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廖廓 直截了当 恣意 曝背谈天B. 坍圮 蓊蓊郁郁 胡诌 惟妙惟肖C. 耐烦 莫名其妙 帐款 走头无路D. 甲胄 转弯末角 熨帖 专心致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廖廓”的“廖”应为“寥”,“寥廓”,空旷深远,而“廖”一般是姓。C项,“帐款”的“帐”应为“账”,“账款”指账目和现款,而“帐”指由布制成的遮拦物。“走头无路”的“头”应为“投”,“走投无路”指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D项,“转弯末角”的“末”应为“抹”,“转弯抹角”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故选B项。2.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苏艾把琼珊的想法告诉老贝尔曼,说她多么担心,唯恐那个 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 联系,真会撒手而去。老贝尔曼对这种白痴的想法大 ,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A. 微弱 虚弱 不以为意B. 微弱 虚弱 不以为然C. 虚弱 微弱 不以为然D. 虚弱 微弱 不以为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选择。“微弱”指衰弱,小而弱;“虚弱”,(身体)不结实。第一处,是形容琼珊身体的衰弱,应使用“虚弱”。第二处是形容与世界的联系,应使用“虚弱”。“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重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第三处,是说老贝尔曼不赞同琼珊这种“白痴的想法”,应使用“不以为然”。故选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 ; ,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我欲落泪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就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要分析所给的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前后的语境确定首句和尾句,一一进行排除即可。这是一段抒情性的文字,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爱,横线前面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是直陈自己对北平那说不出的爱,接着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的深沉而炽热,“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引出类比的对象,应放在首句,这就排除CD两项;是说为母亲的开心而“笑”,是说为母亲的健康而“落泪”,再从与后文的照应来看,后面说“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由此可知,前面应先说“微笑”,再说“落泪”,这就排除A项,故选B项。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B.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古代干支纪年方法,“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C. 河东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文集,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幼安。D. 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肖洛霍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D项,“肖洛霍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错误,战争与和平不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而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故选D项。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甲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乙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丙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昔者尝闻之:周人之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举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苏辙秦论)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衡量B.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毁坏C. 不爱先王之遗黎 百姓D. 秦人举累世之资 全部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惑而不从师B. 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C. 周人之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 其皆出于此乎7. 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答案】5. D 6. C 7.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8. (1)戍边的士卒大呼而起(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占;楚人放了一把火(焚烧秦的宫殿),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2)然而商朝的诸侯国还有不肯臣服的,商纣王的军队还不至于不去攻打就自行崩溃。【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秦人举累世之资”中“举”如解释为“全部”,在语法上讲不通,从“举”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应担当谓语,故应为动词,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秦人拿出世代积累的资本”,句中的“举”应解释为“拿”“拿出”。故选D项。【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惑而不从师”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却。