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试题解析》doc版.doc_第1页
《财政学试题解析》doc版.doc_第2页
《财政学试题解析》doc版.doc_第3页
《财政学试题解析》doc版.doc_第4页
《财政学试题解析》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盟债务风险的分析欧盟主权债务危机面临失控危险以西班牙、意大利两国公共债务融资成本攀升为标志,欧债危机开始向南欧大国扩散,进而危及欧元区核心国家的财政稳固。持续发酵的危机通过金融一体化造成的联系渠道对欧洲银行业构成冲击,并使成员国之间围绕危机解决办法的分歧加剧。它与美国上调国债上限及信用评级遭降等事件一道,对世界经济复苏共同构成严重威胁。一、主权债务风险向欧元区主要经济体扩散,危机严重程度和迅速恶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七月中下旬以来,尽管欧盟通过了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案,决定提供1090亿欧元的援助,但欧元区债务形势不仅没有稳定,反而趋于恶化。具体表现在:1、意大利、西班牙国债收益率升高,逼近7%的债务不可持续警戒线,引发人们对债务危机蔓延的担忧。7月12日,意大利十年期债券收益率突破了自欧元创建以来的最高位6%。此后虽短暂回落,但至8月初,十年期西班牙及意大利债券收益率分别达到6.45%和6.25%,接近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寻求救助时的水平。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两国债券总值高达22500亿欧元。其中,意大利的公共债务是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合计债务规模的三倍;西班牙的债务规模也达到6500亿欧元。两国在未来18个月内需要在金融市场融资8400亿欧元。目前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仅能提供约4400亿欧元的援助,且已向爱尔兰、葡萄牙两国提供了部分资金。一旦意、西两国无法在市场上融资而提出救助请求,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至少需扩容至15000亿欧元以上。这将对欧元区各国形成巨大财政压力,也超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能力。2、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已开始向银行业扩散,欧元区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由于法国等核心国家银行业在欧元区边缘国家持有大量机构和个人债务,受到这些国家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并可能违约的影响,市场对核心国家银行业将蒙受重大损失的担忧日益增长。据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截至2010年底,法国四家最大银行在欧洲国家的债务累计达到近3000亿欧元。希腊第二轮救援方案包含了私人机构自愿分担救助成本的规定,直接导致相关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加之外部受到美国债务评级下调的影响,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银行股8月初大幅下挫。法国兴业银行因被传财务稳固性堪忧,8月10日股价暴跌14.7%,盘中一度跌幅达到20%。恐慌情绪推高了欧洲银行间拆借利率,并导致银行间互不信任情绪增强,各国银行在欧央行存储现金大量增加,市场担心银行系统性风险即将爆发。3、法国财政负担日益沉重,3A信用评级遭到质疑。法国过去两年财政状况急转直下,财政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4%增至7.8%,同期负债相对GDP也由68%飙升至84%。在欧元区6个3A评级国家中债务负担最沉重。同时,作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要为它国提供巨额担保。在欧盟现有救助安排下,法国的担保数额占其GDP的8%。而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测算,如果需要救助意大利,则法国的分摊数额将升至GDP的13%,这将使法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逼近100%。法国银行持有大量“欧猪国家”债务也增加了法国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救援本国金融机构的可能。在美国政府信用评级被调低之后,市场普遍担心法国AAA信用评级遭降,引发法国股市暴跌。法国自身借贷成本也开始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信贷违约掉期价格等指标都升至欧元区成立以来最高纪录。法国的3A评级直接支持着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3A评级。一旦法国信用评级被降,将会对欧元区整体信用和市场信心造成沉重打击,削弱欧洲的自救能力。此前,欧债危机的焦点是如何设计救助方案,谁来为救助买单,怎样分配救助成本;现在,货币联盟内部财务上的“健康人”与“病人”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人们已经对欧盟国家应对债务危机的能力感到怀疑。二、面对市场压力,相关国家及欧盟加大了反危机措施的力度,暂时制止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主权债务风险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国蔓延增加了欧盟应对危机的紧迫感。为遏制危机继续蔓延,欧盟机构、成员国、欧央行等相继采取各项预防性措施,提早下手,力求主动,争取恢复市场信心,稳定局面。1、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新的财政紧缩计划,提振市场信心,防止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8月12日,意大利政府出台新一轮财政紧缩方案,计划两年内削减开支455亿欧元,争取在2013年实现预算平衡。西班牙政府将于8月内推出新的财政紧缩方案,节约49亿公共开支,将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9.2%降至2011年的6%,2012年降至4%。法国总统萨科奇宣布将尽快出台财政紧缩计划,预计在2012年削减政府预算50亿欧元,将政府预算赤字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7.1%降到2013年的3.1%。2、在7月21日通过的希腊第二次救助方案中,欧盟赋予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更大权限,包括在二级市场购买问题国家政府债券,对遭遇流动性困难国家提前发放贷款,向银行提供资金等,提高其灵活应对危机的能力。