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免费阅读 免费分享 如需请下载!税收理论专家讲义18-23讲第18章 税收效应18.1 税收效应的的内容一种商品价格的下跌有两种效应。第一,消费者得到了实际购买力提高的实惠,他们现在比以前好过,因为他们能够以较少的钱买到相同数量的商品,于是还有余钱可以购买额外的数量。第二,他们往往会更多地消费变得便宜的商品,而减少消费那些现在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这两种效应通常同时出现,但是在我们的分析中把它们区别开来,这将是很有用的。具体情况列明在图46之中,图中最初的预算线是RS,并且有两种商品:食物和衣服。这里,通过选择市场篮子A,消费者使效用最大化,因而获得了与无差异曲线U1相关的效用数量。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如果食物价格下跌,使得预算线向外旋转至RT线,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形。消费者现在选择无差异曲线U2上B处的市场篮子,既然在市场篮子A也是可行的情况下选中了市场篮子月,我们依据显示性偏好得知,B比A更受到偏好。于是,食物价格的下跌使得消费者提高了他的满足程度他的购买力提高了。因为价格更低而造成的食物消费的总变化标明为F1F2。最初,消费者购买了OFl单位的食物。但在价格变化之后,食物的消费增至OF:。因此,F1F2线段代表了预期食物购买的增量。衣服(单位/月)食物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单位/月) U2 O F1 E SBADRU1TF2C2C118.1.1 税收替代效应 价格的下跌具有一个替代效应和一个收入效应。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是在效用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食物价格变化相联系的食物消费方面的变化。替代效应记录了因食物价格变化(这一变化使食物比衣服相对便宜些)而导致的食物消费方面的变化,这一替代是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一次移动来表明的。在上图中,通过画一条平行于新预算线RT(表明食物更低的相对价格)的预算线就可以得到替代效应,但那样做恰好与原先前天差异曲线U:(保持满足程度不变)相切。新的、更低的预算线表明了这一事实:为了隔离替代效应,名义收入被减少了。已知那条预算线,消费者选择了市场篮子0,消费了OE单位食物,于是,线段F1E代表了替代效应。18.1.2 税收收入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在食物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购买力的增加造成的食物消费方面的变化。在上图中,当消费者的名义收入恢复(通过D的预算线外移至预算线RT)时,收入效应使出现了:消费者没有选择市场篮子D,而是选择了无差异曲线U2上的市场篮子月(因为较低的食物价格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用数量)。食物消费从OE到OF2的增量就是收入效应的大小,它是正的,因为食物是一种正常商品。由于收入效应反映了从一要无差异曲线向另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所以它度量了消费者购买力方面的变化。当一种商品是劣等的时候收入效应则是负的即随着收入的上升,消费下降:下图显示了一种劣等商品的收入和替代效应,线段EF2度量了负的收入效应。即使是在劣等商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也很少能大到超过替代效应。结果,当一种劣等商品的价格下跌时,其消费几乎总是上升的。衣服(单位/月)食物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单位/月) U2 O F1 F2 E SBADRU1T 18.1.3 税收的中性所谓税收中性,是指课税不干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或指课税不对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产生干扰作用。一、“税收中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从“税收中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最早提出并倡导“中性税收”理论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斯密所处的时代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他主张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任何干预,都会破坏市场经济内在规范和有序运行,阻碍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政府只应承担“守夜者”的角色,履行“夜警国家”的职能。斯密的这种限制政府职能的主张,同时也限制了政府可能利用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节。他认为征税的唯一目的就是取得财政收入,并认为政府的活动完全是“非生产性”的,主张税种的选择应力求接近最终负担税款的人,倡导税收应站在“中性”立场。 继亚当斯密之后,19世纪末英国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利用供需曲线的“均衡分析”法,分析了征税的超额负担问题:他认为由于商品税具有转嫁性,会发生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严重扭曲,且这种扭曲带有很大不确定性,从而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种超额负担。而同时如果课征直接税(要素税),由于具有不转嫁性,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会保持不变,因而不会产生征税的超额负担问题。因此他主张实行直接税,而反对间接税,这样就能使税收保持“中立”。此后的一些学者,在马歇尔超额负担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税收的“无差异曲线”原理,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供求影响和阻碍私人资本的风险投资选择,得出了直接税也会导致超额负担,也会产生干扰中场经济的不良影响,因而又主张实行商品课税,以保持税收的“中性”。 