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doc_第4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案例分析 亚当.斯密的悖论 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断言:当人们尽量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且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共同使社会受益,即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中提出的重要论题。亚当斯密写道:个体生产者只想达到自己的目标,他这样做时,像其他许多情况下一样,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结果出现,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亚当斯密悖论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矛盾,200多年来它一直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效力不断受到宗教权威、经济学之外的理论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自身的挑战。虽然如此,看不见的手这一悖论使人类行为合理化,且在20世纪越来越多地指导西方甚至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另外,斯密更一般的见解,即总体收益的结果也许有别于创造收益的个体意向,已经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称为使经济思想注入对社会进程一般理解的最重要、最具智慧的贡献。这个重要的极具智慧的想法是正确的吗? 亚当斯密与其他启蒙思想家(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一道尝试着将人们从教会教条束缚和诸如骄傲、嫉妒之类的情感中解放出来,而这些在历史上曾使人类行为被扭曲。通过强调无私和来世相对于世俗生活的重要性,教会教义遏制了人类状况的暂时进步。僧侣们看到了社会底层和普通的人们为这种需要被束缚的情感左右。斯密相信,教会教义也维系一个上流社会,而该社会无助于商业活动。使牧师和其他人忧心的激情除傲慢和嫉妒外还包括愤怒,以及对荣誉或报复的欲望。他们的担忧是有根据的,因为历史上这种激情已经导致损坏政治经济稳定的争战杀伐。自从中世纪以来,商业活动就遭受僧侣和智者们的诋毁,但却受到下等人的推崇,并且这种态度在欧洲创国阶段广为流传。贪婪和欲望由被称为重商主义的一套政府强制规则所控制。斯密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社会利益影响的强调,是对那种认为社会由僧侣式的禁欲主义和国家干预理念引导的思想的冲击。国家干预理念认为社会的破坏性激情必须由规章、制度和政府的强行干预来控制。相反,斯密认为,人们有一种嗜好去交易、交换,用物去换取另一物。这种嗜好表示出人们的判断和谨慎,它会受到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规范。 因此斯密寻求使遭受严厉批评的行为社会合法化的途径,因为对于这一行为在整个系统范围内的影响,别人仅看见了混乱,他却看见了秩序与和谐。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去解释合理计算个人物质利益将怎样导致竞争,竞争转而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高额的产出和收入,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斯密将这一自我调整的过程视作上帝为社会和谐创造的一条自然规则,它应为人类发现并应代替重商主义的制度规则。简而言之,斯密试图找到一条适用于经济的普遍的自然法则,它将代替自中世纪以来指导思考经济的人为规则。他相信,政府的商业政策妨碍了为全社会生产最适宜的物质产品所需的变化。个人利益可以被信赖,因为每个人被假定能很好地衡量它,即使斯密承认人类动机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他仍相信个人物质利益占支配地位,只能产生社会和谐。 无论怎样,个人的物质利益仅是多种动机的一个;这一事实为斯密看不见的手分析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确保在一组产生看不见的手的转换关系中的任何一点是个人物质利益而不是其他动机占支配地位?对斯密来说这是个问题,因为他没有区分全部效用和边际效用。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做到了这一点。 因此,动机的多样性构成了每个人的心理并组成了全部效用,但它不决定交换商品的价值,因此边际效用促成了交换。为什么交换的边际效用应仅由或至少主要由个人利益来引导呢?当我们考虑买卖商品时,我们已经把我们的选择限制在那些服务于同一目标并经常具有非物质性和非利已性特征的商品。诸如为疼孩子买一个玩具,为自傲或为妒嫉邻居家的车而买一辆新跑车的决定显然植根于物质利益以外的其他动机。但是在挑选满足这些动机的商品的过程中,物质考虑(价格、质量、数量、个人的收入)将对特定选择起决定作用。只要在交易决定时个人物质利益决定行为,其他动机就构不成问题。尽管斯密提出许多有关自由交换产生有益影响的例子,还提出自由交换的初步逻辑,但这样一种系统怎样增进全社会物质资料的合理配置,方法论利已主义对此进行了充分严密而持续的思考。这些探索也都被以更严密的形式表示出来。 