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解剖复习题1. 脊髓的位置、外形及脊髓圆锥、终丝脊髄的位置:脊髄位于椎骨形成的椎管之中,上续延髄于枕骨大孔,下逐渐收分形成脊髄圆锥,新生儿收于L3下缘,成人收于L1下缘。临床常选择 L3、L4 间进行腰椎穿刺,以免损伤脊髄。脊髄的外形:近似呈扁椭圆柱状,末端变细称脊髄圆锥(conus medullaris),中部有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腰骶膨大(L1-S3)。膨大节段与上下肢运动相关。脊髄水平断面模式图:辨认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前根穿出)后外侧沟(后根穿出)前根后根脊神经节前支后支脊膜支&交通支脊髄节段:每一对脊神经(颈 8 胸 12 腰 5 骶 5 尾 1 共 31 对)对应的前后根附着的脊髄柱称为一个脊髄节段。脊神经与椎骨对应关系自上而下逐渐滞后,滞后的脊神经纤维束合并下行为马尾(cauda equina)。脊髄圆锥:脊髄末端收分变细形成的结构,下续终丝(filum terminale)。终丝:脊髄末端收分,神经组织消失,结缔组织被脊膜包被向下继续延伸形成的索状结构。上段称为内终丝,分两层,外层为硬脊膜与蛛网膜,内层为软膜,中间为蛛网膜下腔;下段称为外终丝,三层膜合一,下续尾骨韧带(coccygeal ligament)。脊髄节段椎骨节段C1-C4C1-C4(同序)C5-T4脊髄节段同序减1T5-T8脊髄节段同序减2T9-T12脊髄节段同序减3L1-L5T10-T12S1-CoL1往年题:在成人中,终丝起于:BA.第一腰椎B.第一腰椎下缘C.第三腰椎D.第四腰椎下缘脊髓圆锥在成人中平对第一腰椎下缘,在婴儿中约达第三腰椎下缘。终丝是脊髓圆锥向下延续的一条结缔组织细丝,止于尾骨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终丝的英文更多用filum terminale.关于脊髓正确的是:选dura mater covers ganglion & spinal cord2. 脊髓灰质Rexed板层与对应的核团大致分层:由后向前I-IX,中央管周围灰质X。第 I 层:边缘层(细胞大)。后角边缘核。浅感觉第 II 层:胶状质(细胞小且均匀),痛觉,发出的轴突一般无髓鞘,无法染色,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连接第 III、IV 层(无法区分):后角固有核。浅感觉第 V VI层:含网状结构。内侧(小细胞)本体感觉;外侧(大细胞)运动相关(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接受大脑调控。外侧有网状结构(灰白质交错,有很多神经元细胞)。注:6板层在胸髓缺如,两个膨大明显第 VII 层:中间带。含胸核(T1-L3,与小脑有关的二级核团,下肢个别肌肉的本体感觉传入在此终止,再通过脊髓小脑后束传到小脑),中间内侧核(全长,内脏感觉的二级细胞),中间外侧核(T1-L3,侧角,交感神经中枢),骶副交感核(S2-S4)。第 VIII 层:中间神经元注:皮质脊髓束大部分要到5678板层整合之后再到第9板层。第 IX 层: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a细胞,大多角形细胞,支配跨关节的肌肉r细胞,支配肌梭,兴奋造成肌肉张力的变化Renshaw细胞,中间神经元,接受a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又返回a细胞,起反馈作用第 X 层:中央管周围灰质。内脏有关。功能要点:I-IV 感觉;V-VI 本体感觉+运动精细调节;VII 外-调节姿势和反射,内-内脏反射相关;VIII-IX 运动。往年题:下列哪个核在脊髓VII层的全长都存在:AA.中间内侧核B.中间外侧核C.后角固有核D.胸核E.网状核VII层三个主要核:1).胸核(thoracic nucleus),又称Clarke column或dorsal nucleus,见于C8L3节段。2).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见于T1L2/L3节段。3).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全长。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III, IV lamina.网状核(reticular nucleus):V lamina.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哪一个板层的延续(胶状质)3. 脊髓白质纤维起止、走行及功能上行束:薄束楔束(后索)、脊髄小脑束、脊髄丘脑束等薄束:一级纤维,起自T5 以下脊神经节,同侧上行,位于后索内侧,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终于薄束核楔束:一级纤维,起自T4 以上脊神经节,同侧上行,位于后索薄束外侧,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终于楔束核注:没有进入脊髓灰质,直接在后索上行损伤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髄小脑束:传递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名称传导备注脊髄小脑后束下半身个别肌肉本体感觉二级纤维 起自胸核 同侧上行 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脊髄小脑前束下半身整体本体感觉二级纤维 起自 V-VII 板层在脊髓交叉形成脊髓小脑前束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终于旧小脑楔小脑束上半身个别肌肉本体感觉起自延髄楔副核 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脊髄小脑嘴侧束上半身整体本体感觉经小脑上脚终于小脑前整体,后个别;后楔二束入下脚,前嘴二束入上脚。同侧小脑下脚;对侧小脑上脚脊髄丘脑束:二级纤维,核团分布于脊髄、 板层,上行 1-2 节段并跨过白质前连合,于外侧索前部上行。分为两束:(1)前束,内侧,传导粗略触压觉,(部分人认为其上行加入内侧丘系,哗众取宠),止于背侧丘脑;(2)侧束,外侧,传导痛温觉,上行为脊髄丘系,止于背侧丘脑。(前束和侧束在脑干集中走行,叫脊髓丘系)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至间脑的第三级核团,到大脑皮层。