帕累托根据资源配置的最优理论,得到市场充分竞争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任何课税行为都会破坏“帕氏最优”的实现条件,并认为课税本身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二、税收中性与税收效率、公平原则的联系所谓税收的中性实质上包含着这样几个约定条件:(1)课税只是实现收入的一种手段,而不具有调节职能;(2)课税不应产生超额负担,即课税不应使纳税人或社会受到额外的损失或牺牲,仅以课税数额为限;(3)市场运行是纯粹自由的,是不受课税行为等干扰的自发运行,市场经济本身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方面具有自我调节和约束能力。不需国家干预。税收非中性是相对于税收中性而言的,指课税行为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政府通过课税形式直接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以求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而言,税收的效率和公平原则是设计和评价税制的主要原则,那么税收中性原则又与这两个原则关系如何呢?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运用它们进行税制建设的前提。首先税收中性原则是效率原则的一部分。在市场能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条件下,经济效率的原则要求税收在微观上对市场保持中性的调节作用,以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然而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市场非万能,市场在外部效应、经济周期和公平分配等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要政府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利用税收杠杆的作用对经济进行调节,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这即是说,经济效率的原则要求税收在宏观上的非中性,消费税的非中性调节作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税收的效率原则与中性原则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次税收的中性原则亦是税收公平原则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税收公平可分为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税收的横向公平要求税收的中性原则,而纵向公平却要求税收的非中性。因此,从税收的效率和公平原则来看,税收的中性与非中性是符合税制设计要求的。下面我们通过对税收的中性与非中性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它们各自在税收设制中的作用。税收中性与非中性即税收调节的关系是非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对经济行为干预与不干预的分歧上,统一性则是指通过税收的少干预和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多干预,来对经济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一般地说,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对市场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税收要尽量保持中性;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则需要运用财政和货币等宏观调控手段进行调节。一国的税收政策是以税收中性为主还是以税收调节为主,取决于该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条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是假定市场能对资源起到有效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这就要求税收以发挥中性作用为主,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承。与共相适应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亦要求税收的中性,以使经济效率最大化。总之,税收的中性与非中性原在设计税制时要考虑的两个方面,要使两者相互协调,尽可能做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18.2 劳动供给的税收效应 18.2.1 劳动供给的比例所得税效应假定个人预算结束是Y=(1-t)(1-L),其中Y代表收入,是工资率,t是税率,L是一周的总闲暇时间,而(1-L)是工作时间。在下图(a) 中,当工资率为0时,均衡点为E0。假如工资率是1,均衡点位于E1。从E0到E1的移动,可能因为替代效应(从E0到E1)和收入效应(从ES到E1)而停下。LOBAH0H1HSICCS=PCCE0ESE1所得闲暇小时数工作小时数01闲暇小时数工作小时数W0W1SCSFSSCDC工资(a)(b)现在假设在上图中工资0降到1,是由比例税的课征引起的。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由劳动供给曲线给出;如图中所画的,这导致工作时间在正常供给曲线上从LH0下降到LH1。但是,税收的超额负担取决于补偿性劳动供给曲线(相反,这取决于替代效应),而且在上图(b)中,等于横线阴影面积CDF。需要注意的是: l补偿性供给曲线下的超额负担(横线阴影),比正常供给曲线下的超额负担大。2即使供给曲线垂直或斜率为正,也有超额负担。 18.2.2 劳动供给的非比例所得税效应这节我们将讨论扩展到考虑对人们所愿意的工作数量的比例课税的效应。这是在正常劳动供给曲线情形中讨论的。 应记住,比例税会引起沿着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当税收不是成比例的时候,几乎没有引起人们沿着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税收变化。假设英国财政大臣愿意削减所得税。对于基础税率纳税人有两种选择:提高免征额或降低基础税率。首先我们提高免征额。