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复习材料.doc_第1页
婚姻与家庭复习材料.doc_第2页
婚姻与家庭复习材料.doc_第3页
婚姻与家庭复习材料.doc_第4页
婚姻与家庭复习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婚姻与家庭课程的研究内容一、 婚姻与家庭课程的定义 婚姻与家庭这门课程的学科渊源是家庭社会学。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婚姻、家庭行为。这门课程探讨人类婚姻、家庭的历史;婚姻、家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婚姻、家庭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婚姻、家庭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内容。二、 婚姻与家庭的课程目标 通过婚姻与家庭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婚姻与家庭行为的历史;掌握婚姻与家庭的内部逻辑以及与社会的关联;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一般的婚姻、家庭问题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 第一章 家庭概述 第一节:家庭的概念和性质一、 家庭的概念家庭是由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二、 家庭的性质1、 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家庭源于男女两性结合,通过婚姻构成,两性通过生理而结合,是为自然关系,但是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使两性结合具有高度的社会性,男女结合不仅仅是生理的吸引,而是伴随着感情、价值观、经济、种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因此两性的结合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既有原发的自然关系,也有高度的社会性。2、 家庭是个历史范畴家庭有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家庭形式,其互动原则、逻辑和内容也有区别。3、 家庭是一种典型的初级群体面对面交往;彼此之间投入全部人格;成员之间的关系以情感为纽带;有一定的群体规范;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是初级群体的特征,家庭都具备。家庭是一种典型的初级群体。(补充:什么是次级群体:投入有限人格,成员之间的交往以理性为主导,相对于初级群体不稳定、不持续)4、 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阶段家庭的规范也不同,家庭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规范,因此,家庭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第二节 家庭结构与功能一、 家庭结构的分类 按家庭成员的配偶方式分:多夫多妻家庭;一夫多妻家庭;一妻多夫家庭;一夫一妻家庭 按家庭传袭方式:母系家庭;父系家庭;平系家庭 按权力划分: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平权家庭 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两代夫妻家庭,每代只有一对夫妻)、联合家庭(两代或更多代夫妻,且每代不局限于一对夫妻),以及单亲家庭、隔代家庭二、 家庭结构的变迁 人数由多到少,代际由多到少,结构趋于简单。结构的这种变化是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的必然结果。三、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就是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发生的作用。1、 经济功能2、 生育功能3、 性生活功能4、 抚养与赡养的功能5、 教育与社会化的功能6、 感情交流的功能7、 休息与娱乐的功能8、 宗教功能9、 政治功能三、 家庭功能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持续发生改变,家庭的经济、宗教、政治功能逐渐式微,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与社会化功能也由社会分担一部分,感情交流、感情支持功能、休息娱乐功能逐渐强化。第二章 家庭过程第一节:婚姻选择一、 择偶理论1、 结婚动机论德国社会学家穆勒:结婚的动机在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大因素。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感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感情第三。现代感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2、生物学解释:婚姻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性本能是行为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本能驱使男性去接近女性,女性去接近男性。人类的行为是基本本能的反映。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与性有关,人是由性欲主导的。男性的俄狄浦斯情节,女性的恋父情结,父母的品质对子女婚姻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潜意识主导的。3、 交换理论:交换论认为,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倾向于所占有资源的交换。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金钱、地位、容貌、权力、气质、性行为的任意组合中,择偶过程就是一种交换行为,用自身所占有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交换观念是婚姻的基础。“门当户对”与“择偶梯度”,前者指出婚姻多发生在是地位相同阶层之间,体现一种公平交换的逻辑。