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释教三字经注释 唐思鹏,第三十四部分劝学 ,作为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首先对于佛法应该树立坚定的正信。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华严经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可见信的重要。信有“实、德、能”三义:1、相信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名信有实;,2、相信佛法僧三宝具备了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名信有德;3、更相信自己有堪能可以成就佛法僧三宝所成就的真实功德,名信有能。具此三信,是为四种正信中的“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除此之外,学佛者还应“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以智慧为正信的眼目”。,具如是信,方为正信。有了正信,进而理应对于佛法,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认真参悟,思维出人生宇宙的因果法则及实相真理。何谓如理作意?在思维法义时,本着如下四点而行,是为如理作意:1、于思维时,随顺破执、随顺生智、随顺证如、随顺转依,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以世尊所说与“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四依四不依”相符合的殊胜教法为所观境;3于所观境,专注一趣,如理简择,所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次第井然;4、对法义的思维时,更应本着如解深密经卷三所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的教导,来思维法义。,本此四点行持,是为如理作意,也可以说就是真正的正解。有了正确的理解,还应进一步在现实生活中依解起行,止恶修善。谓依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认真精勤修行,积福积慧,入现观边,而成为见道前的贤者。,学佛者,首在信,信而解,解而行,由解行,至于证,识次第,辨邪正。 宗说通,理事融,破我执,第一功。四句离,百非遣,妄念消,真性显。,由解行 至于证 识次第 辨邪正,有了正信、正解及正行,自然就能亲证真如,入真现观,超凡入圣,乃至修行圆满,或证阿罗汉果,或证无上佛果。如果学人次第不识,邪正不辨,虽有修行,最终将会唐劳无果,与愿相违,而堕入歧途深渊,不能自拔中。所以一定要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循序渐进,次第井然,方能达到出世解脱之目的。,宗说通 理事融 破我执 第一功,一般“宗”是代表实践的,“说”是代表理论的。“宗说通”,意谓学佛者既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应具有深厚的实践功夫,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达到学修一体,教证不二,决不能只讲理论,不讲修证,或只讲修证,不讲理论。古人云:“通宗不通教,开口胡乱道;,通教不通宗,两眼黑蒙蒙。”因为“通宗不通教”者,是盲修瞎炼,非真通宗;“通教不通宗”者,是说食不饱,非真通教。宗教俱不通者,不是愚痴的凡夫又是什么呢?所以真学佛者应该宗说俱通。宋朝元昭律师说:“教,佛所说也;禅,佛所示也。”教即教法,是佛陀所立的法印所摄,,禅即禅修,是佛陀所立的心印所摄。教禅结合,实际上就是法、心二印交相运用的宗说俱通。六祖惠能大师云:“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永嘉玄觉禅师亦云:“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这就说明了定慧圆明的真学佛者,一定是宗说兼通的。,“理事融”者:“理”即理性,“事”即事相。理可称无为法,事可称有为法。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中的色受想行识属事,是有为法;空属理,是无为法。五蕴不异空,五蕴就是空,此显有为法就是无为法;空不异五蕴,,空就是五蕴,此显无为法也就是有为法。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二,这恰是“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圆融的有空一如说,同时也与唯识所讲相即是性,相外无性,即相即性,性即是相,性外无相,即性即相的思想完全吻合。再从唯识的三自性看,依他起自性是缘生有为法,有为法上的二无我理恒恒真实,,是圆成实自性,也就是无为法。故圆成实自性不离有为法的依他起自性而有,当然依他起自性也不离圆成实自性而成。无为法在有为法中,有为法在无为法内;无为法即有为法,有为法即无为法。无为法非无为法,也非有为法;有为法非有为法,也非无为法。这就是理事圆融,理事不二的诸法实相义。,无量义经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无有二法者,无有理事空有等二边之法。 “破我执”者:学佛的目的在于破执。执著虽多,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人我执,一是法我执。我是主宰义,自在名主,,割断名宰;也可以说:决断是我义,自在是我义,能随主观意志而转移者,亦是我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曰:“我如主宰者,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辅宰能割断故。有自在力及割断力,义同我故。或主是我体,宰是我所;或主是我体,宰如我用。”