假设现有的免征额水平,是对OX0收入免税(见上图(a)。均衡点在E0,免征额提高到OX1,预算约束线从ABC移到AFG。现在均衡点在E1。有两个要点要注意。第一,对于仍保留在基础税率段的人们来说,从E0到E1的移动,纯粹是收入效应。注意CBD与GFH平行,也就是说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没有改变。第二,注意E1在S1右边新的供给曲线S0上。因为额外的免征额,人们处境改善,而且他们对于失去闲暇时间的边际收益没有改变,因此他们将工作得更少。所得闲暇闲暇ODHBFX0X1E0E1ICCCGS0S1AOABCH所得S1S0ICCE1E0X0(a)(b)FDG假设财政大臣不是提高免征额,而是降低基础税率,那么供给曲线将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和以前一样,我们从E0开始。适用于高过OX。收入的基础税率下降了,因此预算约束线从ABC移到ABF,个人移到新的均衡点E1,;而且供给曲线向左(工作更多的方向)移动。注意E0在线性化预算约束线CBD上,而E1在FBG上:现在我们作平行于CBD的HG。我们可以将从E0到E1的运动视为两个运动的组成部分。首先,沿着ICC,从E0到I,有着纯粹的收入效应。其次,由于只有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变化,从I到E1是纯粹的价格效应。读者应该注意我们说过在上图(b)中,S1位于S0的左边。我们没有说在图中,E1必须位于E0的左边。它可能在也可能不在,而且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调查才能解决。我们能说的是,对于给定的收入损失,在降低基础税率的情况下,比起具有同样总收入效应的免征额的提高人们将愿意工作更多。18.3 储蓄的税收效应18.3.1 私人储蓄的税收效应在所得税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税收对储蓄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般而言,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收益率(或税后利息率)的影响来实现的,从而产生了两种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最终影响如何,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1)时间分为2期,即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第一时期的储蓄在第二时期将完全消费掉;(2)第二时期的收入来源只有利息,没有其他任何收入;(3)税率是比例税率。既然个人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 目的是为了追求两个时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那么决定现在储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假定个人的目标址使下式最大化:u=u(C1,C2) (2-5) 式中,C1=第一时期的消费、C2=第二期的消费。对任何一个人来说,C1和C2的增加都能提高他的效用,但要受到他在第一时期收入(Y1) 的限制。他的预算限制条件式可以写成:Y1=C1+S1 (2-6) 如前所述,个人在第一时期的消费取决于本期的收入,他在第二时期的消费则取决于第一时期的储蓄和这笔储蓄所带来的收益(假定利率为i),即:C2=S1(1+i) (2-7) 根据(2-7)式,我们可以把个人的预算式写成:Y1=C1+S1=C1+C2/(1+i) (2-8)BC2U1DU2U3AOC1 (2-5)式表示的是C1和C2的效用函数,可用上图中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即U1、U2、U3,它们代表着个人的不同效用满足水平。(2-8)式表明的是个人的预算限制,可用上图中的AB线来表示,其斜率绝对值为(1十i)。A是如果放弃全部储蓄而能获得的现在消费的数量,但C2可能就是零了。图中的均衡点是D点,其均衡条件是: (2-9)(2-9)式意味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第一时期消费所放弃的第二时期消费应等于(),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根据上面的个人消费行为模型,我们就可以借用经济学上的收效应与替代效应方法,分析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即所得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C1AMC11C12OC2BNC22C21D1D2U1U2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存在着一个替代效应和两个收入效应。之所以存在两个收入效应,原因在于:一方面,所得税是对个人的收入征税,直接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产生一个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对利息所得征税,提高了第二时期消费的相对价格,使得个人在既定的收入下,对储蓄“商品”和消费品的购买力下降了,从而产生了替代效应和又一个收入效应。 税收对家庭储蓄的第一个收入效应是指征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第一时期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对其他所有收入征税将直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但不影响利率水平,也就是说,不改变个人预算线的斜率。因可支配收入减少,预算线则从AB平行移至MN(如上图所示),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D2,即从D点移至D2点。通过比较D1与D2两点,我们发现第一时期的消费从C11下降到C12,第二时期的消费预期从C21下降到C22。换言之,由于征收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可见,对一般性收入征收所得税,在储蓄方面只产生收入效应,即这里所谓的第一个收人效应。现在分析对储蓄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对储蓄收益(利息所得)征税,既可以采用利息所得税的方式,也可采用利息所得与其他一般收入合并综合征税的方式。