直到20世纪头十年,马歇尔(18421924)提出用来解决看不见的手悖论的供给、需求及供求相互作用的理论,今天,斯密的社会和谐论被认为是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基本定理,即在市场体系中,竞争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效率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出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18481923),其意指在所有交易发生并且生产方式被选择后,没人能进一步改善状况而不使其他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这种解决方式的问题在于它依靠大量不现实的假设。帕累托最优假设产权完全被细化、强化,仅生产私人商品,不存在外部影响和信息不对称;并且现有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被认为是平等的。 一般说来,现实中这些条件是不存在的,并且这些条件引出否定竞争市场有效产出的多种问题。这些所谓有的市场失灵包括免费搭便车行为(对于外部影响和公共物品来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工作信号和委托-代理问题(对于信息不对称来说)、寻租行为(对于收入不平等和财富分配来说)。对这些问题有两个概念性选择:第一个解决方法是认为恰当的政府行为(最高产权的变化)将支持市场体系,所以能够提供公共物品,通过参与市场使外部影响主观化,消除信息不对称,并且纠正难以接受的收入财富不平等。第二个解决方法是允许经济理论体现出比单独的个人物质利益更丰富的动机序列,特别是对社会协作的欲望和集体归属感。这两个解决方法都不让人十分满意,接受更多的政府行为或更大范围的人类动机使亚当斯密悖论的理论基础消失了。那就是如果人们关心他人还规则地具有公共精神,而且无论如何如果需要政府去实现效率和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可要解决的悖论了。 另一派思想更正式地提出亚当斯密悖论:19世纪列昂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斯密社会和谐论的一种抽象正远见的方法。它由方法论利已主义激发,并沿着所有投入产出市场间的相互关系去找到能导致有效资源配置的均衡。这一方法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去证实这样一种均衡存在,并且是唯一的、稳定的,所有这些都是解决亚当斯密悖论必需的。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对最理想一般均衡存在的证明。无论如何,一般均衡的稳定性和惟一性没有被证明出来,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不可证的。这意味着什么?仅仅个人行为不够产生一个惟一或稳定的均衡了,单单合理的物质驱动的利已主义行为不能实现看不见的手。解决亚当斯密悖论的一种方法为放弃方法论利已主义的僵化版本,即仅仅个人行为起作用。这样做后,经济模型接受社会标准和机构(包括政府)来反映个人的行动,是否这使得最优解被破坏?为确保一国经济良好运行这一方法,将使经济理论脱离方法论利已主义以及对自由主义的强调。亚当斯密的悖论再一次消失了而不是被解决了。肯那C泰勒微观经济学第二章案例分析 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 “钻石昂贵,但它的使用价值很小;水廉价,但它的使用价值很大。”你怎样解释这个难为了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问题? 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第一卷第四章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购买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有很少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可以得到大量其他商品。” 令人遗憾的是,斯密没有准备回答这个悖论。他仅仅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二分法,水有使用价值,而钻石有交换价值。 然而非常奇妙的是,斯密以前的教授海彻森(Francis Hutcheson)和其他学院的老师已经在几年之前就解决了这个悖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首先由消费者的所谓主观需求决定,然后再由商品相对稀缺性或丰富程度决定。简而言之,由需求和供给决定。较丰富的商品,价格较低;较稀缺的商品,价格较高。 甚至更让人吃惊的是,亚当斯密在他写作经典的国富论前十年发表的一篇讲演中就解决了钻石和水的悖论。钻石和水价格的不同是稀缺性不同,斯密说:“仅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钻石的稀有它是那么珍贵。”斯考特思(Scottish)教授补充说,当供给条件变化时,产品的价值也变化,斯密注意到一个迷失在阿拉伯沙漠里的富裕商人会以很高的价格来评价水。如果工业能成倍地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 然而十年后写作国富论时,他那有说服力的解释完全消失了。并且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不能再解决钻石与水的悖论。斯密突然从价格中分离出效用。他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就好像价格和效用无任何联系。水很有用途,但有很小的“价值”;一颗钻石几乎没有用途(这指钻石被用于工业之前),但有巨大的“交换”价值。 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解决悖论的正确方法水和钻石的相对稀缺性。直到一个世纪后,19世纪70年代,三个经济学家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分别说明价格(交换价值)决定,因为水是丰富的,增加一单位水很便宜,而钻石是极端稀缺的,增加钻石是昂贵的。下图说明了钻石和水的悖论是怎样被解决的。注意,对于钻石来说,价格高而全部效用(消费者剩余)低;对于水来说,价格低而总效用(消费者剩余)高。 