B项,“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中“所以”,用来的的方法;“故今具道所以”中“所以”,理由,原因。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中“其”,代词;“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是语气副词,大概。故选C项。【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这段话是说“用于一朝而不加珍惜,他们的先王的恩泽全用在了夺取天下的事情上,却还想要用它来治理国家,也够糊涂了呀”,圈出句子中的代词和虚词,如“其”“先王”“泽”“天下”“国”,然后依据语气词“亦”断开一处,“竭”意思是“用尽”,指的是“泽”,“其”和“先王”都是“泽”的定语,故应在“惜”和“其”之间断开,“于”引出动词“竭”的对象,即“取天下”这件事,故应在“天下”后断开。考生按照这种方式由易到难进行断句。【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函谷举”,被动句,函谷关被攻占,“举”,动词本身含有被动,被攻占;“炬”,名词做动词,放一把火;“可怜”,古今异义,可惜;“焦土”,名词做动词,化为焦土。第二句中,“然”,然而;“犹”,还;“服”,臣服;“自解”,自行崩溃;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苏辙秦论没有参考译文。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9. “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汝”是谁?这样写有什么效果?10. 请简要赏析画线句的妙处。【答案】9. “汝”是“四面浮云”。运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密而有情致,同时也回答了首句的疑问。 10.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僧欢快的举止和情态;侧面表达词人对风吹云散、青山依旧的快慰之情。【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汝是谁?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然后回归诗歌,找到设题的句子,结合前后内容把握“汝”所指的对象,再结合具体的技巧分析效果。“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意思是“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作怪”,上句设问,下句作答,本是青山被浮云所遮盖,而此处却说是浮云把山给“推”去,且用“汝”这一第二人称代词来指代四面的浮云,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回答了第一句的问题,而且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生动地表现出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画线句的妙处”,然后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看划线句写的是谁,使用什么技巧,突出其什么特点。“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这两句是说“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很高兴地看到青山依旧在这里”,这两句是写“老僧”的表现,以“拍手”“笑”“夸”“喜”等来写出老僧刺客看到浮云散去青山仍在的喜悦欢快心情,这是使用细节描写,写的虽是老僧,其实要表达的是词人自己的心情。词人本应直接抒发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但他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驽马十驾,_。(荀子劝学)(2) 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3) 闻道有先后,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4)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杜牧阿房宫赋)(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 落木千山天远大,_。(黄庭坚登快阁)(7) 楼船夜雪瓜洲渡,_。(陆游书愤)(8) 斜阳草树,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 (1). (1)功在不舍 (2). (2)久在樊笼里 (3). (3)术业有专攻 (4).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5)卷起千堆雪 (6). (6)澄江一道月分明 (7). (7)铁马秋风大散关 (8). (8)寻常巷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樊笼”“术业”“澄”“巷陌”等。五、现代文阅读(一)(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獾 鼻【前苏联】巴乌斯托夫斯基湖边水面上黄叶漂积,一大片一大片的,多得无法垂钓。钓线落在叶子上,沉不下去。我们只好上了老朽的独木舟,划到湖中心去。那儿的睡莲已经凋谢,蔚蓝色的湖水看去像焦油一样,黑亮黑亮的。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这篝火是成天烧着的,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竟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恨恨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捅穿,说他是一派胡言。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那是一只小獾。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土豆正在煎,咝咝发响,滚油四溅。我正要大喝一声,不让獾子烫伤,然而我晚了,那獾子已纵身一跳,到了平锅跟前,把鼻子伸了进去一股毛皮烧焦的气味传了过来。獾子尖叫一声,嚎天动地逃回草丛去。它边跑边叫,声音响彻整片树林,一路上碰折好多灌木,因为又气又痛,嘴里还不时吐着唾沫。湖里和树林里一片慌乱。青蛙吓得不合时宜地叫起来,鸟儿也骚动起来,还有一条足有一普特重的狗鱼在紧靠湖岸的水里大吼一声,有如开炮。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我不相信。我坐在篝火边,似醒未醒地听着百鸟清晨的鸣声。远处白尾柔鹬一阵阵啁啾,野鸭嘎嘎呼叫,仙鹤在长满苔藓的干沼泽上长唳,鱼儿泼剌泼剌地击水,斑鸠咕咕个没完。我不想走动。孩子拉起我的一只手。他感到委屈。他要向我证实他没有撒谎。他叫我去看看獾子如何治伤。我勉强同意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只见帚石南丛之间,有一个腐朽的松树桩。树桩散发出蘑菇和碘的气味。在树桩跟前,那獾子背朝我们站着。它在树桩中心抠出个窟窿,把烫伤的鼻子埋进那儿潮湿冰凉的烂木屑中。它一动不动地站着,好让倒霉的鼻子凉快一些。