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doc_第1页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doc_第2页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doc_第3页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doc_第4页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天24小时服务咨询电话费热线 4008135555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A娱乐功能B政教功能C文化交流功能D审美功能2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A意象世界层B形式符号层C物质实在层D意境超验层3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美学家是( )A燕卜荪B艾略特C克莱夫贝尔D艾布拉姆斯4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A艺术的本质B艺术的形态C艺术的起源D艺术的功能5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 )A直观性B无目的性C普遍性D多义性6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A休谟B洛克C荷加兹D夏夫兹博里7关于审美惊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B它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D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联系8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 )A生殖活动B劳动生产活动C狩猎活动D巫术礼仪活动9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 )A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B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C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力D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0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A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B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C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D审美活动直接是现实的人生实践11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 )A迷狂说B神灵凭附说C代神立言说D“顿悟”与体“道”12孕育意象的第一步往往是( )A艺术敏感B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C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D对于艺术技巧的运用和理解13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来源于( )A艺术品的“物化状态”B接受者的“期待视野”C创作者的“理想形象”D主客体的“情景关系”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C求知D养神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16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提出要从“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问题的著作是( )A美学讲演录B美学新论C美学新解D实验美学17黑格尔的美学代表作是( )A实验美学B判断力批判C艺术哲学D美学18美学的学科性质是( )A自然科学B价值学科C实证学科D人文学科19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毕达哥拉斯20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 )A优美B崇高C荒诞D乖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主观世界向客观世界超越E从内在世界向外在世界超越22审美趣味中实际上存在着的矛盾包括( )A个体性与社会性B主体性与客体性C感受性与思想性D特殊性与普遍性E工具性与价值性23美学史上,人们划分艺术类型,往往依据的标准有(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E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4下列属于“美育的目的”的是( )A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B造就文化人才C成就审美的人生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E繁荣社会文化25审美形态主要有( )A优美与崇高B宏大与渺小C悲剧与喜剧D细腻与粗犷E丑与荒诞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小题3分,28、29小题,每小题4分,共14分)26有我之境27审美体验28空间艺术29净化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简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31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32简述作为审美活动中介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33美育的功能。34简述美学的研究方法。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35为什么说想象力是审美对象得以构成的重要因素?36为什么说丑也是一种审美形态?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D 2A 3C 4D 5D 6C 7B 8D 9D l0C 11D l2C l3B l4B l5A 16B l7D l8D l9B 2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C 22AD 23ABC 24ACD 25AC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1)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2)有我之境是意境的一种,表示一种审美活动中的形上至境; (3)“有我”是将“我”的主观感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 27(1)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一种独特精神状态。 (2)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 28(1)空间艺术是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的。这是因为,空间艺术的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2)空间艺术主要有建筑、雕塑、绘画。 29(1)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效果时提出来的。 (2)说明悲剧借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虚拟性,指的是意象的非现实性;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观性; (3)想象性,这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这是艺术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1(1)审美活动所展开的是一个属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 (2)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 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 (3)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4)审美活动是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 32(1)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2)艺术品作为中介的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33(1)怡情养性; (2)化性起伪。 34(1)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3分,共26分) 35(1)首先是主体通过先验想象力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 (2)经验想象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36(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依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3)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来全国2008年4月自考美学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西方美学史上,“迷狂说”的创始人是()A毕达哥拉斯 B德谟克利特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2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运用的是()A接近联想 B类似联想C对比联想 D关系联想3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A康德 B席勒C布洛 D叔本华4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功能 B艺术的本质C艺术的起源 D艺术的存在5把艺术品的结构划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英伽登 B布隆博格C汉斯立克 D克罗齐6王国维所划分的意境的两种类型是()A物态之境和宇宙之境 B有物之境和无物之境C仁达之境和至善之境 D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7商业广告所表现的艺术功能是()A教化功能 B核心功能C外围功能 D启迪功能8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关键是()A艺术形式 B艺术意象C艺术的思想内容 D创作主体9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A超群的理性思维与敏锐的感性能力 B自然生理机制和超群的思维能力C先天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机遇 D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10千百年来人们不否认艺术的存在,从根本上讲艺术本体论就是()A艺术存在论 B艺术形式论C艺术行动论 D艺术功能论1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 B狄德罗C鲍姆加登 D黑格尔12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A形式 B无形式C质地 D体积13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著作是()A诗学 B理想国C诗艺 D论崇高1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长河落日圆”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观”。