19世纪70年代标志着价值基于边际效用的边际革命的开始,但它真正标志着可以追溯到学院派甚至亚里士多德的边际传统的恢复。就像埃米尔考德(Emil Kauder)教授提出的那样:“我们经济科学之父写出水效用巨大,而价格很低。就这几个字,亚当斯密已经浪费了两千年的思索。” 为什么斯密改变了他的想法? 为什么斯密在他作讲演到出版国富论这段时间内改变了想法?那不是由于他心不在焉,也许是他的宗教嗜好。斯密是一个清教徒,坚信加尔文主义价值观。他的加尔文信仰强调努力工作、有效生产和节俭的好处,国富论充满了高尚情操和美德。在他的思想中,钻石和珠宝是虚荣的奢侈品,与水和其他有用“产品”相比相对无用,而且他的经济理论反映了这些价值观。 读者经常对斯密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见国富论第二卷第三章)间奇特的二分法感到困惑。作者认为政府官员、医生、音乐家、演说家、演员和其他提供服务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而农夫和其他产品制造者具有生产性。为什么呢?因为斯密清教徒式的是非之心反对消费支持储蓄和工作。就像罗格尔卡瑞森(Roger Garrison)描述的那样:“区分的基础不是重农主义的谬论而是清教徒的价值观,生产性劳动适用于将来而非适用于现在。” 但斯密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人为二分法的冲击远远比他意识到的要强,因为它已经给了那些抱怨市场中“为赚钱而生产”和“为使用而生产”区别的科学家和其他资本主义抨击者一个投掷物。他们批评资本家对创造利润比对提供有用服务更感兴趣,就好像有利可图的交换是“无关于消费者使用”的,然而非常清楚的是它们直接相联系。盈利是对边际效用而非全部效用的测量,是有效配置资源之后的驱动力,并且因此使经济增长,国家的生活水平最大化。马克斯考森 具有正斜率的需求曲线 需求规律表明一种产品的价格提高,人们对它的购买量会减少。出版商伊米利可瑞尔先生发行了1,000份投资报告,每份售价10美元,仅售出了一小部分。可瑞尔先生决定将这份报告重新编制成特殊的行政报告,并且当作稀缺商品将每份价格提高到100美元。令人惊异的是出版商销售出了所有报告。难道可瑞尔先生发现了需求规律的漏洞了吗? 出版商伊米利可瑞尔也许了解他所面对的市场,但他的经济学还需要重温。为了理解实际发生的情况,我们来看看需求曲线的原理。图1表明在伊米利可瑞尔出版投资报告这个事例中,商品X的需求曲线图,该图形反映了需求规律:当价格提高时,需求量下降。最重要的是,在建立向下倾斜的曲线时用到几个关键的假设,经济学家将这些假设称为其他情况相同的(ceteris paribus)条件或“其他情况都相同”。这些假设包括:收入不变,偏好保持不变,商品无差异。 第三个假设就是疑问出现的地方。出版商没有改变这份投资报告本身的内容(仍然是同一篇报告),他只是进行广告促销,将报告改称为惟一的“行政”报告,从而改变了商品外在的东西。因此,购买者认为这份“行政”报告与早期出版的那份报告不同,并且新报告比原来的好。伊米利可瑞尔这个市场天才创造了一条新的需求曲线,大体上位于原来那份报告的需求曲线的右边,因此这份“新”的投资报告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售出的数量更多,这点可以从图2中看出。 然而,可瑞尔先生富于创造力的措施没有否定需求定律。我们敢大胆地推测,如果出版商可瑞尔先生使用同样的广告手段,但每份报告定价200美元,那么他获得的回报会少于每份定价100美元时的回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该问题不违背需求定律,而是充分利用了需求的所有方面。广告有三个目的: (1)需求向外移动(通常靠吸引一群新的消费者); (2)使需求更缺乏弹性(改变消费者的认知,致使消费者获悉的产品替代品更少); (3)改变需求,使产品有差异且质量更好(新的产品)。 有些产品对像可瑞尔这样的市场人的行为不敏感。那些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的、具有较低的利润边际的和对消费者来说是必需的商品(例如农产品),就不可能对这种广告行为产生强烈的反应。但拥有很高的产品差异度、品牌忠实度和高利润的商品制造者(例如香水和服装的生产者)就很可能利用这种消费者中心主义现象。例如,消费者无法抵制最流行的香水价格的实际增加。这种产品的需求也许是高度缺乏弹性的,这允许生产者在一段时间内获得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也许不这么幸运。市场是永远不可预测的。马克斯考森 美国的消费支出 恩格尔曲线阐明了在不同收入组别中,消费开支是如何变化的,下表从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一份调查中选了几个项目来表明这一点。这些数据是许多家庭的平均数,但是我们很容易地能够将它们解释为是对一户典型家庭开支的描述。 注意,这些数据是将某个项目的开支(而不是项目的数量)与收入联系起来。对于前两个项目(都是消费品)娱乐和业主自住房屋,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当我们从最低收入组移向最高收入组时移向最高收入组时,用于娱乐的平均家庭开支几乎增加了7倍。住房买卖也是同样的模式,从最低到最高组别,该项目开支的增加是原来的9倍。 对比之下,第三个项目租房开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实际上下降了。这一模式反映了这一事实:绝大多数较高收入的个人是拥有而不是租用住房。因此,租房是一种劣等商品,至少对年收入20 000美元以上的家庭来说是如此。请注意,保健护理、食物、衣服是收入弹性呈正数但数值较低的消费项目。