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化工单元操作实训.ppt_第1页
[工学]化工单元操作实训.ppt_第2页
[工学]化工单元操作实训.ppt_第3页
[工学]化工单元操作实训.ppt_第4页
[工学]化工单元操作实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工原理实训,流动阻力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直管与阀门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 (2)测定摩擦系数与雷诺数、管壁粗糙度之间的关系; (3)测定阀门的阻力系数与开度之间关系; (4)学会倒U形压差计和转子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直管阻力摩擦系数测定原理 流体在圆形管内作层流流动时=64/Re,湍流流动时与雷诺数和相对粗糙度有关,要实验测定,本实验要验证不同管路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m,直管阻力的计算可用范宁公式,实验是对一定长度l和管径d的水平管路进行测定,在一定流量下,利用U形压差计测出对应的压强差,由于管道为水平等径管,压强差在数值上就等于压强降pf。由范宁公式就可求得某一雷诺数下的摩擦系数值。 本实验要分别对光滑管和粗糙管进行测定。 (2)局部阻力测定原理 局部阻力计算有当量长度和阻力系数两种方法,当量长度和阻力系数均要进行实验测定,本实验仅测定阀门在不同开度的阻力系数。 局部阻力可由下式进行计算,测定阀门在一定开度下所对应的压强降,由上述公式根据对应的管内流速确定阻力系数。 三、实验装置 本装置由离心泵、各种阀门和管件、转子流量计、U形管压差计,不锈钢光滑管、镀锌粗糙管等构成。 实验介质为水,水从循环水箱由离心泵送入实验装置,经过管道系统后返回循环水箱。 流量可由转子流量计读得,压头损失可由倒U压差计或由1151压差传感器和数显表测得。装置结构尺寸见讲义。,m,实验流程,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熟悉系统流程启动离心泵管道系统排气(包括测压导管排气)系统流体静止时,倒U形压差计两臂指示液液位是否相等打开阀门,调节流量为1、1.5、2.05.0m3/h(89点),测定光滑管和粗糙管的阻力(由对应的压差计读得,单位为mmH2O),注意调节好流量后,要等一段时间再读数测定闸阀全开时阻力系数(流量设定为2,3,4m3/h,测得3个阻力,以确定平均阻力系数)关闭系统阀门停泵关闭所有仪表电源记录下流体的温度、装置号。 实验前要画好实验数据记录表。结束后实验记录要交指导老师审阅后,才能离开现场。,五、实验报告编写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实验数据处理,直管阻力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流量、管径确定流速,根据管长、该流量下所对应的直管阻力(mH2O)代入下式,确定摩擦系数。,根据流体温度,查取流体的密度、黏度,计算该流量下的流动雷诺数Re。 计算光滑管、粗糙管每一个流量下的摩擦系数和雷诺数Re ,将处理结果列入计算结果表中(表的格式见书)。 注意:在实验报告中仅写出一组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其他只要在计算结果表中表达出来即可。 将计算结果在 Re图上标点,并连成曲线。,全开闸阀阻力系数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流量、管径确定流速,根据该流量下所对应的闸阀阻力(mH2O)代入下式,确定阻力系数。,计算三个流量下的阻力系数,并将其平均得全开闸阀平均阻力系数。,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 (1)了解离心泵结构与特性,掌握离心泵开停车步骤; (2)测定恒定转速下离心泵扬程、轴功率、效率与流量之间的关系; (3)学会离心泵流量调节方法,掌握涡轮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4)学会用马达天平法测量轴功率的方法。,二、基本原理 (1)流量q 的测定 由涡轮流量计测量流量,智能流量积分仪显示流量值。 (2)扬程H的测定与计算 由于泵的进出口管径相同,压力表和真空表安装在同一个高度上,只要读出压力表和真空表上的数值,由下式即可计算得扬程。,(3)轴功率的测定与计算,轴功率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P为测功臂上所加砝码的质量,kg; L测功臂长,L=0.4867m; n泵的转速,r/min。,W,(4)泵的效率计算,式中q的单位为m3/s。,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打开总电源开关,仪表上电;将离心泵电源转换开关旋到直接位置,即为直接启动,此时离心泵停止按钮灯亮。 (2)打开离心泵进口阀和出口阀,打开离心泵灌水阀,对离心泵进行灌水。注意灌水阀不要开的太大,否则会损坏真空表。灌水结束后关闭灌水阀和出口阀。 (3)检查马达天平上的砝码是否已经取下。 (4)开启计算机,打开“离心泵性能特性曲线测定实验MCG”组态软件,按提示输入班级、姓名、学号以及装置号,按确定进入离心泵特性曲线实验软件,点击“恒定转速下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按钮,进入实验界面。 (5)按下离心泵启动按钮,启动离心泵,运行正常后,将出口阀开到最大。开始进行离心泵实验。,(6)调节出口阀开度以改变流量,每调节好一个流量,待流量稳定之后,在马达天平上添加砝码,当平衡臂对准准星后,读取砝码重量P、转速n、流量q、水温t、真空表读数p1、压力表读数p2并做记录。流量由大到小,重复以上操作,并读取及记录每个流量下对应的数据,数据记录列表格见表。一般要测89组数据,直到流量为零。 (7)每调节好一个流量,读取和记录数据之后,可点击离心泵特性曲线实验软件界面上的“数据采集”按钮,以将实验数据记入软件数据库。 (8)实验完毕后,将砝码取下,关闭离心泵出口阀,按下离心泵停止按钮。 (9)停泵后,通知指导老师检查数据。按指导老师要求,提取计算机中已经存入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处理结果(特性曲线),经指导老师检查并符合要求后,切断仪表电源及总电源,将所有阀门关闭。,五、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用以上公式计算每一个流量q下的H、N、 。并将处理结果列表。根据表中数据画出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六、实验报告编写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 (一)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二)测定水或空气与饱和水蒸气之间传热的传热系数,并得出其随流量的变化规律。 (三)掌握热电阻测温方法 (四)熟悉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和蒸汽压力的调节 二、基本原理,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可写出,式中,由此可见只要测得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t1、t2;蒸汽冷凝温度T;冷流体流量qV,s、换热管内径以及管长L,再由流体的平均温度确定冷流体的密度,分别求得Q,Si,tm,代入传热速率方程即可求得传热系数Ki。改变冷流体流量后可得到新的一组数据,由此得到不同的传热系数,根据结果分析传热系数随流量的变化关系。,三、给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与流程,本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套管换热器及温度传感器、智能显示仪表等构成。装置如下:,水蒸汽-空气系统: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环隙,与来自漩涡气泵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水经管道排入地沟。冷空气经涡轮流量计进入换热器内管(紫铜管内),与水蒸气进行热交换后放空。空气流量可用阀门或变频器自动调节。 水蒸汽-水系统: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环隙,与管内的水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水经管道排入地沟。水从水箱由离心泵抽出,经涡轮流量计进入换热器内管(紫铜管内),与水蒸气进行热交换后进入下水道。水的流量可用阀门或变频器自动调节。,四、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水蒸气空气体系 1、打开总电源开关,仪表电源开关(由老师启动蒸汽发生器和打开蒸汽总阀6; 2、开启变频器,启动旋涡气泵;全开气泵出口阀10; 3、排尽蒸汽管内原积存的冷凝水,排尽后,关闭冷凝水排放阀8,打开蒸汽调节阀7,再打开换热器冷凝水排放阀9,使冷凝水不断地排进地沟,打开不凝气排放阀。 4、调节蒸汽调节阀7,使蒸汽压力稳定在0.05MPa以下(也可用不凝气排放阀微调),蒸汽压力稳定的条件下,由大到小调节阀10改变空气流量,测定3组数据,为了保证所测数据的准确性,每组数据之间稳定时间不得低于5min。记录数据列表。,5、停车,首先关闭阀7,停气泵、关闭发生器、仪表、电源。 (二)水蒸气水体系 1、打开总电源开关,仪表电源开关(由老师启动蒸汽发生器和打开蒸汽总阀6); 2、启动泵,开泵出口阀,使水进入管内以排除管内空气; 3、排尽蒸汽管内原积存的冷凝水,排尽后,关闭冷凝水排放阀8,打开蒸汽调节阀7,再打开换热器冷凝水排放阀9,使冷凝水不断地排进地沟,打开不凝气排放阀。 4、调节蒸汽调节阀7,使蒸汽压力稳定在0.05MPa以下(也可用不凝气排放阀微调),蒸汽压力稳定的条件下,由大到小调节阀10改变水流量,测定3组数据,为了保证所,测数据的准确性,每组数据之间稳定时间不得低于5min。记录数据列表。 5、实验终了,首先关闭阀7,停泵、关闭发生器、仪表、电源。,五、实验报告编写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处理,由所测得的qV,s,t1、t2,确定流体密度,计算Q,由所测得的t1、t2、T,计算,tm,由以上所得的Q, tm 和Si,进而确定传热系数Ki。