各成员国还承诺严格遵守财务达标时间表、提高竞争力并纠正宏观经济不平衡;进一步加强经济治理,尽快完成旨在增强稳定与增长公约和最新宏观经济监督机制的立法提案。3、欧央行重启证券市场计划。8月4日,欧央行在暂停4个月后重返二级市场,购入爱尔兰、葡萄牙国债,以稳定市场情绪,遏制收益率升高之势。随后,在得到西班牙、意大利两国采取财政紧缩措施的保证之后,欧央行又大量购入两国国债,数额高达220亿欧元,这也使得欧央行持有的成员国国债总计达到960亿欧元。从8月的第二周开始,欧央行重新采取措施向欧元区银行注入大量流动性,提供为期6个月的无限制资金,以缓解资本市场的紧张。4、为制止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防止银行业受到进一步冲击,8月11日,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宣布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和法国实施新的卖空禁令,以限制通过散布市场谣言获利的行为。法国股市监管机构AMF也对11家法国大型金融机构的股票实行卖空禁令。上述措施暂时稳住了局势。在欧央行8月8日入市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债券后,两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应声下跌,回落到5%左右,对于稳定市场情绪发挥了关键作用。欧洲股市也启稳回升。三、债务危机的中长期前景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欧盟现有反危机措施沿袭了其一贯的救助思路,即提供流动性,严格财政纪律,以及欧央行的介入。这些救助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防止危机的恶化,但因忽视危机发生的制度性原因而存在很大局限性。从中长期来看,债务危机很有可能出现反复。首先,通过制定紧缩计划以恢复市场信心、避免债券市场波动的努力对阻止融资成本上升效力不大。特别是如果采取紧缩时间太晚、债务规模已经累计到相当程度、市场信心已经丧失的情况下,紧缩措施效果有限。此前希腊、爱尔兰、葡萄牙采取的类似措施都未能扭转债务危机发生的势头。此外,因为紧缩财政势必影响经济复苏,从长期偿债能力的角度看并不是利好。因此从债务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实行财政紧缩并不一定能缓和市场担忧。其次,扩大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资金规模在欧盟内部面临德国等国的巨大政治阻力。德国民众对于向南欧债务国家持续大量提供财政支持表示强烈不满,迫使默克尔政府在相关问题上采取谨慎立场。同时,其现有资金不足以救助西班牙和意大利这样规模的经济体。该方案在上月首脑会议上通过之后还需数周时间准备文本,并提交各国议会批准生效,目前尚难发挥实际作用。事实上随着8月初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这一计划中的种种“新”举措刚刚制定就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第三,欧央行重启证券市场计划对稳定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1、这样的“强心针”效力能否持久令人担忧。因为在欧央行从二级市场购买爱尔兰和葡萄牙国债后时隔不久,两国债券收益率又回到10%左右的高位。2、债券收购规模巨大,阻力也大。有分析认为欧央行至少需购入1000亿欧元的意、西债券才能较长时间稳定两国债券收益率。其规模之大将会对其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和资产负债表产生巨大影响。通常欧央行在买入债券后需进行“消毒”作业,即卖出相应数量的其他资产,避免向市场投入过多流动性,引发通胀压力。但是如果买入规模太大则难以消毒。目前欧央行内部对于入市干预存在分歧,其理事会大多数成员希望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尽快完成相关批准程序,投入运作,以便欧央行能够顺利退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之所以持续发酵,货币联盟的制度缺陷是重要诱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欧盟必须下决心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将危机的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在联合发债等问题上采取实质性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讲,8月16日德法两国领导人巴黎会晤后对联合债券倡议表现出的冷淡态度是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利空。关于希腊债务危机援助希腊的目的,从德法角度,主要是从地缘政治的考虑,由于二战后美国崛起,欧洲必须一体化才有可能与美国抗衡,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采用经济一体化,也就是欧元区。希腊,作为欧元区内唯一一个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国家,是极为重要的成员。希腊的加入可使欧盟与世界能源中心:中东地区建立陆上连接,以便摆脱能源上受制于人的境地。若希腊退出欧元区,则塞黑保加利亚,更远的土耳其等国必然更不会选择加入欧元区。但是欧元区的扩张威胁到美国、俄罗斯等过在中东的利益,俄罗斯借乌克兰天然气问题要挟欧洲,美国银行业则在欧元区启动之时对希腊大量借贷,然后依靠在国内实施工会渗透,政府渗透,贿赂官员等办法,让希腊陷入债务螺旋。加之希腊资本主义不彻底,政府比较腐败,生产效率相比欧元区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导致现在希腊的处境很不乐观。美国市值前十的银行在希腊有接近两千亿美元的风险敞口,远高于德国法国,因此,对于希腊的制裁绝对不能将美国剔除在外。但是德国也不希望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IMF参与希腊债务问题的谈判,因为德国一心希望借此控制希腊政府,只要德国不能完成对希腊政府的控制,希腊就很容易划入债务循环,最终不得不彻底脱离欧元区。但最后德国还是做了让步,首先是被迫允许IMF加入谈判,参与财政紧缩计划的制定。第二是成为主要的出资国,由于德国在欧洲央行的份额最大,因此也是合理的。德法曾有过短暂的矛盾,比如法国指责德国应该放弃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转向内需,这样对欧洲的发展有好处。但是毕竟欧元区扩大符合德法两国的利益,因此最终德法还是合作态度处理问题。但考虑到希腊政府控制国内局势不利,再者有IMF参与德国不能有效使得希腊政府执行符合欧元区利益的政策,因此希腊债务危机目前只能是得到缓解而已,IMF的真正目的毫无疑问是将希腊彻底剥离欧元区。希腊短期问题折射欧元长期风险欧元区合作的希腊问题越演越烈,近期虽然出现援救机制,但是希腊以及欧元问题将积重难返,并不值得乐观,相反未来欧元危机逐渐临近。首先是希腊问题处置方案是否是可以解救希腊?