美国家庭年消费开支收入组(1993年美元)开支项目 10000以下 10000-19000 20000-29000 30000-39000 40000-49000 50000-69000 70000以上 娱乐5208941 1851 6022 018 2 5654 007自有住房854 1 3702 122 3 314 4 4505 616 9 736租用住房1 642 2 128 1 978 1 884 1 8021 514748保健护理1 034 1 647 1 732 1 881 2 012 2 0542 703食物2 461 3 1983 971 4 7065 556 6 273 8 137衣服867 1 068 1 394 1 778 2 2152 3163 668 资料来源: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局消费者开支调查(19921993) 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散点图形象地表现为开支的恩格尔曲线。下图中画出了租房、保健护理和娱乐三种“商品”的恩格尔曲线。请观察,当收入上升时,用于娱乐的开支急剧上升,而租房开支却下降了。 * 随着年收入的变化,平均每人在租房、保健护理、娱乐上的开支用散点表现在图上了。保健护理和娱乐是正常商品支出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租房是劣等商品。肯那C泰勒 住房需求 一户家庭对于住房的需求取决于作出购买决定的家庭的年龄和地位。确定住房需求的方法之一,是将每个家庭每幢房屋的居室数量(需求量)与多买一间居室的价格的估计数联系起来,与家庭的全家收入联系起来(在美国,居室的价格是不同的,因为建造成本有差异)。下表列出了对于不同人口组别的部分价格和收入弹性数值。居室需求的价格和收入弹性组别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单个人 -0.14 0.19 已婚,户主年龄小于30岁-0.220.07有1个小孩 已婚,户主年龄在30-39岁00.11之间,有2个以上的孩子 已婚,户主年龄在50岁以上-0.080.18有1个孩子 一般来说,弹性表明消费者需求的住房大小(用居室数目来衡量)对于收入或价格方面的差异的反应都相对迟钝些。然而人口分组之间的差异却是重要的。例如,有年轻户主的已婚家庭有一个数值为-0.22的价格弹性,远大于那些户主年长的已婚家庭。大概在父母和孩子们年龄都偏小,并且父母计划还要生一些孩子的时候,这些家庭在购房时对价格更敏感一些。在已婚家庭中,对居室需求的收入弹性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告诉我们年长的家庭比年轻的家庭愿意购买更大的住房。 住房需求的价格和收入弹性也取决于人们居住的地方。市中心的需求远比郊区更富有价格弹性。不过,收入弹性是随着一个人离开市中心的距离而增加的。这样,市中心较穷(平均而言)的居民(他们住在土地价格相对较高的地方)在其住房选择中,就比那些郊区较富的居民对价格更加敏感。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案例分析 第四个鸡蛋的事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该商品对使用者的效用是递减的。但是,假设用四个鸡蛋烤制一个蛋糕,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鸡蛋的边际效用没有第四个鸡蛋的大,因为有了第四个鸡蛋,才能做成蛋糕。第四个鸡蛋的效用大于前三个鸡蛋的效用,因为没有它,蛋糕就不能做好。你怎么使这种情况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吻合呢? 在这一事例默里罗斯伯德(Murray Rothbard)使之闻名中,蛋糕不违背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规律,因为这两种产品虽然在字面上相近,但在消费者眼中却不一样。如上所述的事例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商品”不一定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消费者认为效用相同并可相互替代的产品。 在上面的蛋糕例子中,有四个鸡蛋的蛋糕和有一个鸡蛋、两个鸡蛋和三个鸡蛋的蛋糕效用不同,且不具有相互替代性。有三个鸡蛋的蛋糕和有四个鸡蛋的蛋糕不是同一供给单位,因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该事例中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惟一方法就是将每组四个鸡蛋当作一同质单位。 效用理论的批评家们有时在类似的情况下认为,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的需求递减规律不总是起作用的。例如,一个人喜欢第二勺冰淇淋胜于第一勺,因此,边际效用在开始下降前可以先增加。但是这个例子误解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心理和生理需求的状况不成为问题。在这里仅是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行为的逻辑性总是朝向既定结果,从而最紧迫的需求总被最先挑选出来。在后一个引例中,结果变化了,因此第二勺冰淇淋(连续地)相应于新的结果也许已变成了第一勺。因此冰淇淋的事例没有违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马克斯考森 闲暇悖论 根据劳动供给规律,工资越高,愿意工作的人都多。提姆?托伊一小时赚10美元,从事周工作40小时的工作再加上每周平均10小时的超时工作。他工资升至一小时15美元后,决定放弃超时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提姆的决定偏受了闲暇,这违背了劳动供给规律了吗? 闲暇悖论暗示出经济学家将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赋予劳动供给曲线的可能性。正常讲,短期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工资越高,工资获取者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在该分析中闲暇带来正效用而工作带来负效用,负效用由人们挣到的工资来补偿。 从预算约束图中我们能看到这一关系,该图显示出消费和闲暇间的替换。在图1中,工资增加使预算约束线上移,因为提姆现在已有更多的收入。