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及其他.ppt_第1页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及其他.ppt_第2页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及其他.ppt_第3页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及其他.ppt_第4页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及其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及其他,王宏海 三亚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柏拉图的学园,柏拉图的生平: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依据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和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弟子,爱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天性使柏拉图,受到了除苏格拉底以外的许多前辈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这些思想包括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西方学者对柏拉图的评价:柏拉图(Plato, 约前427年前347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独特的,也是至尊的。甚至公然冒犯过柏拉图的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也曾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英国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则认为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攻击虽然有悖于正统,但在他看来完全是成立的。尽管如此,罗素仍然认为柏拉图有五大贡献:1乌托邦;2理念论;3灵魂不朽论;4神创宇宙论;5理性知识论。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对人类的思维和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显然罗素对柏拉图有过誉之嫌,因为很难说柏拉图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有什么重要影响。相对而言,著名过程哲学家阿费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评价到中肯一些,他认为:“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到现在还有人说柏拉图综合处理知识的能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他的哲学成为了在西方思想史中一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Plato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knowledge was so powerful that his philosoph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trand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ieser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柏拉图哲学评价: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不仅构成了古希腊哲学鼎盛时代的雅典哲学的中坚,而且为西方的学术生活和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模式。柏拉图将同类事物的永恒本质定名为“理念”(idea),由该词派生出后世所谓的“唯心主义”(idealism),而他的亲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则沿着他的思路又提出了“质料”(materia),由该词派生出后世所谓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从此,普遍与个别、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通常所说的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军对垒,可谓是由这对师生所赐。柏拉图所始创的对话体(dialog),将深刻的哲理通过幽默机智的对话展现出来,不仅妙趣横生、令人陶醉,而且有问有答、层层推进、条理分明,由这种对话衍生出后世所谓的“辩证法”(dialectics),在中世纪曾是“逻辑思维”的同义词,成为欧洲哲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今日许多哲学家热衷于纸上谈兵不同,柏拉图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时刻关心政治实践的思想家。出自理性的思考和对希腊各城邦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柏拉图形成了一套根据理性治理城邦的政治体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曾像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周游列国那样三次远赴西西里,希望能够说服那里的叙拉古城邦执政者接受他的理念,但和孔子一样均以失败告终。