如是义者,是名为我。,其实一切众生皆由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聚集而成,其中并无有主宰性的实我可得。如众生皆有生、老、病、死等诸苦,既生之后,谁能主宰不老、不病、不死?不能主宰。就是饥渴了,则必须吃喝,吃喝之后,又必须拉撒,谁能说自己可以主宰饥渴了,不吃喝,吃喝后不拉撒?不能不能,决不能主宰的。,以是义故,佛法只讲有缘生的似我,假我,如梦如影的我;若说有实我者,则纯属迷情颠倒梦想遍计执著上的我了,犹如执兔有角,执石女有儿一般。兔与石女,是缘生假相,似我、假我与此相同;兔之角、石女之儿,体相俱无,彻底是空,与执带主宰性的实我一样,永无所有。依于此义,故说无我。,但无智凡夫,不达上述无我之理,生颠倒想,起我我所执,造诸染业,感生死苦果,流转六道,不得解脱出离。若欲解脱出离,则必须破除二我之执。也只有力破二我之执的人,才是菩萨。以故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当然二我之执断净,便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之,学佛的第一功夫,在于破除我法执著。法华经方便品卷一云:“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从这段经语更可以看出:如来出世立教的根本在于:为令众生远离诸著。“著”者,我法执著也。,n 大乘同性经卷上亦云:“一切诸法空如梦,清净非有同虚空,我及无我悉皆无,我知如化如电光。”这也说明了一切诸法本自无我的道理,既无我者,我法之执理应彻底除遣。,四句离 百非遣 妄念消 真性显,“四句离”者:远离凡夫对一切缘生事物所生的四句邪见分别。四句是:1、执一切法为实有,是为“有”句的分别;2、执一切法为空无,是为“空”句的分别;3、合执有空,是为“亦有亦空”的分别;4、执法不有不空,是为“非有非空”的分别。也有人认为:四句是“生、灭、亦生亦灭、非生非灭”,,或“常、断、亦常亦断、非常非断”。总之,凡对自性离言的诸法实相,无论起四句什么样的分别,皆是主观上依名取相的分别执著,有此执著,都与诸法的实相不相符合,理应除遣。 “百非遣”者:简言之,也就是遣除百非。“百”是数字,,“非”者不也,错误之义,遣除百种错误的见解,故名“百非遣”。具体地说,百非就是把“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句各又分为如是四句,则成十六句,此十六句是现在世用名言对一切事物的分析,此外还有过去,未来二世各用名言对一切事物以十六句来进行分析,,如是三世共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又分已起四十八句和未起四十八句,如是则成九十六句,若再加上最初根本的四句,共计则成整一百句。此一百句,学人若能尽遣,便能远离过咎,使心清净,而见实相。 “妄念消,真性显”者:“真性”即诸法的真如实性。,其实诸法的真如实性,恒恒常常安立安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清净湛寂,犹如虚空。只因众生心有妄念,遮覆真性,而不能证受,如虚空中云烟遮蔽红日一样,此时真性隐覆不显,故唯识称为“在缠真如”;反之,若妄念消除,真性彰显,唯识称为“出缠真如”。,摄大乘论卷下云:“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这就说明有妄不证真,离妄真自显。所以说:“妄念消,真性显。” 问:如何才能消除妄念? 答:简言之,了知染净平等,凡圣性空,生死涅槃亦无有二的道理,而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则能消除妄念。摄大乘论卷下云:“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因为妄念无体,烦恼性空,对一切诸法包括妄念烦恼在内亦不生丝毫执著,所谓“不断妄想不求真”。,(见证道歌果能如是修行,则妄念不断而自断,真性不求而自证,这就是真正的除妄证真之法。,释教三字经注释 唐思鹏,第三十五部分叙述古德,古之人,行履笃,言不诳,心不曲。守清素,如慧开,竭尽施,不积财。 自洁者,如道林,入深山,远女人。尊师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 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高尚者,如道恒,避荣命,入山深。,感应者,如道生,石点头,听讲经。 求通经,如灵辨,骨肉穿,妙义显。冲举者,尼净检,凌霄去,身冉冉。 神解者,李通玄,华严论,千古传。机捷者,灵照女,老庞公,徒延伫。 举十德,励初学,依此修,成正觉。,古之人 行履笃 言不诳 心不曲,保户 古代有许多人,为人忠厚,行履笃实,言不欺诳,心不谄曲。特别是学佛修行的人,他们既有广博的佛学理论知识,又有精深的实践修证功夫,常时本着上报四恩,下济诸苦,自他俱利,同得解脱的修行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认真行持,为大众作楷模。,守清素 如慧开 竭尽施 不积财,慧开法师,俗姓袁,生于宋泰始四年(468),吴郡海盐人,曾住扬州彭城寺,常以善讲佛经闻名于世。初出家时,师宣武寺宠公为师,从学成实论,颖悟非凡。建武(494498)年间,在南京师藏旻二公学习经论,大有成就。后移住彭城,讲经说法,应辩无穷。,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谢惠,请慧开法师讲经,讲毕太守厚加赠谢。晋安(今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中游一带)太守刘业,知法师清贫,即饷钱一万。法师虽数受厚赠,但自己并未留守分文,而是将所接之钱竭尽所有,,悉数或施贫穷,或造寺宇,或写经书,或建桥梁,始终保持着冰清玉洁的寒素之操。法师于梁天监六年(507)圆寂,春秋三十有九。,自洁者 如道林 入深山 远女人,道林法师,字支遁,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余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在吴地建立支山寺,旋住灵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后,至建康住东安寺近三年。