近日欧元区主要成员国在布鲁赛尔机会做出决定,欧元区准备建立一个紧急金融援助机制,一旦希腊就主权债务问题提出申请,欧元区将提供贷款援助。这是欧元区自1999年成立以来,首次计划设立这种救助机制。欧元救助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贷款池的紧急金融援助机制,必要时为希腊提供直接贷款。欧元区16国财长完成救援希腊协议。欧元区拟采取贷款池紧急金融援助机制支持希腊,在有需要时由各国政府出资向希腊提供直接贷款。这一机制将更多地建立在欧元区成员国与希腊政府直接的、双边的贷款援助之上。所有的欧元集团成员都将为此机制提供资金。希腊政府可申请贷款,但必须就贷款支付风险溢价。此举意在刺激希腊从正常的市场途径取得贷款,不要轻易向贷款池伸手。为此,欧元区主席容克表示,一旦希腊没有能力在市场发行债券借钱,有关的拯救机制会迅速启动。希腊通过区域援助的自救和自改是关键。这种方式最终是否可以解救希腊难以定论。但是从欧元模式和希腊特殊的国情看,这种前景并不乐观,希腊问题将是欧元危机的导火索。希腊是欧元区最差的经济体,当初加入欧元区就是勉强达标,而今希腊问题是自身结构和模式的问题,并非是资金可以解决问题。更何况希腊是一国问题,但是却折射出欧元合作基础脆弱,合作模式的仓促,尤其是超越货币基础模式的路径,在货币经济基础尚不统一的前提下启动货币合作框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难以协调和不可协调之中。希腊财政超标是问题祸根,财政政策把握是核心所在。欧元区合作的财政政策未统一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力。欧元不协调和不和谐是关键。希腊问题折射欧元合作的关键问题。虽然希腊经济规模只占欧元区甚少,但是希腊问题会引起欧元合作模式的变化和恶化,对于货币合作影响巨大。其次是希腊问题可能是欧元风险演练和未来欧元危机的先兆?近期欧元大幅贬值是因为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恐慌性卖压扩大,但是欧元区经济数据依然是好坏参半,欧元贬值有市场技术和国家战略政策的推进。今年以来欧元一直处于一个下跌的通道中,欧元危机也由此而生,但是从一个货币价值角度看,欧元并不存在货币危机突发风险,未来是一个渐进和逐渐加大风险和最终形成欧元危机的过程,而希腊或其他成员国的局部风险只是欧元危机的导火索或爆发器。一方面是欧元价值不会很快消亡。欧元区整体实力在下降,但是依然具有规模实力,尤其是政治上的合力依然存在,欧盟的后盾作用没有丧失。虽然欧元区面临较大问题,欧元区的财力依然存在,欧元价值依然具有基础和空间,欧元短期危机论并不适宜当前欧元的状况。虽然一些国家有放弃欧元的想法,但面对不景气,欧元如果崩溃或放弃将会出现更大的冲击,对于目前欧元区是不实际和不理智的对策。因此,短期不会发生欧元危机。但是欧元将进入和加快危机的进程。因为欧元区的问题已经从前两个阶段的价格问题转向制度困境。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压力就是制度动摇的开端,并直接涣散欧元合作基础。包括现在救助希腊的态度,德国和法国已经出现有差异的建议,而财赤问题已经扩散欧元区的分裂,未来协调将加剧分裂的裂痕将不利于欧元合作指标的落实和整合。欧元价格的持续下滑已经引起经济学家关注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包括西班牙和爱尔兰在内的一些欧元区国家存在着真实危机的可能性。希腊和其他国家则面临着多年非常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可能令欧元区一些最弱的经济体更难以摆脱低迷,政府更难以修复财政预算、减少公债。随着楼市泡沫的破裂继续在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中蔓延,这两个国家将面临非常漫长的通货紧缩,这是个非常大的风险。曾一度迅速增长的欧元区边缘国家中的高额债务再加上价格下滑,欧元区实现更广泛复苏的希望变得越发复杂和困难。西班牙等欧元区边缘国家过去10多年来一直是欧元区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最新公布的一项对采购经理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爱尔兰的制造商上个月下调了销售价格,进而延续了过去一年多的下降趋势。在希腊,由于激烈的竞争继续制约制造商的定价能力,销售价格降幅创8个月来的最大。受出口和国内重新进货的推动,2月份欧元区制造业总产出回升至30个月来的高点。而失业率为欧元区最高的西班牙,消费价格也有下滑的危险。爱尔兰消费价格较去年同期下滑了2.6%,是欧元区下滑幅度最大的。爱尔兰的衰退导致2009年底该国失业率上升了近2/3,至13%以上。由于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欧元目前正处在诞生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酝酿欧元危机的可能。希腊只是欧元区诸多问题的一个层面,欧元需要全面关注和改革。另一方面则是欧元价格依然继续错落。当前的欧元贬值将是阶段性调节,欧元依然具有上涨可能。过去欧元价格走势并非是欧元区经济所为,未来欧元价格走势并不会因为欧元区经济不景气或凝聚力减弱而下挫,相反经历这轮技术性周期的作用,欧元凝聚了价格上涨的动力空间,欧元上涨依然难以避免,并铺垫欧元危机的陷阱。欧元价格依然需要几个轮回才能达到危机的程度。关于欧元危机的预期为时尚早。未来欧元风险将进一步积聚,欧元合作框架协调将面临考验,欧洲向心力将因经济不足、架构差异以及外部因素而减弱,价格走向不自主将导致价值风险失控,美元战略规划将控制和制造欧元风险,欧元危机将难以避免。欧元风险救助将需要自我把握和改变。全球经济集中到金融,全球金融积聚到汇率。美元与欧元较量的成功与失败已经表露明显,欧元风险警示已经越来越多,欧元危机将难以避免。美元应对欧元竞争方略是美国国家最大利益,此时欧元贬值完全脱离自身基础,这其中潜藏和暗示的风险更值得全面论证和评估。一方面是欧元价格已经影响到制度,未来希腊等国问题的处置十分棘手,并将影响欧元合作基础或质量,欧元前行风险不确定。另一方面是欧元经济脆弱性加重,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汇率,近年经济增长仅为0.7%。美元战略综合性突出,综合性核心是美元的挑战者和竞争者,进而目前美元升值是铺垫策略,美元升值之后必将贬值,甚至贬值将加快和加速,这样更有利于自我,甚至进一步打击竞争对手,因为美元是主动性调节,其他货币是被动接应,结果将有差别,风险将转嫁别国货币,用心十分明显。希腊债务危机暴露出来的是欧元结构性问题,欧元信心大降。加之货币主权让渡的竞争性和差异性,欧元央行权利不足且不能实施迅速、有效的货币政策。而欧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差异进一步扩大,各国在统一政策协调上不能根据本国的实际需要而采取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况且金融危机教训之一的财政政策更受到各国财政赤字拖累,欧元合作困难多多,财政货币措施余地很小,欧元结构问题进一步放大,市场对欧元的信心下降。国际投资家索罗斯一再警示,欧洲面临更大问题,欧元未来存在疑问。他指出,欧盟所需要的是更深入的监督,以及为有条件援助作出制度性安排。一个妥善规划的欧元债市场是符合理想的。因为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及爱尔兰等这些加起来在欧元区所占比重太大,无法实施正常方式协助。