失望之余,柏拉图只好发愤著书,在国家篇中完整地论述了他理想的政治制度,因此这部书旧译为理想国。这是一个由智慧的“哲学王”按照理性进行统治的国家。柏拉图清楚地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国家”。但他强调:“也许在天上有这样一个国家的模型,愿意的人可以对它进行沉思,并看着它思考自己如何能够成为这个理想城邦的公民。至于它现在是否存在,或是将来会不会出现,这没有什么关系”。柏拉图由此开启了西方历史乌托邦思想的传统。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的四种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也成为欧洲社会长期的主要道德标准。,洞穴寓言: 洞穴寓言是柏拉图知识论一个重要的隐喻。他确信人类的理智(human reason)有能力把握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他在理想国里,阐释了洞穴隐喻。 他设喻说:有一些人生而不自由,他们从小就被铁链锁着生活在一个很大的洞穴底部,只能看着前面的洞壁,既不能转身,也不能左右观望。在他们(这些囚徒)的身后是陡然升高的矮墙,在爱墙后面有一些人扛着一些木头、石材或其他材料手工道具,如人和动物形象,来回走动,在这些摆弄道具的人后面是一堆燃烧的火,在更远处才是这个洞穴的出口,整个洞穴由里到外是个仰角。这些囚徒仅能看到前面的洞壁上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对这些囚徒可能的生存状态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如果这些囚徒无法得到解放,永远这样生存下去,那么,他们就会适应这种状态,且认为他们看到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听到的声音也是影子发出的,且无须怀疑,而如果哪位囚徒看得更清楚些,听得更明白些,还会得到同处一穴的其他囚徒的赞赏,因此获得荣誉。这是一种情况。 其次,还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其中一个囚徒得到释放,他转过身来抬眼看光源的地方,这个囚徒会有什么表现呢?他会觉得火光很刺眼,使他很不舒服。他会发现这些真实的物体比那些影子倒更令人不舒服,更没有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他会义无反顾地逃避这种解放,他更愿意回到他“所谓的能看清楚”的那种状态,也愿意说服自己,认为影子比他后来看到的客观实在更清楚。,再次,假设这位囚徒不允许返回原地,而是要求他走出洞穴,真正得到阳光的照射。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的光辉使他的眼睛一时难以适应外面的环境,他的眼睛被刺得非常痛苦,即使告诉他外面的真实世界,他也看不见这种实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他的眼睛就会慢慢适应外面的环境,他将首先认识到什么是影子,且看见这些影子也很熟悉。如果这个影子是人的影子,他就会看到像以前在洞壁看到一样的人影。而当他看到水里的人影和物影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些影子并不是实在的人和物。这样他会想亲眼见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他的认识就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 进一步想,他曾经看到的影子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黑影,而这个事物如果是一束鲜花,那这束鲜花在洞壁上就可能显示出一个模糊不清的黑斑。假如把这束花的影子是通过水面反映出来的,他可以较清楚地看到水中的花瓣儿和颜色。慢慢地他不再专注于事物影子,而是转向了事物本身。他就看到了真实的花,真实的人等等。由此,再进一步他会发现他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就在于有一个能够映照事物的光源。在夜间,他可以适应地看见月亮和星星,因为它们发射的光要弱一些。再后来,他会看到照射出事物本来面目的太阳,他经历了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他从惧怕光,到适应光,再到直视太阳。这个解放了的囚徒最后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阳光才是事物可见的根据。因为有了太阳才会有四季轮回,因为有阳光才会有生命的勃动,才会生机盎然。,那么,这时候,这个解放了的囚徒会想什么呢?他会想到他以前和其他囚徒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并非可见世界的实在。他会为自己的故友同伴感到遗憾,他需要唤起他们的智慧。 还有,如果这个人再次返回洞穴原来的位置,进入失去自由的状态,他会有什么感受呢?他会发现他很难适应原来的生活,他眼睛的视力极度下降,很难适应环境,且也无法看清洞壁上的影子了。请问,他会为他曾经在洞中比别的囚徒更能看清楚影子而获得的荣耀的失去而沮丧吗?他会嫉妒其他囚徒因竞争而获得的荣誉吗?他不会的。因为那些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失去了对主体的依赖,而变得一分不值。他不再以洞穴中囚徒们的公共价值为价值了。那么,其他的囚徒对他会有什么评价呢?他们就会认为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甚至还会调侃他、嘲笑他,认为外面的世界毁坏了他的眼睛,外面的世界不值得去。,最后,如果这个解放了的囚徒,已经习惯了外面的光明,他为曾经的同伴而感到难过和痛苦,他也已经丧失了在洞穴中曾有的荣耀,他的视力也明显下降,大不如以前。而他试图去解放他的同伴。他会得到什么样结果呢?柏拉图说:“If they could lay hands on the person who was trying to set them free and lead them up, they would kill him.”