他“每至讲肆,善标宗会”,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常与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论庄子逍遥游,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他对般若经颇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中晚年间,常居太白山清修,著有安般、四禅、即色、圣不辩知、游玄、逍遥游注等书。由于道林法师长期匿迹深山幽岩,路险不能攀登,终身不见女人。太和元年(366)四月,,示寂于余姚坞山,世寿五十二。据说在他临终之时,有“天乐鸣空,异香扑鼻”的祥兆,因此,很为后世佛门弟子所景仰。,尊师者 如道安 服苦役 心自甘,道安,东晋前秦时的高僧、翻译家,本姓卫,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出生在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高僧传说他十二岁出家,,名僧传抄说十八岁出家。由于道安形貌黑丑,因而不为其师所重视。数年服役耕稼,毫无怨尤。后求经,其师将万余言的佛经与他,道安便在耕稼的田间休息时认真读诵,细心体会,暮归更求他经,其师便执前经命他背诵,不差一字。后来在他二十四岁时,遇到了当时的名僧佛图澄,,并随从受业。但因道安聪敏过人,自己又倍加精进,所以在不到一二年间,便对佛教的许多经论皆有精深的见地与研究,在佛图澄门下,深堂入室独得玄旨,很为其师所赞赏。因而经常代澄讲经说法,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后离师在襄阳、长安等地宣扬佛教,,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道安的著述很多,并多次参加翻译工作。他对当时佛教作了许多贡献,主要有: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系学说,整理了新旧两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弟子中著名的有慧远、慧持等。,梁高僧传卷八评论曰:“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代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实炳盛,使夫慧日作法,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据说道安常率弟子法迈等,于弥勒像前共同立誓,愿于来世生兜率内院。,另传:道安生来左臂便有如印的一块肌肉高高隆起,故当时的人们又称他为“印手菩萨”。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世寿七十有三。,孝亲者 如道丕 为养母 自忍饥 父捐躯 为报国 丕苦求 骨跃出,后周时有道丕法师,俗姓李,陕西长安人,生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法师出生周岁时,其父因带兵出征便战死于沙场中。七岁得母许之,上保寿寺礼继能法师为师。此后随师研习经论。十九岁时,便以善讲金刚经而远近闻名。时王室大乱,长安焚毁,法师遂背其母入华山避难,,后又逢大饥荒,法师便将其母安止于岩穴中,日日逐村乞食以养母,其母问师食否?恐伤母心,答言:“已食。”其后战事稍停,其母告师曰:“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骨曝霜露,汝能收取归葬,不亦孝乎!”师遵母命即往霍邑(今山西霍县)收取父骸,到后只见白骨遍野,无从辨认。,师便建立草庵,集众白骨而竭诚祝祷曰:“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亲,我今祈求,岂无灵验。倘群骨中有转动者,即父之遗骸。”祷毕,果有枯骨从骸聚中跃出,径至丕前,摇曳良久。于是师便带着父骨归葬。二十七岁时,曜州牧娄继英招请道丕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天佑三年(906),,济阴王赐紫衣,后庄宗赐号“广智”。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后晋天福三年(938),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后周世宗时,沙汰僧尼、毁僧寺、化铜佛,蒙师之力,幸未成大难。后周显德二年(955)六月示寂,世寿六十有七。,高尚者 如道恒 避荣命 入山深,道恒法师,陕西蓝田(今西安蓝关镇)人。自幼先丧其母,后丧其父。“年九岁戏于路,隐士张忠见而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辅政之功,处道必能光显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见高僧传卷六)青少年时,曾因孝敬后母而闻名。年二十,后母又亡,随即出家,,礼鸠摩罗什为师,究习佛法,并助师译经,后便成为罗什门下最有成就的十哲之一。东晋弘始年间,后秦主姚兴,欲夺其志,以高官荣禄引诱曰:“卿等皎然之操,实在可嘉。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今敕尚书令显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师如如不动,并以书辞曰:“奉去月二十日诏,令夺恒标等法服,承命悲怀,五情失守。恒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徒废非常之业,终无殊异之功。昔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容管宁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愿鉴元元之情,垂旷通物之理也。”