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doc_第1页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doc_第2页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doc_第3页
课堂观察课例: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记录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 目标设计流程效果(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2、知道宋朝建立后处于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3、知道宋太祖吸取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上的调整和改革;4、知道宋朝完善科举考试的具体措施。5、理解文官体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宋朝完善科举考试政策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材料汲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3、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 4、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文官体制”,懂得制度创设的重要性。2、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完善”,懂得其有利于公正和公平;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体制的重要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自豪感。1、导入新课【出示】PPT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冻无衣,饥无食,” 刘允章直谏书【提问】:唐朝是如何灭亡的?学生从这段文字回顾了唐朝由盛到衰,继而了解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历经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混战不已,这种局面一直到北宋建立才得以终结。【出示】插图陈桥镇宋太祖黄袍加身处【提问】是否知道此处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什么事件?请同学讲述陈桥兵变的典故部分学生(少数)知道这一事件。金同学的讲述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并从中了解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事件。课堂自然过渡到“宋朝的建立”【出示】插图宋、辽、西夏形势图【提问】宋朝疆域与唐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唐宋两朝疆域比较,得出:1、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时代的结束和统一国家的重建。2、宋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朝代,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2、宋朝的建立【出示】PPT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图表【提问】历史上这些政权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武将夺权、军事政变)【提问】这种方式对对宋朝的政治体制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宋朝的建立也是又一个武将篡权的重演。如果你是宋太祖赵匡胤,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在了解了宋朝的建立和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原因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出“宋太祖最担心的是武将篡权,失去皇位。【出示】PPT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提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通过这段材料的阅读,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的理解。从而理解了宋朝为什么要实行文官体制。【提问】面对这些教训,如果你是宋太祖赵匡胤,你将怎样做?学生自由设想,但往往只能想到一两点。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书。【阅读】阅读课本“文官体制”相关内容。【思考】宋太祖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和改革?这些调整和改革的特点是什么?这些调整和改革有哪些影响?【出示】PPT展示:图表、文字材料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 汪洙神童诗PPT展示:图表、文字材料 “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 国史概要在看书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引导:学生1能说出主要措施,但基本照本宣科,缺少条理和归纳。学生2能更加简洁清晰地列举出措施。学生3能归纳出这套文官体制在政治、军事两大方面的措施。【总结】在学生思考归纳的基础上出示北宋文官体制的背景、特点、内容等结构图小部分学生印象深刻,能够即时复述。大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忙于记笔记,缺少思考。个别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无所事事。【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快,但也无可奈何。(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官?你的依据是什么?(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3)、面对趾高气扬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 学生基本上能够积极思考,准确回答3、科举制的完善【过渡】“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出示】插图宋朝科举考试图【阅读】“科举的完善”一目【思考】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 评价: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批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对科举制度在考试制度、考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的变化进行归纳。【思考、讨论】 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北宋文官体制有什么关系? 问题有一定难度并且受课堂40分钟限制,答案基本由老师给出。【拓展】科举对西方文官体制的影响学生兴趣较高,从对科举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