后者指出,男女双方在社会资源交换中倾向于一种梯度逻辑,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女性,而女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男性。稀缺因素交换论,认为男女会各自用自己的稀缺资源与对方交换,财富、地位、权力、容貌都可能成为稀缺资源。互补论,认为男女在选择配偶时会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中选择自己相对缺乏的对象。4、 同质理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具有相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男女会互相选择。排除其他社会因素,选择与自己想法相同或接近的配偶,这样感情如意,融洽。二、 择偶心理1、 求全心理:择偶初期,男女都有求全心理,男女在青春期都会有自己潜意识的“偶像”,把自己所有关于配偶的良好期望都投射到偶像身上,然后按照偶像标准去看待异性,希望找到知己、知音;渐渐的,会调整,对未来配偶的特征做删减,渐渐面对现实。2、 社会刻板印象:对社会职业、行业、角色有一种定型化的,不易改变的印象,用有色眼镜看人。3、 传统心理:妻子不能强过自己;女人应该做贤妻良母;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女子守贞节;打老婆是家务事;女性应该做家务。等等。4、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把对方某一方面的优点放大到其他方面。海市蜃楼、巴黎圣母院。漂亮女性在面试时的天然优势。同时漂亮女性也会承担更多的压力。5、 从众:在择偶过程中受周围人或社会普遍观念的影响。三、 择偶标准的发展择偶的标准越来越由满足经济需要、亲属要求等转变为满足求偶者本人的需要。婚姻的基础由其他社会因素越来越转变为单纯的感情。婚姻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四、 理想的婚姻1、 利己型婚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甚至占主流的婚姻模式,由于家庭组成形式中有权力关系,处于劣势的一方成为依附者、被控制者,处于优势的一方成为控制者,婚姻关系不平等,表现为有利于一方,不利于另一方的状态。2、 利他型婚姻,利己型婚姻处于劣势的一方,就是处于一种利他的状态。因此利他型与利己型是一回事。3、 伴侣型婚姻:基于平等关系的婚姻,强调相互关怀、共享、彼此给予,相互谅解的婚姻。第二章婚姻过程 第二节:婚姻缔结一、 婚姻是一种契约婚姻是一对男女自愿结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生儿育女的需要。以及情感支持、经济上的互相帮助的一种契约。1、 为社会所承认的、合法的性结合。(不承认、不合法的性结合)2、 不仅是个人之间的行为,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文化,一种社会制度。3、 有明示和默示的配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4、 一种对公众的宣告。(为什么有结婚仪式)二、 婚姻缔结方式1、 掠夺婚 指男子没有得到女子及其亲属的同意,用武力抢夺女子的办法与女子结合。(当然也包括女子没有得到男子及其亲属的同意,用武力抢夺男子的办法与男子结合,这种情形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盛行而盛行。2、 买卖婚指男方以相当数量的金钱财物为代价换取女子为妻的婚姻形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合法婚姻形式,进入近代社会会议后逐渐被主流意识形态所不允,但因为长期存在,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残留。3、 服役婚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为女子的父母及亲属服一定时间的劳役,以换取对女子的所有权。圣经中雅各在岳父的部落服役七年,换取了两个妻子。后汉书乌桓中记载乌桓族人男方需向女方馈送牲畜,并服役一年,才得与女子结婚。我国云南的拉軲族、苦聪族,广西的花篮瑶族由此风俗。4、 交换婚两家子女互换为婚。古代世代相交的名门望族之间为维系共同利益,常为交换婚。如西晋的司马家、王家、谢家,隋唐的杨家、宇文家、李家、长孙家。平民百姓因为负担不起婚嫁聘礼和嫁妆,也有交换婚的形式。5、 妆奁婚婚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女家的财势和地位,这种婚姻叫妆奁婚,即男子会以女家提供多高规格的妆奁作为自己婚姻选择的最重要因素。6、 聘娶婚婚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男家的财势和地位,是为聘娶婚,即女家会以男家提供多高规格的聘礼作为考虑婚姻的最重要因素。7、 神约婚由神见证的婚姻,结合之后禁止离婚。或结婚后离婚要得到神职机构的同意方可离婚。8、 自主婚男女双方以相爱为成婚的主要条件的婚姻形式。婚姻的缔结出自本人意愿,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而且,离婚自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曾经出现过特殊婚姻形式,如赘婚、童养媳、典妻、指腹为婚等。三、 婚姻礼仪1、 中国六礼 纳采:男家使媒人去女家表示通婚之意。若不为拒绝,进行下一步。 问名:由媒人知会两家家长,提供男女名字、生辰八字,占卜吉凶。若无问题,进行下一步。(世族大家还要辨明男女嫡庶) 纳吉:占卜得吉,则男家再使媒人至女家,下正式聘约,确定婚事。不为女家拒绝,进行下一步。纳征:男家依约缴纳聘礼,婚约至此全部成立,不得反悔。请期:男家向女家约请婚期,如女家礼让,可由男家决定。亲迎:男家奉家长之命,率众人到女家迎娶,男家是日张灯结彩,公告亲戚四邻,并宴请女家至亲长辈及众亲友。妆奁宴:男女结婚七日后女家设宴回请男家至亲至亲长辈及自家亲友。婚仪:新婚夫妇拜堂、新娘向男方长辈奉茶、入祭宗庙祠堂、新婚夫妇行合卺之礼。2、 基督教婚仪教堂成亲。神父见证,誓言。3、 其他婚仪藏传佛教、印度教等婚仪。4、 婚仪的意义对男女婚姻关系以及与众亲友建立关系的确认、公告,仪式的隆重表示当事人对此事的重视。此外,利用机会对已有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巩固和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婚姻过程 第三节 婚姻调适一、 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1、 婚后经济的压力,是首要的影响因素。2、 与生长家庭的矛盾和摩擦,是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需要赡养老人的家庭,以及一方家庭困难的家庭。