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我说啊,这是高中文段吧!嘿嘿项王说:壮士啊!赏赐你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杯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 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手刚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离这儿)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遵循后稷、刘公的事业,实行古公周太王和季历的法制)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给窦娥我烧几刀纸,就算看在你死去了的儿子的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一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3 作地势,高下九则。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 此则寡人之罪也。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 入则孝,出则悌。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 欲速则不达。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 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怒气冲冲,但还是接见了他 ) 2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么做呢)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s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子女如果想报父母之仇,臣子如果想报君王之仇,哪里有敢不竭尽自己的力量的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臣年轻强壮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余扃jing牖y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一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 余之力尚足以入。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 顷之,烟炎张天。 18 蚓无爪牙之利。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 夫晋,何厌之有。二 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则一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柯”指斧柄,“伐柯”指伐木做斧柄。伐木做斧柄,斧柄的式样并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3 作地势,高下九则。(坤作为地势,分为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象)5 此则寡人之罪也。(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通常是从耳朵里听进去,直接就从嘴里说出来了。然而嘴和耳朵的距离,不过四寸远,如此没有理解的学习,怎么能够显得自己有气质、有内涵呢)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黄河献出天文图,洛水献出地理书,指明了天地之间的奥妙和道理, 高尚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就用它作为行为和处事的准则。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木头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今(项羽)马上就要到来,恐怕沛公就不能拥有关中一地了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14 入则孝,出则悌。(:“学生们进家要做到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 悌:尊敬师长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16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上百丈的高山,有负荷的车也能拉上去,为什么呢?是因为坡度平缓的缘故啊。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道理出于岳阳楼的美,美就美了,但阳楼的名气并非只凭借这。如果这样,那么像岳阳楼的楼很多,怎么能独占鳌头?因为范希文被邀请作文章,文采传播四海,于是岳阳楼就天下名扬。在当时的风气,地位卑微就感到羞耻,地位高贵就是奉承拍马。范希文就不是这样,他是不因为物质的好坏而喜悲。他的朋友被贬职。没有告别就离开,但众人却避开。等到他得知,赶到河边,友人就在船中了。可见他友谊之情感很深。之一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于是连夜驰骋到沛公军营去 2 辍耕之陇上。 ((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3 奉之弥繁。(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4 侵之愈急。(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5 子孙视之不甚惜。(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7 汝识之乎?(你记下这个情景了吗?8 可以知之矣。(可以知道了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终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之:指代 贿赂所得的土地 其:它的 实:实际数量 翻译: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17 顷之,烟炎张天。 (一会儿,火焰布满天空 18 蚓无爪牙之利。(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的发出声响的石头,所在地方都是这种石头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之多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晓断句(的方法),疑惑也得不到解答啊 22 夫晋,何厌之有。(夫:发语词,不译何厌之有=有 何 厌 之? 有 什么 满足的 呢?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译文:一僧人想去南海,向唐僧询问,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僧人凭借一箪食物、一瓢水的帮助到了南海,向唐僧夸口说:“这有什么难?”唐僧回答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你的话也言过其实了,你将因此而自满并嘲笑我么?”一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学的知识体系
- 2025年噪声频谱分析仪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5-2030中国毛绒玩具市场营销策略及投资前景建议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正丁基锂行业发展状况与竞争趋势预测报告
- SKETCHUP草图大师窦紫烟87课件
- 护理员护工陪护培训
- 护理专科业务学习及课件
- 经验发言稿格式
- 2025餐饮集团用餐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女方权益优先的离婚协议范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培训解读课件
- 补产假工资协议书
-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路径研究
- 《医疗英语口语》课件
- 电力公司参观心得体会
-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培训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骨科康复
-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劳动仲裁申请书电子版模板
- 电厂消防培训
- 2025年云南省康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