一侧损伤时,损伤平面对侧12节以下区域出现痛、温觉(浅感觉)的减退或消失,触觉影响不大(双侧传导)。长下行纤维:皮质脊髄束、红核脊髄束、前庭脊髄束、网状脊髄束、顶盖脊髄束皮质脊髄束:起自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等区域,走内囊、中脑的大脑脚,在延髓锥体处集中,80%交叉至对侧,躯干肌为双侧支配,偏瘫不会导致躯干肌瘫痪。皮质脊髄侧束:在锥体交叉处交叉到对侧,终止在56789板层,支配肢体远端肌(四肢精细运动)皮质脊髄前束:锥体处没有交叉,脊髓处交叉支配近端肌(四肢带肌)和躯干肌,没有交叉的支配呼吸肌(躯干肌)。部分纤维在白质前连合处交叉至对侧;皮质脊髄前外侧束:始终不交叉到对侧,支配躯干肌注:躯干肌是双侧支配交叉部支配躯干肌与肢体近端肌未交叉部支配躯干肌。红核脊髄束:起自中脑红核大细胞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交叉)下行,止于脊髄V-VII 板层;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与皮质脊髓侧束协同,远端肌肉)(红核:与小脑有关,在红核大细胞接受旧小脑的纤维,发出红核脊髓束,小细胞接受新小脑纤维,到下橄榄核)前庭脊髄束:起自前庭外侧核(与小脑有关),止于脊髄灰质的板层和部分板层;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与肌张力调节(平衡)有关。网状脊髄束:起自脑桥和延髄的网状结构,止于 、板层;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协助皮质脊髓前束,近端肌肉)顶盖脊髄束:起自中脑上丘,马上形成被盖背交叉,下行止于上颈髄VIVIII板层;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使头颈转向对侧以完成对视觉、听觉的反射活动。内侧纵束:复合纤维束,主要起自前庭内侧核,双侧上下传导上行至动眼、滑车、展神经核下行至副神经核、上颈髄VII、VIII 板层;把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协调起来。脊髄固有束:局限于脊髄内,多数位于V-VII 层;完成脊髄内和各节段间的协调整合功能。比较短,连接不超过3个节段,内侧走行。下列哪个结构没有经过白质前连合:E A.脊髓小脑前束B.脊髓丘脑束C.脊髓小脑后束D.皮质脊髓前束E.内侧纵束脊髓小脑后束主要起自同侧VII层的胸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胸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由于胸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C8L3),所以此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哪一个传导束与皮质脊髓束配合,在肢体远/近端肌肉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A/CA.红核脊髓束B.前庭脊髓束C.网状脊髓束D.顶盖脊髓束E.内侧纵束红核脊髓束:配合皮质脊髓侧束,调节肢体远端肌肉。网状脊髓束:配合皮质脊髓前束,调节肢体近端和躯干肌。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调节全身肌肉张力。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下降至颈髓。内侧纵束:上行部分到动眼神经、展神经、滑车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 下行部分到副神经核、上颈髓,完成转眼、转头协调运动。下列关于前庭脊髓束的说法,错误的是:AA.起自前庭内侧核B.前索外侧同侧下行(在同侧腹侧下行)C.止于7、8板层D.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E.在躯体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前庭神经核群有4个,最重要的是前庭内、外侧核。前庭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下降于脊髓同侧前索,止于前角神经元。前庭内、外侧核都向正中线两侧发出上行或下行纤维,在第四脑室底的深面参与形成内侧纵束。哪一个传导束与V板层没有关系:DA.红核脊髓束B.脊髓丘脑束C.皮质脊髓侧束D.顶盖脊髓束E.上面的都不对脊髓小脑前束:起自腰骶膨大处5、6、7层脊髓小脑后束:主要起自7层的胸核红核脊髓束:止于5、6、7层,在人类中此束仅投射至上3个颈髓节段。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止于7、8层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与4、5、6、7、8层的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影响前角运动神经元,也有纤维直接与前角外侧核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顶盖脊髓束:6、7、8层脊髓丘脑束:1,4、5、6、7、8层与皮质脊髓侧束一起支配远端肌肉的是? BA. 前庭脊髓束 B. 红核脊髓束 C.顶盖脊髓束以下哪个结构不参与视听反射? CA. 上丘 B. 下丘 C.黑质 D.顶盖脊髓束4. 脊髓半横断损伤l 一侧皮质脊髄侧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l 一侧后索&脊髄小脑前、后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l 一侧脊髄丘脑束损伤1-2节段以下对侧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影响不大l 半横断面前后角损伤对应节段同侧肢体软瘫脊髓半横断症状脊髓半横断:后索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本体感觉丧失皮质脊髓束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上运动神经元征”(下运动神经元接受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出现同侧平面以下的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脊髓反射加强)等,也称硬瘫,而躯干肌不瘫痪。)