3、 孩子的出生会降低夫妻双方相互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特别是女性,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影响夫妻生活质量上是两方面,另一方面,孩子有助于夫妻形成同一感的心理趋向,在产生矛盾时也是强有力的粘合剂。)4、 来自不同阶层的夫妻会面临生活习惯不同、相互付出不成比例等多种挑战。5、 有多次恋爱、婚前同居情况的夫妻,以及再婚夫妻的比较心理会影响婚姻质量。6、 家庭休闲生活的缺乏会影响婚姻质量。7、 夫妻之间不能相互容忍个性,遇事争执会影响婚姻质量。8、 性生活不和谐会影响婚姻质量。9、 夫妻一方有外遇。二、 婚后心理1、 不复有好奇心。2、 失落感。(多种失落感)3、 约束感。婚前的自由状态不复存在。4、 清醒感。(因误解而结婚,因了解而离婚)5、 负重感。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孩子出生后抚养孩子的压力,人到中年,赡养双方老人的压力产生了很大的负重感。三、 夫妻感情的保持和发展1、 了解感情是动态的,需要维护和发展。感情既不会自动发展,不会突然消失,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出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夫妻双方需要维护和发展感情,成年的儿女也要维护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感情。2、 重视感情的投入,并且对于对方的善意给予积极回应。夫妻双方应该经常给予对方以感情的投入,有利于夫妻感情的保持和发展,并为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情的投入包括对对方的投入,比如对对方事业、生活的关注,情感支持,和谐的性生活等,也包括对对方生长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这些都属于感情投资,有利于夫妻感情的维持和发展。3、 对对方缺点的包容,对对方个性的尊重和认可。4、 家务的共同承担,对孩子的共同抚育。对双方老人的共同赡养。经验表明,对家务事的共同承担,相互合作无形中能够保持和发展夫妻感情。5、 夫妻相互的忠诚,有助于夫妻感情的保持和发展,相应的,夫妻感情的保持和发展也有助于夫妻相互的忠诚。第六次课第三章 家庭纽带第一节:家庭的复杂性一、 家庭关系的多样性 按照关系的性质分:1、 血缘关系2、 婚姻关系3、 法律关系4、 道德关系5、 心理关系 按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状态分:1、 合作关系2、 平等关系3、 权力与控制关系4、 对抗关系5、 博弈关系6、 冲突关系二、 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内部因素1、 家庭人口数:家庭规模越大,关系种类越多,关系越复杂。2、 家庭代际层次:代际层次越少,关系越简单;代际层次越多,关系越复杂。只有一个代际层次的家庭,即只有夫妻关系的家庭,关系单纯,容易营造高质量的家庭生活,但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少,家庭相对脆弱,代际关系表现为上下代之间的垂直交往,体现家庭关系的连续性和承继性,但代际之间由于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社会认识、价值观的不同而存在着自然的隔膜,具有显著的特征差异。3、 夫妻对数:每一对夫妻都会形成一个关系中心,家庭中代际或平行的夫妻对数越多,家庭越容易出现对抗和冲突,家庭会越不稳定。最常见的就是婆媳不和、妯娌不睦。4、 家庭成员之间的特征差异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特征差异包括:年龄、经历、性格、文化程度、心理、民族、种族、国家、地区等等,特征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会给共同生活带来困难。正确处理的办法:求同存异,互相宽容。(外教老师的失败婚姻)5、 家庭成员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之间距离较远,长时间不见面,没有共同生活,会影响家庭关系。6、 家庭认同意识:家庭认同意识是指怎样界定家庭,怎样界定家庭关系,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身份不同的家人。即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对方,在交往中愿意投入多少感情和人格。外部因素1、 社会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会直接产生不同的家庭关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家长占统治地位的家庭关系,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则产生了以平等人格为基础的家庭关系。2、 社会规范:国家的政策、法律;民族、地区的习俗、道德以及大众舆论会影响家庭关系。第三章 家庭纽带第二节 亲密关系一、 夫妻关系1、 夫妻生活的要素:供养家庭;处理家务;照顾小孩;促使孩子社会化;性生活;娱乐;相互的情感、心理支持2、 现代夫妻关系的主要特征:、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轴心,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占主要地位。夫妻关系在家庭内部趋于平等,夫妻各自保持经济独立,共同分担家务。夫妻关系中更注重情感支柱、性的和谐与满足以及伴侣关系的实现,这些已成为其他家庭生活的前提。东方传统家庭的轴心是亲子关系,男尊女卑,夫妻关系更看重孝顺长辈、生育子嗣。女子从事家务,男子从事社会职业。3、 夫妻关系的社会建构:夫妻关系是社会建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主导价值观的改变会促使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变化。男女性别的社会建构:男性:强壮、理性、逻辑性强、坚强、勇敢、权力欲、感情富于戏剧性;女性:柔弱、感性、凭直觉、懦弱、平和、感情稳定性强。其实是一种社会建构,这些并非男女的自然天性,而是按照一定社会标准建构出来,经过反复的社会心理暗示最终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会找到很多反证(初中老师与女同学的一次冲突),跟星座一样不可靠。二、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属于是亲子关系,祖父母与孙子女的关系是隔代的亲子关系。叔侄、舅甥、姑侄、姨甥的关系属于旁系的亲子关系。