对储蓄收益征税,使得第一时期消费与第二时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第二时期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第一时期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在第时期增加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税收对储蓄的第二个收入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使得第二时期的消费变得昂贵了,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他会用他既定的收入减少第一时期的消费或第二时期的消费。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下面,我们利用下图来解释这第2个效应。C2BD1C21U1C22D2ND3C23U2C11C13C12OMAC1 首先看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产生的替代效应。个人预算线AB是没有征税的状态,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D1点,此时,第一时期的消费是C11,第二时期的消费是C21。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第:时期的消费(储蓄)的价格上升了(i下降),个人更愿意增加现在的消费。因而,个人预算限制线的斜率发生了变化,使其向内旋转成新的预算线AN。预算线AN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D3点,它所决定的第一时期的消费是C13,第二时期的消费是C23。D1与D3点之间的垂直距离(C21C23)就是第二时期的消费(储蓄) 下降程度。C21C23的数额是对利息所得征税而对储蓄产生的总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是C21C22,收入效应是C22C23。 为什么替代效应是C21C22?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替代效应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假定不变,在此图中仍要保持在无差异曲线U1上,第二,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在此图中,由原来的(1+i),变成了l+i(1-t)。因此,我们要在原无差异曲线U1上找到反映替代效应的点,可根据斜率已变化了的预算线AN,再作一条平行于AN的直线,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D2点。D2点所决定的个人可获得最大效用的两期消费组合为C12和和C22。可以看出,对利息征税后,第二时期的消费(储蓄) 下降了,数额为C21C22,而第时期的消费增加(C12C11),消费替代了储蓄,这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 其次看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产生的收入效应。当政府对储蓄的利息所得征税后,预算线AN相切于无差异曲线U2。根据上述的分析,收入效应可以看作是税收的剩余效应。它在上图中表现为总效应(C21C23)扣除替代效应(C21C22)后的那一部分(C22C23)。一般来说,替代效应是不变的,而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最后,我们想补充说明以下几点:(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其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著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3)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家庭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正因为所得税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储蓄收益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收入的情况下,间接税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家庭储蓄比率。其原因在于:第一,间接税虽然会相对减少个人可利用的收入,但它减少的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如果一个人没有储蓄,或储蓄的数额比对他征的税少,他别无选择,只能降低消费(除非愿意临时借债)。结果,主要对低收入阶层和把其他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消费的阶层征税的间接税会大大地降低消费。特别是在储蓄属于契约性质(如保险费)的情况下,减少储蓄是不可能的,间接税最终只能限制消费。第二,可以证明,间接税在一定程度下增强厂家庭的“储蓄能力”。一般都认为,间接税是累退性质的,至少比直接税缺乏累进性。基于储蓄的能力和储蓄的倾向都是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的这一假设,可以证明,对高储蓄者来说,税收的累进性越低,留给他的资金越大。因此,间接税有鼓励储蓄的倾向。第三,在间接税制下,“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可能对价格水平不怎么注意,在征收间接税后其消费行为不变。这样,在他的消费支出小,他承担了全部间接税,而他的储蓄仍然保持不变。因此,间接税在减少消费方面的作用很大。18.3.2 公共部门储蓄的税收效应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税收比率逐年下降,导致了政府预算储蓄出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如表2-1所示,1985年政府预算储蓄率为14.28%,以后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到1990年预算储蓄率仅为7.11%,下降200.84%。尽管目前的政府储蓄率仍然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政府储蓄率高,(见表2-1和表2-2),但在短短的几年之内,预算储蓄率下降的速度如此之快,下降的同度如此之大,令人膛目。