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1)(来源:广东培正学院 关于“培正”)近年来,广州市培正中学联合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不断通过海内外报刊、网络等媒介刊登有关所谓“百年培正”的报道,近日更以“百年培正母校”、“正宗培正血统”身份散布“对非正宗培正血统清理门户”等谬论。对此,广东培正学院根据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反映的意见和要求,认为有必要阐明学院对上述事件的观点和基本立场。一、所谓“百年培正”是一个虚假的谎言: 历史资料清楚地显示了下述事实: 1、广州市档案资料馆的档案显示:“广州市培正中学”原是我国政府1962年批准成立的“侨光中学”。1985 年6月起对外改用“培正中学”校名,至今仍是一所政府公立中学。 2、香港公司注册处的资料显示:香港浸信会联会是1951年在香港地区注册的基督教性质的组织,尽管其自1958年开始管理香港、澳门地区的培正学校,但至今没有所有权。港澳培正学校的性质应仍属于中国政府游离在海外的资产。 上述事实表明,无论是广州市培正中学还是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任何一方都不是“1889年百年培正”。根据中国有关“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法律规定,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作为一个境外宗教组织无权插手中国内地与教育领域相关的任何事务。二、所谓“正宗培正血统”同样是一个虚假的谎言: 历史资料显示:1889年基督教美国南方浸信会教徒曾在广州设立“培正书院”,后发展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校址设在广州东山区(现越秀区)培正路2号,并在香港、澳门设立了分校(即现在的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自1907年起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原属于基督教“两广浸信会”的教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基于帝国主义殖民文化侵略而产生的教会办学的历史全部终结,在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原“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与基督教“两广浸信会”脱离,成为中国政府所有的“公立第七中学”(注:港澳培正分校当时未及处理)。1958年“公立第七中学”迁出培正路2号校园,迁入广州市越秀区烟墩路28号校园与广州市三十中学合并,即今天的“广州市第七中学”(请参阅“广州市第七中学”网页);而前身为“侨光中学”的广州市培正中学当时尚未成立。 上述历史事实可以充分证明,1962年的“侨光中学”是在数次更名并于1985年改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名,现谎称自己是“1889年百年培正”,这是一个虚假、欺骗社会公众的谎言。与此同时,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出于宗教利益的政治目的,借内地“培正”商标争议之机,故意混淆视听,以港澳培正学校名义向法院递交承认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百年培正”、“全球培正母校”等不实证词。 几年来,广州市培正中学与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形成合作关系,甚至组成共同原告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二者“同根同源、是密不可分的联合体”,公开为恢复“基督教美国南方浸信会1889年培正书院”联合进行境外诉讼,并在海内外媒体散布“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正宗培正血统”、“百年培正母校”等虚假舆论。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为一所我国政府公立中学,有责任向社会公众阐明:自己与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之间是何种性质的关系?何谓“正宗培正血统”?“正宗培正血统”含义和标准是什么?“正宗培正血统”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在哪里?我国法律规定社会主义教育机构(特别是政府公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应该是什么?.。 对此,广东培正学院的明确态度是:1、1962年成立的“侨光中学”无论如何改名、无论几次改名或最终对外改用“培正中学”校名,但仍不是原1889年的培正书院。历史永远无法改写,谎言应该打破,历史本来的真实面貌必须还原。2、教育主权乃属于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存在任何与基督教相关的“正宗培正血统家族”。“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正宗培正血统”的谎言违背我国法律规定,损害了国家的教育主权。三、广东培正学院依法享有的权利: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二十余所以“培正”命名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分布在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地,其中包括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培正学院等。据统计,这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均取得各级政府的正式批准文件,唯独广州市培正中学至今尚未取得正式批文。这些以“培正”命名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全部与基督教教会无关,属于我国政府批准的社会主义办学机构。 广东培正学院是一所按照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设立、并经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全面实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本科大学,已取得了下述国家的正式批准文件和证书: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立私立培正商学院的批复、 - 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关于成立私立培正商学院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民办培正商学院备案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同意组建广东培正学院的通知、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同意组建广东培正学院通知的函、 -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同意组建广东培正学院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 广东省民政厅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法人)等。 广东培正学院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爱护,其中包括众多海内外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培正校友,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先生作为爱国培正校友两次为“培正商学院”、“广东培正学院”校名题字。