1、 中国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传统社会是家庭的轴心,进入近现代居于次于夫妻关系的地位。慈爱和孝顺仍然是社会推崇的道德规范。存在着不平衡的代际交换。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子女很大的投入和支持,在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养老还不发达的当今,子女回报父母的少,甚至有啃老现象。2、 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现有的研究:独生子女年幼时在家庭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对待,走到社会当中会产生很多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不仅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也会影响未来的亲子关系。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缺乏韧性、行为控制、合作性。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明显差异,独生子女更珍视友谊、更自信乐观。3、 中国亲子教育的误区。教育内容的偏差。很多家长不惜代价地开发子女智力而忽略情感的培养,对孩子的奖励和处罚以成绩为标准,而不是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能合理区分成人和孩子的生活区域,培养了一大批“小大人”。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在教育方法上,娇宠溺爱与严厉古板的两个极端,家长不能与子女形成对话和沟通,不能把自己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之交流沟通,不能在亲子教育过程中对孩子保持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研究表明,隔代的亲子关系容易形成娇宠溺爱,而父母受教育程度太低则会形成忽视亲子教育,甚至仍然信奉“棍棒出孝子”的现象。三、 兄弟姐妹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在传统社会被冠以“手足”关系。,在现代社会仍然是重要的家庭关系。兄弟姐妹的互动:共同侍奉老人。在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相互帮助与照顾。兄弟姐妹关系容易产生的问题:因为分家和奉养老人产生矛盾。四、 属于“法律关系”的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之间,有一种关系既不是夫妻关系,也不是亲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姐妹关系,是为“法律关系”。如公婆与媳妇的关系,翁婿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姑嫂关系、叔嫂关系、内兄内弟。这种关系并没有夫妻或血缘关系,是一种拟血缘关系。虽然没有家庭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连接,但仍需面临家庭的一些主要任务,如奉养老人。维持和发展这种关系,需要在互动中建立信任感,形成家庭认同意识。第四章 家务管理第一节 经济管理一、 家庭消费 家庭消费是指家庭必然面对的种种消费需要。家庭面临的消费需要有衣食住行以及为患病的家庭成员医治养老、儿童社会化、家庭闲暇娱乐生活等等。目前中国的家庭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1、消费水平整体提高较快。直接用于吃饭、穿衣的消费所占比例日渐减少。2、用于买房、买车的消费需要成为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的重心和负担。3、用于儿童教育的家庭消费在家庭整体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消费多样化,但是生活成本明显加大。5、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家庭消费的差距也不断加大。二、 收入分配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商,把收入用于种种消费的过程。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家庭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家庭矛盾容易在这上面产生。目前中国家庭收入分配的特点1、 收入分配男女平权。2、 收入分配依然在衣食住行方面居多,特别是在住和行方面。3、 家庭日常闲暇娱乐活动所占比例不大。4、 家庭之间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收入分配模式也有很大差距。富裕的家庭用于孩子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的收入分配明显多于贫困家庭。第二节 生活管理一、 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指维持一个家庭日常正常运转的种种劳务。如做饭、保洁、照顾老人、孩子,照顾生病的家庭成员等等。1、 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化在古代,无论中西方,家务都是由女性承担的,尤其是东方社会,女性不从事社会工作,女性从事家务似乎天经地义,进入近代以后,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也逐渐改变了女性天然从事家务劳动的社会观念。在很多家庭,男女共同从事家务成为日常习惯,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由女性从事家务,或主要是女性从事家务。材料1:2010年两会政协委员提议老婆做家务丈夫发工资2、 务劳动的社会化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务劳动有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务劳动中有钟点工、保姆、月嫂、育婴师等等角色的介入。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有多重功能,如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等等。