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子百家名句精读(转载于诵读经典诗文网) 广西工学院周瑞宣编译 论语-学而篇 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曰:孔子说。 学:指课堂教学。 习:指社会实践。许多人将习字解释为“复习”、“练习”,欠妥。 说:通悦,读ye。 乐:快乐。 愠(yn):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得了课堂知识以后适时参加社会实践,不也很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么?” 提示:1、要特别讲清四个字:习字是羽字的一半,一片羽毛的象形,本义是雏鹰学飞,本文比喻社会实践。说字是通假字。本文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一而字表示顺接关系,后一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社会实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n)字子舆 三省(xng):多次反省。 习:指社会实践。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却不尽力么?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么?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进行社会实践么?” 提示:1、注意“省”字的字音和字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 2、联系“八荣八耻”的“诚实守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 译文:冉有说:“礼的作用以和顺为贵。” 提示:“和为贵”是我国当今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品质,对于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性的意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患:从串、从心,会意,表示一连串的心事,所以有发愁、担心的意思 。注意与犯字相区别。 译文:孔子说:“不愁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愁自己不了解别人。” 提示:1、“不已知”就是“不知已”。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语法,叫倒装。倒装的形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种,叫宾语前置。这种语法现象必须弄清楚,以为学生今后学古文打下基础。 2、孔子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 为政篇 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通又。 而立:后世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 不惑:后世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才立志努力学习,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时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看得比较清楚,不致于迷惑,五十岁时才知道什么叫天命,六十岁时可辨社会万象的真伪,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但都不会超越规矩。” 提示:1、孔子这段话虽然是讲他自己,但实际上概括了人们一生中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几个阶段,具有普遍意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故:以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译文:孔子说:“复习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提示:1、“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出来的、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wng):无。 殆(di):危险。 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无成果,空想却不学习,更加危险。” 提示: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女:通汝,你。 知:通智,读zh。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提示:1、孔子的这段话对当今的学生很有针对性:一方面,平时学习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另一方面,考试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作弊,不要抄袭,要诚实。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不为:不做。 译文:孔子说:“看到正义该做的事情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 提示:1、“见义勇为”一词即出于此。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讲究策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齐:此指看齐,学习。 省(xng):反省、自我检查。 译文:孔子说:“看到品学兼优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学坏的人就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错误)。 提示:1、省是多音字,音不同,义也随着不同。 公冶长篇 第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注释:其:四个其字都是指示代词,代“人”。 译文:孔子说:“从前,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提示:1、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怎样知心?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释:敏:指敏锐的观察力。 耻:形容词作动词用,“不以为耻”。 译文:孔子说:“思维敏锐、爱好学问,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提示:1、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体现。“不耻下问”尤其难能可贵。 雍也篇 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回: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箪(dn):竹蓝。 饮:请水。 译文:孔子说:“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请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 提示:1、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请水,住陋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理才能平衡,事业才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优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知:通智,读zh 。 乐(l):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乐:快乐,形容词。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以玩水为快乐,仁德的人以游山为快乐。