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这些囚徒能够动手的话,他们会把试图解救他们的那个人杀死的。这是一个虚拟语气的句子。看来柏拉图是不会像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面对错误的判决临危不惧,英勇赴死的。不过柏拉图的知识论体系中最终获得最高知识的人应该且有义务去启蒙没有觉悟的后者,这是柏拉图的先觉觉后觉吧。 以上就是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假设,或者洞穴喻。,当代美国学者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1918-1998)和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在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的哲学史一书中对“洞穴”做了解释,他们说这则寓言表明大多数人都处在的洞穴的黑暗中,且已经适应了被遮蔽了的影子世界的看法,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走出洞穴进入光明世界。教育不单单是灌输知识,还在于使人的眼睛恢复视力,这种视力也就是接受知识的器官。囚徒必须转身才能看见光明避免黑暗。同样,我们也有必要彻底转身,脱离那个陷入造成智障的充满变化和欲望的假象世界。而教育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工具可以使人从现象世界转向实在世界。这种转向就是柏拉图说的“灵魂的转向”,“这种转向不是给心灵的眼睛按上已经拥有的视力而是确保其转向应该转向的方向,不是看错方向。”然而,看对方向并不容易,甚至有最高贵品质的人也不能总是看对方向,因此,柏拉图说统治者必须心怀使命从黑暗向光明提升。同样,当那些从洞穴中解放了的人取得了最高的知识就不准他们在较高的世界沉思。相反,他们必须下到洞穴中去从事解放那些囚徒的事业。,柏拉图通过洞穴黑暗世界和光明世界这俩个世界的理论拒斥了智者学派的怀疑论。对于柏拉图来说,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实际上还是绝对可靠的。之所以知识是绝对可靠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在世界的基础上的。影子、反射光以及真实的物体之间的两两对比形成了人类受到不同层次的启蒙程度。智者学派之所以怀疑知识的可能性,是因为受到我们经验到不同变化的世界的影响,而且这种经验也和每一个个体有关。柏拉图认识到如果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影子,那么我们确实从来也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影子的大小、形状的变化取决于未知的真实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尽管如此,柏拉图还是认为当我们发现了众多的影子之后的真实物体,我们就能够获得真知识(true knowledge)。 显然斯通普夫和菲泽这二位西方学者从知识论和教育论的角度,解释了柏拉图的洞穴假说。这种解释也是西方最为传统的解释模式。洞穴假说作为西方哲学的元点,如果顺着西方哲学发展史的思路,我们进一步对反思的话,就会发现更加丰富的内容。而这种解释也同样地对启发我们的思考是有价值的。,王宏海的分析:首先,我们找一下洞穴假说的几个关键喻词:第一个喻词是洞穴;第二个喻词是囚徒;第三个喻词眼睛;第四个喻词影子;第五个喻词火;第六个喻词锁链;第七个喻词人造道具就叫做物体吧;第八个喻词太阳。第九个非指代喻词解放者;第十个喻词洞穴外面的世界。 有这些喻词加上构成了柏拉图的哲学知识论,辩证法的认识论。从层次上划分:囚徒和解放者构成了相关交叉的主体存在;洞穴与洞穴外面的世界构成了主体可确定的存在空间;眼睛、锁链是主体的内外工具性存在;火、太阳是精神性的存在;影子与道具构成认识的对象。,洞穴喻的主体是囚徒和解放者,囚徒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大多数,一为个别。个别的那个囚徒是被解放的那位;大多数囚徒是没有获得解放的人。解放者是具有超级控制能力的人或神,或许是柏拉图。一切都是在操控中,解说被解放的囚徒的心路历程以及大多数囚徒面对变化而无能为力的反应导致的习惯成见。一个被解放了的囚徒由惧怕,到接受,再到震惊的戏剧开始再到悲剧的结束的故事反映出了人生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也反映了知识对人的操纵。也反映了柏拉图思想中理性与信仰的困境。解放者是绝对的神或操纵者,他就能控制囚徒,囚徒在操纵者的安排下实现着操纵的程序,也与操纵者得以沟通。为什么这样说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构建了有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组成的城邦。如果我们把洞穴假说放在理想国的文本中解读,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发现更多的价值。那个被解放的囚徒在未被解放之前和其他的囚徒没有什么不同,他处于稳定公民社会,习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也有获得知识带来的幸福与荣誉和自豪。,显然,充满好奇心而且有理性的、悠闲的希腊人柏拉图并不满足于现实的稳定或死气成成当下,他要谋求的是一种变化或者一种解放,而这个解放了的囚徒就是他本人或者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而解放者就很可能是那个绝对的神或者上帝或者哲学王。由此也可以推断能解放人或者创造人的上帝。这是洞穴喻的一种可能。这个被解放的囚徒由被迫到主动适应环境,通过不断地摸索获得知识就是灵魂的转向,当这个转向的完成的同时,在这个被解放的囚徒身上就出现了群己的分化,这个囚徒不再和其他的囚徒有共同的知识和价值选择,而这里柏拉图赋予了这个囚徒知识信念,使其认为知识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和自由,通过知识使人类能够获得真理。