二、 家庭闲暇生活家庭闲暇生活是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聚餐、娱乐、运动锻炼活动。闲暇生活对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家庭闲暇生活的功能:1、满足休息、娱乐的需要。2、发展个性,增长知识。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4、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沟通和提高感情融洽度。第三节 生育管理一、生育管理的概念 微观的生育管理就是家庭按照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生育计划的活动。宏观的生育管理还包括一个国家通过对家庭生育的控制实现对自己人口数量的控制。二、生育管理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在生育方面很早就有避孕和生育管理的记载。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有使用羊肠和鱼鳔避孕的记载,中国古代也有使用中药材避孕的记载。说明人类对于自身生育管理的愿望自古就有。近现代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的日渐匮乏、粮食增长极限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也迫使一些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三、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 粮食的增长速度是算数级的,人口的增长数是几何级的。四、 目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绩和困境中国计划生育实施三十年来,少生了至少三亿人,但是计划生育目前面临困境:1、计划生育成为导致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2、中国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思想仍旧很深重,严厉的政策下导致超生、偷生,有悖于优生的初衷。3、独生子女组成的社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潜在的社会问题。第九次课第五章 家庭调控第一节 家庭的硬调控 所谓硬调控,指的就是依靠社会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家庭关系,使家庭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主流观念和意识形态。一、 法律调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完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家庭法是调整和控制家庭行为的手段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1、 家庭法的历史演变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种国家意志有浓重的阶级、时代色彩。统治阶级的意志、历史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法律中有充分的体现。2、古代法调整家庭的要点:确立权力关系;明确尊卑秩序;按照权力关系、尊卑秩序处理结婚、离婚等家庭事务;以宗族和家族利益确立财产关系和继承关系。3、 近现代法调整家庭的要点:重视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关心婚姻中的个人自由自主;不再看重家族、宗族利益,以个体本位处理结婚、离婚等家庭事务;以人格平等为基础处理代际关系。二、 中国的婚姻家庭法 中国目前的婚姻家庭法是1980年通过,1981年开始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要点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最高法院连续出台了三个婚姻法解释,对婚姻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2002年婚姻解释法二对重婚和变相重婚(婚外同居)、家庭暴力、离婚条件(无过错离婚“感情破裂”)和夫妻共同财产、离婚财产分割做出了新的补充,使中国婚姻家庭方面的立法取得很大进步。2011年婚姻法解释三出台又对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进行了精细划分,引起社会热议。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在不断进步和成熟。三、 婚姻家庭法的实质 婚姻家庭法的实质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维护正常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婚姻家庭法是一个时代有关家庭的社会观念的集中体现。第五章 家庭调控 第二节 家庭的软调控一、道德调控1、家庭道德的概念:道德,就是社会中以善恶评价为中心,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家庭道德,就是调整家庭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道德的作用a维护家庭正常的关系,促使家庭团结、和睦、健康。b维护社会模式,间接维护社会秩序。c是社会控制方法的一部分。(例子:干部廉政准则)3、家庭道德的历史和内容家庭道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家庭道德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在远古时代,性禁忌成为最初的家庭道德,进入阶级社会,家庭道德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当代社会的家庭道德逐渐消除了阶级社会的影响。a性禁忌:逐渐制止不同辈分、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的婚姻。b阶级社会的家庭道德:亲亲尊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夫妇有别,突出权力关系,单向义务,父权、夫权c当代社会的家庭道德:公平、自由、人道、诚信。消除权力关系,突出权利义务的双向性。问题:1、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道德? 2、家庭道德的实现方式?