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烟排烟系资料》PPT课件.ppt_第1页
《防烟排烟系资料》PPT课件.ppt_第2页
《防烟排烟系资料》PPT课件.ppt_第3页
《防烟排烟系资料》PPT课件.ppt_第4页
《防烟排烟系资料》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防烟排烟系统,第一节 概 述,一、知识要点 (一)烟气控制基本目的 (二)防排烟系统的类型与原理:系统类型包括自然排烟、机械排烟、自然防烟、机械防烟。,第一节 概 述,二、考点详解 (一)烟气控制的目的 烟气控制的目的:保证人所在空间的烟气浓度在允许浓度之下,防止烟气可能产生的危害确保人们的安全疏散,为消防扑救创造条件。通常采用2种途径对烟气进行控制,即防烟与排烟。 防烟:防止烟气流向非火灾区,特别是保证楼梯间、前室等疏散通道和封闭避难场所等不受烟气的污染。 排烟:将火灾产生的烟或流人的烟排出、稀释,防止烟气浓度上升。,第一节 概 述,(二)防烟系统基本原理 1. 原理 加压防烟就是凭借机械力,将室外新鲜的空气送入应该保护的疏散区域,如前室、楼梯间、封闭避难层(间)等,以提高该区域的室内压力,阻挡烟气的侵入。 2. 组成 一般情况下,防烟系统由加压送风机、风道和送风口组成。 3. 特点 加压防烟提高了疏散区域的压力,能有效地防止烟气侵入,确保安全疏散,效果好。但受疏散时开门数量、门洞尺寸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第一节 概 述,1. 自然排烟 1)原理 :自然排烟是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2)组成:排烟口和进气口 (3)特点 可节省投资和能耗。但排烟效果不稳定。,(三)排烟系统基本原理,第一节 概 述,2. 机械排烟 1)原理: 机械排烟就是采用机械设备(风机)强制排烟的手段来排除烟气的方式,该种方式可以消除建筑环境因素对排烟的影响,但受排烟口位置和开启数目的影响。 2)组成: 机械排烟系统由排烟口、管道、风机组成。 3)特点: 机械排烟方式排烟效果好,不受建筑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人为进行控制;但设备费用增加,占用空间,控制复杂,管理工作量大。,(三)排烟系统基本原理,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三、应试点拨 明确进行烟气控制的目的,掌握防排烟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工作原理、特点,做为后续章节知识基础。,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一、知识要点 (一)自然排烟条件:进行自然排烟需满足建筑物高度、可开启外窗面积的要求。 (二)自然排烟设计:包括可开启外窗的高度、朝向。,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二、考点详解 (一)自然排烟的条件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的高层建筑应满足下列条件: 1. 建筑高度50 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l00 m的居住建筑,靠外墙的防烟楼梯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2. 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问前室或合用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小于2 m2; 2)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应不小于2 m2 ,合用前室应不小于3 m2 ;,(一)自然排烟的条件,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3)需要排烟的房间、长度不超过60 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内走道面积的2%; 4)净空高度小于12 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面积的5%。,(一)自然排烟的条件,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二)自然排烟设计 根据自然排烟条件,除在进行自然排烟设计时,需要将排烟窗口布置在有利于排烟的位置,对有效可开启的外窗面积进行校核计算外,自然排烟设计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1. 对于高层住宅及二类高层建筑,应尽可能利用不同朝向开启外窗来排除前室的烟气。,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二)自然排烟设计,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2. 自然排烟时,可开启外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可开启面积的计算可参照下列方式进行: 1)上悬窗开窗角度不小于70时,其有效排烟面积按其窗面积计算。开窗角度小于70时,其有效排烟面积按窗扇面积减去窗扇正投影面积的值与2倍侧投影面积之和计算;,(二)自然排烟设计,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2)侧拉窗的有效排烟面积按可开启的最大面积计算; 3)固定百叶窗的有效排烟面积按其窗面积的85%计算。,(二)自然排烟设计,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3. 排烟口位置越高,排烟效果越好。所以,可开启外窗应尽可能靠近顶棚位置,其上缘距室内地坪高度应不小于2m,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4. 内走廊排烟窗口应尽量设在不同的朝向上。,(二)自然排烟设计,第二节 高层民用建筑自然排烟,三、应试点拨 掌握高层建筑自然排烟的条件,能够根据高层建筑的条件判断是否可采用自然排烟,准确确定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排烟口面积。,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一、知识要点 (一)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 (二)机械排烟方式:机械排烟可分为局部排烟和集中排烟2种方式。 (三)防烟分区的划分:划分防烟分区的部件要求、防烟分区的面积。 (四)排烟量的计算:根据防烟分区的面积、单位面积排烟量计算。 (五)排烟口的设置:排烟口高度、平面布置、面积。 (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排烟风机的选择与设置、排烟风道的设置与管道内风速、排烟防火阀的设置。,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二、考点详解 (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 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 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1. 长度超过20 m且不能直接对外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走道;虽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 m的内走道。 2. 面积超过1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如大型办公室、储存较多可燃物的库房等)。对于面积较大的房间考虑排烟设施,而对于使用人数较少、面积较小的均房间不考虑排烟设施,既可保障基本安全,又可节约投资。,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 3.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 m的中庭。