,由所实训讲义提供的换热管长、管径确定Si,(六)思考题,板式精馏塔操作实训,一、实验目的 (一)了解连续精馏塔的基本结构及流程; (二)掌握连续精馏塔的操作方法; (三)学会板式精馏塔全塔效率的测定方法; (四)了解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全塔效率ET=NT/NP,NT为所需理论塔板数,它可通过物系的平衡关系、通过实验测定的塔顶馏出液组成xD、料液组成xF、热状态q、残液组成xW以及回流比R用图解法求得。NP为塔内实际塔板数,可见各套装置的铭牌。,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装置采用不锈钢筛板塔,塔内径和塔板数见铭牌,塔釜采用电加热,塔顶冷凝器为列管换热器,1、2号装置加料泵采用离心泵,3、4、5号装置采用电磁微量计量泵。其流程见右图。,四、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实验步骤 1、配制16%19%(质量分数)的酒精料液加入塔釜中,加入量到液位计2/3处。 2、检查各阀门的位置是否处于关闭状态,启动仪表电源,再启动电加热电源(开始电压为150V),使釜液缓慢升温。打开冷却水进口阀控制流量在400500L/h,以冷凝塔内上升的蒸汽,并将回流阀全开,以实现全回流操作。当回流管内有液体流动时,可将电压调到180V。 3、当塔顶温度、回流量和塔釜温度稳定后,分别在塔顶和塔底取样进行色谱分析,以获得馏出液和残液组成。 4、获得准确xD和xW后,先关闭电加热电源,再停掉仪表电源,待到塔板上没有液体流动时,关闭冷却水阀,关闭所有阀门,实验结束。,(二)注意事项 1、塔顶放空阀一定要打开; 2、料液加到塔釜液位计2/3处才能开始加热,否则回由于釜液位太低而烧坏电加热丝。 五、实验报告编写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数据记录(列表) 包括:实验装置号;实际塔板数NP;色谱分析所得塔顶和塔底组成aD和aW测定值(质量分数)。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实验数据处理 1、将所得塔顶和塔底组成换算为摩尔分数xD和xW ; 2、在教科书上查取在101.3kPa压力下乙醇水物系的平衡数据; 3、在xy图上画出乙醇水物系的平衡曲线,并画图求出在全回流操作条件下,分离要求为xD和xW情况时所需的理论塔板数NT(不包括塔釜)。 4、利用ET=NT/NP 求出塔板效率ET。,理论塔板数 NT=7-1=6层,填料吸收塔操作实训,一、实训目的 1、熟悉填料塔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 2、熟悉填料塔的开、停车步骤以及操作控制方法; 3、了解液量改变对吸收系数的影响; 4、观察填料塔液泛现象,了解液泛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5、熟悉填料塔操作巡回检查内容; 6、了解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二、基本原理 本实验采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混合气中CO2的浓度控制在10%以下,可按低浓度吸收处理。又C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过程可看为液膜控制过程。本实验主要测定HOL和KXa。 Z= HOLNOL,要求得体积吸收总系数KXa,就必须先求HOL,在已知填料层高度Z的条件下,若要求得HOL ,NOL应为已知, NOL与qnL/qnV、Y1、X1、X2、m等参数有关,实验过程要设法测定这些参数。,三、实训装置和流程 流程叙述(按吸收剂、混合气以及CO2的流向叙述),四、填料塔开车 1、打开仪表电源和风机电源开关; 2、打开进水总阀,使供水量控制在350L/h左右,让水进入塔内使填料充分润湿; 3、控制塔底出水阀开度,使塔底液位稳定在一个位置,以防止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4、打开尾气阀、打开空气进气阀,调节空气流量在5m3/h ; 5、调节尾气阀开度,使塔内压力稳定在20kPa(表)左右。,五、吸收系数的测定 1、当开车步骤完成并系统达稳定后打开CO2钢瓶的总阀,调节减压阀并使其压力稳定在200kPa; 2、打开二氧化碳进气阀,调节二氧化碳流量在100L/h ; 3、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数值,以及操作温度、压力等参数,通过六通阀在线取样(稳定后5min),利用色谱分析出塔顶、塔底气相组成aW2、aW1(质量分数),将所得数据填入数据记录表,并计算吸收系数; 4、将供水量增加到500L/h,重复(3),比较气量不变的情况下,吸收剂量的增加对吸收系数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六、停车步骤 1、关闭二氧化碳进气阀,关闭空气进口阀,关闭风机电源;,2、关闭进水阀,停止向系统输送吸收剂; 3、关闭CO2钢瓶的总阀,关闭仪表电源开关,拉下总电源,关闭其他设备的进出口阀门。 4、清理、打扫场地。 六、巡回检查和操作控制 1、检查操作温度、压强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当发现压强变化时,分析发生原因,及时处理; 2、检查水、空气以及二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