二、习俗控制1、家庭习俗的概念: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历代相传,并为特定社会成员所遵循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习俗与道德有一定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比较而言,道德更加形而上,而习俗更加形而下,也更加具体,主要是指依靠民间的传统习惯,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家庭习俗包括民间对择偶、婚礼、性、生育、丧葬、祭祀、生辰纪念等活动的习惯和方式。(如择偶的看八字合不合)第三节 家庭的自我控制一、家规的约束1、家规的概念:家庭内部的行为准则,即家庭内部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矩。家规既反映社会法律、道德基本精神,也反映家庭内部具体情况。2、中国的家规。古代大族皆有家规。著名的有颜氏家训、司马温公家范、曾文正公家训等等。还有很多教诲子弟的著名文章,如诸葛亮诫子书,马援戒兄子书、杜预家戒等。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之二: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包拯家训仅有三十三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宋史卷三百一十六,10318页)二、家风的引导1、家风的概念:家风指人们长期在特定家庭生活逐步形成和世代延传的生活作风、习惯、面貌的总和。2、中国的家风:古代大族皆重家风,如无锡钱氏、荣氏,绍兴周氏。用一定规范控制和影响家族成员的行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3、家风的变革与引导:当下社会社区里移风易俗的工作,提倡夫妻平等,和谐;亲子和谐;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家庭社会学第十一次课第六章:家庭危机v一、婚姻压力v1、概念:由婚姻关系产生的压力。v2、不同婚姻家庭时期的压力:1、建立婚姻关系时期;2、生育第一个子女时期;3、孩子上学;4、配偶的工作变化;5、子女青春期及离家求学、工作;6、家庭中加入新成员;7、父母过世;8、失去配偶;9、再婚;10、单身。 (P189-190)v二、 同居问题v概念:没有婚姻关系而同居相处的两性关系。v同居问题给婚姻造成的伤害:未婚同居,使婚姻丧失神圣性和庄严性;婚外同居,伤害正式婚姻家庭的配偶和子女。v目前我国法律对婚外同居的规范:事实性重婚v问题:试婚是否会带来稳固的婚姻?(试婚的一个借口是为了慎重结婚,这种行为是否慎重?掩耳盗铃?P193页的研究)v三、 婚外恋v概念:与配偶之外的异性产生感情,发生关系的行为。v1、婚外恋的原因:A个人原因:追求性的变化;对配偶的报复;挑战一夫一妻制度;寻求情感上的满足和性吸引;与异性朋友临时性出轨;满足性欲;与婚前情人续缘。B社会原因:社会结构处于高度分化和整合过程当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没落,新的价值观的缺位导致道德滑坡,家庭硬控制和软控制的盲区。(问题:通奸的社会控制?犯罪?道德?)家庭社会学第十二次课 第六章:家庭危机 第二节:家庭暴力一、家庭暴力的界定在家庭生活中对妇女儿童造成或可能造成身体、心理及性方面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种暴力、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二、家庭暴力的分类 从形式上分:身体暴力;语言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 从施暴主体上分: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婆婆对媳妇;媳妇对婆婆。 从性质上分: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精神暴力中的冷暴力:没有武力,但是以冷淡、放任、疏远、侮辱的方式虐待对方。)三、家庭暴力的特点1、 隐蔽性:私密性、长期性、反复性、难解决。2、 举证难3、 阶段性和循环性(引发期-暴力期-缓和期-引发期-暴力期-缓和期)4、 危害性(家庭功能丧失;受虐者身心受损,伤害儿童)四、有关家庭暴力的研究1、 互动论:家庭互动的机会和频率远远大于其他社会成员,因此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机会也远远大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冲突机会导致暴力的可能性。2、 冲突论: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均存在着永恒的冲突,家庭也不可避免,在家庭内部存在着利益、压力和不平衡,均会有导致暴力的可能性。3、 女权主义观点:家庭暴力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是父权制的残余。在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女性,暴力是控制方法之一。男性在父权文化中习得了暴力的方法,二女性则习得了忍受暴力的心理机制。父权、男权文化渗透在知识、道德、信仰、习俗、艺术和法律之中,为对女性施暴创造条件。(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男女阴阳互补的说法,男主阳,强悍、征服、进取、自我中心;女性主阴,利他、温柔、柔和、娴静等等)五、家庭暴力的防范1、 专门的法律。2002年婚姻法修正案对家庭暴力的调整。(p210)2、 借鉴西方经验,提供专门服务。家庭社会工作,对施暴者和受虐者进行治疗。(情境重置)“妇女儿童庇护中心”、“婚姻治疗中心”3、 反对性别分化文化,建立男女平权文化。第六章 家庭危机 第三节 离婚一、 现代家庭较高的离婚率 现代社会离婚率非常高,据美国社会学家古德温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美五年内将有20%的初婚夫妻离婚,十年内比率上升至33%,十五年上升至43%。我国目前离婚率上升很快。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79年离婚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离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北京2003年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已经超过40%。二、 离婚的社会因素1、 妇女社会独立性提高,男女平等的现代文化使女性摆脱文化束缚,排除心理障碍。