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提示:1、这段话中有三个乐字,读音相同而用法不同。2、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情、各有始终,孔子在这段话中不过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一哲学道理。后人把这段话概括为一个成语“见仁见智”,意思是说: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和见解。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注释:夫:句首语气词,无义。 立人:使别人立。立是使动词。 达人:使别人达。达是使动词。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使别人能行得通。” 提示:1、这段话中有两个立字,两个达字,前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一般动词,后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使动词,要注意区分。 2、这段话强调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这个道理,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述而篇 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识:通志,记住,读zh。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不满足,教人不疲倦,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提示:1、“何有于我哉?”是“于我有何哉?”的倒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想明白而不能明白。 悱(fi):想说而说不出。 隅:角落。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明白而不能明白时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启发他,如果告诉他四个角落中的一个角落,他还推想不出其他三个角落,就不要再往下教新的知识了。” 提示:1、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后人概括出一条成语:“举一反三”。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不义:此指不正当的手段。 译文: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的富贵,对我来说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一顾。” 提示:1、此话对当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有针对意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焉:焉字在句末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语气词,另一种是作指示代词,这句话的焉字作指示代词,表示“在里面”。两种用法比较难区别,要注意。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里面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我对照他们的缺点来改正、或预防。” 提示:1、多多学习,善于学习,这是优秀学习品质的体现。2、“三”,在此表示约数,不是确定“三个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注释:坦荡荡:土地平旷叫坦;水草连延叫荡,文中比喻胸怀宽广。 戚:从戊,叔省声。戊是大斧,大斧可以斩杀、所以有愁苦、痛苦、苦难之义。 译文: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隘,(所以多了许多忧愁)。 提示:1、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 子罕篇 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绝:克服。 译文:孔子克服了四种缺点:“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提示:1、这四种缺点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当以此为戒。 2、意、必、固、我四字都做动词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逝者:此指消逝的时光。 斯:指流水,指示代词。 夫:语气词。 不舍:不停。 译文:1、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提示:孔子这两句话,感叹时光流逝,事业难成。毛主席在水调歌头一词中特地引用了孔子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个人都要特别珍惜时间。子曰:“譬如为山,末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篑(ku):盛土的竹筐。 平地:平整土地。平是动词。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山了,但是我却停下来(没堆成),这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我只倒下一筐土,但我的工作仍有进展,这是我自己在前进。 提示:1、事业总是一步一步地做起来的,不要中途停止,也不要急于求成,所谓“功到自然成”。 2、后人将孔子这段话概括出一条成语:“功亏一篑”。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注释:后生:年轻人。 焉知:怎知。焉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知将来的人不如我们这一辈人呢。 提示:1、孔子说:“后生可畏”,是从“推陈出新”这一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来说的,表达了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青年人超过前辈是好事。但青年人如果不虚心向前辈学习,也难以进步。“后生可畏”,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三军:先秦时代大国建三军,每军约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匹夫:普通男人。 译文:孔子说:“三军的主帅可被夺去,一个普通男人的志向却不可被迫改变。” 提示:1、孔子强调,坚定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人,就要有这么一点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在“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政府囚禁,他就在狱室内写下孔子这两句话来自勉。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注释:岁:此指季节、气候。 然后:然是指示代词,表示“这样”之意,后是副词,表示“以后”。“然后”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 译文:孔子说:“季节到了最寒冷的时候,这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提示:1、陈毅同志有诗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与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同一道理。 颜渊篇 第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成:成全,动词。 是:这,指示代词。古汉语中的是字常做指示代词,现代汉语中的是字是判断动词。 译文:孔子曰:“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提示:1、“君子成人之美”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注意是字的用法和古今差异。 