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损伤平面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征”(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则出现迟缓性瘫痪(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反射消失等,又称软瘫)。脊髓丘脑束损伤损伤平面对侧12平面以下区域痛、温觉丧失往年题:脊髓半横断症状脊髓半横断:后索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本体感觉丧失皮质脊髓束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上运动神经元征”(下运动神经元接受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出现同侧平面以下的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脊髓反射加强)等,也称硬瘫,而躯干肌不瘫痪。)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损伤平面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征”(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则出现迟缓性瘫痪(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反射消失等,又称软瘫)。)脊髓丘脑束损伤损伤平面对侧12平面以下区域痛、温觉丧失5. 脑干的外形脑干自下而上分为延髄、脑桥、中脑三个部分。脑干腹侧面需要识别的结构(自下而上):l 延髄部。自内而外:锥体&锥体交叉、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橄榄(内含下橄榄核)、后外侧沟&舌咽、迷走神经、副神经脑根。l 桥延沟。自内而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l 脑桥部。自内而外:基底沟&基底动脉、三叉神经、小脑中脚。l 中脑部。自内而外:脚间窝&后穿质、动眼神经、大脑脚。脑干背侧面需要识别的结构(自下而上):l 菱形窝。即第四脑室底。上界:小脑上脚;下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自下而上:闩、最后区、迷走三角(内含迷走神经背核)、舌下三角(内含舌下神经核);髄纹;面神经丘(内含展神经核)、前庭区、听结节(蜗背侧核);蓝斑。l 延髄部。自内下而外上:薄束结节(内含薄束核)、楔束结节(内含楔束核)、小脑下脚。l 脑桥部。自下而上:小脑中脚、小脑上脚、上髄帆。l 中脑部。自下而上:滑车神经、下丘、上丘。1. 脑干的腹侧面1) 延髓medulla oblongataa. 下端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上端借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脑桥为界。b. 腹侧面正中为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其两侧为锥体pyramid,主要由皮质脊髓束构成。c. 锥体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有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d. 延髓上部,锥体背外侧为橄榄olive,内含下橄榄核。e. 锥体与橄榄之间为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根由此出脑。f. 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内,自上而下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IXXI)的根丝连脑。2) 脑桥ponsa. 腹侧面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其正中为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b. 脑桥基底部向后外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脑桥臂brachium pontis),二者以三叉神经根为界。脑桥基底部的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c. 延髓脑桥沟内,由内向外为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VIVIII)。d. 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在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前庭蜗神经根位于此处。3) 中脑midbraina. 中脑两侧是纵行的粗大隆起,称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大脑脚的背外侧为中脑外侧沟lateral sulcus of midbrain。b. 两侧大脑脚之间为脑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窝底称后穿质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c. 脚间窝下部,大脑脚内侧有动眼神经(III)根出脑。2. 脑干的背侧面1) 延髓medulla oblongataa. 延髓背侧面的上部构成菱形窝rhomboid fossa的下半部。b. 后正中沟的两侧有两个膨大,内侧为薄束结节gracile tubercle,外上者为楔束结节cuneate tubercle,深面分别含薄束核和楔束核。c. 楔束结节外上方为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绳状体restiform body),其纤维向后连于小脑。d. 薄束结节和橄榄之间为三叉结节trigeminal tubercle(灰小结节tuberculum cinereum),深面为三叉神经脊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2) 脑桥ponsa. 