2、 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减少夫妻的稳定性因素。以往家庭结构庞大,受长辈控制,不容易离婚,而现代家庭以核心家庭居多,家庭成员关系简单,不受控制,以往家庭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明显,这些都是影响离婚的因素,而现代家庭的功能其他功能衰退,情感支持功能上升至首要位置,因此离婚率随之提高。3、 离婚法律的自由化无过错离婚法律原则替代有过错的离婚法律原则,使离婚更加容易,现代社会的离婚之理由是“性格不合,感情破裂”,没有具体的理由,赋予了离婚者以极大自由。4、 日渐减少的关于离婚的道德、信仰、文化因素离婚者越来越不会背负道德、信仰、文化中不利于离婚的重负,社会心理也逐渐认同离婚者并非有问题,仅仅是因为两个人不能相处而已,社会心理对离婚、再婚越来越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5、 个体主义幸福观的普遍接受越来越摈弃神的安排、家族利益的结合、神圣契约等古代社会关于婚姻的价值观,替代以个体幸福为婚姻的首要价值观。如果觉得婚姻不幸福,就可以离婚,而不再考虑其他。三、 离婚的微观因素1、 不再相爱:相爱的感觉没有了。双方不再有相互关心、体贴的情绪和感觉。2、 负面行为:经验表明,良好的沟通、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共度闲暇时光是夫妻双方的正面行为,而对对方各种需要的忽视、漠然,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对夫妻共同事务的排斥、厌烦乃至于家庭暴力、虐待等行为会成为离婚的直接原因。3、 婚外情:经验显示,夫妻一方或双方有婚外情,会成为离婚的导火索。在遭遇配偶婚外情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直接离婚,也有人会在考虑离婚的前提下,试图挽救自己的婚姻。因此婚外情与离婚强相关。4、 缺乏解决冲突的技巧在家庭出现纠纷、夫妻出现矛盾的时候,没有合适的解决纠纷的技巧,而是采取责备、侮辱、谩骂甚至家暴的行为,也成为离婚的原因。5、 价值观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双方的价值观没有同步发展,一方价值观较大的改变成为离婚原因。四、 离婚的过程离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一个人的已婚生活发生彻底改变。1、 感情离婚:感情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2、 法律离婚:夫妻双方进行分居和离婚协议,进行法律手续。3、 经济生活上的离婚:各自分开生活。4、 亲属关系上的离婚:双方亲属关系乃至交叉朋友关系的解除。5、 社区上的离婚:分开另过,双方或一方离开共同生活社区。6、 精神上的离婚:精神上从已婚状态转变为独身状态。五、 离婚对离婚者带来的影响1、 离婚者面临剧烈的角色冲突和紧张,影响其正常生活 结婚的时候需要社会宣告,离婚实际上也需要社会宣告,与结婚的社会宣告相比,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意味着承认自己婚姻的失败。向亲友和社会关系解释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意志力。2、 单身生活的适应 离婚后重新回到单身状态,但是这个单身状态与婚前的单身状态又有很大区别,需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3、 重新寻找配偶 重新寻找配偶是大多数离婚者的另一项艰巨任务。离婚者寻找配偶面临着未婚者寻找配偶更多的压力。虽然现代社会对离婚较为宽容,但是如果与离婚者进行旨在建立家庭的恋爱交往,还会有很多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同学z君的故事)4、 离婚后双方关于共同抚养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 已有子女的夫妻离婚还要面临共同抚养孩子的问题。在抚养权和探视权以及子女生活费等问题上容易产生的纠纷。5、 单亲带孩子的生活负担 获得抚养权的单亲带孩子生活对自己各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对事业发展的影响。经济生活的压力。6、 离婚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教育和生活。 虽然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证伪,晚近的研究证明离婚并非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和教育的充要条件,但是两者仍然是强相关关系,这一点以为社会所公认。7、 离婚后再婚是对再婚者的考验,对孩子来说更是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再婚家庭亲子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不少孩子面对继父、继父往往拘束、不安甚至仇视、厌恶,甚至在再婚家庭发生人格异常、虐待、性侵害等问题。8、 离婚也可能是不幸的终结,对个体来说成为解脱。错误的婚姻比起离婚来说更可怕,离婚是结束错误婚姻的唯一选择。9、 离婚是社会的进步,人权的发展。离婚标志着个体人格权利在婚姻方面的全面自主和圆满,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离婚表明人类追求个体幸福的信心,离婚彰显人类文明的高度。10、 离婚有可能带来高质量的生活离婚使离婚者摆脱人格束缚,重新开始,有可能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经验表明,离婚者离婚后并不都会困窘,相反,很多离婚者在离婚后创造出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更高质量的生活。11、 离婚也有可能挽救孩子,促使孩子成熟和更快更好地成长。很多事实表明,错误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比离婚更大,血亲与孩子幸福并不一定一致,很多离婚者离婚后孩子也得到解脱。很多单亲家庭或继亲家庭的孩子比同辈更成熟,心理素质更好,承受压力的意志力更强。12、 离婚促使社会进步。纵观、横观人类历史,落后的婚姻家庭制度也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因为落后的婚姻家庭制度束缚了人类个体的精神状态和创造力,而注重完整人格权利的先进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离婚),必然促使人类个体精神的解放和创造力的发挥,反过来促使社会朝着更理性、更人性化和更圆满的方向发展。