(见高僧传卷六)其后姚兴又令罗什、道碧二师劝谕,道恒不得已,只好逃离长安,避入深山。东晋义熙十三年(417)示寂,春秋七十二。著有释驳论、百行箴行世。,感应者 如道生 石点头 听讲经,道生法师,人称生公,东晋佛学家。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幼年从竺法汰出家,依师姓竺,人称竺道生。后闻罗什在长安译经讲学,便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在逍遥园接见了他,叫他和罗什的弟子道融论难。往复问答,所说无不中肯,关中僧众都佩服他的才学。,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等称,道生都予其列。义熙五年(409)还至建康,住青园寺(后来改名龙光)。道生从罗什游学多年,深得龙树、提婆学说的缘起无性之旨,因而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著粘滞。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诸义。出三藏记集说他“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为“珍怪之辞”。又当时凉译大本涅槃还没有传到南方,,只有六卷本的泥洹先于义熙十四年在建康译出,道生剖析佛性洞入幽微,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把他摈出僧团。道生遂入苏州的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元嘉七年(430)再入庐山,时大本涅槃传到建业,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卷五、卷七、卷九),和他先前的主张完全相合,大众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他即于庐山精舍开讲涅槃,穷理尽妙,务使听众悟悦。对曾经驱逐道生的众僧们来说影响是相当大的,个个皆生惭愧忏悔之心。,元嘉十一年(434)生公于讲法座上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九。涅槃学说从此盛行流传。 道生著述很多,著有二谛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应有缘论、佛无净土论等。特别是佛性常有论、二谛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求通经 如灵辨 骨肉穿 妙义显,灵辨法师,太原晋阳(山西省)人,生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幼年出家,参谒当时高僧灵干法师受学佛法,数年间,他博通诸经,惟有华严不能明彻,于是他载经行道,至清凉山(山西五台)求文殊菩萨开示,一路上赤着双脚,长途艰难而行,虽脚底皮破肉穿,能见其骨,,但求法解经之心,始终不改。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他在清凉山中来回寻觅文殊菩萨而不得时,忽闻空中有向他讲授华严经义的声音及传授他研学经论的方法,法师听后豁然开解,叹未曾有。时为北魏熙平元年(516)。自此之后他多次开讲华严,并又得弟子灵源之助,,于神龟三年(520)完成对华严经的疏释注解一百卷,人称华严论(今仅存第十卷)。其间,尝奉孝明帝灵太后胡氏的诏请,在宣光殿讲说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正光三年正月(522)八日,示寂于融觉寺,世寿六十四。,冲举者 尼净检 凌霄去 身冉冉,净检尼师,西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本姓仲,名令仪,少好学,通经史。早年寡居,家贫,常为贵族子女教授琴书。建兴年间(313316),初闻佛法,即生信乐,后从来华梵僧法始法师出家落发,先受十戒,并随与其他二十四位道友共建竹林寺,后又受具足戒。据说具戒之日,,有异香扑鼻,闻者欣叹。住竹林寺时,严持戒律,潜心学法,所得布施,俱济贫穷,数十年如一日。晋升平元年(357),年七十(比丘尼传说“年七十七,升平元年卒也”),一日忽闻香气,与具戒日所闻无异,并见赤气中有一天女,手捧五色鲜花,自空而下。净检法师见了,,欣然相迎,并与众话别,后随天女腾空而起,所行之路,好似霓虹直达九霄。(见佛祖统纪神尼异行卷五十三),神解者 李通玄 华严论 千古传,唐代长者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或方山长老,是华严宗师。沦州(今河北沦县东南)人,生于唐贞观九年(635)。青少年时研究易理,四十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长者于开元七年(719)春携带新译华严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日早晨只食枣十枚,柏叶饼一个,由此世称“枣柏大士”。后来他携带论稿到神福山(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由一只老虎引至山下一土龛居住,继续撰述,到了晚上,,龛中无光,长者便口吐白光代替灯烛写书,并有二位女子服侍他饮食,经过五年论著刚好写完,女子便不见了。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开元十八年(730,一说开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无疾端坐而逝,寿九十六岁。宋徽宗赐号“显教妙严长者”,李通玄除著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外,还有华严经会释论十四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等。,机捷者 灵照女 老庞公 徒延伫,唐朝时代有女子灵照,姓庞,人称庞女。祖籍衡州衡阳县(湖南省衡阳县)人,元和(806820)初年,随父庞蕴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以制竹器,维持生计。