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版权的实现.docx_第1页
论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版权的实现.docx_第2页
论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版权的实现.docx_第3页
论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版权的实现.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版权的实现 摘 要 数字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趋势,而由数字技术带来的版权扩张却使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版权之间的冲突加剧。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版权的冲突本质上是公益与私权的冲突,但“限制私权、维护公益”的惯常做法并不能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根据权利限制的基本原理,公共文化服务所要实现的“公益”必须建立在版权这一“私权”得到充分实现的基础之上。相对于合理使用和版权补偿金,法定许可更符合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中“私权”与“公益”的要求,有必要在版权法框架内对公共文化服务法定许可使用制度进行完善。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版权 权利限制 法定许可 中图分类号 G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5-0015-04 On the Realization of Digital Copyright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Qi Chongwen (Institute of Scienc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Digi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ut the copyright expansion caus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has intensified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digital copyrial copyrigh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ivate right and public interd maintaining public interest can not reliev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rights, the“public interest”to be realized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must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copyrin, statutory licens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quirement of balancing“private right”and“public interest”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tatutory licens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pyright ight restriction of rights Statutory license 2009年肇?c市图书馆因提供影片链接被起诉,2014年南宁市一城区图书馆因上传三部小说供用户下载涉嫌侵权,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已被推至版权问题的风口浪尖。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公众“均等”“便利”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但由数字技术带来的版权扩张却加剧了数字版权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私权”与“公益”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版权的实现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字版权 1.1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向公民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具体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博物馆服务、文化馆服务、社区文化服务、各类公共文化信息平台建设等。由于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服务差距,因此,数字化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从数字图书馆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再到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数字化;三是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1.2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字版权之困 数字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趋势,数字化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不可避免地要与数字版权相接触。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字化服务环境建设、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等都会涉及数字版权,由于数字技术对版权制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我国现行版权法又尚未对临时复制、复制权与发行权高度重合、技术保护措施的适用范围等问题作出明确回应,这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也与数字版权产生了矛盾。 首先,数字作品权属不清易引发公共文化机构版权危机。数字技术改变了作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使版权由作者专享的权利转变为由作者、传播者、销售者共享的权利,但也使版权出现“权属不清”问题。公共文化机构在购买数据库等内容资源时,有时会因内容资源供应商未处理好授权问题而陷入版权纠纷,这种情况可能会因数字版权本身就存在的权属不清问题而加剧。 其次,公共文化机构复制、演绎数字作品的权利范围不清晰。提供网页浏览或链接、开发数字产品是常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途径,但网页浏览会产生临时复制,链接不当会侵犯版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自建数据库、开发或演绎数字产品也会触及作者的版权或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公共文化机构复制、演绎数字作品的权利范围,所以公共文化机构在提供相关服务时常常会卷入版权纠纷,而这些纠纷在复制权、发行权等数字版权权利内容急速扩张和融合的趋势之下会变得更加复杂。 最后,公共文化机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数字作品的情形少、限制严。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虽然规定了公共文化机构对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情形,但相关条款对使用地点、使用目的和可使用的作品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相较于合理使用,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公共文化机构使用、复制或演绎数字作品的法定许可的规定更少,几近于空白。网络让作品变得触手可及,为防止侵权,版权人常常会采取技术保护措施来控制用户的接触和使用,技术保护措施保护了版权但却压缩了合理使用的范围,而我国版?喾膊锤秤韫?共文化机构免受技术保护措施限制的权利。 2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私权”与“公益”:基于权利限制理论的反思 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版权的冲突涉及公益与私权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私权往往为了保全公益而成为被限制的对象。目前,版权的限制制度(主要为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存在一些不足,要想通过版权限制来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私权与公益,必须回到版权及权利限制理论自身。 2.1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版权与公共利益 “私权应让位于公益”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认知,这种看法不仅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广泛存在,在版权领域也十分常见。此种“公益优位于私权”的观点显然以功利主义理论为支撑,但功利主义自身却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 按照功利主义的要求,个体只有在遵循“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原则去行为时,他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这一要求建立在以下推理的基础上:一个人牺牲自己的部分幸福以实现更大更长久的幸福是合理的,那么一个社会牺牲自己的部分幸福来实现更大更长久的幸福也是合理的。但这样的类比是错误的,因为个体的牺牲和受益都指向一个对象、即个体自身,而社会的牺牲和受益却并不是指向同一个对象、即受损者与受益者并非是同一人。功利主义将社会看作是若干个体的聚集,是一个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实体,但事实上这个实体是不存在的,建立在此种推论基础之上的功利主义必然会忽视或否定个体权利或利益。并且,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是否相同,“幸福”是否包含道德或感情因素,是否仅是物质利益等也无法确定。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所代表的当然是公共利益。如果按照“公益优先于私权”的功利主义原则处理版权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是版权处处受限。版权虽然在性质上属于私权,但却不同于一般的私权,因为版权是能够激发文化生产者的创造积极性、促进文化繁荣的制度设计,能够让公众广泛受益。版权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公共文化服务所要实现的“公益”必须建立在版权这一“私权”得到充分实现的基础之上。 公共文化服务既要限制版权,又要保护和实现版权,功利主义理论已无法再为其提供理论支撑。由于私权与公益的冲突本质上是权利与权利的冲突,需要借助权利限制来解决,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中私权与公益的调和应以理解和把握权利限制理论为开端。 2.2 “公共利益”再定义:基于权利限制理论的反思 从现代法理学理论来看,权利有法律权利和法律外权利之分(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将权利等同为法律权利),法律外权利包括道德权利、习惯权利等,它意指“正当性”,就是被社会成员们根据无害性标准而普遍确认的、主体对某种行为的作与不作的正当性(他人的不可阻碍性、不可侵犯性、不可拒绝性);而法律权利则指法律承认的主体行为的正当性,它包含着国家的意志和作用。根据权利的基本意涵,权利本身就代表着正当性,而对权利的限制显然不能从权利自身的性质来导出,只能借助权利的对应概念义务来进行阐释。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表象上看,权利和义务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二者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因为义务的本意是“主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应当性”,它与权利所指称的“正当”(或正当性)在否定的意义上含义相同,即“不应当”和“不正当”的两者可以混用,所以,对权利进行一定程度上否定的权利限制的含义便是“不正当”,与义务(“应当不”或“不应当”作某行为)的含义相同,换句话说,义务本身就意味着权利的限制。由于在权利、义务的产生关系上存在着“义务先定、权利后生”关系,即只有在确定“不应当”或“应当不”做什么之后才能够确定“可以做什么”或“做什么是正当的”,因此,只有在确定权利的限制、也就是义务之后,权利才能得以确定。根据上述论证,权利自始就存在固定的界限义务,权利限制应以以义务为逻辑起点的“内在限制”理论为依据,限制版权也应以此为理论前提。 权利意为“正当性”,法律权利意为“被法律承认的主体行为的正当性”;义务意为“应当性”,法律义务意为“被法律承认的主体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