另外索罗斯认为希腊即使得救,仍会使欧元的未来存有疑问。欧盟若未采取必要措施拯救希腊脱困,欧元势必瓦解。美元价格把握灵活性潜藏自我规划的战略性,并非是简单价格对应。笔者预计欧元将会在2012-2013年面临崩溃性的金融危机,欧元失去控制力,价格难以承担市场责任和信用,各国将不再将欧元作为货币主权,甚至有可能出现多种货币并行局面,国际货币体制面临新的框架组合和改变,欧洲货币各行其是将继续呈现。我国财政收入是否过快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继去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后,今年财政收入将迈向10万亿元。目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在合理区间内,但呈上升趋势据财政部税政司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主要是经济增长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价格上涨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增长;去年以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等因素,带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较多;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政策性因素,带动非税收入等大幅增长。财政收入过快增长有隐忧首先,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过度膨胀,将伤及经济与财政的关系。不管经济发展状况多么好,也不管财政有怎样的需要,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关系都不能变。目前财政收入的增势,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反映了,其中有不少人为因素的推动,因为从这些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财政收入并不具备这样的增长基础,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仅受到融资难的制约,而且受到税负重的影响。照这样的增势发展下去,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将受到破坏,财政对经济将产生干扰和破坏。第二,连续不断的大幅超收,已使预算的刚性越来越差。这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的增长已失去了预算的控制,财政支出则在收入的无度增长下变得随意性很强。按照预算法规定,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不能严重突破年初预算,而按照国际惯例,年终决算和年初预算之间的差异不能超过5%。但是,分税制以来的18年,哪年不是远超这一惯例?如此,预算还有何刚性可言?第三,财政收入的无度增长,必然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俗话说“钱越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就越容易”。每年超预算的收入是按照怎样的原则分配和使用的,财政部门没有公开,审计部门没有公布过审计结果,监督部门也没有提出过要求,可谓轰轰烈烈地增长,悄无声息地使用。完全没有刚性的收入与支出,怎么可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四,预算没有刚性,国家出台的减税政策将难以落实。眼下,为了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央决定实施结构性减税。可问题在于,在预算失去刚性,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充满期待、充满需要、充满热情的情况下,这项减收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吗?地方政府能够容忍因为减税政策的实施而使财政收入增长受到影响吗?更何况,受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地方可支配的财力大量减少,已习惯了大进大出的地方政府,会以怎样的心态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会不会出现一手减税、一手从其他渠道“回收”的现象?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总之,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已让社会各方面从兴奋转向担忧,财政收入增长必须进入理智、理性的通道。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四万亿投资)从四万亿元投资计划看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4万亿力撬内需 应对经济下滑最直接见效快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波及范围更广。这也对世界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带来了更大的外部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增速也从一季度的下滑到三季度的。此外,下半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也令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放缓,月份增速更是下半年以来首次回落到以下。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最直接、见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就是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政府顺时应势,及时主动做出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灵活审慎、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原则。上世纪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经历多次调整。年到年间,为控制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成功走出危机阴影。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年起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这次政府再度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投入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和决心。