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初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初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3页
初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4页
初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四第七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 毕会芹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3、知识目标:1熟记民族精神的内涵;知道党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中的作用;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理教学重点:民族精神内涵: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支撑青少年要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难点: 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探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培养推理归纳思维能力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一:教师展示课件,学生思考、感悟、交流。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点拨,导入本节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内心形成强烈的共鸣。) 通过多媒体展示 “抗震救灾、神七问天实现太空漫步、奥运梦圆、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图片。看了上面这组图片,学生思考感悟交流: 这些奇迹的诞生、成就取得靠的是什么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教师总结导入本课复习。二、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自主构建,教师引导)活动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展示学生活动: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然后在纸上以知识树的形式整理出本课的知识体系。要求:同桌互相对照一下,看看谁整理的更好。教师:课件展示知识树供学生参考。教师课件展示: 民族精神内涵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民族精神 党的作用耀中华历史意义民族精神灵魂、精神支撑现实意义 措施办法 文化建设中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国家:青少年:三、知识结构梳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活动三:导学、自学和合作学习(本环节主要是在导学提纲的引导下,教师组织学生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互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1)学生对照已发的导学案,参考课本内容自主学习.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 、 、 、 、 伟大民族精神。2、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熔铸了伟大的 。3、说一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4、我国为什么还要弘扬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或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怎样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历史意义:(2)、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对内具有 和 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 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从来就是衡量一个国家 强弱的重要尺度。有利于和全面建设 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 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 。5、文化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6、我们应怎样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1) 国家:(2)青少年:7、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 、 、 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8、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是 。9、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_ 、_主要特征是_。2)同桌合作交流互查(相互解疑,交流经验,加深理解巩固) 四、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一)、畅所欲言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反映中国文化特色。会徽图案形似“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国家馆外观“东方之冠”凝聚中国元素。1)上海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说明什么?2)办好上海世博会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思考,积极发言,鼓励大胆发言,有独特见解。归纳总结: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等。(二)、各抒己见材料一: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在开幕式展示了一幅中华文化的瑰丽画卷。从活字印刷,到论语吟诵;从飞天曼舞的仕女到击缶而歌的壮士;从清明上河图到徐徐展开的画卷。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开幕式用中国元素表达了中国人对奥运精神的追求,向世界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国文化长卷。材料二:在奥运赛场上,中国奥运军团发扬不畏强手的“亮剑”精神和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以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超越自我,奋力拼搏,佳绩频出:举重选手陈燮霞以抓举95公斤、挺举117公斤和总成绩212公斤轻松折挂,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纪录;中国女子体操队首次夺得奥运会女子体操团队冠军,中国共夺得51金,位居金牌榜首创造了历史、。 1)试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元素”。2)分析材料一、二,谈谈你有什么感想?教师点拨感想、体会、认识类型题解题步骤、方法1)材料说明什么?2)为什么? 3)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思考分析,共同归纳:1)汉字、书法、唐诗、京剧等2)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远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等。青少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五、关注热点,学以致用。活动五: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题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遇7.1级地震灾害。灾害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抗震救灾批示,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赶赴玉树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各级政府紧急动员,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经过多方抢险救援人员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人员搜救已经结束,伤员全部得到救治,受灾群众的吃饭、临时住所、医疗有了基本保障,通讯、供水、供电等基本恢复,部分学校复课,废墟清理开始进行,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转入恢复重建的新阶段。 某校九年级准备举行有关抗震救灾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问题:1.拟一拟请你为主题班会拟一个主题。2. 想一想抗震救灾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广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光大,请举几个例子。3.理一理你认为抗震救灾精神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做一做除了捐钱捐物外,你打算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更正,找出最佳答案。加深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解析答题思路:学生思考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确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多角度的思考,构思答案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解题规律、方法及技巧的进行归纳、提炼和点拨。六、学习小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这节课我们复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老师的收获很多,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也很多。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复习你懂得了 本节课老师的哪些话给你印象最深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老师播放我校弘扬民族精神的视频,结束本课。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教材处理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生成的多。三维目标体会深刻 。注重生活教学、实践教学。注重对教材、材料的提炼、筛选、整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国内时事。注重学以致用,采用多种形式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处理教材上看,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多角度启发学生,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不足:课堂满留白少,学生质疑少。今后课堂上应注意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兼顾好、中、差生,关注每一个角落的学生。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能低估学生,要让学生大胆想像,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什么,我认为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下面几个问题:(1)导学案的设置是否指向学生的学,是否真正发挥了“指导学生先学什么?如何先学?”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基于三维目标,并且是否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先学状态”?是否体现了“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引导性问题的设计是否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