六、 离婚的悖论 传统价值观尊重婚姻,强调从一而终,婚姻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神圣感,赋予夫妻双方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传统社会,婚姻的稳定性既是对个体的束缚,同时也被看做传统美德,而现代社会的离婚既被理解为社会的进步,个体的解放,人格的圆满,同时也会被看作是对婚姻和子女的不负责任,人们的价值观有时会陷于两难。第七章家庭与经济一、 小农经济与家长制小农经济与家长制息息相关。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小农生产需要土地,而家庭对土地的所有一般是继承前人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土地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对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土地的控制成为家长控制家庭成员的决定性因素。材料古代西方的封邑制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非常相似。首先是长子继承制,为了家族地位和利益能够整体传承下去,而不是被分割成小块,一般由长子继承家业的绝大部分,并继承长辈的贵族身份。次子及诸幼子贵族身份降格,并且只能分到与长子极不相称的一份财产。其次是妇女基本上没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先后从属于父亲、兄弟和丈夫的家族,财产和身份权利都是不充分的。最后是社会秩序,由封邑和封建的政治制度而形成相称的封邑和封建的家庭制度。一般的政治制度是小封建主效忠大封建主,而在家庭内部,子女妻妾均需效忠家主,大封建主对小封建主拥有权力,转化为家主对家庭成员拥有权力。封邑制和封建制的核心考量是家族整体利益,而不是每个个体利益,这反映的是初级人类社会的特点,即群体利益大过个体利益。 古代贵族异化的亲子兄弟关系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古代贵族的亲子和兄弟关系呈现出异化的特点。围绕着地位和财产继承上演了一幕幕丑剧。二、 市场经济对家庭的正面影响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生产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动摇了家长制的基础,获得经济独立的年轻人在家庭中逐渐拥有了自主权。核心家庭逐步取代了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市场经济意思自治、人格独立、等价交换、自由发展等理念也逐步进入家庭,引发了家庭革命。从近代到当代,家庭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个体自由、人格独立等思想也逐渐成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 材料1从身份到契约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身份的社会,而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是“契约”。在传统社会,每个人的地位、身份甚至人格都是不同的,被区分为三六九等。而在现代公民社会,每一位公民的人格和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这是生产方式改变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人格独立、平等;意思自治;行为自由这些现代社会生活的要素其实最早是暗含在市场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要求大规模、大范围的物质交换,以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物质交换需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大量有平等自治权的个人。因此改变生产交换的方式最终改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三、 市场经济对家庭的负面影响1、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新的社会不平等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会加快贫富分化的速度,形成现代社会以经济生活能力为基础的新型的不平等(区别于传统社会以身份为基础的不平等),经济领域的不平等可能催生贫困家庭的产生以及贫困家庭的代际传承,家庭经济的不平等导致家庭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本的差异,在社会中不断产生新的区隔。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而被社会边缘化。2、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压力改变了家庭关系 传统社会的家庭虽然是以身份、地位为主要指标,但是也有相互之间忠诚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自然感情因素,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家庭关系中,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等价交换、个人利益中心主义的特点。其他问题家庭中出现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也跟市场经济有关联。3、 市场经济产生的家庭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夫妻双方、亲子双方的活动范围都很大,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整合难度的扩大。市场经济的逻辑也产生了很多畸形的婚姻家庭观念,比如对青春美貌换财产和舒适生活的接受和默认;成功人士寻找情妇、情夫;明星嫁豪门、老夫少妻、老妻少夫等社会现象等等也和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家庭社会学第十五次课第七章家庭适应 第三节 家庭网络一、家庭网络的概念家庭网络是由具有亲戚朋友关系的多个家庭组成的社会网络。家庭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二、家庭网络的特征1、家庭网是多个家庭的组合,通常由2到4个家庭组成,集合的数量既能保证彼此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