政府预算储蓄率下降似乎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趋势。从1975-1982年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预算储蓄率,大约都在23%左右,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数。从表2-2中的31个国家(地区)的情况看,仅有7个国家的预算储蓄率呈相对增加,由1975年的各国平均3%,提高到80年代初的8%左右。其余的23个国家预算储蓄率呈下降趋势,各国平均数从1975年的9%,下降到80年代初的3%。而有些国家,如牙买加、巴拿马,斯里兰卡以及泰国等,政府预算储蓄率出现负值。 表21 1985-1990年我国预算储蓄率走势年度经常性收入(亿元)经常性支出(亿元)预算储蓄器(亿元)预算储蓄率(%)19861987198819902090.732140.362390.472821.86959.691012.541182.911564.801131.181127.821207.561 257.0611.6110.0211.617.11 就我国近年来的情况看,政府预算储蓄率的下降,除了税收收人的增长相对较慢之外,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增长过快是主要原因。这正好符合“普利斯效应”(Please Effect)。世界银行经济学家S普利斯教授早在20年前就指出,政府部门的收入与支出均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增长,但后者的增长率高于前者的增长表2-2 3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预算储蓄率国家政府预算储蓄占GNP比率(%)1975年 1982年储蓄率提高的国家地区喀麦隆智利刚果利比亚马拉维马耳他巴拉圭秘鲁非加权平均数储蓄率下降的国家地区阿尔及利亚贝里斯波扎那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加蓬洪都拉斯印度伊朗科特迪瓦牙买加韩国莱索托屁加拉瓜屁日尔巴拿马菲律宾台湾省泰国委内瑞拉非加权平均数43114-111-1331411443641432431834231472239852018110218182111113262211-76-114-635-1103表2-3 亚太国家政府的边际预算储蓄率国家观察期间政府边际储蓄率观察期间政府边际储蓄率缅旬斐济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台湾省泰国19631976196019781960197819601978196019781960197819601978196119761960197819601978196119780.070.130.100.180.080.130.420.37-0.040.280.0719731981197119811970198119701981197219811973198119721981197219811970198119721981197219810.460.140.030.190.270.070.340.30-0.150.17-0.09率,因而政府预算储蓄会相对减少。从表2-3列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边际预算储蓄率,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趋于降低。如60年代初期的政府边际储蓄率高于70年代,而70年代的边际储蓄率又高于80年代。据笔者计算,我国政府的边际储蓄率情况是:1986年为-1.8l,1987年为-0.07,1988年为0.32,1989年为0.41,1990年为-0.94。可以看出,我国从1986年到1989年,政府的边际储蓄率有所提高,但到90年代,又趋于降低,而且出现负边际储蓄率,这说明政府预算储蓄呈负增长。就我国目前来看,增加税收收入是否就会提高政府的预算储蓄率?我阅目前的税收制度比较落后,而且经济体制转轨的种种需要限制了税收的增长,在短期内要想大幅度增加税收收入不太现实。更重要的是,增加税收导致政府预算储蓄增加的前提条件是:政府的新增税收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可是,我国政府新增税收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但非常高,而且政府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如表2-4所示,19861990年,我国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非加权平均值为1.42,这表明,我国在这5年间,税收收入的增加,不但没有为政府提供储蓄,反而因消费支出过快而吃掉很大一块资本收入,其结果,不但必然会减少政府储蓄,而且也可能降低社会总储蓄。可见,我国要想提高政府预算储蓄率,不单要寻找合理的税制结构,更重要的是控制政府的消费支出增长。18.3.3 消费与储蓄的所得税效应这儿的分析,下图来进行。该图与前面主要差别是起初的预算约束线围绕点P旋转,该点代表没有储蓄的点,即在那里,现期收入Y0。在现期全部消费掉,而预期的未来收入Y1在未来全部消费掉。预算约束线AB将会比450陡,假如利率为正的话。给定几个没有税收情况下的最初利率,得出预算AB,而且偏好给定,均衡将会在点E0。消费为C0(储蓄是C0Y0)。假设课征税率为的比例所得税,现在净利率是r1=r0(1-t),预算约束线是APD。均衡位于E1,消费增至C1(储蓄落至C1Y0)。消费产品的相关需求曲线D0如下图(b)所示。已经指出,这表明课税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这不是必要的结果。假如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所得税的课征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OAHGC0E0ESE1未来消费01r0r1=r0(1-t)DCID0DF净利率(a)(b)P现期消费现期消费C1CsC0C1CsY0Y0Y1O 超额负担应当再次用补偿性需求曲线Dc计算,假如收入效应是重要的,而且补偿性曲线完全取决于替代效应。用补偿性曲线计算的超额负担如上图(b)的IFH所示。可以看出这个面积比IGH昕代表的标准超额负担大。因为来自储蓄的收入包括在税基之中,若来自储蓄的收入不包括在税基之中,可以避免超额负担。这已经导致使得人们提出了对支出而不是对收入课税的建议。18.4 投资的税收效应18.4.1 私人投资的税收效应经济学家根据所有作为厂商的纳税人都要追求最大利润的假设来分析纳税人的投资行为。这就是说,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纳税人会一直投资到其资本成本等于其产出价格时为止。只要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纳税人会一直投资下去。