另有一只更小的獾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嗤鼻作声。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阵阵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它仿佛恳求我们救它,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一年以后,我又在这个湖的岸上,遇到鼻子留伤疤的獾子。它坐在湖边,举起一只爪子,尽力想捉住振翅飞翔、发出薄铁皮一样声音的蜻蜓。我朝它挥挥手,但它气恨恨地对我嗤了一下鼻子,藏到越橘丛中去了。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它了。(有删改)12. 下列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段对“黄叶”“睡莲”等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B. 第8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环境,渲染了野兽来临前的紧张气氛。C. 第13段用比拟、比喻等手法,描写了动物群的慌乱,呼应了上文獾的嚎叫。D. 第15段铺陈描写了众多禽鸟的鸣声,展现了林间清晨美妙欢腾的自然景象。13. 作者把这只鼻子受伤的獾子多次称作“我们的獾子”,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14.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孩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2. B 13. 因獾鼻受伤感到内疚,对痛苦疗伤的獾子的怜爱,因爱莫能助感到遗憾。 14. (1)人物上,孩子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微妙景象,与大人的“不相信”“不想走动”形成对比。(2)情节上,孩子最先听到嗤鼻声,又发现獾子在治伤,从而引出了下文相应情节,如“拉起我的一只手”、“叫我去看看”等。(3)主旨上,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启发人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解析】【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渲染了野兽来临前的紧张气氛”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八段所写的景物并不能渲染“紧张”的气氛,如“清辉朗朗的月亮”“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这都是很平常的景象,与“紧张”无关。选项对景物的分析有误。故选B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把这只鼻子受伤的獾子多次称作我们的獾子,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然后要到文中圈出涉及“我们的獾子”的句子,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其中的情感。如第十七段“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第十八段“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阵阵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它仿佛恳求我们救它,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结合上文可知,獾鼻受伤与我们有关系,此处看到獾子疗伤的情形,内心因獾鼻受伤感到内疚,同时对正在痛苦疗伤的獾子充满了怜爱,而最终因不能帮助獾子而感到遗憾。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孩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然后到文中圈出写“孩子”的内容,分析“孩子”的形象特点,再从与其他形象、情节、主旨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用。如“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他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微妙景象,而对于孩子的这些“发现”,“我们”的表现是“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捅穿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我不相信我不想走动我勉强同意了”,由此可知,“孩子”的形象与“我们”这些成人形成对比;从情节上来看,是孩子最先听到獾子的嗤鼻声,也是孩子最先发现獾子在治伤,由此引出下文我们一起去看獾子疗伤等相应情节,可见“孩子”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从主旨上来看,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启发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或启发人们爱护生命,关爱生命,或启发人们要保留童心、保留纯真。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文中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赵毅衡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回答。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五十年过去,现在情况大变,连政治和经济都采用了“文化原则”,做秀成分高于伦理或道德实践。艺术更不用说了:一切都娱乐化,样样都是演出。的确,环顾四周,我们看到房子越建越美轮美奂,家里的装修越来越像宾馆,或像舞台。周围的女孩打扮都不惜工本,香水越用越高级我们看到几乎整个社会,至少已经“小康”的社会,都开始讲究“艺术化”。至于“化”了以后,是否更艺术,就见仁见智,不好说了。有不少人已经讨论过当今社会的“泛艺术化”。关键其实不在艺术,而在于娱乐。艺术现在只是娱乐工具。如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必须经过感官刺激,通过艺术化变成娱乐消费品,才能吸引大众。央视的读书时间非常接触,用了大量插科打诨来提高读书节目的娱乐性,被称为“披着书皮的娱乐节目”。当代传媒“全程娱乐”,做不到娱乐化,就失去观众点击率收视率,就是任何事业的失败。传媒在报道“严肃问题”时,也不得不“艺术化”。可以用娱乐作家海岩的话表达这个“时代精神”:用娱乐化的心情,看娱乐化的时代。当代的泛娱乐化,是全社会接受信息的方式,的确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一切非图像的艺术,渐渐图像化。例如摇滚乐走向视觉化,不得不配上烟火、舞蹈;古典音乐的坚持者,也乐于看到“表演性”的指挥;诗歌,就配上大量照片出版,变成图文集。甚至一向以摹拟现实骄傲的电影,也娱乐得走出艺术边界。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连个立得住的故事框架都不需要,变成银幕舞蹈。