而且相比之下,政府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经验更丰富,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此外,从年的经验看,增加财政支出对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都非常明显。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季度财政投资将增加亿元,考虑到乘数效应,投资规模将达到亿元,将推动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个百分点,最终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仍有可能保持在以上,增长率有望维持在以上。时值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即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政府适时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对提振全球信心无疑是一剂良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的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非同凡响”,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积极财政政策凸显四大特点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当前的中国有了不少更为积极主动和有利的条件,强大的国力,充足的外汇储备和雄厚的财政资源使政府在政策决策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大的外部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这次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旨在通过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从中央此次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政策上,可以看出积极财政政策凸显四大特点。首先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将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后重建。同时加快一批在建和新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为落实中央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宣布,安排今年新增亿元中央政府投资。此外,公路、民航、铁路、电力和能源等部门近日也相继公布了投资方案。其中,铁路投资将超过万亿元,公路投资规模每年将超过万亿元。铁道部估计,仅明年计划的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个百分点。其次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我国将从年月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财政部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实施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积极财政政策中居突出位置。在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中,民生工程建设被放在首位,成为财政下一步增加支出的重点方向。财政部门将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标准,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积极财政政策还释放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信号。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为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年月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低水平建设容易反弹等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将侧重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万亿元投资从何而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资规模和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的五年内,我国投入约万亿元拉动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此次政府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那么,总额高达万亿元的资金从何而来?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亿元的投资包含多种投资渠道,首先是中央政府出一部分钱,依照“投资带动投资”的加速原理,政府投资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会引出一连串的投资,其中有地方配套投资以及各种社会投资。从政府投资方面看,一方面是政府拿出一部分钱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我国就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设施建设,年发行国债超过亿元。贾康表示,如果有必要,这次也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他还建议通过地方发债方式解决地方投资问题。由于我国预算法尚未修订,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我国采取了中央代地方发债的方式为地方发展筹资。为此,有关专家也指出,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这一模式可能会再度启用帮助地方政府筹资。除了多渠道筹措资金,大规模的投资资金如何确保花出实效也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强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过程中,要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保证资金用好,发挥效益。