同时,当这个解放了的囚徒回到他曾经待过的洞穴,他心底升起的一种怜悯心,一种责任心,这种由追求知识而获得真理的大义,使他不畏惧环境的恶劣和可能遭到的不测,而义无反顾地区解放其他囚徒,现在看来似乎有用一种理性的知识去绑架一种感性的生活。如果说柏拉图高扬理性的旗帜,到后来的“知识就是力量”再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似乎在同一时代,在东方中华大地的鲁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可以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帝王师,都试图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世界,孟子要“达则兼济天下”,要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而柏拉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三下西西里岛,企图教育教育独裁者,建立新政体。在公元前388年为了在西西里实现自己的目的,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差一点被卖为奴隶,幸亏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的搭救,才幸免为奴。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二世即位,他再次应邀去教育国王二世。因与其感情笃厚的狄奥尼索斯二世的舅舅狄翁与狄奥尼索斯二世发生内讧,柏拉图被迫离开西西里,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一次应国王的邀请去西西里传授他的哲学,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前360年回到雅典。,事实上,当理性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把它交给信仰好些。 洞穴内部的世界与洞穴外部的世界构成了主体存在的空间,而连接这两个空间是隧道空间。洞穴内外及通道的隐喻直至人这一主体生存的场域,往往人们的思维习惯是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决定的,环境不改变,改变人是很困难的,这种困难就像从洞穴底部,上升到另一个世界一样的艰难。如果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思想,就应该促使他们内在地适应环境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是可以通过教育的辅助作用得以实现的。洞穴世界象征主体人习惯于局限自己感知的那个狭小的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象征了被人不断发现和认知的新的世界。从洞穴世界到外面世界的过程象征着人们不断认识的实在世界,而在柏拉图看来变动不居的世界是虚幻的世界,人们必须从狭小的黑暗的虚幻的世界进入实在的世界,而进入这个世界就需要教育和真知识。后来当人们一再追问是人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人的时候,是否我们还能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假说进行反思呢?,这里我们再拿庄子“井底之蛙”喻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做个比较,我们可能更能够看清中西文化的走向及思维路径。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思维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二者可能碰到的是相关的问题或者相同的问题。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也有说是亳州)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秋水篇中讲了这样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后来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1)。于是逡巡而却(12),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13),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14)。禹之时,十年九潦(15),而水弗为加益(16);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17)。夫不为顷久推移(18),不以多少进退者(19),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20),规规然自失也(21)。庄子,蹶踩 埳(kn)井坍塌破废的浅井。埳,同“坎”,坑穴。 与(y)表示感叹的句末语气词。 跳梁同“跳踉(lin)”,腾跃。井干(hn)井上的木栏。 缺甃(zhu)残缺的井壁。崖边。 接腋(y)持颐(y)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颐,面领。 蹶(ju)跳。没足灭跗(f指泥的深度可以埋没双脚。跗,脚背。 虷(hn)孑孓(jiju),蚊子的幼虫。莫吾能若没有能够比得上我(的)。 且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再说”。擅(shn)专有,独自据有。壑(h)水坑。 跨跱(zh)蹦跳停立的动作。 夫子敬称。奚(x)为什么。 (11)絷(zh)卡住,拘住。 (12)逡(qn)巡从容退却的样子。却后退。 (13)举全,说全。 (14)仞(rn)古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5)潦(lo)同“涝”。 (16)弗(f)不。益增多。 (17)崖岸边。损减少。 (18)夫(f)句首语气词。顷久时间长短。顷,顷刻。推移(海水容量)变化。 (19)进退(海水)增减。 (20)适适然吃惊呆看的样子。 (21)规规然渺小的样子。自失意识到自己不行而若有所失的神态。,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的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比柏拉图、孟子岁数还小。庄子是道家,他的著作庄子被后世的道教奉为南华真经。在庄子井底之蛙这个寓言里,庄子列出了海鳖、青蛙俩个主角儿,还有小虫、螃蟹和蝌蚪三个配角儿。他们生存的空间是大海和废井。这里庄子并没有否定废井,更没有认为青蛙在废井的生活是虚幻的,而是认为大海和废井对于不同的对象都是适宜的。问题是当进行话语交流时,语词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反映的意义不是等值的。言语的错位就会导致生活的错乱。那么,在庄子看来,知识是个体性的,而每个是不同的,所以知识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如果非要从普遍性上找到知识的标准,那么,只能说齐彼此、齐物我、齐生死了。用逻辑的,主客二分的方法对待关系的世界是有缺陷的,而这种追求知识的方法往往也是徒劳的。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吧,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状态,也可以说中国哲学注重善大于注重真。生活在当下,而非在太阳那里。,王宏海的总结:相对来说,柏拉图对现存世界的不满在于认为现实世界的变动不居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利用自己的资质是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的,而这种绝对的知识就是真理,人们是可以通过逻辑、数学这样的工具认识他者的,这种方法就是主客二分认识论。因此,柏拉图的哲学在此还是属于自然哲学的。而庄子却认为世界虽然是真实的,却不圆满。由不圆满去寻找圆满是不可能的。因此,庄子的哲学是个体的生命哲学。,在柏拉图的洞穴喻中还有眼睛,锁链,那么他们又象征什么呢? 眼睛象征人洞察世界的器官,就像宋儒说的人人有一个虚灵不昧的心一样,这是认识世界的资质。锁链呢?锁链是人们自以为是的知识的束缚。人们习惯于已有的生活,已有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的兴趣取向。在柏拉图看来,这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由此,要得到真知识就需要进行“灵魂转向”,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转向就需要学习数学(算术和几何)、天文学和音乐。除此之外,还需要懂得辩证法,心地善良和正直有担当意识,由真到善,如果真正的认识了善本身就可以治理国家,成为哲学王。 在他的洞穴喻里还有影子、偶像、火和太阳。在柏拉图看来认识是一个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假到真,到善的发展过程。影子是最初认识的现象,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偶像就是影子的原型,偶像是真实,真实是需要善来照亮的,没有善的真就可能是盲目的,火分有了太阳,因而火就太阳最高的善的表现。 柏拉图通过洞穴假说把他的理念论、知识论进行了说明,说明现实具体世界的具体物只不过是理念世界或者说实在世界的表象,而具体理型(idea或form)才是存在的本质,由此也就有理念先于现象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在柏拉图去死后的1900年之后,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这位哲学家提出了“四假象说”,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 他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有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然而,通过逻辑而被固定下来的种种错误观念,却阻碍着通向真理的道路。“现在占据着人的理智并且在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各种假象和错误观念,不仅是非常扰乱人心,使真理很难以进来,而且即使进来以后,如果人们事前不提防这种危险,使自己尽量巩固起来抵御它们的进攻,它们就会在科学开始复兴的时候,又找上我们和扰乱我们。,所谓“种族假象”,它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存在于人类的种族之中。显然,培根所说的“种族”只具有比喻的意义。但是,事实上,个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原始的、种族的因素倒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心理建构、认知建构的基础,乃是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来源于集体表象。如果我们把由于种族原因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作为培根所说的“人的精神的实体气质相同”、“成见”、“狭隘性”等等性质的根源,那倒的确揭示了“种族假象”的本质,并从而使培根的比喻获得了科学的内涵。 如果说“种族假象”是一种集体假象,那么,“洞穴假象”则是一种个人假象。培根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正是由于这种洞穴的作用和影响,“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 他说:“洞穴假象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特殊结构;也是由于教育、习惯和偶然的原因。这种假象是很多的,而且各式各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