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的“贺岁片”,抽掉了现实,连抽换的痕迹都不留。图个吉庆,博大众一笑,感到生活乐滋滋,分享“盛世景象”,就行了。艺术的泛艺术化,是正正得负,艺术不成其为艺术。一切成为无需内容的娱乐,成为供一乐的“戏说”,不想娱乐者简直无所选择。天下究竟有没有强盗?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有删改)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化用杜甫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具文学性,也反映出作者的隐忧。B. 文章以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开篇,将“艺术娱乐化”这一抽象话题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把握。C. 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原本各自为自身立法,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D. 文章谈到艺术的娱乐化时,引用了娱乐作家海岩的话,使文章说理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16. 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17. 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答案】15. C 16. 对严肃问题只认好玩,不再思考;艺术走形,变成怪胎;遮蔽现实,仅博一笑。 17. 电影无法回答敏感而严肃的问题,因而对电影的泛娱乐化要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宽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错误,从第二段来看,“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是丹尼尔的观点,后面应是作者的分析,所以选项中“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不是丹尼尔的观点,且“全都放弃”的说法太绝对,文中只是说“现在情况大变”。故选C项。【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然后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并分点作答。文章先列举“泛娱乐化”的现象,然后第六段概括说“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接着下文指出“泛娱乐化”的恶果,如第七段“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第八段“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第九段“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然后找到划线句,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不好玩的问题”即“敏感而严肃的问题”或“现实问题”,“绝对是禁忌”是说电影无法回答这些敏感而严肃的问题,“除非腻烦”说明如果让电影来回答这些敏感而严肃问题的后果使观众失去兴趣,作者用这种方式告诉读者,对于电影的泛娱乐化要给予相应的担忧、无奈、理解、宽容。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结合全篇来理解分析。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大国工匠顾景舟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上袁村,原名景洲,后改名景舟。名号有瘦萍、武陵逸人等。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壶名手邵友兰的孙女。18岁,顾景舟跟随祖母制坯,20岁时已是壶艺高手。毕生抟壶,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1996年去世。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紫砂文化学者、书写过国壶顾景舟传的宜兴籍国家一级作家徐风对顾景舟的评价是“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石瓢是紫砂茗器中的经典款式。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曾设计了18种壶样,由当时的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出来,因为陈鸿寿字曼生,也被称作“曼生十八式”,流传百年。石瓢就是其中之一。顾景舟创作石瓢时,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改变: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体,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让壶身略饱满,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壶嘴也有变化,既像从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的圆浑。1948年夏秋之际,顾景舟精心做了几把石瓢壶,吴湖帆和江寒汀在这几把壶上画了修竹和梅花,配了诗文,命名为“风动疏竹”、“修篁翠影”、“竹影清芬”、“薰风潇竹”、“雪梅寒雀”。江寒汀曾对顾景舟说过:“你是把艺和匠打通了的人。”悲情化在鹧鸪中因为有在上海生活的经历,顾景舟“一直活得很精致,比如他一生就爱穿上海60支棉的毛衫,在婚姻上,也一直比较追求完美,导致很晚才结婚”。1964年和徐义宝成婚时,顾景舟已年近半百,徐比他小11岁。相伴近20年,徐义宝无微不至地照顾顾景舟。在徐义宝病情危重时,顾景舟内心非常凄苦。为排解烦闷,他让弟子从宜兴带来紫砂泥和工具,创作了两把“鹧鸪提梁壶”。壶底铭记中,顾景舟写道: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鹧鸪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高提梁,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鸟。而鹧鸪在历代诗人笔下,总是凝结了人生的无奈与忧伤:李白有“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辛弃疾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顾景舟把这两把壶命名为“鹧鸪”,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向传统皈依顾景舟私下曾说:“70岁前,我的壶上可以有别人的东西;70岁以后,我希望我的壶上再也不出现别人的东西了。”他是一位有严格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家里的木柜、筷子都自己打磨,抟壶时用到的工具达100多件,也都自制,他还要求弟子:“你们家里用的筷子、织毛衣的毛衣针,都要自己削制,练习做东西的手感。”