据悉,为确保投资到位和避免腐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等部门将组成一个跨部级督察小组,向每个省派驻督察员,加强对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在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在阳光下进行投资。针对即将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日强调,为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中央已经明确要求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同时要求社会舆论加强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将制订严格可行的资金监管措施,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把资金全部使用在安排的项目上,确保其使用安全和发挥资金效益。改革开放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曾经历过几次大的起伏,每一次都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平稳度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每次成功应对危机后,我国经济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他说,“和过去几次一样,我们会战胜这场危机,中国经济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坚持积极财政政策 注重发挥带动效应2008年10月份后,我国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费,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对化解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本次经济调整的严峻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要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同时宜将积极财政政策向结构优化和发挥带动效应方面偏移。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与效用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提出2009年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政策,将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消费者,有效衔接和动态追踪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并且,新增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产品扩大到空调、燃气热水器、储水式电热水器、计算机、摩托车等,农民购买这些家电将由财政补贴总价格13%的金额。近日又出台家电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为完善扶持措施,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8.12亿元,增长66.7%。住房保障政策中,实施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等相关减免政策,落实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计划在3年内投入8500亿元,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准备两年投入1000亿元,加快推进科技专项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后劲。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路新”。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二是“导向明”。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三是“力度大”。今年全国财政赤字9500亿元,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四是“工具多”。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应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已逐步显现。比如在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宏观经济急速下滑的趋势已得到抑制。一季度经济增长6.1%,尽管增幅仍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收窄,与2008年第四季度的6.8%相差不大。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5月份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年同期回落7.1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积极财政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23055亿元,增长40.6%。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累计施工项目216420个,同比增加4791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5837亿元,同比增长33.8%;新开工项目123878个,同比增加39510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300亿元,同比增长9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1-5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70亿元,同比增长15.0%。工业利润降幅也出现缩小趋势。1-4月份,全国22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4873亿元,同比下降27.9%,降幅比一季度减小4.3个百分点。全国国有企业1-4月实现利润3236.4亿元,同比下降32.3%,降幅比1-3月缩小4.5个百分点,4月比3月环比增长0.5%。总的看,经济运行基本呈现出筑底回升的态势,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开始显示出效应。