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见工资上升时预算约束线怎样扩展。工人工作时间较长,当工资增加时减少他的空闲时间,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指提姆放弃闲暇工作更长时间,所以如图所示,劳动供给曲线缺乏弹性但斜率为正。 然而,当工资增加更多时,我们遇到了不同的替换,如图2所示。在这里,收入效应比替代效应更大。当工资上升时,像提姆?托伊这样的人感觉脱离工作更好,这诱使他们在工作上花的时间更少,将更多时间留在闲暇上。更多的闲暇像大多数商品一样,当收入增加时更令人神往。医师、牙医和其他高收入职业者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这里给出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的实例,如图3所示。马克斯考森 稀有的吉芬物品 19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大饥荒时,土豆价格飞涨,但穷人们消费的肉更少了,而消费的土豆更多了!据说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罗伯特吉芬。吉芬商品看来违背了需求规律,如何解释它的存在呢? 需求规律表明,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将减少。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是很少见的,我们所知道的吉芬商品就是这样。吉芬商品是以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1837-1910)的名字命名的,据说吉芬先生曾断言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当土豆价格上升时,穷人们对土豆的消费会增加(1845-1848)。 尽管我们没有吉芬的书面研究结果,但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提到吉芬的断言,他以面包为例: 19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大饥荒时,土豆价格飞涨,但穷人们消费的肉更少了,而消费的土豆更多了!据说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罗伯特吉芬。吉芬商品看来违背了需求规律,如何解释它的存在呢? 下面我们给出对吉芬商品理论上的说明。由于土豆(或面包)在穷人们食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当土豆价格上升时,他们将无力购买肉和蔬菜之类的食物。因此将会买更多的土豆来代替。 通常情况下,当一种食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购买替代品,从而减少对价格上升的食品的消费。如果黄油价格上升,人们将转而购买人造奶油;如果牛肉价格上升,他们就买更多的鸡肉。经济学家称之为“替代效应”。 当价格变化时还会产生“收入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水平下降。因此,当黄油价格上升时,人们用于购买所有商品的实际收入下降了,从而会减少对黄油的购买。 但也有一些特殊商品,当实际收入下降时,我们反而愿意购买更多的该种商品,这些商品叫做“低档品”,因为收入增加时,我们就会减少对它们的消费。以人造奶油和鸡肉为例,当它们的价格下降时,我们将分别用它们代替黄油和牛肉。但此与同时,我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会减少对它们的消费,因为人造奶油和鸡肉都是低档品。哪一种效应占主导地位呢?显然,替代效应比收入效应强,因此,正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鸡肉或人造奶油的价格下降时,我们将增加对它们的购买。 吉芬认为他发现了例外的商品土豆。因为土豆支出在穷人们的预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土豆价格上升时,这种低档品的收入效应比替代效应强,因此,价格上升将会使穷人消费更多的土豆。 经济学家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来说明吉芬商品尽管稀少,但仍有存在的可能性。图1说明了正常物品,它的替代效应比收入效应大得多。通常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人们收入的影响很小。因此,土豆价格上升时人们一般会减少对它的消费。 但是,如果土豆在一个人的食物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结果会怎样呢?这样,收入效应会超过替代效应。因为土豆是一种低档品,当人们的收入急剧下降时,购买的土豆更多而非更少。图2说明了吉芬商品。 因为个别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会对单个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吉芬商品是很少见的。甚至有关研究表明在爱尔兰土豆大饥荒时期,仍然没有得到吉芬商品存在性的经验证明。马克斯考森 设计新的汽车(1) 如果你是一家汽车公司的经理,那么你将如何决定什么时候推出新型号,该投资多少钱用于款式的重新设计?你或许知道,一辆汽车的两大特性是其款式设计(例如设计和内部特点)和其性能(例如汽油里程数和驾驶性能)。款式设计和性能都是受到人们关注的特性,一辆汽车,它的款式设计越好,性能越佳,其需求量就越大。然而,重新设计款式,提高汽车的性能,这是要花钱的。在一辆汽车里,你应该增加多少特性呢? 问题的答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成本,也取决于消费者对于汽车特性的偏好。下图显示了消费者偏好的两个特性描述,a图所示的是一部分人偏好性能,而不是款式,他们愿意放弃相当的款式造型换取更好的性能。