脑桥背侧面形成菱形窝的上半部,窝的外侧界为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结合臂brachium conjunctivum)。b. 脑桥与中脑的移行处称菱脑峡rhombencephalic isthmus,此区有小脑上脚、上髓帆及丘系三角。丘系三角trigonum lemniscus是小脑上脚上段腹外侧的三角区(下丘臂、小脑上脚外侧缘、中脑外侧沟),内有外侧丘系纤维通过。3) 中脑midbraina. 背侧面有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合称四叠体corpus quadrigemina,深面含上丘核和下丘核。b. 上、下丘的外侧的长的隆起,为上丘臂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和下丘臂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 分别连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和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c. 在下丘的下方和上髓帆之间有滑车神经(IV)根出脑,是唯一自脑干背侧面出脑的脑神经。4) 菱形窝rhomboid fossaa. 由延髓上部和脑桥内的中央管于后壁中线处向后敞开而形成,又称第四脑室底floor of fourth ventricle。b. 菱形窝外侧角(外上、下界的汇合处)与菱形窝背侧的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fourth ventricle。c. 菱形窝的正中线为正中沟median sulcus,正中沟外侧为界沟sulcus limitans,将每侧半的菱形窝分为内侧部(内侧隆起medial eminence)和外侧部。d. 髓纹striae medullares是自正中沟中部向外侧角的数条浅表的横行纤维束,主要由延髓弓状核的传出纤维向背内走行,交叉至对侧第四脑室底(即菱形窝)进入小脑下脚而形成。e. 菱形窝的外侧部呈三角形,称前庭区vestibular area,内藏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 nucleus,前庭区的外侧角上为听结节acoustic tubercle,深面为蜗背侧核dorsal cochlear nucleus。f. 内侧隆起的延髓部可分为内上方的舌下神经三角hypoglossal triangle(内含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以及外下方的迷走神经三角vagal triangle(内含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g. 迷走神经三角下外缘的斜行窄嵴为分隔索funiculus separans,分隔索与薄束结节之间为最后区area postrema,属室周器官之一,富含血管和神经胶质等。h. 髓纹上方内侧隆起处为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i. 界沟上端的外侧为蓝斑locus ceruleus,内含蓝斑核nucleus ceruleus,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聚集的部位。j. 菱形窝下角处为闩obex,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3.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1) 第四脑室前上部由左右小脑上脚和上髓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2)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介于下髓帆和菱形窝外下界之间,不含神经组织,脉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产生脑脊液。3) 第四脑室上借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续为延髓下部和脊髓的中央管,并借脉络组织上的3个孔(1个第四脑室正中孔median aperture of fourth ventricle和2个第四脑外侧孔lateral apertures of fourth ventricle)与蛛网膜下隙相通,脑脊液通过这3个孔,注入蛛网膜下隙的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切面切面重点结构延髓水平切面(经锥体交叉高度)锥体交叉、副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薄束(核)、楔束(核)、前角可见副神经核延髓水平切面(经内侧丘系交叉高度)薄束(核)、楔束(核)、弓状核及弓状纤维、内侧丘系交叉(内弓状纤维)、舌下神经核、锥体、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位置比较恒定)、网状结构中出现疑核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高度,第四脑室开放部)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前庭神经核、孤束(核)核包束、疑核、下橄榄核(主核、内侧副核、背侧副核)、小脑下脚、前正中裂旁各结构的排列顺序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上部高度)小脑下脚(进入绳状体的橄榄小脑纤维)、前庭神经核、蜗背侧核、蜗腹侧核、疑核、下橄榄核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下部,面神经丘高度)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上脚、斜方体、脑桥核、展神经核、面神经膝、上橄榄核锥体束纤维刚开始集中、四大丘系的走形、孤束(核)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根高度)小脑中脚、小脑上脚、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很小)、斜方体很明显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上部,滑车神经根交叉高度,菱脑峡)三叉神经中脑核、蓝斑核、滑车神经根交叉、小脑上脚有交叉中脑水平切面(经下丘高度)下丘核、滑车神经核、小脑上脚交叉、黑质、大脑脚中脑水平切面(经上丘高度)上丘、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红核、黑质、大脑脚、被盖背交叉、被盖腹交叉注:各个平面都要关注四大丘系的走形到脑桥从腹背排列变成由内到外:内侧,脊髓,三叉,外侧哪一个神经核位于面神经丘内:EA.