从社会发展看,民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社会稳定性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产生大的变化,应该说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从改革层面看,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稳步推进,制度性建设也在加快。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尽管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发挥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1、财政收入不乐观,持续扩张难度加大由于经济减速、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和PPI、CPI双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9年以来财政收入出现明显下降。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27108.67亿元,完成预算的40.9%,比去年同期减少1955.7亿元,下降6.7%。;从影响财政收支的主要因素看,当前的有利因素包括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六次提高近万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及单边征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税率下调、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降低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等减税政策。尽管前期对税收收入减收的影响比较大,但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消失,对收入增幅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同时,受经济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来源明显减少的状况也会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而有所改善。不利的是,税务部门提高企业所得税的预缴比例对后续增幅提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年1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对金融等企业所得税预缴税款占企业所得税应缴税款比例偏低的企业,要求调整预缴方法或提高预缴税额,并规定了较高的70%的预缴比例。需要说明的是,预缴所得税比例提高后,年终汇算清缴的所得税会相应减少,从全年看企业所得税的收入不会因预缴比例的调整而增加。另外,5月份,财政收入增幅由负转正,主要靠两项,一是消费税增加,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增收因素,实际消费税增长9.1%;二是非税收入增加,5月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3倍,这可能与某些地方政府加大税费征缴力度、“打击逃漏税行为”有关,但其可持续性存疑。而从财政支出方面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实施的结构性减税,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三农”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财政支出基数较大,刚性很强,也增加财政支出的压力。因此,总体上2009年全国财政收支形势比较严峻。2、地方财力陷入困境,对财政政策的扩散效应会产生影响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为避免经济增长快速下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央政府通过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各级政府也出台了总额超过20万亿的地方投资计划。但是,正当4万亿全国投资大规模下发的同时,各地配套资金却开始面临着明显的投入压力。审计署的公告称,截至2009年3月底,审计抽查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其中有的项目按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仅为48%。3、对投资的偏好有点过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4万亿元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投资项目上,当然也不乏通过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等方式来减轻企业的税负,但总的看来,强调政府主导投资的思维依然未变,特别是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力度显然不够,仅仅是继续执行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等已有政策。而一些更为灵活的刺激政策,例如对低收入居民发放消费券,也仅有极少数地方政府在试行。总的讲,当前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基本上是原有增长模式的延续和放大,在分配失衡衍生出的过剩经济时代,政府及特定主体(优先获得信贷的主体)信用规模的扩张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拉动总需求,却无法形成良好的收入消费循环,即刺激总量带来的产出分配会进一步趋于集中,如果外需持续低迷,实体经济必须依赖于更多的财政货币刺激,则可能形成类似于日本的“财政货币依赖症”。如果无法释放民间经济活力、缺乏平滑分配和保护民生的配套措施,单纯的总量刺激可能给经济结构带来以下几个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效率下降。其次是需求结构异化。同时,财政投资需求形成的产出无法沿着产业链和就业链均衡分配,新增产出的分配往往出现集中化的趋势,对平滑财富分配格局实际上存在负面作用。而且往往会出现总需求企稳,但就业形势却依然紧张的局面。