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知识考前必“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学案.docx_第1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知识考前必“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学案.docx_第2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知识考前必“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学案.docx_第3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知识考前必“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学案.docx_第4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知识考前必“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学案.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一、地球和地图1.经纬网的应用(1)实地距离的计算:大圆1实地距离111 km。(2)最短航线的确定:大圆劣弧。三个特殊的大圆:赤道、经线圈和晨昏线。(3)相对方向的确定南北方向的确定:越接近北极的地点,位置越偏北,越接近南极的地点位置越偏南。东西方向的确定:两点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方;两点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方;两点分别属于东、西经,若度数之和大于(小于)180,东(西)经的在西方,西(东)经的在东方。2.比例尺(1)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小的表示的实际范围大,内容简略;比例尺大的表示的实际范围小,内容详细。(2)比例尺中有关距离的计算根据比例尺求实地距离:实地距离=两点间的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根据距离求比例尺:比例尺=两点间的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注意图上距离的单位和实地距离的单位要统一。3.等高线地形图的最基本的判读(1)延伸方向:判读地形走向。(2)疏密程度坡的陡缓:密陡疏缓。坡面的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3)弯曲状况:山脊凸向低处;山谷凸向高处。(4)陡崖的相对高度H:(n-1)dH(n+1)d。(n表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地球属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与其他行星一样具有体积、质量、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等特征;同时,与其他行星一样,具有绕日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三大运动特征。(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为有利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多为不利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球的自转自转及其意义: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日为周期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间计算:明确求哪类时间(地方时、区时),明确所求地点的位置,算出已知时间的地点和要求时间的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运用“东加西减”原理得解。日期范围确定:全球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0时所在经线,一条是人为确定的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0时所在经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全球日期范围也在随之变化。(2)地球的公转公转及其意义: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年为周期沿椭圆轨道绕日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直射纬线上任意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任意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其分布规律如下:空间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时间变化: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之日达到最大值,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三、地表形态1.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只有沉积岩中才会有化石存在;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缓,两者对地表形态同时起作用。内力作用有时缓慢,有时剧烈,可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中的重点,世界上高大山脉、大盆地、裂谷的形成都与地壳运动有关。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理解中的难点,大自然的温度、水、风、冰川及生物都会对岩石起破坏作用,风化后的产物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落差大的地方利于建水电站,中下游平原地带是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地区。(2)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遗留下来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人们可根据现有的地质构造反推某地几千万年前或上亿年前的地质作用。因此,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识难点,而褶皱中的背斜、向斜的判断及其实践意义是一个知识重点。断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从修建大型工程的实践层面理解,如修建公路、铁路、水库大坝等,要避开断层。四、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太阳暖大地),地面通过地面辐射把热量传给近地面大气(大地暖大气),大气又把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大气还大地),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还以吸收、反射、散射的形式削弱太阳辐射。(2)热力环流: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从而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生活中存在许多热力环流的例子,如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等。2.全球气压带、风带(1)分布:七个气压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六个风带。(2)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3)性质:低压气流上升是湿润的,高压气流下沉是干燥的,由高纬吹向低纬的极地东风带和信风带是干燥的,由低纬吹向高纬的西风带是湿润的,纬度低的气压带、风带是炎热的,纬度高的是寒冷的,中纬的是温和的。(4)对气候的影响: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锋面系统: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类,锋面过境是否产生降水取决于暖气团中水汽的含量,降水都降在冷气团一侧。一般锋面过境都会产生较大的风、云、雨等天气现象。(2)气旋与反气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受其影响为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受其影响为晴朗天气。(3)锋面气旋:其控制下的天气与单独的锋面和气旋天气是相似的。五、水体运动1.水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2)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2.洋流(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为气旋型洋流,南纬40附近海域为环绕地球一圈的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季风洋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寒流对流经地区起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对流经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暖流交汇或有上升流的海域通常形成世界级大渔场;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洋流可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也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改变区域整体自然环境面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热量的影响,在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水分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是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带基带由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带决定,山体的自然带数目受山体相对高度(或海拔)影响。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也可能不同(受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等因素影响)。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坡向、降水量、山体所在的纬度等。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如我国北方平原区聚落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南方低山丘陵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影响较大。如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公路多呈“之”字形弯曲,而且造价比平原地区要高得多。2.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快了气候变暖的进程。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大气环流、水循环、农业、工业、生物等各个方面。因此,人类应约束自己的行为,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积极行动起来。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分类:按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2)不同人类历史时期能源的变化前煤炭时期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煤炭时期,世界能源以煤为主,后煤炭时期,世界能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今后能源消费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多样化方向发展。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