他更是一位学者,“文革”期间,别人抄毛主席语录,顾景舟抄的却是紫砂典籍阳羡名陶续录。他会京剧、会英语,学过俄语,古文修养高,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随口就能大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流传下来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据徐风估计,顾景舟抟壶六十载,作品至多也不超过1000件。“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扁仿古壶。”徐风接着讲述了一件小事。1992年,日本有名的陶艺大师加藤达美来宜兴见顾景舟。加藤“周游列国”,去过50多个国家,见多识广,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很狂。别人问顾老:“加藤要来,工作室里放哪些壶比较好?”“不用,就放一把扁仿古吧。”加藤到了工作室,看到扁仿古,目光先是变得温和,然后是谦卑。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景舟做的石瓢壶得到知名艺术家吴湖帆、江寒汀的赏识,并配上诗画,侧面表现其抟壶技艺之高。B. 顾景舟追求生活精致和婚姻完美,这既与他在上海生活的经历有关,也与他的艺术追求一致。C. 顾景舟抟壶六十载,作品至多不超过1000件,这体现了他注重制壶品质,不在意速度和数量。D. 顾景舟在工作室里只放一把扁仿古,可见他的谦卑低调,这感染了加藤,使他态度大为转变。19. 顾景舟把两把“提梁壶”命名为“鹧鸪”,融入了哪些情感?20. 请根据原文,分条概括顾景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答案】18. D 19. 对坎坷命途的感喟,对相伴老妻的深情。 20. 家世渊源,推陈出新,追求精致完美,有严格工匠精神,研究紫砂典籍,文化修养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可见他的谦卑低调,这感染了加藤,使他态度大为转变”错误,上文说“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扁仿古壶”“加藤周游列国,去过50多个国家,见多识广,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很狂”,此处只放一把扁仿古表现出顾景舟的自信,而且加藤的转变是被顾景舟的技艺征服。故选D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顾景舟把两把提梁壶命名为鹧鸪,融入了哪些情感”,然后到文中找到顾景舟把两把“提梁壶”命名为“鹧鸪”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这一内容在“悲情化在鹧鸪中”这一片段中,“顾景舟把这两把壶命名为鹧鸪,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在这一片段最后,前面写到顾景舟的婚姻生活以及顾景舟创作两把“鹧鸪提梁壶”的情境“在徐义宝病情危重时,顾景舟内心非常凄苦”,顾景舟在壶底的铭记中写到“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由此可知既有对“自身”“人生的无奈与忧伤”,也有对“妻子”的“爱”、“担忧”“深情”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根据原文,分条概括顾景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然后从主观和客观角度筛选分析,主观一般指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坚持等,客观一般从家庭、社会、他人等方面分析。从客观角度来看,“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壶名手邵友兰的孙女。18岁,顾景舟跟随祖母制坯,20岁时已是壶艺高手”,顾景舟“家庭熏陶、家庭影响、长辈指导、出生于制壶世家”;从主观角度来看,“顾景舟创作石瓢时,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改变: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体,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让壶身略饱满,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壶嘴也有变化,既像从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的圆浑”,这说明顾景舟“推陈出新”“善于创新”;如“顾景舟精心做了几把石瓢壶”,这说明他“追求精致完美”;如“紫砂文化学者、书写过国壶顾景舟传的宜兴籍国家一级作家徐风对顾景舟的评价是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他更是一位学者,文革期间,顾景舟抄的却是紫砂典籍阳羡名陶续录。他会京剧、会英语,学过俄语,古文修养高,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随口就能大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流传下来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这说明他研究紫砂典籍,“文化修养高”;如“他是一位有严格工匠精神的手艺人”,这说明他有工匠精神。考生依据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八、名著阅读(6分)21.根据作品内容填空。边城中爷爷告诉翠翠,求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请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另一种是 , 。【答案】走马路,小伙子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边城中爷爷告诉翠翠,求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请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另一种是”,这是针对边城的内容设题,难度不大,然后回顾所看过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边城中爷爷告诉翠翠求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走车路,婚姻由家长作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作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歌。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即可。22.简答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该诗句关乎红楼梦的哪个著名情节?诗句传达出主人公怎样的感伤?【答案】黛玉葬花;感伤寄人篱下,感伤青春易逝。【解析】【详解】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