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具体案例讲起.ppt_第1页
从几个具体案例讲起.ppt_第2页
从几个具体案例讲起.ppt_第3页
从几个具体案例讲起.ppt_第4页
从几个具体案例讲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几个具体案例讲起,分式概念的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勾股定理的复习课,三个一次的关系,分式概念的教学设计,练习二:当x=2时,求下列分式的值。 (1),; (2),; (3),; (4),。,问题:结合练习二的解答,按照“一般地,代数式的值是由字母的取值决定的”,请同学们分析思考,当分式中的字母怎样取值时,才能保证分式的值等于零?,对于程度较好的班级,可提出问题“根据以上解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讨论中,可适时提出问题: “不管分式中的字母取何值,分式的值都存在吗?”,这样,就同时解决了两个问题: 当字母的取值,使分子的值为0且同时保证分母的值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 当字母的取值,使分母的值等于0时,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轴对称图形,分析:轴对称图形是教材中比较经典的一节课,,往往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习惯于从实际中的图案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但我仔细分析教材后,认识到这仅仅是一种处理方法,但也是值得商榷的方法。,首先,在轴对称图形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在这部分知识中,学生接触了较多的几何图形,甚至是复杂的图形,在这部分图形中不乏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只是教材没点明而已;,其次,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三,作为初二的学生正是发展理性思维的阶段,如何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过渡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第四,教师应该站在方法的层面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过程中学习,学会从已有的知识中发现新的问题,学会概括和归纳,这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引导学生对全等三角形这一章中的部分图形进行观察,然后动画演示了一个图形角沿着角平分线折叠的过程;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一过程;然后又动画演示了一个图形圆沿着直径折叠的过程。,然后请学生概括归纳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当学生说“沿着一条直线折叠时”,我顺势提出问题:角平分线是射线、直径是线段,你怎么说是沿直线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老师,你让我们概括和归纳的。因为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反思: 还用再给学生讲理论吗?不用了!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概念得出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方法永远比知识重要,但它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接下来我出示了初中教材和小学教材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初中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小学的概念: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小学和初中对轴对称图形概念,在语言叙述上有哪些差异?为什么?,差异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小学把直线两侧说成是图形,在初中把直线两侧说成部分;二是对于对称轴小学强调了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而初中没有。,针对这两点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初中更加强调了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概念反映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者,初中没有突出折痕,说明小学找对称轴的方法主要是折叠,靠的是直观操作实验,而初中没有强调,就意味着发现对称轴的方法不仅限于折叠操作这一种方法。同时为下面要学习的对称轴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反思:我以为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重视了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学会发现问题,从而促进思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善于设计,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下一个环节,请学生阅读课本,解决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问题。并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角度,设计了如下的两道练习题,引导学生体味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练习: 1.轴对称图形指的是_个图形沿对称轴_后,这个图形的两部分能完全_,说的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指的是_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_个图形沿对称轴_后能完全_. 2.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每部分看作一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_;如果把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就是一个_.,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学习轴对称的性质。为了提高思维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我把教材上给出的问题进行了改造,减弱了条件。如下:,问题:如图,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1B1C1关于某直线对称,点A1、B1、C1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你能确定某直线的位置吗? 这条直线和线段AA1有什么关系?,小结: 1、轴对称仅仅是对称的一种。同学们可以结合全等三角形引入的第三种情况,利用今天的方法研究旋转对称的相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时,不仅设计巩固性的练习作业,还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从方法的层面上产生新的问题或者递进性的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空间。如此不断往复。并以此为工具和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明显,“同学们可以结合全等三角形引入的第三种情况,利用今天的方法研究旋转对称的相关问题”,就是一个类似的问题。,例、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年8月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会标如图1,它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 1、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每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是5,求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 2、现有一张长为6.5cm,宽为2cm的纸片,如图2,请你将它分割成6块,再拼合成一个正方形。要求:先在图2中画出分割线,再画出拼成的正方形并标明相应的数据,勾股定理的复习课,拼图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四 个 一 次 的 关 系“ 教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当x =1时,x-1=0 当x1时,x-10 当x时,x-10,结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只是这个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时刻或特点范围。,一对数有序数对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像特殊时刻或特殊范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 究 课 堂,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二十个现象及分析,一、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喋喋不休的进行提示,唯恐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不准确。,二、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关注的是知识量的积累,不注意引发思维质变的发生。,三、学生总是在等待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四、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总是留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但这个问题对全班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十分简单的或基本不需要思考的,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公平吗?,五、问题的设计或者引入,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因此使得学生的学习总是在“点”上进行,孤立地进行,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道学完一个新的知识后纳入怎样的知识系统。,六、我们能脱口而出关于本学科的100个经典例题或问题吗?或者说我们积累了多少关于本学科的经典例题或问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教学 1、三角形概念及三边关系 2、全等及中垂线,研究课堂上教师到底讲什么,怎么讲,教师 愉悦 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