无疑,在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特别是财政投资对拉动经济的效果非常迅速,这也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倚重于投资的一个原因,但财政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仅仅落实在投资上,在当前的结构调整压力下,如果仅仅依靠投资来带动,可能并不能有效解决此次经济迅速回落中所暴露出来的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尤其是在目前中国许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前提下,这种投资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相关部门配合以有效监督机制才可能完成,而在现实操作中将面临各种利益主体的挑战。4、财政政策创造持续性、长期性就业岗位的能力较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政策的公共服务性和社会保障性目标需要财政政策给予充分的物质支持,但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公共化取向尚未完全建立,对其支持力度过低,且缺乏立法约束,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导致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地区、群体差别;导致创造就业岗位行为的短期化,难以从长远角度开发人力资源,创造长期性、持续性就业岗位。三、积极财政政策改进的方向与建议基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和目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认为,实行“均等化”的社会领域改革的财政措施将是财政政策的轴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是下阶段的财政政策重点,而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仍是财政政策的短期任务。1、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收入分配功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当前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政策,归根结缔要提高广大百姓有限的消费能力。从消费品零售额看,2008年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占11.2%,县以下占20.8%,市占68%。尽管不能排除农村居民选择县城以上城镇购物的影响,但城乡消费的差距仍然巨大。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收入差距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为此,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应该立足于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财政投入要突出重点:一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建设,把“三农”投入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人口占多的地方加大投入。二是要加大对农民以及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适当加大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和家电购买补贴力度。三是把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为解决广大新居民“住有所居”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四是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管目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但并不能成为不落实这一政策的借口,相反更应尽快落实。五是行政机关成本要从严控制。目前,我国行政性消费国家财政比例过大,行政成本过高,财政资金使用过于灵活、浪费较大,造成广大普通居民享用二次分配的机会极低。当前应在行政机关层面上历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钱用在促进内需方面。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为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助力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财政政策往往可以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弊端提出的。这次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首先,要瞄准节约减排目标。我国的GDP总量虽然仅有世界总量的6%左右,但是我们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费却大大超过这个比例。如果不立足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排污染这样一个目标,即使经济快速回升,其持续性也大打折扣。其次,要瞄准自主创新目标。我国曾由于技术的落后,造成很多企业技术低下、风险增加,也造成了我们对市场掌控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货币政策主要是解决信用总量问题。财政政策主要解决的是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双重目标”包括了货币币值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目前主要是侧重于保证经济增长。在目前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实体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从短期来看我国要保证经济增长,必须要能够拉动内需,因此才会有配套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较为充足的流动性需求,保证经济投资的资金需求)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方面进行的结构性税收调整和财政支出的扩大,比如四万亿投资的财政资金投入)。从长期来看,我国要保证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要坚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高科技行业、环保节能行业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同时配合财政政策的支持。对于目前谈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