中庭在烟气控制、防止火灾蔓延、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等方面仍有一定问题,应设置排烟设施。 4. 总面积超过200 m2或一个房间超过50 m2,而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二)机械排烟方式 机械排烟可分为局部排烟和集中排烟2种方式。,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局部排烟是在每个需要排烟的部位设置独立的排烟风机直接进行排烟; 局部排烟方式投资大,而且排烟风机分散,维修管理麻烦。一般与通风换气相结合,即平时可兼作通风换气使用。,(二)机械排烟方式,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集中排烟是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区,在每个区内设置排烟风机,通过排烟风道排烟。,(二)机械排烟方式,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三)防烟分区的划分 1. 设置排烟设施的通道、净高不超过6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0 mm的梁或不燃物体来划分防烟分区。 2. 车库防烟分区面积不宜超过2000m2,其余功能房间和走道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 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3. 不设排烟设施的房间(包括地下室)和走道不划分防烟分区,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四)排烟量的计算 1. 当排烟风机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或净空高度不大于6.00 m的不划防烟分区的房间时,应按每平方米面积不小于60 m3/h计算(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 200m3/h)。 担负2个或2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2. 中庭排烟量按其体积大小确定。当中庭体积小于17000 m3时,其排烟量按体积的6次/h换气量计算;中庭体积大于17000m3时,其排烟量按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m3/h。,(四)排烟量的计算,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3. 车库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 4. 选择排烟风机时应附加漏风系数,一般采用10%20%,排烟系统的管道,应按系统最不利条件考虑,也就是按两个最远排烟口同时开启的条件计算。,(四)排烟量的计算,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五)排烟口的设置 1. 设置位置 1)排烟口的设置高度 (1)当顶棚高度3m时,排烟口可设置在顶棚上,或从顶棚起的800mm以内。,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五)排烟口的设置 1. 设置位置 1)排烟口的设置高度 (2)当顶棚高度3m时,排烟口可设置在楼面起的2.1m以上,或楼层高度的1/2以上。,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五)排烟口的设置 1. 设置位置 2)排烟口在平面上的设置 排烟口尽量设在防烟分区的中心位置,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五)排烟口的设置 1. 设置位置 2)排烟口在平面上的设置 排烟口应尽量布置在人流疏散方向相反的位置处,且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 m。在排烟口1.5m范围内不得有可燃材料。,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五)排烟口的设置 2. 排烟口的尺寸与形状 排烟口的尺寸可根据烟气通过排烟口有效断面时的速度不小于l0m/s进行计计算。同一分区内设置数个排烟口时,要求做到所有排烟口能同时开启,排烟量应等于各排烟口排烟量的总和。 为了防止烟流向下侧流动,在走廊或门洞上部设置排烟口时,采用长条缝型的排烟口效果最好。,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五)排烟口的设置 3排烟口的启动装置 排烟口应设手动开启装置,或设与感烟探测器联动的自动开启装置。 设有消防中心的建筑物,应当设置由消防中心控制的远距离控制装置。手动开启装置宜设在墙面上,距地面1.31. 5m处。,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1. 排烟风机 1)排烟风机的选择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采用排烟轴流风机,并应在其机房入口处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时能连续工作30 min。,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1. 排烟风机 2)烟风机设置要求: (1)应设置在排烟系统最高排烟口的上部,并宜设在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h的隔墙隔开的机房内,机房的门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6 h的防火门。 (2)为了方便维修,排烟风机外壳至墙壁或设备的距离不宜小于60 cm。,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1. 排烟风机 2)烟风机设置要求: (3)排烟风机与排烟口应设有连锁装置。任何一个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立即能自自动启动。一经报警,确认发生火灾时,由手动或由消防控制室摇控开启排烟口,则排烟风机立即投入运行,同时立即关闭着火区的通风空调系统。 (4)排烟风机应设在混凝土或钢架基础上,但可不设置减振装置。,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2. 排烟风道 1)排烟风道不应穿越防火分区。竖直穿越各层的竖风道应用耐火材料制成,并宜设在管道井内或采用混凝土风道。 2)排烟风道因排出火灾时烟气温度较高,除应采用金属板、不燃玻璃钢、混凝土等非金属不燃材料制作外,还应安装牢固,排烟时温度升高不致变形脱落,并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2. 排烟风道 3)排烟风道风量的确定。风道内通过的风量,应按该排烟系统各分支风管所有排烟口中最大排烟口的2倍计算。 排烟风速:当采用金属风管时,不应超过20 m/s;当采用混凝土砌块、石板等其他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超过15 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 m/s。,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2. 排烟风道 4)排烟道构造要求: (1)排烟风道外表面与木质等可燃构件的距离不应小于150 mm,或在排烟道外表面包有厚度不小于10 cm的保温材料进行隔热。 (2)排烟风道穿过挡烟墙时,风道与挡烟隔墙之间的空隙,应用水泥砂浆等不燃材料严密填塞。,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2. 排烟风道 4)排烟道构造要求: (3)排烟风道与排烟风机的连接,宜采用法兰连接,或采用不燃烧的软性连接。 (4)需要隔热的金属排烟道,必须采用不燃保温材料,如矿棉、玻璃棉、岩棉、硅酸铝等材料。,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六)排烟风机、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 3. 排烟防火阀的设置 管道上设置的排烟防火阀能在280时自动关闭,从而阻隔烟火的流动。 