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教育九年家语文教案.doc_第1页
启东教育九年家语文教案.doc_第2页
启东教育九年家语文教案.doc_第3页
启东教育九年家语文教案.doc_第4页
启东教育九年家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 教学设计福建省龙海市角美中学 李瑄瑄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二、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教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准备:A、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每个词语抄三遍,词语解释抄一遍)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B、用上面的词语选择四个写一段话。(一)情境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研讨课文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1、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引子有什么作用?(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明确: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2、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2、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三)拓展延伸: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下一堂课交流。第二课时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二、课文探究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这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三、拓展延伸1、分小组收集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及有关“家”的诗文。并作成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展示。2、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四、作业小作文家板书设计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思考人生石缝间的生命 教学设计执教:吴亚军教学目标:通过对文本关键语句、段落的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感受石缝间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情感和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 导入:师放映一组长在石缝间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图片同学们欣赏,然后请同学谈看了这些图片后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师:是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不起眼的事物。这些平凡的事物不为人注意,但它们却可以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显示着自己勃发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家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一起感受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力。二、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师:我们已事先预习了课文,请问:文中给我们描写了生长在石缝间的哪几中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2、师范读课文,并请同学思考:这三种生命分别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概括。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划:野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蒲公英: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根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 的藤蔓。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躯干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扭曲旋转地,每一寸树衣都结着伤疤,伸展开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零的针叶;树根盘根错节。三、 提出话题,展开讨论1、 提出话题:文章第一小节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具体体现在哪里?又为什么会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请同学抓住文中的描写语句进行具体分析、说理。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在交流时注重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情感。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石缝间的小草、小花、松柏,他们都能与环境进行顽强的拼搏,都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辉壮丽,具有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神奇辉煌。2、 针对这样顽强拼搏,勇于战胜艰苦环境的石缝间的生命,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呢?哪几节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学生在回答时加强朗读。四、 质疑问难,加深理解师:非常明显地,作者在文中描写石缝间的生命其目的是要赞美生命的伟大,赞美那种身处逆境仍能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同学们如果还有不理解的语句或通过学习对某些语句有新的理解的请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学生质疑同伴答疑。五、 拓展迁移1、 师:在文学作品,表现顽强生命,赞美顽强生命的作品是很多的,老师知道同学已在课前查找到了许多这方面的材料,请同学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收集的材料,并作说明点评。2、 师:学了课文后,你对生活,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什么新的思考,请同学谈谈。学生谈感受。六、 教师小结石缝间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顽强而坚韧的生命意志,那勇敢无畏的拼搏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人生毕竟会处处遇上逆境。让我们珍惜生命、敬重生命。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因为困厄的境遇会使你的生命变得更为坚强,也只有在这时,你才会感受生命的伟大。七、 作业1、 读一本名人传记,如毛泽东传、居里夫人等感受名人怎样面对挫折。2、 写一则读后感。教学反思: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对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情真意切,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好课文。因而在教学中,我在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一组长在石缝间的小草、小花、小树,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抛出话题,师生、生生间进行讨论。期间,教师决不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不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共同面对文章展开积极的现实的互为主体的对话。这种对话把师生的思维认识与文本的哲理意义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境,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通过“阅读交流畅谈”三个环节,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一步步认识到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面对困厄境遇态度和方法。这点在课堂上取的了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一堂课总有遗憾。由于学生对石缝间的生命缺乏一种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虽然在导入时已让学生通过图片的方式感受了长在石缝间的种种生命但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石缝间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仍缺乏一种深层次的感受。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知识、情感)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能力)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情感)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能力情感)教学重难点把握:重点:品味赏析语言。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了解】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提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2)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3)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提示: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设计意图:A、 设情景,铺设情感场。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B、 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C、“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这是上课的小噱头,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2、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就是女作家宗璞。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而“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文章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思考。)【理解】1、 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设计问题:(1) 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提示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示2:“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理清文章脉络,首先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对废墟的态度。)2、年轻人的矛盾心理:1、 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反证了 “诚”、“雅”之特征。【品味】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1、 落日赏析: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明确: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由落照、远山联想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浓墨重彩,意境浓重,情感激动。)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明确:简约含蓄。我与年轻人的对话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由实写到虚写)归纳:宗璞写东西从不随意,一篇字的散文废墟的召唤竟写了两个礼拜,去了三趟冬日圆明园,可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迁移与拓展】1、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提示1: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保留泒: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提示2: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幻灯片:耻辱的历史、凭吊和思考、矛盾中挣扎、废墟的召唤、字斟又句酌、迁移与拓展更浩瀚的海洋 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 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 。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三、题目解说:看一看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四、整体感知:读一读 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五、各抒己见:说一说 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六、合作探究:想一想 1、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 3、.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七、深入思考:议一议 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八、学以致用:写一写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九、积累运用:抄一抄 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课文的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着。罗曼.罗兰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玉岩中学 殷俊芬【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能够正确、有激情地诵读,从意象角度认知、体味、鉴赏词的意境与情感,明确本词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情诵读,品悟鉴赏,拓展延伸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激情诵读,意象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娄山关战役”视频片段师: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二、背景介绍师:提到遵义,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生:遵义会议请学生简要说说遵义会议的作用师:会后,红军离开遵义,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但是蒋介石封锁了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折回再向遵义进军,二渡赤水,攻占桐梓1935年1月25日凌晨,红军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终于占领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三、激情诵读1、播放背景音乐娄山关,学生自由朗读2、请一学生配乐朗读,师生点评3、教师指导:(1)读准字音如“咽”,y,哽咽(2)读准节奏如以“”表短停顿,“”表长停顿,“”表连接音,“”表升调,“”表降调,加点表重音,那么上阙的朗读可参照以下方式: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学生自行揣摩下阙读法,教师点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3)读准情感师:上下阙的写作内容和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4、学生推荐一男生领诵,其他同学配合齐诵(男)西风烈, (男)雄关漫道真如铁,长空雁叫霜晨月 (齐)真如铁,(坚定)(齐)霜晨月 (男)而今迈步从头越(男)马蹄 (齐)从头越(豪迈)(齐)马蹄 (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齐)马蹄声碎,(急促) (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悲壮)喇叭声咽(悲怆)四、品悟鉴赏师:你们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2、这里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明确: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天色未亮,凄风冷月,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3、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明确:马蹄声细碎杂沓,是因为山径崎岖、寒霜铺地、马匹数少喇叭声哽咽低沉,是因为西风劲吹、山峦重重以及诗人心情沉重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4、词的下阙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明确: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5、“漫道”有人认为是“徒然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漫漫长路”暗指接下来的长征路途遥远漫长,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来分析明确:无论哪种说法,都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6、“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景?有何艺术效果?明确: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黄昏景象,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7、围绕娄山关,诗人既描写了战前的行军情景,又抒发了战后胜利穿越的情志,但唯独省略了哪个环节?为什么这样处理?明确:没有直接写红军激战的场面虚实相生五、课堂小结1、师生归纳艺术特色:风格上,悲凉沉郁与雄劲豪放融为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结合,景情并茂;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2、师生激情背诵 六、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提示:本词诗情画意,描写了秋之重阳的战地风光,鲜明爽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气度恢宏,毫无肃飒之气,令人受到无限鼓舞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2、摘抄毛泽东诗词三首,任选其中一首赏析,不少于400字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1006/99589.asp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