将这些偏好与b图所示的另一部分人的偏好比较一下,后者偏好款式而不是性能,他们愿意为获得更新颖的款式而容忍低效的汽油里程数或稍差的驾驶性能。 * 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绘对于汽车特性的偏好,每一条曲线表明了能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性能和款式组合。a图中的消费者愿意放弃相当程度的款式造型来获得增加的性能;而b图中的消费者的偏好恰恰相反。 在人群中,哪个偏好组别占了多数,知道这一点有助于汽车公司的经济做出战略性的生产决策。判断这一情况的途径之一是对人们的进行调查,这些调查就款式和性能不同组合的几种汽车询问每个被调查者的偏好。另一途径是从统计上分析消费者以往购买不同款式和性能的汽车的数量,将不同汽车的售价和汽车的特性水平联系起来,人们就可以判断不同组别的消费者赋予每一特性的相对价值。上述两种途径都可以帮助人们判断最大的消费者组别是更看重性能(如图a所示)呢,还是更看重款式(如图b所示);还有,每组中的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放弃一种特性以换取另一种特性。 有关美国汽车需求的一项新近的研究表明,在以往的二十来年里,绝大多数消费者偏好的是款式而不是性能。该研究将1977-1991年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汽车,从超小型车到豪华的跑车,分成9个市场类别。在每一个类别中,款式变化的程度用指数来表示,从1(没有可见的外部变化,如本田雅阁1991年车型)到5(整个金属板的变化,如别克世纪1989年车型),再到9(一个全新的车身,尺寸有变化,后轮驱动改为前轮驱动,如雪佛兰嘉奖1980年车型)。该研究发现,重视款式变化的公司的发展快于那些重视性能的公司;特别是,那些经过款式革新的汽车,其销量远大于那些没有经过这类革新的汽车(大的结果紧接在款式革新之后发生,但小的结果在随后的年份里出现)。 款式的重要性有助于解释在美国的日本进口不断增加的份额。美国国产车的销量年增1.3%,而进口车的销量年增6.4%。就平均而言,在所有的国产美国车中,每年只有15%有一个大的款式变化,而所有进口车的这一数字为23.4%。虽然,款式变化(伴随着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促进了进口车的增长。这对欧洲共同市场来说颇具意义,如果欧洲人像美国人做到的那样对待款式变化,日本人对欧洲市场的渗透在未来的十年后就会增强。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设计新的汽车(2) 对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明白,汽车消费者组别的不同偏好可以怎样影响其购买决定。接上面的例子,我们考虑两个消费者组别,每个组别想花10 000美元用于汽车的款式和性能(其余的钱可以用在此处不予讨论的其他汽车特性上),但对于款式和性能,每个组别有不同的偏好。 下图显示了每个组别的个人所面临的购车预算约束。第一组别,其偏好类似于前例图a所示的偏好,在性能和款式中偏好前者。通过在一条典型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之间寻找相切点,我们发现,这一组别的消费者偏好这样一种汽车:其性能值7 000美元,其款式值3 000美元。而第二组别的消费者偏好性能值2 500美元、款式值7 500美元的汽车(回忆一下前例,统计研究已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属于第二组别)。 * 在a图中的消费者愿意以相当数量的款式来换取一些额外的性能。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他们会选择一辆注重性能的汽车。b图中消费者的选择刚好相反。 在获悉组别偏好的情况下,一家汽车公司就可以设计产品、制定销售计划了。一个具有潜在盈利的选择是,制造这样一种车型,它注重款式的程度略低于图b中个人所偏好的程度,但远高于图a中个人所偏好的程度(以吸引这两组人)。第二个选择是,生产较多的、注重款式的汽车,生产少量的、注重性能的汽车。这两种选择都是上述对购车偏好了解的结果。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大学信托基金 假设有一个叫简的人,其父母为她的教育提供了一笔信托基金,现年18岁的简可以得到全部的信托基金,条件是她只能用之于教育。简自然喜欢信托基金这份礼物,但如果这是一个无限制的信托基金,她或许会更喜欢的。为了明白这一点,看一看下图,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美元标在横轴上,花在其他消费形式上的美元标在纵轴上。 * 一名学生得到一份必须用于教育的大学信托基金。该学生从A移向B,便会出现一个拐角解。然而,如果这份信托基金既可以用于教育,也可以用于其他消费,那么在C处,该学生的情况就会更好。 在得到信托基金之前,简所面对的预算线以PQ表示;只要全部的信托基金(以PB的距离表示)用于教育,这份基金会使预算线向外扩展。由于接受了信托基金和上了大学,简提高了其满足程度,从无差异曲线U1上的A移向无差异曲线U2上的B。 注意B代表的是一个拐角解,因为简的其他消费对教育的边际替代率小于其他消费的相对价格。简可能喜欢既在教育上面、也在其他商品上面花一部分信托基金。如果对信托基金的使用没有限制,那么她会移向无差异曲线U3上的C,减少其教育支出(或许上一二年制的大学,而不是四年制的大学),但增加比教育更让她高兴的项目的开支。 在无限制的和有限制的信托基金之间,接受者一般偏好前者。然而,较为普遍的倒是有限制的信托基金,因为它们使得做父母的能够按照父母认为最符合孩子们长远利益的方式来控制其子女的开支。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汽油定量配给 美国政府在1974年、1979年对汽油实施价格管制,许多汽油站不得不降低其售价(世界石油价格是上升的,但管制压低了国内价格)。如果,开车的人想购买的汽油数量大于按管制价格出售的数量,汽油配给供应了。在有些人看来,非价格定量配给是代替市场的一个公平手段,定量配给的一种形式是每个人都拥有购买某种配给商品的同等机会,而在市场体制下,那些有较高收入的人可比较低收入的人出更高的价钱来获得供给量不足的商品。 