子路篇 第十三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注释:名:此指名义。 不顺:此指不合情理。 译文:孔子说:“名义不正,说话就不合情理;说话不合情理,事情就办不成。” 提示:1、“名义”是办事的重要因素,不可不慎,不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正:此指正派。 译文:孔子说:“领导者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部下也会自然服从;领导者作风不正派,即使发命令,部下也不会服从。” 提示:1、“作风正派”,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见:此指贪图。 译文:孔子说:“凡事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凡事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提示:1、“欲速则不达”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贪图小利不但办不成大事,而且还会上当受骗。 宪问篇 第十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患:担心。 不已知:古汉语宾语前置,即“不知已”。 “已”是宾语。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提示:1、注意宾语前置。 卫灵公篇 第十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让:谦让。 译文:孔子说:“面临仁德时,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提示:1、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仁德的好事都应当争先去做,不要谦让。“当仁不让”,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失人:错过了人。 失言:讲错话。 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却不与他谈,就错过了人;不可与他谈话却与他谈,就讲错了话。聪明人既不要错过人,也不要讲错话。” 提示:1、该说的不说,就错过了机遇,可能铸成终生遗憾;不该说的说了,就会误事,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孔子又曾说“敏于事而慎于言。”俗话说:“祸从口出”、“饭乱吃得,话乱讲不得。”孔子这段话中的“不可与言”,是指有些内容不该讲的就不能讲,并不是什么话都“不可与言”。 2、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志士仁人:此指一切为国为民而牺牲的人。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用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提示:1、孔子“杀身成仁“的话两千多年以来不知鼓舞了多少志士仁人为国为民英勇赴死。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到现当代的许多革命烈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注释:器:工具。 译文:孔子说:“各行各业的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搞好自己的工具。” 提示: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注释:忧:忧患、困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提示:1、“远虑”与“近忧”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是人立身处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两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释:躬:亲自。 自厚:即“自厚责”,省略了一个责字,因为后面有“薄责”一词,所以前面的责就可省掉,这种修辞方法叫“蒙后省”。 译文:孔子说:“自己责备自己重,责备别人轻,就可减少怨恨。” 提示:1、当代社会强调与他人合作。怎样合作?“责已重,责人轻”,或者说“多做自我批评”,就会减少怨恨,增加诚信和友谊。这也是立身处世的一种重要方法。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注释:诸:是“之于”两字的合音,包含“之于”两字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办事靠自己,小人办事靠别人。” 提示:1、孔子的意思,并非拒绝外界的一切帮助,而是说,凡是主要靠自己,不要依赖别人。就一个国家来说,主要靠“自力更生”;就日常生活来说,“求人不如求己”。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注释:以:因为。 言:此指阿谀奉承之言。 举:此指表扬、推荐、提拔。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说的话顺耳、听起来舒服就提拔他,也不因为某人与自己有仇怨,就不听他的正确言论。” 提示:1、孔子在此提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原则,这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就普通老百姓来说,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孔子的教诲也应牢记在心。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女:通汝,你。 知:通智,读zh。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提示:1、孔子的这段话对当今的学生很有针对性:一方面,平时学习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另一方面,考试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作弊,不要抄袭,要诚实。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释:小:小事。 译文:孔子说:“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提示:1、孔子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是:指示代词,“这”。要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相区别。 译文:孔子说:“有错误却不改正,这就真错了。” 提示:1、过而能改是美德。“将相和”中的廉颇就是过而能改的典范。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无类:不分类别。 译文:我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进行教育。 提示:1、“有教无类”是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要进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季氏篇 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注释:色:此指女色。 得:此指贪图名誉、地位、财货等。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少时身心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精力正当旺兴,要警惕争强好斗;老年时身体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提示:孔子说的三戒,可供终生之用。少年戒色,在当今“早熟” 现象严重,“色情”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尤其有针对意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色:此指脸色、表情。 难(nn):此指后患。