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汇通学派新.ppt_第1页
课件:汇通学派新.ppt_第2页
课件:汇通学派新.ppt_第3页
课件:汇通学派新.ppt_第4页
课件:汇通学派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中西医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是主张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进行汇聚沟通的医学流派。 18世纪以后,西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并迅速传播和发展,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 中国医学向何处去?,如何对待中西两种医学的关系,医学界出现了不同态度和主张: 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以余云岫为代表 (2) 保守主义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 (3) 改良主义试图中西汇通,中西医汇通先驱,王宏翰,字惠源,号浩然子,清康熙年间人江苏华亭人,天主教徒,是最早接受西医学的中医学家。 (一)比较中西理论,认为原理相通 (二)用西医生殖理论阐述中医命门,著作:医学原始,王学权,著重庆堂随笔 肯定西医解剖学。 陈定泰,著医谈传真 罗定昌,著脏腑图说证治要言 合璧,又名中西医粹,主要代表医家,朱沛文,生平著述,字少廉,又字绍溪,清末明初广东南海人。,著作:华洋脏象约纂(光绪十九年写成),学术思想,(一)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故涉于虚”。 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逐物太过,而或涉于固”。 应各取其是,加以汇通。,(二)中西医有可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心所生者谓血,心所藏者谓神,华义甚确,惟洋医但以心主行血,而一切知觉运动,其功皆属于脑。故一切血病,华洋皆知治心,其治神病,洋医但知治脑。岂知心为藏神之舍,脑为运动之机,缘脑由肾所生,心与肾有表里交通之意,病则相连,故凡神病,心肾兼疗为允。”,(三)对古今中医学发展评价比较开明如对宋以后的发展予以肯定,对陈念祖“率意嗜古”和王清任脏腑记载错误均予以指出。,唐 宗 海,生平著述,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1846(同治元年)卒于1897,(民国七年)年仅51岁。1889年(光绪己丑年)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中年专攻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作:,血证论,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西汇通医经经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其他著作: 医易通说 医学见能 痢症三字诀,秋月一帘苏子赋,春烟半壁米家山,最早著作医柄作的序跋手迹,学术思想,1、中西医学原理一致,并不矛盾;中西医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一)中西汇通思想,“肝系后着脊,前连胃,名为总提,上有胰子,总提内有行水管,为胃行水,西医言肝无所事,只以回血生出胆汁,入肠化物。二说言肝行水化物,不过内肝主疏泄之义而已。”,“西医言苦胆汁乃肝血所生,中国旧说,皆为胆司相火,乃肝木所生之气,究之有是气,乃有是汁,二说原不相悖”。 “西医谓心有出血管,导血出,又有回血管,导血入,西医名管,中医名脉,二而一也”。,“西医谓心有左右两房,生血由左房出,有运血管由内达外,然后入回血管,由外返内,复入于心,由右房入,又由右房出,循环不休,西医此说,即内经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之义。”,2.、重中轻西,“西医剖割视验,止知其形,不知其气,以所剖割只能验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3.厚古薄今,“乱于晋,失于唐,而沿讹于宋 古圣人大经大法久恐湮没不彰”; “秦汉三代所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学术思想,(二)血证论, 气血的化生,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1.水火气血关系,气的化生 “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 “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地也”。 “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 ,下入于脐之下,蒸腾其水,使化为气”。,气,水,病理上,水气之间互相影响 水化于气,亦能病气 “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 气病影响水液输化:“肺之节制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 水病可致气病,气病亦可致水病。 “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血的化生 血的化生,心火为主 ,火 血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于心,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 血液化生须赖心火,心火也须阴血奉养。,火旺火化太过,反失其化 火衰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 血亏肝失所藏,木旺动火 “血与火原一家,如此,乃可言调血矣”。,火病及血,血病及火,气血关系,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盛即为火盛,血虚即是水虚;水病则累血,血病也可兼水病。