在本例中,汽油是通过加油站的长长的排队定量配给的,那些愿意花时间等候的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汽油,而其他人则买不到。通过确保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低数量的汽油,定量配给可以使一部分人获得购买某种商品的渠道,不然的话,他们是买不起这种商品的。但是,定量配给限制了汽油的购买数量,这就伤害了另一部分人,他们想要购买的量大于定量。 我们可以从下图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幅图适用于一名年收入为20 000美元的妇女。横轴表示的是她的汽油年消费量,纵轴表示的是她在购买汽油后的剩余收入。假设受管制的汽油价格是每加仑1美元;因为她的收入是20 000美元,她被限制于预算线AB上的点,该线的斜率为-1。在每加仑1美元的情况下,该妇女或许希望每年购买5 000加仑的汽油,在其他商品上花15 000美元,以C表示。在这一点上,她已将其效用最大化了(位于可能存在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U2上),而其预算约束既定在20 000美元。 * 当一种商品是配给供应的时候,其数量少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消费者的情况可能变坏。在汽油不是定量配给的时候,消费者处于无差异曲线U2上的C,消费5 000加仑的汽油。然而,在汽油定量配给限制为2 000加仑的情况下,消费者移向较低的无差异曲线U1上的D。 由于实施定量配给,该妇女只能购买2 000加仑的汽油。结果,她现在面对着预算线ADE。预算线不再是一条直线,因为不可能购买超过2 000加仑的汽油。本图表明,她选择在D处消费,她获得的效用数量U1就要低于不实施定量配给时的U2,因为她消费的汽油少于她原本会偏好的数量,而她消费的其他商品多于她原本会偏好的数量。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清洁空气的价值 空气是免费的,就是说人们吸入和呼出空气是不需要花钱的。不过,空气市场的缺乏或许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在有些城市里空气质量数十年来在不断恶化。1970年,美国国会修改了,清洁空气法以强化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那么这些控制是否值得?清洁空气所得到的好处是否足以抵消给汽车制造商直接带来的、给汽车购买者间接带来的成本?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美国国会请美国国家科学院用一项成本一收益研究来评估这些排放控制。该研究的收益部分考察了人们在多大的程度上珍视清洁的空气,运用的是从经验上确定的、对清洁空气需求的估计值。 虽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清洁空气市场,但是人们在购买房子的时候,周围空气清新和周围空气糟糕相比,前者的确让他们付出了更多的钱。这一信息便用来估测人们对洁净空气的需求。有关波士顿和洛杉矶街区房价的详尽数据与不同的空气污染物作对比,同时,其他可能会影响房屋价值的变量的影响也在统计上加以考虑。该研究确定了一条净化空气的需求曲线,它看上去大致就像下图所示的那样。 * 阴影部分是消费者剩余,它是在空气污染下降了5个亿分点的氧化氮、每个亿分点成本为1 000美元时产生的。剩余的产生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愿意为氧化氮每减少1个亿分点支付1 000美元以上的价钱。 横轴度量了空气污染减少的数量,纵轴度量了与那些空气污染减少相关的房屋的升值。例如,看一下某房主的清洁空气需求,他住在一个空气相当肮脏的城市里,氧化氮(NOX)的水平达亿分之十(10 pphm)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该家庭对于空气污染中每减少1个亿分点要花1 000美元,它就会选择需求曲线上的A,以获得5个亿分点的污染减少。 对刚刚描述的那个典型的家庭来说,污染下降50%或5个亿分点值多少呢?通过计算与减少污染相关的消费者剩余便可以测定这一价值。由于这一污染的减少每单位是1 000美元,所以该家庭要付5 000美元。然而,该家庭对污染减少的估价,除了最后1单位,都超过1 000美元,结果图中的阴影部分给出了净化的价值(大于支付的数额)。由于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可以从三角区域计算出剩余来:三角形高为1 000美元(2 000美元-1 000美元),底边长5个亿分点,因此,污染减少对于该家庭的价值为2 500美元。 一项完整的收益成本分析会运用净化总收益的大小(每户收益乘以户数),与净化的总成本作比较,以判断这类规划是否合算。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案例分析 马尔萨斯和食品危机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在上个世纪(20世纪),技术飞速进步,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正如下表所显示的,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世界农业生产力的这种增长也可用下图来表示。图中显示了1970年到1995年间食品价格指数和平均粮食产量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25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导致食品供给的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结果,粮食价格除了70年代初的短暂上升之外一直处于下降中。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世界食品的平均价格70年代初短暂上升,但之后便一直下降。