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考虑是否听清楚了,面露表情的时候考虑是否温和,对人表态的时候考虑是否恭敬,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诚实,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勤快,遇到疑问的时候考虑是否向专家请教过了,愤怒的时候考虑将会带来什么后患,得到利益的时候考虑是否合符正道。” 提示:1、九种思考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也是为人处世的九条基本原则。为了说清楚,孔子把他分开来讲,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这九条常常是不可截然分开的。阳货篇 第十七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释:性:本性。 习:习惯。译文:孔子说:“初生的人本性大致相同,后来由于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很大了。” 提示:1、孔子认为,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原理,对于小学生、中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请对照、检查自己,看看有哪些好习惯,有哪些坏习惯。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注释:1、涂:通途,读t。 译文:孔子说:“在道路上听到一些传说就到处传播,这是仁德要舍弃的作风。” 提示:1、“道听涂(途)说”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没有调查清楚,都不要乱说乱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注释:无所用心:没有用心的地方。指什么事都不想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饭,什么事都不想干,这种人真拿他没办法。” 提示:1、这是对懒人的批评。天下最无用的人就是懒人。 子张篇 第十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仕:作官。 译文:子夏说:“官员中的优秀者要进修学习;学生中的优秀者将来可以做官。” 提示:1、仕,是指做官。做官应当为人民服务,而不要专为个人谋私利,不要做贪官。只要把这个前提摆正了,“仕而优则学”是好事,“学而优则仕”也是好事。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释:食:指日蚀、月蚀。 更:改。 译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有过错,世人都可看见;改正了过错,世人都可仰望。” 提示:1、“知错能改”,也是一种优秀品德。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注释:时:此指农耕的季节。 胜食:吃不完。 数罟(c g):细蜜的网。 斧斤:斤字就是大斧的象形,本义是斧,所以斧斤两字同义,就是斧头。时:季节。 译文:不违误农耕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蜜的网不撒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用不完。 提示:1、“数罟不入洿(w)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表现了孟子的“环保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光荣传统。当今实行“休鱼”、“封山”的做法,就是这种光荣传统的发扬。对大自然的资源绝对不能采用“杀鸣取卵”的方法来掠夺。2、孔子轻视农业生产,孟子注重农业生产,就这点来说,孟子比孔子进步。(一)五十步笑百步。(二)率兽而食人。(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四)缘木而求鱼也。 注释:俑(yng):陪葬的木制人或陶制人。 缘:攀登。 译文:(一)逃跑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一百步的人。(二)(你用供人生活的粮食饲养那些不必要的禽兽),这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 (三)第一个制作木偶来陪葬的人,该不会绝后代吧! (四)爬到树上去捉鱼,(白费力气)。 提示:1、孟子这四句话都是针对梁惠王说的,后来成了四句成语。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一样,都是逃跑,逃跑五十步的人有什么资格讥笑那逃跑一百步的人呢!后来用这个成语比喻那些同样存在某些缺点或错误的人。“率兽食人”主要是批评贪官污吏。“始作俑者”比喻开头的人。“缘木求鱼”比喻做事搞错了大方向。公孙丑章句上、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注释: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伟大、刚强、正义,无所畏惧,充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胸中的浩然正气。 提示:1、孟子这句话,千百年来鼓舞着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一个人,在面对着许多诱惑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善养浩然正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注释:端:开始。 译文: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羞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辞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 提示:1、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美好品质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人人皆需具备的。(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天时:时令、气候;也指政治形势。 地利:地形、地势。 人和:人民的拥护。 得道:为人民办好事,行仁政。 译文:(一)时令或政治的优势不如地形和地势的优势,地形和地势的优势不如人民拥护的优势。 (二)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君子的美德没有比与人友好更重要的了。 提示:1、这三段文字后来分别成为三条成语,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人为善” 。 滕文公章句上、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淫:过份。 移:此指改变志向。 译文:富贵不能过份,贫贱不能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可称得上男子汉。 提示:1、这是孟子的名言,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引用这段话来说明共产党员应具备的修养。 离娄章句上、下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释:道:此指法则。 译文:所以诚实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则;追求诚实是人类的根本法则;用最大的诚意却不能打动他人,是没有的;不用诚意却能打动他人,也是没有的。 提示:1、孟子强调诚实,“八荣八耻”也强调诚实。自古以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商品经济时代,诚实尤其可贵。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注释:为:做。译文:一个人,有的事要暂时放下不做,然后才能干该做的事。 提示:这是思维、处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即“有所为,有所不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释:恒:永远。 