这种审美形态是()A崇高 B悲剧C伟大 D荒诞15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A崇高 B滑稽C优美 D喜剧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A论审美教育 B谈美书简C美育与人生 D审美教育书简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A孔子 B孟子C朱熹 D柳宗元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A王夫之 B叶燮C梁启超 D鲁迅19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是()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 D席勒20美学的哲学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的()A实践存在论 B实践论C存在论 D辩证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经验主义一派的有()A荷加兹 B哈奇生C休谟 D康德E谢林22“有意味的形式说”的主要缺陷包括()A脱离主体的现实情感 B脱离人类的具体实践C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 D脱离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E摆脱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23以下属于西方画论话语的有()A线条的质感与韵律 B形式的象征性和组合关系C色彩的情感性和色彩间的组合关系 D色调与主题的统一E画得确切与真实24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A美 B审美现象C审美活动 D审美关系E艺术25喜剧的次级形态有()A滑稽 B讽刺C幽默 D荒诞E可笑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26.审美直观27.审美理想28.崇高29.美育代宗教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33.悲剧的基本特征。34.美育的基本特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2008年4月全国自考美学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CBCCA DCBDA CBAAC DCCC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EABC ABCD ABCDE BCD ABC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26(1)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到对象的审美特征。(2)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27(1)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2)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作出来的;(3)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28(1)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2)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3)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29(1)蔡元培提出;(2)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3)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4)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成活动;(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中;(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34参考答案(1)诉诸感性。 (2)潜移默化。 (3)能动性。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节。(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黑格尔D.鲍姆加登2.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A.美的规律B.艺术现象C.审美心理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3.区分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 D )A.主体的创造性B.历史的传统性C.社会的普及性D.与对象属性的一致性4.构成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 )A.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B.审美环境与审美条件C.审美意志与审美愿望D.审美教育与审美素养5.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C )A.大脑的发育完备B.自然环境的变化C.物质生产劳动D.社会交往的发展6.比较自觉的审美活动产生于( D )A.距今约300-200万年前B.距今约30-5万年前C.距今约5万年前D.距今约3-1万年前7.所谓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其( D )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8.以下线条哪种能使人产生优美感( D )A.粗犷的直线B.锐角的折线C.平直的虚线D.纤巧的曲线9.广义的荒诞实质是( A )A.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B.对庸人行为的嘲弄C.对社会流行的批判D.对人生命运的揭示10.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 A )A.视觉与听觉B.嗅觉与味觉C.触觉与知觉D.平衡觉与重力觉11.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 A )A.同化过程B.调节过程C.想象过程D.感悟过程12.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艺术意象的( D )A.虚拟性B.感性C.想象性D.情绪性13.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怡,是艺术的( A )A.娱乐消遣功能B.认识功能C.思想启迪功能D.社会干预功能14.艺术品提供给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 A )A.形象B.快乐C.意象D.感悟15.所谓艺术技巧是指( D )A.艺术思维技巧B.艺术联系技巧C.艺术审美技巧D.艺术操作技巧16.下列类型中属于时间艺术的是( D )A.建筑B.绘画C.雕塑D.音乐17.“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 C )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D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贺拉斯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 )A.美善协调B.天人合一(道家)C.逍遥自在D.渐修顿悟 (中国化佛教禅宗)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B )A.力量B.自由C.学识D.博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BCD )A.审美萌芽B.审美意识C.审美思想D.审美学科E.审美体系22.将审美归结为本能的理论主要缺点是( AE )A.混淆了人与动物行为之间质的区别B.不能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C.缺乏生物学的基础D.没有考古素材的支撑E.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23.构成悲剧内涵的核心因素是( BCD )A.奉献B.冲突C.抗争D.毁灭E.胜利24.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有( AE )A.品位B.个性C.能力D.品味E.兴趣25.意象的主要类型包括( ABCD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E.形象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第26、27小题每小题4分,第28、29小题每小题3分,共14分)26.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27.“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 德索、普列汉诺夫。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主要的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28.对比联想是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29.灵感灵感是指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自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自然的美是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的,自然现象对人成为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大家认为的美的自然现象就是从来有之的,而是在人类长期实践中逐渐与人建立起审美关系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31.为什么美不能先于人而存在?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所以不存在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美,也不存在离开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由“审美”一词可以看出,美一定和人具有关系,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意义和价值。32.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是怎样的?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理智的引导。33.简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34.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答案: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4分,第36小题12分,共26分)35.试分析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答案: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第三,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