前庭内侧核B.前庭外侧核C.面神经核D.蜗背侧核E.展神经核听结节里面是什么核(耳蜗神经背核)6. 脑神经核团(表格)功能柱一般躯体运动核柱特殊内脏运动核柱一般内脏运动核柱内脏感觉核柱(一般和特殊)一般躯体感觉核柱特殊躯体感觉核柱位置中线两侧一般躯体运动核柱的腹外侧一般躯体运动核柱的背外侧一般内脏运动核柱的外侧内脏感觉核柱的腹外侧最外侧(前庭区的深方)脑神经核所在代表性水平切面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III动眼神经副核III三叉神经中脑核V下丘滑车神经核IV脑桥上部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V三叉神经脑桥核V下部展神经核VI面神经核VII上泌涎核VII孤束核:上部为味觉核,下部为心-呼吸核VII、IX、X三叉神经脊束核V、VII、IX、X前庭神经核VIII蜗神经核VIII延髓橄榄上部下泌涎核IX橄榄中部舌下神经核XII疑核IX X XI迷走神经背核X内侧丘系交叉锥体交叉副神经核XI记忆口诀:一躯运动滑舌展,一内运上下迷眼,特内运副疑叉面,一特内感孤束全。一躯感觉中脑脊,特躯感觉前庭窝。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展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副神经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下部、孤束核上部。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延髓8对核:三叉脊束迷走背,下泌涎舌副孤疑+前庭脑桥9对核:三叉运动脑桥核,展面前庭蜗上涎+孤束脊束中脑核4对:三叉中脑动眼核,动眼副核滑车核。1.延髄部(1)舌下神经核(GSE):舌下三角内,从锥体和橄榄之间穿出,支配舌肌(2)副神经核(SVE):发出纤维形成脊髓根,脖子处看到的就是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复习】副神经颅根:起自疑核,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髄根:本干,枕骨大孔入颅,颈静脉窝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3)疑核(SVE):副神经的颅根,发出的纤维随着舌咽、迷走、副出脑( 、 、),支配咽喉肌和食管上段的骨骼肌(咽喉肌,软腭肌)(4)迷走神经背核(GVE):经迷走神经分支(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至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颈胸腹内脏器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结肠左曲以上之盆腔脏器)(5)下泌涎核(GVE):传出纤维:经岩小神经至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加入舌咽神经)支配腮腺分泌(6)孤束核(GVA,SVA 之味觉,两种成分): 颈胸腹内脏的感觉汇集于此,二级核团 (迷走神经背核外侧) 迷走神经下神经节,舌咽神经下神经节,面神经膝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止于孤束核中、尾段味觉纤维止于孤束核头段传出纤维上行达间脑止于脑干各运动核完成反射(7)三叉神经脊束核(GSA):三叉神经脊束是一级纤维束,与第一颈髓胶状质交汇。主要管理头面部痛温觉。三叉神经感觉支降支,舌咽,迷走神经上神经节之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止于此核传出纤维:向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投射注: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组成,要参加对侧的丘系,也有同侧的2.脑桥部(1)蜗神经核(SSA):耳蜗神经分背腹核,腹又分为前后;腹前核发出纤维叫腹侧听纹,腹后核成为中间听纹,背核为背侧听纹。听三角内有听结节,由耳蜗神经背核形成;再往前面有耳蜗神经腹侧核(内、外)听觉传导通路 2 级核团:传入纤维:内耳螺旋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蜗神经)传出纤维:双侧传导。斜方体外侧丘系(对侧或同侧)下丘内侧膝状体颞横回。注:外侧丘系以上损伤,一侧听力不会完全丧失。(2)前庭神经核(SSA):4 个(前庭内侧,外侧,上,下核)接受小脑(古、旧)的纤维,也接受脊髓纤维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前庭脊髓束前庭内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内侧纵束2 级核团:传入纤维:内耳前庭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前庭神经) 传出纤维:小脑下脚前庭脊髄束(前庭外侧核)内侧纵束上行:动眼,滑车,副神经核下行:副神经脊髄核/脊髄前脚运动神经元(3)面神经核(SVE):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颈突舌骨肌和镫骨肌传出纤维:向腹外侧移行;发出纤维向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形成面神经膝;然后从面神经核与展神经核的外侧,最终从桥延沟外侧传出来(4)上泌涎核(GVE):()经岩大神经和鼓索至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口鼻腔粘膜、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5)展神经核(GSE):位于面神经丘的深面、脑桥腹侧,支配外直肌(6)三叉神经核(SVE,GSA)脊束核:传导面部痛温觉的中继核团脑桥核:粗略的触压觉【脊束核、脑桥核发出纤维组成三叉丘系】中脑核:脑内唯一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随三叉神经到头面部感受器;中央突随三叉丘系到脑;头面部表情肌,咀嚼肌本体感觉(深感觉)是由此核感受的。