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从19611975年,在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1.9%上升至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亦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小麦的生产函数 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生产谷物,在美国的大型农场中,粮食的生产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如建筑物、设备等,和少量的劳动投入;但是,粮食的生产也可以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用较少的资本、较多的人力来完成。描述农业生产过程的方式之一是用一条(或多条)等产量线,描出生产出特定产量的投入组合。下面便是一例,其中的生产函数是统计估计的结果。 下图中的等产量线对应13 800蒲式耳的小麦年产量,它与生产函数相关,利用这条等产量线,农场主可以决定在雇用劳动和使用机器之间何者更合算。假设农场的经营状况目前处于A点,劳动投入L为500小时,资本投入K为100机时,农场主决定减少机器的使用时间。为了得到相同的年产量,他必须多投入260小时的劳动。 *可以通过不同的劳动资本组合得到13800蒲式耳的小麦年产量。A点代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B点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A和B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10/260=0.04。 农场主的这个尝试使他逐步了解小麦的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的形状,比较图中的A(L=500,K=100)与B(L=760,K=90),它们都位于等产量线上,农场主发现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0.04K/L=(10)/260=0.04。 MRTS使农场主知道增加劳动投入与减少机器使用之间的权衡关系。因为MRTS远小于1,农场主明白当工人的工资等于机器运行的成本时,他将付出更多的资本(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上,他必须以260单位的劳动去替代10单位的资本)。事实上,农场主知道,除非劳动的价格比机器单位时间的使用成本低廉得多,否则,他的生产方式应更趋向于资本密集型。 这个例子已经表明,了解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一个经理人员而言是十分有益的,它同时说明了为什么在劳动相对昂贵的加拿大和美国,生产大多处于MRTS(资本劳动比)比较高的阶段,而一些劳动力成本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较低的MRTS(较低的资本劳动比)阶段。劳动/资本的具体组合取决于投入品的价格。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铁路业的规模报酬 20世纪以后,尽管碰到不少资金问题,铁路运输仍不断发展。规模对铁路运输业有无影响?为什么铁路仍很难与其他形式的运输进行竞争?我们可以从铁路运输的经济分析中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研究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我们需要一系列的指标。首先我们可以用运输密度来度量投入,它指的是在一特定线路上每单位时间内铁路可以承运的货物吨数。产出以沿着该线路在特定时间内运输的货物总重量计。我们要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规模报酬关系如何?起初,我们以为会有报酬递增效应,因为在运输密度增加以后,铁路管理部门可以统筹规划,制定出适宜的、富有效率的运输方案。但是,当运输密度的增加超过一定值后,会出现报酬递减,因为超负荷的运输已多得很难规划,运输速度也将有所下降。 大量研究表明,在运输密度值较小时,存在着递增报酬,但超过某一值后(这一点称为有效密度),会出现报酬递减。这种现象只有在运输密度值很大时才会出现。例如,某一研究称,在一个线路上,在运输密度达到年运量8万吨10万吨以前,都会呈现报酬递增。 为了说明这些数据的实际重要性,在下表中,我们列出了美国主要铁路干线的运输密度,一些干线,如科罗拉多南方干线和联合太平洋已经达到或超过了最佳效率规模(在这一点上,报酬递增现象消失了),但还有许多铁路线上的运输密度要低于此值。 既然大多数公司都没有达到最佳规模,说明其进一步增长还是有着优势的。确实,与密度相关的规模经济已成为解释近年来北伯灵顿铁路公司与艾奇森、托派克与圣特菲铁路公司以及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收购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的重要的效率依据。这些合并是否导致了市场份额的增长以及市场份额的增长是否从效益的角度来说是正当的,这些都是需要若干年后才能讨论的公共政策问题。R.S.平狄克 D.L.鲁宾费尔德 排放费对企业投入选择的影响 钢铁厂经常在河流之上或河边。河流不仅使企业生产所用的铁矿石的运输十分廉价,而且使其钢铁产品的运输也十分便宜。同样,河流也给企业处理生产过程中的伴随产物,所谓的排放,提供了便利。例如,钢铁厂通过将铁燧岩沉积物研磨成精度一致的细小碎粒来处理风炉所用的铁矿石。在此过程中,铁矿石就像水流一样被磁场吸引出来,从而使纯矿石通过工厂。这个过程的伴随产物铁燧石颗粒可以被倒入河中,从而使企业成本相对较低。相反,其他的运输方式或自己处理的企业的成本就相对较高。 由于铁燧岩颗粒是一种不可降解的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