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日趋突出。文章基于改进的资源相对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软件,以全国为参照,用数量分析了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和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差距。结果表明: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状态,其承载力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潜力较大;各州市中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相对综合承载力超载,而不发达的地区往往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或非常富裕状态。以此揭示云南省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与区域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相对承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15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完善,我们通常采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即不仅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规模与资源之间是否协调的理论,然而传统的资源承载力仅以土地或者耕地面积作为衡量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资源的承载力,并使用简单的线性加权2-3。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总量有限,利用传统的资源承载力衡量出的资源可承载人口基本上都是低于实际人口数量,所以传统资源承载力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一般。鉴于此,2000年国内学者黄宁生等人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采用比研究区更大的区域作为参照区衡量资源的可承载人口,并对广东省的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此后,张艾、刘涛、刘兆德、陆亚琴等人分别对广西、山东、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进行了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1模型的构建 11指标选取 根据云南省的资源特点,基于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能源资源4个因子,构建云南省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用于反映云南省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 12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如下: (1)各个相对资源承载力,见式(1)。 Cri=IiQi(i=l,w,en,f,e)(1) 式中,Cri为i类资源承载力;Ii=Qpo/Qio;Qpo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io为参照区i类资源存储总量。Qi为研究区i类资源存储总量,l为土地资源,w为水资源,en为能源资源,f为林地资源,e为经济资源。 (2)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见式(2)。 Crn=w1Crl+w2Crw+w3Cren+w4Crf+w5Cre=C1n+C2n(2) 式中,0wi1,且5i=1wi=1(i=1,2,3,4,5),Crl、Crw、Cren、Crf、Cre分别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能源资源承载力、相对林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1n为基于优势资源牵引下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C2n为基于劣势资源束缚效应下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其计算方法见式(3)和式(4)。 C1n=maxC1rn=w1Crl+w2Crw+w3Cren+w4Crf+w5Cre(3) C2n=minC2rn=w1Crl+w2Crw+w3Cren+w4Crf+w5Cre(4) wi-wj wi,wj1,(i,j=1,2,3,4,5且ij) 5i=1wi=1,5j=1wj=1 式中,为各因子权重下限,取值为01,、分别为各因子之间权重差异的上下限,分别取值为0005、03。 13承载状态的划分 相对资源承载力状态在其划分上分为5中情况,并以此确定了5种承载状态,见表1。 2实证分析 21各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超过200万人,其中昆明市高达72029万人,这也体现了昆明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这4个地区经济资源占很大优势,GDP分别占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2569%、1238%、853%、808%。而保山、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丽江、德宏、迪庆、怒江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均低于100万人,体现了云南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较多,这些经济资源承载力较小。 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相对能源资源承载力超过400万人,体现了这些地区有较强的能源优势:一方面,与这些地区矿产资源储量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强势,大理发展工业,促使对能源的消费激增,也刺激了对能源的开发,从而提升其能源资源承载力。而临沧、西双版纳、丽江、德宏、迪庆、怒江相对能源资源承载力均小于100万人,尽管这些地区有矿产资源,但由于其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大,进而降低了能源资源承载力。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大于500万人的有:普洱、红河、怒江、保山、临沧、文山、德宏、昭通、迪庆、西双版纳,说明当地河流水系密集,水资源丰富。而昆明、楚雄、玉溪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较低,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耗了大量水资源,降低了水资源循环速度,从而降低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上来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大,这也体现了云南省水资源丰富,仅次于西藏和四川,位居全国第三。 曲靖、文山、昭通、红河、临沧土地资源承载力都超过500万人,而迪庆、怒江土地资源承载力小,分别为7036万人和6362万人,云南省各州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其地形地势有关,云南省多属高原地区,海拔及地势坡度过大不适于耕种,各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取决于其坝子面积的多寡。对于一些城市化进程快的城市,其大量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工业用地,也会降低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云南省林地资源承载力整体都比较大,其中普洱、曲靖、昆明、楚雄、西双版纳、临沧都超过600万人,只有极少数地区如丽江林地资源承载力为21031万人。林地资源是云南省各相对资源承载力中最具优势的,这与云南省地理位置、地势以及气候条件有关,云南省多为山地,很多地区不适宜耕种,当然发展森林,再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水资源丰富,利于林木的生长和可再生,这也是云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支撑。 横向比较来看,云南省各州市承载力最小的是经济资源和能源资源承载力,而水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承载力较大,经济资源、能源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则是云南省发展劣势资源,这也体现出,云南省作为资源大省,但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见表2。 22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分析 昆明、曲靖、普洱市相对综合承载力位于云南省前列,而丽江、迪庆、怒江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较差(见表3)。 实际人口数量超过相对综合承载力的有4个州市,按其超载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昭通、昆明、曲靖、大理,承载度依次为:3080%、1323%、1068%、358%。但是云南省没有严重超载的州市。实际人口数量低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有12个州市。其中承载状态为非常富裕的有3个州市,分别为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其非常富裕程度分别为:3938%、1916%、766%,表明这些地区人口发展空间较大。承载状态富裕的地区有9个:德宏、普洱、临沧、丽江、保山、玉溪、红河、楚雄、文山,富裕程度分别为:5177%、5162%、3597%、2448%、2123%、2004%、884%、562%、257%,说明这些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相匹配。 3结论 根据传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不足,本文对其模型进行改进,加入了能源、林地指标,并根据各研究区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工具,引入了新的资源承载力模型,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 (1)云南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为558590万人,处于富裕状态,其富裕程度为1832%,表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2)云南省16个州市中,承载状态为超载的地区为:昆明、曲靖、大理、昭通;处于富裕状态的地区是:玉溪、红河、楚雄、文山、保山、普洱、临沧、丽江、德宏;处于非常富裕的地区是:西双版纳、迪庆、怒江。 (3)相对能源承载力大的地区,对应的经济承载力也较大,表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也依托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有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 (4)从总体来看,云南省的经济资源承载力偏小,而其他资源承载力较大,表明相对于其他资源,经济资源是云南省整体发展的劣势资源,这符合云南省属于西部不发达省的实际情况。尽管如此,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Park & Burges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lliam R,Mathis W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and They are Key to Sustainabi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