译文: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 提示:1、孟子对孔子的“仁”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孟子这段话,可当作为人处事的根本修养。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释:私妻子:私,形容词做动词用,偏爱。 妻子,指老婆、孩子。 从:通纵。 戮(l)此指羞辱。 很;狠。 危:形容词做使动词,“使危”。 译文:世俗说的五不孝是:四肢懒惰不养父母,一不孝。下棋好酒不养父母,二不孝。贪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养父母,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羞辱,四不孝。好勇斗殴,使父母遭受危难,五不孝。 提示:1、此五不孝,儿女足可引以为戒。尤其是“私妻子”而不赡养父母的现象在当今社会里常常可见,俗话说“娶了媳妇丢了儿”,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万章章句上、下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注释:莫:无定代词,“没有事”。 亲:此指父母。 译文:孝子孝到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孝了。尊敬父母达到极点,没有比奉养天下的父母更大的尊敬了。 提示:1、孟子关于孝的解释,在此表现出最崇高的境界: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告子章句上、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得兼:同时取得。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样不可能同时取得,就舍鱼取熊掌。生,是我想得到的,义,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样不可能得到,就舍生取义。 提示:1、“舍生取义”是孟子的名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意思都一样,都是指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生命。孔、孟的话,古往今来,鼓舞了许许多多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为国为民而英勇献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是人:这个人。是字是指示代词。 苦:形容词做使动词,“使.苦”。劳:使动词,“使.劳”。 饿:使动词,“使.饿”。 空乏:此指贫穷。使动词,“使贫穷”。 所以:表示“用方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不同。 译文: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饿瘦,使他贫穷,使他做事总不顺利,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意志经受锻炼,从而增加他的才干。 提示:1、这段话是孟子的名言。刘少奇同志曾将这段话引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 2、当今的小孩生活优裕,娇生惯养,没有经受磨难,所以 心理脆弱。应当让他们牢记孟子的话,把艰难困苦当作锻炼自己的好“学校”。3、这段话中有好几个使动词,要注意。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注释:心:此指人的思维器官。古人误以为心脏是思维器官,不知大脑才是思维器官。 译文:心是用来想问题的,多想问题就有收获,不想问题就没有收获。 提示:1、孟子提倡多想问题。多想出智慧。毛主席曾在他的著作中引用“心之官则思”的话。 尽心章句上、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注释:不可以:不能够。无耻:指不知耻。 译文: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耻,是真正的无耻。 提示:1、后世常说“无耻之徒”,来源就是孟子的这三句话。 2、注意前两个“无耻”的含意与后一个“无耻”的区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穷:此指处境艰难,官场失意。 达:此指处境顺利,官场得意。 译文:处境艰难、官场失意的时候要能独自保持美好的品德;处境顺利、官场得意的时候要多为天下人办好事。 提示:1、这是孟子的名言。一个人,穷时独善其身,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或违法乱纪的事不容易,达时能兼善天下,不谋私利、不做贪官,也很不容易。 2、注意这段话中的“穷”不是“没有钱”、不是“贫”的意思。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注释:无故:无灾祸。 怍(zu):义同愧。 译文:君子有三种快乐。父母都在,兄弟无灾,这是第一快乐。抬头不愧对天,低头不愧对人。这是第二快乐。招收天下的优秀人才来教育他们,这是第三快乐。 提示:1、教师唯求此三乐而已,别无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注释:社稷:此指国家。 译文:人民最重要,国家第二重要,国君不怎么重要。 提示:1、这是孟子关于人民、国家、君主三者关系的重要名言。集中地表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中光辉的亮点。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似可溯源到孟子的“民为贵”。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位:名词做动词用,表示各自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译文: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就生长出来了。 提示:1、“致中和”是中庸的根本思想。我们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也含有中华民族“致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 2、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注释:强哉矫:矫与强同义,哉表示语气。 译文:君子以和谐的态度待人处事,但不随波逐流,放弃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君子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才是真正的刚强。 提示:1、“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因素。可见,中庸之道也讲究原则,讲究刚强。往时批判中庸之道“和稀泥”、“不讲原则”、“不讲斗争”是不对的。 2、我们在社会和国际交往中常说的“中立一词”,即出看中庸的这段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注释:知:通智,读zh。 译文:努力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去做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 提示:1、参见孟子关于“人不可以无耻”的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注释:豫:通预,先作准备。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早作准备就成功,不早作准备就不成功。 提示:1、这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笃(d):此指忠实。 译文:广博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白地辨析,忠实地执行。 提示:1、这是中庸的名言,对古往今来所有的读书人都适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百:数词做动词,表示“做一百次”。 千:数词做动词,表示“做一千次”。 译文:别人一次能做到,我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我做一千次。