所以,在他们看来,纳税人的投资行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投资收益,另一个是投资成本。 进一步分析,在政府征税的条件下,最终决定纳税人投资行为的投资收益,是税后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税前的投资收益,最终决定纳税人投资行为的投资成本包括折旧因素,而折旧的多少是受税收制度影响的。 可以据此认为,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效应是通过税收对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和折旧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的。 一、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司所得税的课征上。这就是,政府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并使投资收益和投资成个的对比发生变动,从而对纳税人的投资行为产生方向相反的两种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其他行为如消费替代投资。另一种是收入效应,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益,促使纳税人为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增加投资。税收对私人投资的两种效应如下图所示。 投资消费 I1 O C3 C1 C2BP3DRI3BEV2V3V1P1I2 在该图中,纵轴代表纳税对投资的选择,横轴代表消狄的选择。政府征税之前,纳税人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用AB线表示,AB线与无差异曲线I1在P1相切,表明P1点所决定的投资和消费组合可给纳税人带来最大的效用。在这一切点上,他选择V1为投资额度,C1为消费额度。 现假定政府对厂商征收(或增收)公司所得税。随着政府征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趋于下降,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的对比发生不利于投资收益一方的变动。 若纳税人因此而倾向于减少投资,其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会从AB向内旋转至DB,D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在P2点相切,此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可获得最大效用的最佳组合,即投资额度为V2,消费额度为C2。V2小于税前的V1,C2大于税前的C1,说明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替代效应,即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若纳税人因必须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而倾向于增加投资,在上图中,表现为其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扦组合线会从AB向内旋转至AE。AE与新的无差异曲线I3在P3点相切,这一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对投资和消费选择的最佳组合点, 即他选择V3为投资额度,C3为消费额度。V3大于税前的V1,C3小于税前的C1,说明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收入效应,即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增加了私人投资。 二、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经济学家把私人资本的折旧区分为实际折旧和税收折旧两个概念。所谓实际折旧是根据固定资本的实际损耗情况而计提的折旧。所谓税收折旧则是由税收制度根据经济政策的需要而规定的可以计提的折旧。实际折旧额和税收折旧额并不一致,通常的情况是,税收折旧大于实际折旧。折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既可以作为一项投资成本,直接从应税所得中叫扣除,从而减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这被称作“税收挡避”,其计算公式为:税收挡避额=折旧额税率)。又可以作为一项基金,由纳税人积蓄起来,用于再投资或将来的固定资产重置。所以折旧提取的数额、时间和方法,也就是折旧率的高低对纳税人的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税收制度,规定纳税人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的折旧额度,实际上是政府对私人投资施加影响的一个途径。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等于实际折旧率,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就是中性的,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高于实际折旧率,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就是刺激性的,其结果会促使纳税人增加私人投资;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低于实际折旧率,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就是抑制性的,其结果会促使纳税人减少私人投资。 可举例说明税收通过折旧牢的规定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假设某纳税人投放在固定资产上的资本为1000美元,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l0年,那么,这笔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额应为每年100美元,即实际折旧率为10%。再假定该纳税人在固定资产服役的第一年取得的利润山为1000美元,其所处的税收等级为50%。对这个纳税人来说,如果公司所得税制规定的税收折旧率为10%(即采用直线折旧法),则期当年的应纳税额为:(1000美元100美元)50%=450美元。