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文言虚词-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doc_第1页
专题11文言虚词-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doc_第2页
专题11文言虚词-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doc_第3页
专题11文言虚词-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doc_第4页
专题11文言虚词-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学生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早知道一、我会读内疚(ji) 窈窕(tio) 诡谲(ju) 模(m)样攻讦(ji) 偎依(wi) 坍塌(tn) 歼灭(jin)混淆(xio) 骄横(hng) 牵强(qing) 场院(chng)碑帖(ti) 廖廓(ku) 岿然(ku) 拓片(t)稽(q)首 晕车(yn) 缫丝(so) 答(d)应二、我会写(括号内为正确写法)忽然开朗(豁) 祸国秧民(殃) 击浊扬清(激) 嫉恶如仇(疾) 急言厉色(疾) 集液成裘(腋) 挤挤一堂(济) 计日成功(程) 肆无忌殚(惮) 既往开来(继) 佳言懿行(嘉) 艰壁清野(坚) 艰不可摧(坚) 坚忍不拔() 历尽坚辛(艰) 坚难困苦(艰) 矫糅造作(揉) 接长补短(截) 可资借戒(鉴) 弱不经风(禁) 金榜提名(题) 金壁辉煌(碧) 金刚努目(怒) 金钢钻头(刚) 决无仅有(绝) 三、我能背(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开头即表达了归隐的坚定决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3)外无积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单车被问边,属国过居延。(1)征蓬出汉塞,(2)归雁入胡天。(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萧关逢候骑,(6)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技能培训营一、考点论述高考题干设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意义”和“用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讲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我们以“其”字为例加以分析。 (1)念悲其远也。(代词,作“悲”的宾语,相当于“她”)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作“贤”的领属定语,译作“他们的”) (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词,作“名位”的定语,相当于“我的”) (4)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代词,相当于“那些”) (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相当于“其中”)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大概”)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话语气,相当于“难道”)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婉商、希望的语气,可译作“还是”,有时也可以译作“希望”,如与妻书中的“汝其勿悲”的“其”)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示命令,可译作“应该”、“一定”等) (10)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词,无意义)二,应试技巧指南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 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3多么(参见P3)例释: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今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战国策(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子无乃称庄子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2)副词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尚书5其(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子其勉之左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 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例释: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释:羊肉其鲜乎。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ng。天下春秋6且(1)副词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今译为:将要例释: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战国策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例释:民劳,未可,且待之。伍子胥列传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 用在句首同“夫”,不译。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基础提升练一、(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踦 区 :同“崎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陆生因说佗曰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A B 伺者因此觉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尉佗乃蹶然起坐 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C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C委托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译文:(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文:(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译文:二、(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夜。”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胃曰:“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觌(d):相见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籍之衣柜 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三、(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高考试题库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 推:追究C不痛绳之 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高考四、(山东济宁市梁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1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盆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危险)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苏子愀然 輮使之然也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惟江上之清风 句读之不知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侣鱼虾而友麋鹿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舞幽壑之潜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5翻译句子(9分,每句3分)(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五。、 (山东泰安市新泰一中北校区2013-2014学年高一上第一次阶段检)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1对加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生生所资(维持生活) B脱然有怀(霍然,忽然)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因事顺心(顺遂心意)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耕植不足以自给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 足以为酒A相同 不同 B不同 不同C相同 相同 D不同 相同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能力闯关测一、(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译文: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4分)译文: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译文: 二、(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本题考查学生 九节筇(qing):一种竹杖。唶(ji):赞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来源:ZxxkC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日歌吟万松间 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A B C D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来源:学*科*网】本题考查学生(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三、(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金履祥字吉父,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B造诣益邃 邃:精深。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D勒为一书 勒:镌刻。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11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12 (2013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四、(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