排烟防火阀应与排烟风机联锁,排烟防火阀关闭后,发出信号给消防指挥心,由消防指挥中心停止排烟风机的运行。 排烟防火阀门的安装位置如下: 1)排烟管道应尽量避免穿越横向防火分区,确需穿越时应设置防火阀门。 2)在连接每个防烟分区的支管上。 3)在排烟风机的入口处。,第三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排烟,三、应试点拨 能够确定需设置机械排烟的部位、防烟分区的面积,计算排烟量,判断排烟口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一、知识要点 (一)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部位及方式 (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包括各区域的余压,加压送风口的设置、管道风速、送风口风速,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二、考点详解 (一)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部位及方式 1. 机械加压送风的设置位置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带裙房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一)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部位及方式 2. 加压送风系统的方式,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 1. 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系统风道压力损失外,尚有下列余压值: 1)防烟楼梯间为40-50Pa; 2)前室或合用前室为25-30Pa; 3)封闭式避难层为25-30Pa。,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 2. 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3层设一个风口,风口应采用自垂式自叶风口或常开百叶式风口;当采用常开百叶式风口时,应在加压风机的压出管土设置止回阀。,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3. 前室的送风口应每层设置1个,每个风口的有效面积按1/3系统总风量确定。 当设计为常闭型时,发生火灾只开启着火层的风口。 风口应设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并应与加压送风机的启动装置联锁,手动开启装置宜设在距地面0.81.5m处; 如每层风口设计为常开百叶式风口时,应在加压风机的压出管上设置止回阀。,(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4. 剪刀楼梯间 可合用1个风道,其风量应按2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但当剪刀楼梯间合用1个前室时,2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5. 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 6. 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1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7.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采用金属风道时,风速不应大于20 m/s;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风速不应大于15 m/s。风道漏风量应小于10%。 8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位置应根据供电条件、风量分配平衡、新风入口不受火、烟威胁等因素确定。 9. 正压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 m/s。,(二)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三)闭避难层(间)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当火灾发生时,为了阻止烟气入侵,对封闭避难层(间)设置加压送风设施,不但可以保证难层内一定的正压值,而且也是为避难人员的呼吸需要提供室外新鲜空气。 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每平方米不小于30 m3/h计算。,第四节 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三、应试点拨 理解掌握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部位及方式,牢固掌握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主要设计要求。如各部位余压、送风口的设置、送风口风速、避难层加压送风量等。,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一、知识要点 (一)多层民用建筑设置防排烟的部位。 (二)自然排烟的设置要求:自然排烟应满足的条件。 (三)多层民用建筑的机械防烟设置部位与余压要求。 (四)多层民用建筑的机械排烟设置部位与最小排烟量的要求。,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二、要点详解 (一)设置防排烟设施的部位 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防烟设施; 2. 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 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3. 中庭; 4.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 5.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6. 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二)自然排烟 1. 多层建筑中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 2. 设置防排烟设施的部位,如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宜优先考虑自然排烟,但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条件: 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面积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面积不应小于3.0m2。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不小于2.0m2。 3)中庭、剧场舞台,不应小于该中庭、剧场舞台地面面积的5%。 4)其他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二)自然排烟 用作自然排烟设施的窗口宜设置在房间的外墙上或屋顶上,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自然排烟口距室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 m。当自然排烟口设置在外墙上时,其上缘距室内地面高度应不小于2m。,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三)机械防烟 对于多层民用建筑,在如下部位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1.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 2.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应经计算确定。