税收挡避额为,100美元50%=50美元;如果公司所得税制规定的税收折旧率为20%(即采取加速折旧法),则共当年的应纳税额为:(1000美元200美元) 50%=400美元。税收挡避额为:200美元50%=100美元,如果公司所得税制规定的税收折旧率为5%,则其当年的应纳税额为:(1000美元50美元)50%=475美元,税收挡避额为:50美元50%25美元。 很明显,在第一种情况下,税收对该纳税人的投资决策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他仍会依原定模式安排投资;在第二种情况下,税收对该纳税入的投资决策会发生刺激作用,他会倾向于增加投资,在第三种情况下,税收对该纳税人的投资决策会发生抑制作用,他会倾向于减少投资。 有经济学者认为,由于西方国家多实行加速折旧政策,税收制度规定的税收折旧率通常大于实际折旧率,所以现实西方国家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效应,总起来说是刺激性的。18.4.2 公共部门投资的税收效应我们将预算盈余视为对储蓄和私人资本形成的增加额,现在,把这一概念扩展对公共资本形成的考虑。如果我们关心的是预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问题就是,预算对总资本形成(公共资本加私人资本)的贡献。因此,用于资助公共资本形成的税收就不可以被指责为有害于总资本形成。据此,我们将公式(2)再表述为: TGc= B (3) 其中,Gc代表用消费形式表示的政府支出。资本预算与经常预算 据此可知,公共储蓄的各种概念要求对预算差额下不同的定义。如果是从总需求减少的意义上,用预算差额来衡量公共储蓄,则可以将盈余定义为税收收入超过总支出的部分。如果预算差额被用来表示资源对于私人资本形成的可行性时,也可以同样使用上述定义。但是,如果考虑重点的是总资本形成,则盈余就应仅被定义为,税收收入超过政府用于当前消费的支出的部分。在后面这种条件下,预算将被划分为经常预算与资本预算,在经常预算中,盈余可用于表示政府对储蓄的贡献,而在资本预算中,差额的则不同。 设想如表272所示,它表明了1982年财政年度中对这一预算的确定。在表的第1部分,我们将军事设备和设施的获得都包括在资本形成之中。我们首先看总预算,但增加了在预算支出的报告水平上对折旧的考虑。于是,亦字大于一般性赤字1,100亿美元,后者以现金支出与收入为基础报告。再看经常预算,只包括了经常性支出,但也考虑了折旧(仍以现值计算)。将这些经常性支出与总收入相抵,经常预算接近平衡,赤字几乎不存在。反过来,在资本预算中,赤字相当于资本支出,两种赤字的总和即等于总预算亦字。现假定后一种赤字通过私人资本形成的减少反映出来,则在总数1,621亿美元中的这1,566亿美元将由公共资本形成所抵销,从而只留下55亿美元的净差额,即经常预算中的赤字。因此,如果仅仅考虑总预算赤字,而忽视了考虑预算对资本形成的贡献,则难以正确地判断预算的影响。18.4.3税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呈显著增长趋势。就拿我国来说,1979年以来,经济增长率年均8%左右。这样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与FDI的迅速增加是分不开的:19791982年,FDI总计为60.1亿美元,1990总计达到403.6亿美元。从国际税收看,税收楔子(Tax Wedge)是指边际FDI项目的税前实际收益率和为此项目提供资金所用的居住国储蓄的税后收益率之差。因此,克沃斯把实际税率定义为税收楔子除以税前收益率。即: (3-1)式中te实际税率,p=某边际FDI项目的税前实际收益率,S=居住国储蓄税后实际收益率。税收楔子一般分为2个部分,即公司税收楔子(包括对公司各种财产征收的税)和个人税收楔子。公司税收楔广是指某边际FDI税前实际收益率和公司税后实际资本成本之差,个人税收楔子是指公司税后实际资本成本和居住国储蓄税后实际收益率之差。就FDI的决定因素来说,FDI的实际税率仪与公司税收楔子有关。 如果假定公司的资金来源是股本资金,那么,股本的名义收益率与股本的实际收益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i- 式中,=股本的实际收益率,i=股本的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串。因此,(31)式可改写成下式: te=p-(i)P 众所周知,投资的税前收益率p是减去了经济折旧(用来表示)后的资本成本。如果用q和c分别表示购置成本和资本租金价格,则: p=c/q- 最后,FDI的实际税率决定式可写成: te=(cq-bi+)(cq) 根据上述涉外税收制度(包括名义税率和税收优惠措施),我们可以计算出在中国的FDI的实际税率。表3-3列出的测算结果表明,在原涉外税制下,合资经营企业在机器、建筑物上投资的实际税率为311%,合作经营及外国企业的实际税率为528%。可见,合资经营企业的实际税负大大低于其他两类企业的实际税负,这说明了为什么56%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是合资经营项日。此外,我们从表3-3中还可以看出,如果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各类企业适用所有的税收优惠措施,那么,FDI的实际税率仅为46%。这也说明厂为什么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建于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 表3-3 中国FDI实际税率的测算(%)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享受所有鼓励的企业 机 器 建筑物(不含财产税) 建筑物(含财产税) 加权平均(不含财产税)31.330.724.791.154.848.851.352.84.84.212.44.6表3-4 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对实际税率的影响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享受所有鼓励的企业 通货膨胀率提高3个百分点 机器 建筑物 加权平均34.235.244.557.951.155.25.24.65.0汇率提高3%(对美元)机器建筑物加权平均45.646.245.864.661.263.528.027.928.0 资料来源: 1991年实行新的涉外税制后,FDI的实际税率将如何变化?如表3-3所示,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个业所得税制与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制的基本税率制度和优惠措施人体相同,因此,新税制下的FDI实际税率基本下也接近于表中的测算值。 但是,我们能否根据表3-3测算的结果,得到我困的FDI实际税率非常低的结论呢?