥”“其(亓)”“是”“時”“寔(實)”“之”“爰”“焉”等,其中“厥”是“其”的古語形式,金文、尚書詩經用得較多,論語以下的文獻基本上不用。“亓”是“其”的通假字,見於墨子。“時”主要見於尚書和詩經,其他文獻祇荀子一見。“寔”也寫作“實”,主要見於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和公羊傳。這兩個詞可能都是“是”的古語形式或變體。爾雅釋詁:“時、寔,是也。”在先秦時期,這類指示代詞與近指代詞、中指代詞和遠指代詞都有既對立又平行的關係,所以是兼指代詞。所謂對立,即在語句中相對待出現而所指對象不同,所謂平行,即在語句中相連出現而指代同一對象。(五)指示代詞的虛指用法指示代詞無論是起指別作用還是起稱代作用,一般都有具體確定的對象可指可代的,指別或稱代的對象要麼出現在上下文中,要麼出現在話語的語境當中。但是有時指示代詞指示或稱代的對象也可以是不確定的,或者根本不存在指代對象。這種情況稱之為指示代詞的虛指用法。近指代詞和中指代詞祇有在和其他指示代詞對舉的時候才有虛指用法。遠指代詞和兼指代詞單獨使用時也可以虛指。“其”字的虛指用法在理解上與“是”有所不同,大多要理解成“那樣的”或者“適當的”“合適的”。教學重點:(1)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系統的複雜性及其成因; (2)指示代詞的句法功能、語義功能的內部差異。第三節 疑問代詞一、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系統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曷”“奚”“胡”“惡(w)”“安”“焉”“幾”“幾何”。漢魏時期出現“何物”“何等”,是詢問事物的,相當於“什麼”。二、疑問代詞的內部功能差異“誰”“孰”主要用來詢問人。尚書裏有一“疇”字,也是用來詢問人的,相當於“誰”。 “誰”在漢魏以後也說成“阿誰”。“何”“奚”主要用來詢問事物,可以翻譯成“什麼”。其中“何”偶爾也寫作“可”。 詩經裏“以”有時也是疑問代詞,當“何”字解。漢魏時期產生的“何物”“何等”相當於上古的“何”,也是詢問事物的,可以翻譯成“什麼”。“胡”有人說是“何故”的合音,用來詢問原因,可以翻譯成“為什麼”;但也可以用來詢問其他事物,可以翻譯成“什麼”。 “曷”多見於詩經和公羊傳。在詩經裏主要用來詢問時間,可以翻譯成“什麼時候”;在公羊傳中則主要用於詢問原因,可以翻譯成“為什麼”。 也有用來詢問事物的,可以翻譯成“什麼”。 “曷”有時也寫作“害”。“惡”“安”“焉”主要用來詢問處所,可以翻譯成“哪里”。“焉”在詩經楚辭裏有時也作“爰”。“幾”“幾何”用來詢問數量,可以翻譯成“多少”。 漢魏以後又產生“幾多”“多少”“幾許”“幾所”。教學重點:疑問代詞的內部功能差異第四節 其他代詞一、不定代詞不定代詞有“或”“有”和“某”。“或”和“有”上古語音相近,稱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稱代事物是“有什麼東西”的意思,稱代時間是“有時候”的意思。“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二、否定代詞否定代詞有“莫”“罔”“無”“靡”“蔑”“末”,表示對某一範圍之內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譯成“沒有人”“沒有什麼”。其中“莫”字最常見,這個詞可能是“無”與“或”的合音。“罔”多見於尚書,“靡”多見於詩經,“末”主要見於論語。三、旁指代詞旁指代詞有“他”“人”“異”“餘”。“他”也寫作“佗”“它”,意思是“別的”。主要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人”意思是“別人”。 “他”和“人”連起來,“人”則是名詞了,意思是“別的人”。 “異”是“別的”的意思。“餘”是“剩下的”“其他的”的意思。四、己稱代詞古代漢語的己稱代詞只有“己”。五、逐指代詞逐指代詞是“每”,分指代詞是“各”。古代漢語逐指代詞“每”與現代漢語的用法沒什麼差異,在句中作定語或者狀語,作狀語可以出現在動詞的前頭,也可以出現在句首。分指代詞“各”在先秦只作狀語,漢代以後才偶爾作定語。六、分指代詞七、反身代词古代漢語的反身代詞有“自”。 古代漢語裏“自”作反身代詞很常見,“身”“躬”作反身代詞用很少見,常見的是作副詞,“親自”的意思。詳見副詞一節。古代漢語裏“己”和“自”兩個詞雖然都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自己”,但是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都很不一樣。“己”與“人(意思是別人)”相對,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稱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語、賓語;“自”則總是作狀語。教學重點:不定代詞、否定代詞和旁指代詞教學要求:結合語文知識部分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的各類代詞;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在表義功能上的內部差異;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指示代詞系統以及不同指示代詞在句法功能和語義功能上的差異;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疑問代詞的內部功能差異。選講課文:一、陳亢問於伯魚(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異聞 趨 庭 他日 無以言 遠其子2、找出課文中的代詞,並說明它們分別屬於哪類代詞。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二、長沮桀溺耦而耕(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耦而耕 執輿 辟人之士 辟世之士 耰 憮然2、分析課文中指示代詞“是”的用法。3、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魯孔丘與?(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3)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三、臧與穀相與牧羊(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相與 筴 博塞 事業 死名 殉2、找出課文中的疑問代詞。3、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四、齊人伐燕(一)标点课文(二)串讲(三)练习1、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或 萬乘之國 舉之 天殃 簞食壺漿 運2、找出課文中的各類代詞。3、將課文翻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