当计算结果与表1-10-2控制标准风量不一致时,应采用较大值。 烟楼梯间内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余压值为4050 Pa;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应为2530 Pa。多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系统可参照高层民用建筑机械防烟系统进行设计。,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应经计算确定。当计算结果与表1-10-2控制标准风量不一致时,应采用较大值,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四)机械排烟 多层民用建筑中应设置排烟设施的部位,当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1. 要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小于等于6m的场所应划分防烟分区; 2. 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3. 防烟分区宜采用隔墙、顶棚下凸出不小于500 mm的结构梁,以及顶棚或吊顶下凸出不小于500 mm的不燃物体等进行分隔。 4. 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设置补风系统。当设置机械补风系统时,其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机械排烟量应通过计算确定,参见表1-10-3。机械排烟系统可参照高层民用建筑进行设计。,第五节 多层民用建筑防排烟,三、应试点拨 理解掌握多层民用建筑设置防排烟系统的设置部位,记忆掌握自然排烟口的设置的设置要求以及机械防烟系统余压要求和机械排烟系统最小排烟量的要求。,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一、知识要点 (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防烟系统的工作流程与联动控制设计要求。 (一)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排烟系统的工作流程与联动控制设计要求。,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二、考点详解 (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防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1)当某一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该防火分区内的感烟、感温探测器探测的火灾信号发送至消防控制主机。 2)主机发出开启与探测器对应的该防火分区内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的信号,至相应送风口的火警联动模块,开启送风口。,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防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3)消防控制中心收到送风口动作信号,发出指令给加压送风机的火警联动模块,启动加压送风机,同时启动该防火分区内所有楼梯间加压送风机。当防火分区跨越楼层时,应开启该防火分区内全部楼层的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及其加压送风机。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在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防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4)除火警信号联动外,还可以通过联动模块在消防中心直接点动控制,或在消防控制室通过多线控制盘直接手动启动加压送风机,也可手动开启常闭型加压送风口,由送风口开启信号联动加压送风机。 5)另外设置就地启停控制按钮,以供调试及维修用。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相应加压风机应能联动启动。,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防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6)火警撤销由消防控制中心通过火警联动模块停加压送风机,送风口通常由手动复位。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防烟系统的送风机、阀门等设施启闭状态。,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2. 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 1)由加压送风口所在防火分区内的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或一只火灾探测器与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与”逻辑),作为送风口开启和加压送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消防联动控制器在接收到满足逻辑关系的联动触发信号后,联动控制火灾层和相关层前室等需要加压送风场所的加压送风口开启和加压送风机启动。,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2)由同一防烟分区内且位于电动挡烟垂壁附近的两只独立的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与”逻辑)作为电动挡烟垂壁降落的联动触发信号,消防联动控制器在接收到满足逻辑关系的联动触发信号后,联动控制电动挡烟垂壁的降落。,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1)机械排烟系统中的常闭排烟阀(口)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功能和就地开启的手动装置,并与排烟风机联动。 2)火警时,与排烟阀(口)相对应的火灾探测器探得火灾信号发送至消防控制主机,主机发出开启排烟阀(口)信号至相应排烟阀的火警联动模块,开启排烟阀(口)。,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3)消防控制主机收到排烟阀(口)动作信号,发出指令给装在排烟风机、补风机的火警联动模块,启动排烟风机、补风机 4)除火警信号联动外,还可以通过联动模块在消防中心直接点动控制,或在消防控制室通过多线控制盘直接手动启动或现场手动启动排烟风机、补风机。另外设置就地启停控制按钮,以供调试及维修用。 5)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内联动开启同一排烟区域的全部排烟阀(口)、排烟风机和补风设施。并应在30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6)担负两个及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系统,应仅打开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其它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应呈关闭状态。 7)系统中任一排烟阀(口)开启时,相应排烟风机、补风机应能联动启动。火警撤销由消防控制中心通过火警联动模块停排烟风机、补风机,关闭排烟阀(口)。,第六节 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1. 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 8)当烟温达到280时,风机进口处的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可通过触点开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