庞蕴,字道元,人称老庞公。一家四口,除庞公、庞女外,还有庞婆、庞儿。,庞公常说:“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乐头,共说无生话。”又说:“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再如庞公一家三口有一段脍炙人口的闲谈。,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庞公说:“难、难、难,十石麻油树上探。”庞女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庞公到了晚年即将入灭,在禅座上谓女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出户观后还报曰:“日已正中,但有日蚀。”老庞公下禅座到户外窥日,,灵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庞公回转见状笑曰:“吾女机捷矣。”不得已,庞公只好留办后事,延缓七日,有襄州牧于公闻此前往问疾,庞蕴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见五灯会元)庞公生前作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世。,举十德 励初学 依此修 成正觉,上面列举了古德十人,其中有比丘七人,比丘尼一人,男居士一人,女居士一人,四众俱有。在这四众中,有以法财作布施的慧开法师,有以严持净戒的道林和尚,有以勤修安忍的道安高僧,有以精勤求法的灵辩沙门,有以如如不为利禄所动的道恒大德,有以智慧超群的道生大师,,有以孝亲报恩的道丕沙门,有生死自在的净检尼师及庞女灵照,还有疏释华严的枣柏大士,这些高僧大德的人格修养、嘉言懿行,足能激励后学进修圣道。学佛者若能真正以他(她)们为榜样,归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发大愿心,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广修福慧,,根机虽有利钝,悟证亦有疾迟,然最终都能破迷开悟,超凡入圣,成就功德,而证无上正等菩提。,释教三字经注释 唐思鹏,第三十六部分余 韵 ,三字偈,随分说,如风过,万籁歇。 非有言,非无言,会此意,是真诠。,三字偈 随分说 如风过 万籁歇,安 “偈”,音译伽陀、祇夜等。两者虽均以偈颂为体裁,但又有差别。偈前无散文(长行),而直接以韵文(偈颂)而说者,称为“孤起偈”,即伽陀;偈前有散文,而尚以韵文重复其义者,称为“重颂偈”,即祇夜。“偈”又分“通偈”与“别偈”两种。不论什么体裁,凡以三十二字为一偈者,,称为“通偈”,音译“首卢迦”;若以三、四、五、六、七字为句,四句为一偈者,称为“别偈”。百论疏卷上说:“偈有两种,一种称通偈,即首卢迦,为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一种称别偈,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顺正理论卷四十四也说:“偈有二、三、四、五、六句”等。,“偈”,新译为“颂”。大唐西域记卷三云:“旧曰伽,梵文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他。伽他者,唐言颂,颂三十二言也。”而本三字经就是以三字成句,四句成偈的,属于前面所说“孤起偈”或“别偈”的范畴。本经共有183偈,732句,2196字。说此183偈者,,乃是随分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7《储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 Unit 9 Reusing things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牛津沪教版(三起)
- 蔬菜储藏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第11课 公益小导演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美术沪书画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下册-沪书画版五四学制2024
- 任务二 运用函数计算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桂科版八年级上册-桂科版
- 7.2《重力 力的示意图》(说课稿)-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2024秋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 (Grammar Focus-3c)说课稿(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2025年药物制剂专项考核试题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初中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山西临汾市洪洞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58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MySQL数据库教程》课件第一章数据库概述
- 铝单板幕墙专项方案
- (中职中专)《电控发动机维修》全套教学设计全书电子教案整本书教案合集1-22章全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课件ppt
- 电影预算表格(双语)
- 动物繁殖学复习习题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套课件
- 无轨胶轮车管理规定
- 车间卫生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