运动核: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腭帆张肌和鼓膜张肌3.中脑部(1)滑车神经核(GSE):唯一从背侧出来,支配上斜肌(下丘高度,绕中央管周围灰质行向背侧,交叉后出脑,绕大脑脚行向前)(2)动眼神经核(GSE,GVE):脚间窝: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和上睑提肌上丘高度。主核(GSE)支配除上斜肌、外直肌外的所有眼外肌;副核(GVE): 副交感神经神经节前神经元,睫状神经节换元支配瞳孔括约肌下列核团哪一个属于特殊内脏运动核?DA.动眼神经核B.动眼神经副核C.展神经核D.三叉神经运动核E.三叉神经中脑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腭帆张肌、鼓膜张肌。面神经核: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疑核:支配咽喉肌和食管上段的骨骼肌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哪一个核团没有发出纤维参与迷走神经:BA.疑核B.上泌涎核C.迷走神经背核D.孤束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迷走神经是混合性神经,由4种成分组成: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发自迷走神经背核,分布于颈部和降结肠、盆腔内脏之外的胸腹腔脏器;内脏感觉纤维:起自颈静脉孔下方的迷走神经下神经节,传导各种内脏感觉信息至孤束核;躯体运动纤维:发自疑核,支配咽喉肌的运动;躯体感觉纤维:胞体在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其周围突经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皮肤,中枢突入脑后终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舌咽神经中不包含下列哪个核的纤维(选上泌涎核,其它选项有疑核,下泌涎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7. 非脑神经核团(与小脑、锥体外系相关)1.延髄(1)薄束核,楔束核,楔副核深感觉传导二级核团传入:薄束,楔束(一级纤维,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传出:内弓状纤维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与中央旁小叶后部(2)下橄榄核橄榄深面,口袋状(开口朝向内侧) 锥体外系,运动调控传入:红核(小细胞部),基底核,网状结构传出:交叉至对侧小脑下脚,分布至整个小脑皮质和小脑核团注:小脑分古、旧、新;旧小脑纤维到红核的大细胞部。新小脑与大脑发育同步,纤维到红核的小细胞部,传递新小脑信息;红核小细胞部发出红核橄榄纤维到下橄榄核,传导橄榄;下橄榄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进入整个小脑。2.脑桥(1)脑桥核锥体外系,联系大小脑。中继核团,连接大脑皮层和小脑的中级带传入纤维:皮质脑桥纤维传出纤维:桥小脑纤维,对侧新小脑皮质一步一步学习:大脑皮层发出皮质脑桥纤维到脑桥核,脑桥核发出桥小脑纤维通过小脑中脚交叉到对侧到新小脑皮层,小脑协调动作学。(2)上橄榄核:听觉中继核团,听觉传导通路绝大部分的二级纤维都要在上橄榄核,发出的纤维在双侧的外侧丘系走行3.中脑(1)红核锥体外系重要中继,上丘高度传入:新小脑皮质(齿状核中继)旧小脑皮质(中间核中继)大脑皮质脊髄传出:大细胞部:红核脊髄束(被盖腹交叉)小细胞部:红核橄榄纤维(中央被盖束)(止于同侧下橄榄核,中继后至小脑)与小脑有关核团,接受的纤维绝大部分来自小脑。红核分大细胞部接受旧小脑纤维,发出纤维到脊髓形成红核脊髓束形成被盖腹交叉(还有与顶盖脊髓束被盖背交叉);小细胞部接受新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主要到下橄榄核(2)黑质分网状部、致密部。内有递质,与多巴胺帕金森有关。中脑脚底与被盖之间致密部:背侧网状部: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经黑质-纹状体系统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3)顶盖前区位于中脑间脑交界,后连合与上丘之间,内有很多杂乱核团:总称为顶盖前区核。传入:双侧视束传来的视网膜节细胞轴突传出: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瞳孔对光反射中枢(7)上丘核/下丘核(视听反射)上丘:里面有上丘核,分层结构,核团67层。上丘是视觉传导通路上的一个中级带。视神经交叉后形成视束,一部分到外侧膝状体,一部分到上丘。与瞳孔对光反射有关。发出的顶盖脊髓束形成被盖背交叉下丘:主要是听觉的中继站,外侧丘系纤维到这大部分终止,发出纤维通过下丘臂到内侧膝状体,继续发出纤维到听觉中枢。发出纤维也到上丘,与上丘发出纤维共同完成视听反射。顶盖脊髓束参加此反射关于下橄榄核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EA 接受来自大脑皮质、脊髓和红核的纤维B 发出纤维参与小脑下脚C 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节D 属于锥体外系E 发出纤维参与外侧丘系下橄榄核主要接受红核小细胞部发出的红核橄榄纤维,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通过小脑下脚进入整个小脑,属于锥体外系,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节,还接受少量来自大脑的纤维,脊髓橄榄束。蜗神经核的纤维(二级纤维)组成斜方体,越过中线,在上橄榄核的外方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部分斜方体进入上橄榄核,上橄榄核发出的部分纤维重入斜方体,在同侧或对侧外侧丘系上升。