如果真能按照这个办法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会变聪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刚强。 提示:1、这就是“勤能补拙”的道理。这段话特别适用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明明德、阐明光辉的德性。第一个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亲民:爱民。亲,形容词作动作。 止:达到。 译文:大学的核心思想是阐明光辉的德性,是爱民,是使自己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提示:1、“大学”是指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我们今天的“读大学”的“大学”。 2、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释:止:此指要达到的目标。 定:坚定的志向。 译文: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就能立下坚定的志向。立下坚定的志向以后就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以后就不会浮躁。不浮躁就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就会出成果。 提示:1、这段话概括了天下所有做研究工作的人的心理历程。这段话中所强调的“静”对当今的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意义。当今青少年有一常见的毛病,就是浮躁。浮躁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胖(pn):舒坦。 译文:钱财可以修饰房屋,品德可以修饰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自身舒坦,所以君子必须使内心诚实。 提示:4、段话是因果倒装,因为内心诚实、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心广体胖,德能润身。 5、广体胖”后来成为一条成语。注意胖字的读音。(一)修身在正其心。(二)齐其家在修其身。(三)治国必先齐其家。(四)平天下在治其国。 注释:齐家:管家。 译文:(一)修身就是端正自己的心。(二)齐家就是管好自己的家。 (三)治理国家先要管好家庭。 (四)平定天下就是治好国家, 提示: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读书人的四项主要任务。正如明朝顾宪成给东林书院所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可着重选读以下的文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认识明确;使自己认识明确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究事物的原理以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以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修养自身道德,修养自身道德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整治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 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释:所由生:指产生的地方。 所字加动词“生”,构成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 译文: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要从孝开始。” 提示:1、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人类各种各样的优良平德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他还会爱身边的同志吗?他还会爱自己的家乡吗?他还会爱自己的祖国吗?这种人,连最起码的良心和人格都没有,如果再有“抗日战争”,第一个报名当汉奸的人就是他。所以,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开始。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反思,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不可弃,这也是一种进步。 2、我们的祖先造”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手执教鞭,所以教的本义就是教育小孩行孝,体现了“教之所由生”的道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终于立身:指孝的最终归宿是修身处世。 译文: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侍奉国君为继续,以忠孝两全为修身处世的归宿。 提示:1、这一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意思是说;孝道,最初是侍奉自己的父母,但这只是狭义的孝道,还要继续扩大,将孝敬父母扩大到忠于国君。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孔子所说的忠于事君,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忠于祖国,孝道的归宿,或者说最高境界,就是孝父母,爱他人,忠于祖国。 过去和现在许多人把孝理解为仅仅是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不对的。 2、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历经磨难而不分裂,不断层,这强大的凝聚力就是一个孝字。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注释:亲:此指父母。 安之:使之安。 译文:父母活着的时候,使他们生活安乐,父母死后,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享祭,因此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题库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库提供答案解析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空天彗星数据采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黑钻押题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典型题】附答案详解
- 2025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必背100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合肥市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困境与突破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卷带答案详解(培优)
- 师恩如灯照亮我们的成长路教师节主题班会课件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及教学计划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贝恩咨询模板课件
- 被巡察单位需提供资料清单(模版)
- 《大学物理》教学全套课件
-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课件
- 电镀基础知识介绍-课件
- JJF 1076-2020-数字式温湿度计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GB 24427-2021 锌负极原电池汞镉铅含量的限制要求
- DBJ 14-073-2010 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