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W16102600660000 姓名:00000 层次:专升本 类别: 网教 专业:公共课 2016年05月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 A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一、单项选择题1. C 2.D 3.B 4.B 5.A 6.D 7.C 8.C 9.A 10.B 11.A 12.D 13.D 14.C 15.C 16.C 17.C 18.B 19.B 20.B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美学上“崇高”的内涵?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崇高”这个概念早在古罗马时就出现了,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应推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他把“崇高”作为与美对立的审美范畴,从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情绪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崇高特点。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惧的东西,如晦暗与朦胧,空虚与孤独,黑河与沉寂等,都是构成崇高的因素。崇高的对象往往是无法驾驭的力量,具有庞大的体积,粗犷的形式,强硬的直线,坚实笨重的形式特征。这些对象使主题感到痛苦、危险与恐惧,对主体的生命造成威胁,引起人的“自我保全”的本能反应,当人从心里发出这危险与痛苦不能加害自己时,就是崇高感。康德在其判断力的批判中专章分析崇高,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这些丢人有巨大威胁的对象是人难以抗拒的。人的感官与想象都不能把这样的对象作为整体来把握,因此是对象否定主体。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也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高有不同的体现。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人在自然中体验到的崇高,是那些体积大,力度强的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审美属性。它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并因为人的超越之感而获得审美意义,从而对人类有一种激励性和鼓舞性。如高山大川、海洋广漠、雄风惊雷、暴风骤雨等,还有像动物中的雄狮、猛虎、海燕、雄鹰等,它们都因为人们传送它们上面感悟到力量,从而认同了自身的超越而获得美感。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两个方面。在人的社会创造中,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的精神品格中,人因为战胜社会,自我的有限性,从而获得精神的解放,也就体验到一种崇高感。第三,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崇高艺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自然和社会中雄伟壮阔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镜”,“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这里他从外在形式分析了崇高的内涵。也就是表现为语言的奔放、色彩的强烈、画面的雄阔、线条的粗犷等特点。 因此,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和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崇高的价值载体首先是体现这种冲突与抗争过程的艺术作品。但崇高不仅仅限于艺术作品中,人的现实的活动过程就常常显示出崇高。崇高与壮美有联系,因为壮美的对象占有大的空间,具有疾速的时间,力量强大,性质刚硬,往往引起人先惊后喜的审美感受。崇高主体面对的对象同样是强大的、有力的,正是这样,才造成了环境的艰苦、冲突的激烈,人的审美愉快也要由痛感转化而来。因此,历史上许多美学家把崇高与壮美相提并论。但是,崇高与壮美是有区别的。壮美是显示人类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示。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对象则是与人的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界的事物也能引起人的崇高感,那是因为人把自然事物拟人化了,使它具有一种象征性。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体现的是人生存在实践的另一种样态。首先崇高作为人生审美实践的体验,它使我们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基于实践的人的存在,是一种伟大的、高尚的、严肃的、豪迈的、振奋的状态。在崇高的审美境界中,人们所体验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对立与超越后的力量感和实现感,人对生活、人生境界赋予了伟大的意义,充满了向往和激情。其次,崇高是生存的深层意义,是理性的人,在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后,对无限性的追索和超越。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三、小作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答:美,即是漂亮。当我们看到美、听到美这个字眼时,在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就会出现我们理解中的美。如一副美景图,一个身姿曼妙的女子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美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什么才是美呢?我想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在我学习美学这门课程之前,对于美的理解就是一切在我看来能够让我感到舒适、快乐、惊奇的事物都是美的。现在我们开设了美学课,对美的理解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海格德尔则说:“美存在,但不可言说。”我认为美的本质是无法定义的,就像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那样,美的本质不能够简单的定义,它可能随时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在生活中谈论关于美的话题,也只是美的本质的一种形态而已。 美的本质无法断定,那么,美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法国启蒙运动创始人伏尔泰曾提出一些关于美的重要见解,他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不稳定的,相对的。他说:“美往往是非常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在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另一种则是普遍的,不变的。他说有些行为是全世界都觉得美。又如他认为审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别其好坏的标准,又有特殊性,没有绝对的规格。在一般性的协调一致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个国家造成了一种审美趣味。总而言之,“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变的;既是稳定的,又是流动的,两者是对立的统一”。 我觉得从历史发展来说,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这种文化共识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对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对某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普遍看法;这种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对美的认识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形成的文化共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古希腊以身体的强悍、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为美;缅甸姑娘则以长颈,带铜圈为美,这二者在人体上的审美标准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但都是人们对美的理解。美带有很深的时代痕迹,从古代到现代,美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和见证,并不断地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展现着时代的特点。中国唐朝时期以丰满圆润为美,而现代却以高挑瘦削为美。不同的时代美也不同。有些美是普遍的,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会觉得是美。具有普遍性的美,一般就具有稳定性,但美的稳定性是有条件限制的,美在缓慢的演变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形成的美的文化共识不可能一夜之间全改变。一些美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流行不长久;而有些美,却永远地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头脑中,无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被认为是美。比如内心的善良、正义、勇敢则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最美的。 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比如在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和恶毒的皇后在外表看来都很美,但是人们却更喜欢心地善良的白雪公主,而厌恶内心充满嫉妒与怨恨的皇后。所以外表美不是评判美的最终标准。如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可以算是纯粹的心灵美。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只是外表,在他的内心却是是美丽的、可爱的,充满了温暖与爱。虽然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也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心灵美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美。动物没有美的体验,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人类出现之前,没有美。有人可能会高呼:错!山不美吗?水不美吗?月亮不美吗?你有没有听过山青水秀这个词啊?其实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太阳月亮等都只是美存在的基础,用黑格尔哲学术语来说,就是自在的美,是潜在的,它具有成为美的特质,但还未成长为自为的美,还未展现自身为现实。山之所以为青,水之所以为秀,那是因为人在欣赏这些景物的时候,是在欣赏它的形式、线条、节奏和和谐等等,这些美的价值是人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美不能是肤浅的,眼睛看到的美要经过我们内心的沉淀才更能显现出美的价值。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画家在比试谁的画技高,甲画了一幅山水画,引得鸟儿都飞到画上,逼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乙呢?人们只看到面前是一块黑幕遮住的画,于是人们想:乙画家的画一定是在那块黑幕后面吧?人们就去揭幕。啊!怎么揭不动啊?原来乙画家画的根本就是一块黑幕啊!所以说美的产生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我们并不能浅显的理解黑幕比山水好看。山水画骗过了鸟儿,但黑幕画却骗过了人的眼睛啊!为什么我们觉得一篇文章很美?那个宋体字很美吗?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