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doc_第1页
强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doc_第2页
强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doc_第3页
强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要求较高的是写的能力。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书面交际,从写作中可以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运用英语正确、达意和得体地表述事实、观点,展示情感和想象力,交流信息,形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再培养这种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感到教学难,学生感到进步慢,而“新课标”对高中毕业学生英语书面表述要达到八级的要求是不能打折扣的。为此,笔者在对高一、高二部分师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反思,提出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建议和策略,以改革教学现状,达成新课标对高中英语写作的目标要求。一、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一)分项进行情况调查1. 对学生的调查。笔者设计了5项内容,以问卷的抽样的形式调查了高一和高二4个班的210名学生,情况如下:调查内容反馈信息1.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很重要重要不重要25人150人35人2.英语写作的兴趣感兴趣不敢兴趣讨厌63人102人45人3.背范文对写作的作用作用很大有些作用不起作用141人49人20人4.课外练写作文的频率经常练有时练没有练16人36人158人5.影响写作的因素词汇语法写作技能97人51人62人2. 对教师的调查。对象为我校英语任课教师,用提纲访谈的方式进行。访谈内容有:对高中3年的英语写作教学有无统筹规划;在什么时候布置写作任务;用什么方法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指导写作;怎样批改和讲评;学生对写作指导的满意程度如何等。3. 学生习作抽样调查。抽取高一、高二学生习作各20本,逐一认真审读,对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二)分析调查的反馈结果1.学生方面。英语写作的重要性被83.3%的学生认同,仅16.7%的学生存在认识误区。多数学生向往能用英语写信、发电子邮件和贺卡等。但有英语写作兴趣的学生仅占23.8%,不感兴趣和讨厌写作的学生占7成以上。能认真背诵范文为自己的写作创设平台的学生占71%,说明背诵范文对英语写作是有帮助的,只有29%的学生对背诵范文的作用感悟较弱。在课外练习写作的学生仅占四分之一,绝大部分只应付老师课堂布置的写作练习。此外,词汇、语法影响写作的困难普遍存在,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学生习作抽样表明,学生写作困难的主要表现有:词汇量少,拼写错误多,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用英语思维,出现中文式英语;有关话题信息储备量少,作文普遍存在思想内容贫乏和表达不当的状况。2.教师方面。分析教师访谈反馈的信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高中阶段的写作缺乏统筹安排,一般是高一、高二不够重视,到高三为应付高考才根据高考题型开展写作训练;被动地跟在课文练习后面跑,或泛泛布置“回家写一篇短文”的任务;用测试代替训练,没有师生互动,没有写作指导,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讲评偏重语言知识,忽视对文章内容、篇章结构和行文连贯等方面的指导;批改习作往往只划出错误,讲评多半以集体评述的形式进行,很少面批面改。三、对目前写作教学弊端的反思(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和写作能力底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词汇活用能力弱,遣词造句能力差,无法准确描绘事物,因此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学生存在较多的知识缺漏,说明教师对词汇和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亟待改进。(二)教师对写作训练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往往出现指导写作时的被动状况或马虎应付的现象。(三)教师的写作教学能力不强。调查显示,学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只有33%。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重视必要的遣词造句、句式选择、时态运用、体裁特点和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又缺乏具体的写作方法指导和有效地批评,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四)教材设计“冷落”了写作教学。新课程改革前的教材比较重视听、说、读方面的训练设计,涉及写的教学和训练较少。修改后的教材列入了写的内容,但放在单元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只停留在“要求写”的层面,没有深入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五)不良的写作教学形式禁锢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习惯做法是布置、写作、批改、讲评。实践证明,学生无法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书面表达,也不能把写与听、说、读有机结合,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四、强化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一)教师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使自己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首先,要纠正英语写作可有可无的偏见,摒弃写作教学跟着课后练习跑的被动局面;其次,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的新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第三,要统筹安排写作教学,制定出适应性强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明确和落实各单元的写作定位,不要随意布置学生“回去写一篇短文”,第四,要脚踏实地地实施各个教学步骤,细化教学内容,钻研教法与学法。(二)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夯实双基教学,为学生写作铺设平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英语写作的基础。学生写作困难的症结主要是基础知识的薄弱和基本技能的低下,一动笔就碰上斟酌词汇、选择句式、运用时态、确定体裁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困难。可见,扎扎实实加强双基教学迫在眉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指导收集素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储备习惯。实践告诉我们,知识面窄是制约写作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获取写作源泉和写作素材。比如了解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环保问题、科技知识、道德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帮助学生建立材料信息库;同时,也有必要建立学生错误信息库,以供参考,使学生少走弯路。传授写作方法,使学生能拿到钥匙自己开门。笔者从调查中获悉,许多教师的写作教学基本上属于单元内容的复习练习,通常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一下课本的写作要求。对于如何审题明旨、筛选材料、安排结构、开篇结尾、提炼主题、使用标点等具体写作技巧很少作指导,因而学生的写作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思想基础训练”。其一,词汇拓展训练:强记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词汇,以提高表达效果。其二,句子扩写训练: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句子,使句子达意、灵活自如。其三,段落组织训练:要求按一定的逻辑,写出一组句子,理顺组成段落的主题句、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其四,短文谋篇训练:指导学生分三个阶段完成一篇作文。首先是写前准备,做到以听说导写,激发兴趣;研读范文,做好铺垫;明确主题,收集素材;策划布局,拟纲谋篇。接着再动笔写作,要求确定体裁,突出主题;顺纲行文,详略得当;起承转合,严密完整。最后是写后修改,做到内容连贯,逻辑合理;搭配无误,人称一致;时态贴切,行文流畅。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四种常见文体的用词特点、语言风格和基本结构等。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课堂中迸发写作热情。记得所教2009届学生刚进入高三学习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习作中英语表达的亮点,我们发动学生搜集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名言警句,并要求学生找规律进行背诵默写。有学生针对“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提出疑问。问“Where”在句中的作用是什么?于是我在课堂上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作详细分析:这里“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兼有抽象条件的含义,相当于介词in / at / to the place +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学生在得到这样的引导之后,思维的闸门顿开,他们能动地套句型又列举了一些类似的名言警句: Where there is a sound, there must be sound waves(凡有声音的地方,必有声波。)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学生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很快领悟了语言规律,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造出许多优美的句子来。如:Where there is water, there is a river. Where there is an accident,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hurt. 在写一篇关于音乐的作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写出了“Where there is music, there is happiness”这样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切合个人的薄弱环节去获得知识,达到了“按需分配”的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覆盖面之广,渗透角度之多,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性等方面都会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顺理成章的。(三)营造宽松环境,和谐教学氛围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营造这种教学氛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环境的熏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我们首先要鼓励那些写作兴趣不高的学生打破自卑心理定势,解除心理上不必要的负担,以一种自然地心态来对待写作。其次,要除去作文的神秘感,把写作看成是自己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