关于红核的哪个选项是错的?EA 位于中脑被盖B 小细胞部发出中央被盖束(也叫红核橄榄纤维),下行到同侧的下橄榄核C 大细胞部发出红核脊髓束,通过被盖腹交叉下行到脊髓和网状结构D 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E 参与同侧的运动调节和脊髓的联系 小脑半球中间区发出的纤维经中间核接替后,经小脑上脚交叉到对侧,部分止于对侧红核大细胞,经红核脊髓束交叉止于同侧脊髓前角外侧部神经元,调节肢体远端肌张力和运动协调。和大脑的联系对侧脑桥核的传入纤维-(小脑中脚)-小脑新皮质-齿状核接替-小脑上脚交叉-对侧红核的小细胞部和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系列结构中没有参与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的是:EA/ primary motor area(初级运动区,第一躯体运动中枢)B/ 脑桥核C/ 新小脑皮质D/ 齿状核E/ 丘脑前核哪些结构是非脑神经核团且不属于锥体外系?EA 下橄榄核B 红核C 脑桥核D 上丘核E 上橄榄核非脑神经核团延髓: 薄束核、楔束核、楔副核、下橄榄核脑桥:脑桥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蓝斑核中脑:上丘、下丘、红核、黑质、顶盖前区与小脑有关的核团:红核、脑桥核、下橄榄核、楔副核调节运动锥体外系:下橄榄核、脑桥核、上丘、下丘、红核、黑质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小脑三对脚8. 脑干内的交叉纤维及穿行纤维长上行纤维:四大丘系:内侧、脊髄、三叉、外侧丘系起点止点作用内侧丘系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向上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u)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系(脊髄丘脑束)脊髄的脊髄丘脑前束和脊髄丘脑侧束上升进入延髄合拢而成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u)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三叉丘系(三叉丘脑束)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发出的纤维越边到对侧,上行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Nu)传递对侧头面部的皮肤、牙齿,以及口、鼻腔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外侧丘系由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组成发出的纤维大部在脑桥的中下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之后上行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脊髄小脑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深感觉) 脊髄丘脑束:前束传导粗触觉,侧束传导痛温觉。下行传导束:内侧纵束:复合纤维束,起于脑干中的不同核团,上行纤维束止于动眼,滑车展神经核,下行纤维束由前庭神经核发出,止于副神经脊髄段和颈髄前脚运动神经元。顶盖脊髄束:由上丘和下丘核团发出,被盖背侧交叉,内侧纵束腹侧下降,止于脊髄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对侧,抑制同侧颈肌,协调眼球运动和头部姿势。红核脊髄束:红核大细胞部发出,被盖腹侧交叉,兴奋屈肌,抑制伸肌神经元。与皮质脊髄侧束协同,调控肢体远端肌肉。前庭脊髄束: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兴奋伸肌,抑制屈肌网状脊髄束: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与皮质脊髄前束协同,调节肢体近端肌脑干内的 12 对交叉纤维(在哪里交叉)1.锥体交叉: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髄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2.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向腹侧弓形绕过中央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交叉至对侧,称内侧丘系交叉。3.橄榄小脑纤维交叉: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橄榄小脑纤维)大部分越过中线进入对侧,称橄榄小脑纤维交叉。(注:红核到小橄榄核是同侧下行)4.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三叉神经纤维到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5.脑桥小脑纤维交叉:脑桥核传出的纤维为脑桥小脑纤维,越过中线,组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6.外侧丘系交叉:由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大部分纤维,在脑桥中、下部,经被盖的腹侧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7.被盖背交叉:上丘发出的纤维绕过导水管周围灰质至其腹侧,越过中线交叉,称被盖背侧交叉,交叉后在对侧下行,即顶盖脊髄束。8.被盖腹交叉:红核自脊髄的纤维发自大细胞部,在上丘下部平面,被盖的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然后下行构成红核脊髄束。9.小脑上脚交叉:可见于脑桥上部至中脑下丘水平,主要为起自小脑核的纤维,经此交叉止于对侧的红核和背侧丘脑10.滑车神经交叉:滑车神经核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向后绕导水管周围灰质,入上髄帆的上部并左右交叉,经中脑背面下丘的下方出脑组成滑车神经。11.皮质核束交叉纤维:皮质核束的纤维在脑干下降途中,部分分支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整个脑干都有,若问延髄部的交叉不要忘)12.后连合:位于上丘上方,为一粗的横行纤维束,位于松果体下脚与上丘之间,是中脑和间脑的交界结构。