,汗出过多伤血 下后亡津液伤血,吐血咳血必兼痰饮 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 失血家往往水肿,气血相互资生,相互维系,关键在脾 治疗原则,“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至于治气,亦宜以脾为主”。,2,补气摄血 治气即治血,病名,瘀血阻络,血行失常,瘀血踞住,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 亦可变生他病 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血证病机 气机阻逆 脾失统摄 血热妄行 瘀血阻络 总与气机有关,血证与脏腑关系,调气、凉血 润燥、清肝 祛邪,干血、劳瘵 寒热、肿痛 骨蒸,既可折气泄火,逆转其腾溢之势,又可泄火存阴。,病时、愈后均忌吐法,降气止吐即是治血之法,即使有表证,治宜和散,不得轻用麻桂羌独。果因外感失血者,需敛散两施,勿令过汗亡阴,表则和肺气,里则和肝气;补阴以和阳,损阳以和阴,逐瘀以和血,泄水以和气。,张锡纯,生平著述,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人,(18601933)善诗文,读五经,当过军医,曾创办“立达中医院”和“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学术思想,(一)西医之理包括在中医理论中,引中西医理互相印证,“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医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之说皆涵盖其中也。内经曰:头者精明之府。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内经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谓出者,言人之神明由此而发露也,此中法神明在心之说也,盖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也。”,严复:“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中风证,其人忽然眩仆,更或昏不知人,其剧者即不能复苏,其轻者虽然能复苏,恒至瘫痪偏枯,西人谓此非中风,乃脑充血也。此又中西显然不同处,不知此证名为中风,乃后世医者附会之说,非古圣相传之心法也。内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厥,即昏厥眩仆之谓也,气血上走之极,必致脑充血可知,此非中西之理相同乎?”,(三)主张中西药并用,中医用药在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西药治吐血,以醋酸铅为最效;治下血,以麦角为最效。然究其所以效者,谓二药能收缩其血管也。至于病因之凉热虚实则不问矣,是以愈后恒变生他证。若以二药收缩其血管,以中药治其凉热虚实,且更兼用化淤消滞之品,防其血管收缩之后,致有瘀血为恙,则无难愈之血证矣。”,“西药阿司匹林,为治肺结核之良药,而发散太过,恒伤肺阴,若兼用玄参、沙参诸药以滋肺阴,则结核易愈。又其药善解温病初得,然解表甚效,而清里不足恒有服之周身得汗,而病不愈者,因里热未清。若于其正出汗时,急用生石膏两许煎汤,乘热饮之,则汗出愈多,而热亦遂清,或用石膏所煎之物送服阿司匹林,汗出后亦无不愈者。”,恽树珏,生平著述,字铁樵,江苏武进人,生于光绪四年(1878),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享年58岁。,著作:,群经见智录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辑义按保赤新书,余云岫,恽树珏,恽铁樵处方,学术思想,(一)中西汇通思想,论及了中西医学不同的基础和特点 “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 “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 “故内经之所谓心病,非即西医所谓心病”。,坚信中西医学可以汇通 “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 “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认为“中西医化合是必然趋势”。,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 “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 “西洋医法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不可强而为一也”。,主张改进中医,应以中医为主,吸收西医之长,搞清中医学理,同时注重实际效果。 1.统一病名,当以中医为主 “中西医学基础不同,外国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此因中西文化不同之故”。 因此“不可强而为一也”。,“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 “今若以西医为主名,不废中国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国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于此,则于彼,更无回旋舍地”。 整理中医,当先从诠明学理起,即从正名着手,眼光须注重本身学说。,学术思想,2. 整理古籍,使之通俗化。 3. 订出标准:“改进中医,不在方药本身,而在运用方药有其确定标准”。 4. 改进药物:要懂植物学,做好标本,自己种植,保证性味成效。 5. 生理真相,当采用西方学说:“但亦不过是诸重要工作之一种,万不可舍本求末,以科学化为时髦而专求形似,忘其本来”。,5.改进中医内经不可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有时不必得瓜,而得瓜可以知其决不是种豆。故循因执果,有时靠不住,而执果溯因,则千百不失一。”,严复:“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