不能。因为,我国对FDI所得没行实行指数化,通货膨胀对应税所得有很大影响,从而会提高实际税率水平;而且,通货膨胀还会影响汇率,汇率变化将直接冲击实际税率水平。我们把克沃斯的测算结果列入表3-4。表3-4的上半部分,假定汇率不变,测算通货膨胀率提高对实际税率的影响。假定我国的通货膨胀提高3个百分点,测算结果表明,FDI的实际税率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这是由于折旧是基于历史成本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提高将使税务折旧现值减少,从而会提高投资的实际税负。 表3-4的下半部分,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测算汇率变动对实际税率的影响。假定人民币对美元贬值3%,FDI的实际税率将大幅度提高,结合表3-2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才贬值3%,但合资经营企业的加权平均实际税率却提高了473%,合作经营企业的实际税率提高了203%;特别是享受全部鼓励措施的经营企业,如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实际税率提高了5087%。人民币贬值对FDI的实际税率影响如此之大,不仅因为折旧扣除的现值大幅度降低,而且还大大减少了投资者的租金收入。可见,为了吸引外资,政府不能光从基本税率及税收优惠措施上来考虑,还必须努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保持一般价格水平稳定;同时,从影响FDI的实际税率角度看,更重要的是稳定人民币的币值。18.5 环境保护的税收效应 现假定有X、Y等2个生产企业,前者的生产活动没有外部效应,而后者的生产行为会产生污染,并严重影响了X企业的生产。 从理论上讲,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是:在每市场上,价格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如果X企业面临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X企业的价格将等于其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用MCx表示),即: Px=MC, (2-1) 由于X企业的生产没有外部效应,故X企业的边际社会成本(用SMC,表示)等于其边际私人成本,即: Px=MCx=SMC, (2-2) 再看Y企业。如同X企业的情况一样,我们假定Y企业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故Y企业亦将生产其价格等于边际私人成本的那个产量: Py=MCy (2-3) 然而,Y企业的生产对X企业有负外部效应(污染),Y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与其边际社会成本不相等。Y企业的真正社会成本,应等于其私人成本加上它对X企业产生不良影响的成本(用减少的产量来衡量)。若以MPy代表Y企业对X企业产生不良影响的边际生产力(这里,其值是负数),则: SMCv=MCY-(PxMPv) (2-4) (2-4)式的最后一项表明,Y企业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将引起X企业的产量下降MPy单位,下跌的产值是PxMPY当然,Y企业并未认识到这种影响,它仍然在其价格等于边际私人成本的点上生产。由于MPYMCY=Py (2-5) (2-5)式意味着,Y企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其价格,于是,Y企业的产品生产过度,如图7-2所示。这时,如果把生产资源配重新配置f:其他企业(如X企业),而不再投入Y企业的生产过程,扒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社会福利会明显改善。” 下图描述了产生外部性成本(即污染)的竞争性企业 (行业)Y的供求曲线。如果不考虑污染的这种外部性成本,该企业(行业)的只反映私人成本的供给曲线就是MCY。这条供给曲线与既定的需求曲线D相交的点决定厂它的价格和产量。价格为OPl,产量为OY*。产量价格成本DY*YOMCyMCySMCyCFAEP3P2P1 若要该企业除了承担私人成本外,还要承担外部性成本,政府就需依据Y企业的产:量(假设污染量与其产量成正比)对其课征污染税,即每吨抽多少元的税。这一税额等于Y企业的污染的外部性成本,因此,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创新班2026届高三上化学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钢结构防锈涂层施工技术
- 混凝土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绿化方案
- 2025年饮水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汽车维修工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工业颜料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浴盐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箱包配件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防蚊贴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临床麻醉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11科室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目录
- 《廉洁从业》企业文化培训课件
- 综合性文稿写作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
-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国际组织课件
- 种子全程质量管理制度
- 滴定管使用课件
- 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教程C语言版ppt课件(完整版)
- 公司金融课件(完整版)
- 高处作业审批表
- 太湖综合整工程生态清淤取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14S501-1 球墨铸铁单层井盖及踏步施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