(顶盖前区)2017年新:脑干损伤2012级考题回顾:1.脊髓空洞症损伤结构和对应症状(3)2.延髓内侧综合征损伤结构和对应症状(3)3.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会出现的症状(4)下列哪一个交叉没有发生在中脑?EA.被盖背交叉B.被盖腹交叉C.皮质核束交叉D.小脑上脚交叉E.斜方体交叉被盖背交叉顶盖脊髓束被盖腹交叉红核脊髓束两者均发生在上丘平面。斜方体交叉发生在脑桥。哪个结构是躯干、四肢的躯体深感觉通路的交叉:BA/ 脊索B/ 延髓C/ 脑桥D/ 中脑E/ 背侧丘脑躯干、四肢深感觉:薄楔束;考察内侧丘系在延髓交叉9. 小脑的外形、分叶及功能往年题:和蚓垂相连的部位是(小脑扁桃体)枕骨大孔疝是什么疝进去(小脑扁桃体)10. 小脑皮质、小脑核及纤维联系、三对小脑脚组成小脑皮质为小脑表面灰质,主要分三层。从外到内:分子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梨状细胞层(浦肯野细胞)、颗粒层(高尔基二型细胞、颗粒细胞)。传入纤维:攀援纤维(来自下橄榄核,主要与梨状细胞形成突触)、苔藓纤维(除下橄榄核所有的,将信息传给颗粒细胞、高尔基 II 型细胞等)传出纤维:到四个小脑核(除了绒球)总的来说,信息通过苔藓纤维-小脑小球-平行纤维-梨状细胞-传出皮质(到小脑核或出小脑),但另外还有调节。分子层篮状细胞:轴突长,能跨过19-20个梨状细胞体,并和它形成突触。树突短,分支多,主要和攀援纤维、平行纤维发生联系。也接受从下橄榄核来的纤维形成突触。星形(分子)细胞:有树突,很短,主要和攀援纤维、平行纤维发生联系。轴突主要梨状细胞的树突发生联系。梨状细胞层梨状细胞(浦肯野细胞):树突(分支多呈扇形,矢状面)深入分子层与颗粒细胞平行纤维形成突触(1:20w)。起自下橄榄核的攀缘纤维到分子层会分支缠绕梨状细胞轴突,形成突触。梨状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的穿出途径,对小脑核神经元及前庭神经核起抑制作用。颗粒层颗粒细胞:颗粒层内很多,小,树突短而多,树突末端分叉,分叉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参与组成小脑小球。轴突有1根,轴突外有髓鞘,轴突一直伸到分子层,到分子层脱髓鞘分叉,形成与小脑叶长轴平行的平行纤维。攀缘纤维(传入纤维)在垂直切面上扇形,和平行纤维会形成突触。将颗粒细胞的信息传给攀缘纤维。而攀缘纤维(起自于下橄榄核)会和浦肯野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高尔基2型细胞:轴突在颗粒层,发出后马上分支,分支后末端形成膨大也参与小脑小球。树突伸到分子层,也和平行纤维形成突触。和下橄榄核的纤维也形成突触。小脑小球(功能单位):从脊髓过来的纤维苔藓纤维到颗粒层脱髓鞘末端膨大,与颗粒细胞树突末端形成突触。高尔基2型细胞轴突末端形成膨大,也参与小脑小球。(苔藓纤维外颗粒细胞树突、高尔基二型细胞轴突、胶质膜包裹形成)(两个回路)小脑小球颗粒细胞树突平行纤维梨状细胞树突蒲肯野细胞1高尔基2型细胞小脑小球蒲肯野细胞2篮状细胞梨状细胞胞体2 种调节:梨-高2-小脑小球,意义:进来的信息和加工完出去的信息对比,通过小脑小球调节误差平行纤维-篮-梨胞体 反馈调节顶核:主要接受古旧小脑(蚓部:小结、蚓垂和蚓锥体)的纤维,发出的纤维到双侧前庭神经核团(下1/3绕过小脑上脚到对侧,钩束;上2/3终结于同侧前庭神经核团),通过内侧纵束(前庭内侧核)和前庭脊髓束(前庭外侧核)影响脊髓(网状脊髓束)(绒球发出纤维不中继)栓状核、球状核(中间核):接受旧小脑皮质(小脑半球)的纤维,发出纤维通过小脑上脚到对侧红核大细胞处红核脊髓束(被盖腹交叉)到脊髓5678板层;到间脑腹外侧核和腹前核到对侧大脑皮层,又通过皮质脊髓束回到脊髓齿状核:只接受新小脑的纤维,发出纤维通过门部、走小脑上脚交叉到对侧红核小细胞处到下橄榄核回到小脑;到对侧间脑的腹外侧核和腹前核,再发出纤维到对侧的大脑皮层。小脑下脚(绳状体)(同侧传导):脊髄小脑后束(来自胸核)、橄榄小脑纤维(主要组成)、楔小脑束、脊髄小脑吻侧束、前庭小脑纤维、网状小脑纤维;小脑前庭纤维、顶核前庭纤维、顶核网状纤维小脑中脚(脑桥臂):桥小脑纤维、网状小脑纤维小脑上脚(结合臂)(对侧传导):脊髄小脑前束、脊髄小脑吻侧束、三叉小脑束;齿状核、球状核、栓状核发出的小脑传出纤维(主要组成)发出的纤维都通过小脑上脚,小脑中脚桥小脑纤维,小脑下脚主要是传入纤维,只发出前庭神经核团通过下脚。除颗粒细胞为兴奋性(谷氨酸),其他细胞均为抑制性(-氨基丁酸GABA)。哪个结构不参与小脑小球? AA 攀缘纤维B 苔藓纤维C Golgi II细胞的轴突D颗粒细胞的树突E Golgi II细胞的近端树突攀援纤维直接在分子层与梨状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哪个核团直接接受来自新小脑皮质的传出纤维 BA 下橄榄核B 齿状核C 红核D 丘脑的腹后外侧核E 丘脑的腹前核新小脑皮质的传出纤维在齿状核中继后,通过小脑上脚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河上游建筑方案设计
- 实时自动化营销技术方案
- 知名咨询公司客服方案
- 咨询方案的构成
- 2025年秋季初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冲刺试题试卷
- 战略联盟协议的法律构架
- 麻醉药品处方权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高职单招预测复习必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法院司法辅助人员能力提升B卷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2025学年计算机二级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 软骨分化关键分子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涉台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完整版)人教八年级下册期末物理测试真题经典及解析
- GJB3206B-2022技术状态管理
- 园林养护服务公司简介范文
- 储能项目竣工验收与交付方案
- 2025秋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2025至2030中国清真食品市场供需前景调查及发展动向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