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岳阳楼记也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醉翁亭记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将散文译成现代汉语。3、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4、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2、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多读文言诗文,开阔视野,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加深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诵读古诗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教学设想文言诗文的教学,须先疏通文字,再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或侧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或侧重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以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诗文的目的。课时安排小石潭记2 课时,岳阳楼记2 课时,醉翁亭记2 课时,满井游记2 课时,诗五首3课时,综合性学习活动2课时,检测及讲评3课时,合计:17课时 26小石潭记 导学案 柳宗元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2.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的方法。3.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导入了解作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自主学习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参差(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 初步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小石潭记选自 一书,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与 合称为唐宋八大家。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4).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1、一词多义(1) 环 :如鸣佩环 (2)清: 水尤清冽 四面竹树环合 其境过清 (3)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 不可久居(4)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5)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吴武陵2、 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 第2-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_、_和潭中气氛。精讲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课后延伸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苦悲凉的心情。2. 学会欣赏山水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3.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导入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根据课文填空1、小石潭的全貌: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6、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7、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 . 8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合作探究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2、.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文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总结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我的收获:27岳阳楼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致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学习重点: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达到自己能独立翻译全文。学法指导:听老师范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注意划分句子的节奏.知识链接 一、岳阳楼介绍: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走进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画上符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学的疑点。(扫清障碍,小组内一对一检查)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晖( ) 涯( ) 楫( ) 薄暮冥冥( ) 旷( ) 嗟( ) 樯( ) 谪守( ) 属予作文( ) 浩浩汤汤( ) ( )若夫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 郁郁青青( ) 潇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点的词。(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越明年 (6)、薄暮冥冥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 吾谁与归 (9)、静影沉璧 (10)、予观夫巴陵胜状 (11)、增其旧制 (12)、登斯楼也 (13)、前人之述备矣 (14)、浊浪排空 (15)、薄暮冥冥 、 (16)、春和景明 (17)、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是进亦忧,退亦忧 (20)、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合作探究 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论)1、通假字:百废具兴: 通 ,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解释: 2、一词多义: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 或: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居:居庙堂之高( )面山而居( )居十日( ) 通:才通人( )政通人和( )不能通其意(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 )3、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 今义: 微斯人: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当堂训练:(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课后作业1、疏通文意,把全文翻译在作业本上。2、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以致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章的特色。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一、复习巩固(你已经背诵课文了吗?,看谁最棒,按要求填空)予观夫(f)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气象万千。 若夫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感极而悲者矣。至若_,_,_,_;_,_;_,_。_ 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其喜洋洋者矣。二、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三、拓展延伸阅读杜甫的诗登岳阳楼,比较这首诗与岳阳楼记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戎马句: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_ 四、当堂训练1按要求默写诗句。(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 _ , 的旷达胸襟。(4)前天,王某在人民公园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禁想起范仲淹的:“_,_。”2说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1)而或长烟一空 古义:_ _;今义:_ _(2)连月不开 古义:_ _;今义:_ _3从第1题默写的名句中任选一句,列举一个事例加以具体阐述。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1)连月不开( ) (2)薄暮冥冥( )(3)长烟一空 ( ) (4) 把酒临风(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 欧阳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2、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4、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一、朗读指导:(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示例:1环滁皆山也我找到的句子有:2)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 示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我找到的句子有: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示例8在乎山水之间也(2)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二、理解文意:1、重点词义解释:2、归纳总结:古今异义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 今义: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 今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一词多义: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 ,(第二个乐)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云归而岩穴暝: 谓: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也:环滁皆山也: 山之僧智仙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秀: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而:而年又最高: 日出而林霏开: 朝而往: 溪深而鱼肥: 而不知人之乐: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自号曰醉翁也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 。后乐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判断句 “者也”: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者”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者”也可省略不用;“也”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研读课文一段。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4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研读课文二段。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2、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3、再读课文体会描写景色之语言美。研读课文三段。1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提示:文段描绘了滁人、宾客和太守游琅琊的四幅图景,分别是 、 、 、 。)2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研读课文四段: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1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哪些“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之美。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六、延伸拓展:人生价值观探讨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下所乐。讨论: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七、课后总结:(学习本文我的收获有)八醉翁亭记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蔚然 阴翳 伛偻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鸣声上下 2、翻译句子 (1)翼然临于泉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填空。(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_,_。(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 _,_ _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_ _,_ _。(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_,_,_,_,_。(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6)全文的主旨句是_ _。(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_,_。(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29满井游记导学案袁宏道【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知识链接】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一、自学预习: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1、解释词语。东风时作 作:_ 土膏微润 膏:_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_ 波色:_ 乍:_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_ 匣:_ 娟然如拭 娟然:_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_作则飞沙走砾 飞:_ 走:_ 2、翻译句子。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译:_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_ 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译:_ 二、合作探究问题一: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问题二: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问题三: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问题四: 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问题五: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问题六: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我的收获 30、诗五首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前三首诗。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背诵诗歌。导学(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自学1、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2、品评名句:(1)“而无车马喧” (2)“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行路难(其一) 导学: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自学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首诗,需要牢记的是: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品评名句3、古诗背诵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 背诵诗歌。导学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自学1.掌握重点文言词。(1)虚词。俄顷: 向:安: 呜呼:(2)实词(活用)向昏黑: 风雨:2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根据以上赏析,用四个字概括全诗段意。(1)( )惨 (2)( )悲(3)( )哀 (4)( )一愿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展示内容:展示自学指导内容背诵诗歌。教(学)后反思: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最后两首诗.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 背诵诗歌。导学(一)己亥杂诗 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2. 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3).研读赏析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题:本诗在体例上属于“歌行体”,唐诗中以“歌”为篇名的作品很多,比如我们已经学习过登幽州台歌。“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之意;“送武判官归京”交代了送别的对象,点明了本诗“送别”的主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少帝王好大喜功,再加上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当时的政府又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分子或从军、或出使边关,因而能够体验边关战争生活。这种争赴边关的社会风气促使边塞诗创作不断发展繁荣。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自学 1、思考下列问题:(1)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句:(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风掣红旗冻不翻”(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合作探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