十几年来,广东培正学院通过自己正规的规模办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教育界及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逾两万余名,获得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高度的好评,并先后获得“民办高校先进单位”、“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广东省先进民办学校”、“民办教育百强学院”等各项荣誉或光荣称号。广东培正学院的建立与快速、健康的发展,以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特别是那些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海内外培正校友的大力支持与爱护所分不开的。在此,广东培正学院对那些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社会各界贤达及爱国培正校友表示深切的谢意,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属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教育财富和教育资源。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广东培正学院的各项合法权益(包括“培正”校名的命名权)均受国家法律保护。无论是原使用的“民办培正商学院”校名;还是现使用的“广东培正学院”校名,都是经我国政府合法批准授予的,属于广东培正学院依法享有基本权利的一部分,任何人均无权干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学校(包括广州市培正中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机构,而不是隶属于基督教所谓“纯正血统培正家族”的成员,更不能成为境外宗教组织的附庸。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广东培正学院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 对于广东培正学院依法注册“培正”教育服务商标引发的法律诉讼问题,广东培正学院认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基于“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美国南方浸信会在广州成立的培正书院”的错误历史做出的判决,存在违背历史、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错误,故已通过法定程序提出再审申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后已要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培正”商标争议案件重新进行复查。 鉴于学院师生、教职员工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与“培正”的相关事宜以及广东培正学院的态度,现学院特阐明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又鉴于问题涉及到历史、涉及到国家教育方针和宗教政策等方面,为使大家能更加全面、清楚地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广东培正学院决定采取分期、分段方式,陆续在学院网页上详细向大家介绍与“培正”相关具体情况(包括:1889年培正书院的详细历史和真实资料、侨光中学的历史和成立资料、广州市培正中学在我国商标诉讼中提出的诉讼理由以及广东培正学院的抗辩意见、广州市培正中学与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联合在境外提起诉讼的理由和诉讼目的等),敬请大家关注。此外,广东培正学院还将考虑在适宜和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发布会或其它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培正实情的报告,还原历史的真正面貌,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最后,广东培正学院感谢全院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对学院的关心和爱护。2010年7月15日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2)有关广州市培正中学真实历史的情况 在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1)中,广东培正学院已阐明: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962年成立的“广州侨光中学”,其自称的百年培正是一个虚假谎言。现将上述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公之于众,供社会各界核验广东培正学院提出上述意见的真实性: 一、历史档案记录的真实历史 1. 历史文献资料的显示 有关广州市培正中学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广州侨光中学的问题,在广州市档案馆馆藏的存档资料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包含下述有关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 1957年7月9日,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向广州市教育局递交“我会筹办广州华侨中学计划方案”等文件,(函号:57致穗秘字第105号)。 1957年7月25日,广州市教育局根据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的申请,向广州市人民委员会递交关于“请示致公党筹办私立中学的报告”(函号:教中字第1273号)。 1957年7月25日,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对广州市教育局的1273号报告进行研究,在批示的原始记录中,明确成立该校的目的是“为协助政府解决部分华侨、归侨和侨眷子女的入学问题”(广州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97 目录号第94卷)。 1957年7月27日,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向广州市教育局发出“关于致公党筹办中学问题的函复”,“同意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筹办中学”(函号:57办文字第851号)。 1957年8月2日,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向广州市教育局递交“关于我会筹办的中学的校名问题,现经研究决定改为广州侨光中学,特函请核备”的报告(函号:57致穗秘字第206号)。 1957年8月9日,广州侨光中学将“侨光中学校董会、校印、教导处、总务处的(公章)印模”向广州市教育局“报请核备”(函件原文见附后的附件1)。 1957年8月16日,广州市教育局向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做出“关于你会筹办的中学校名问题,我局同意你会意见定名为广州侨光中学,批复,请查照。”的批函(函号:教中字1451号)。 1958年8月20日,侨光中学筹建委员会向广州市教育局递交“关于合办广州侨光中学的情况及校董、校长名单”的报告,申请“为了团结更多的归侨、侨眷以及海外侨胞,集中力量办好侨光中学”、“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双方协商,同意集中力量,合办侨光中学”,并报送了合办后新组成的“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名单,其中包括刘家祺、王长水、方君壮、邓文钊、黄洁、刘宜应、张健、王源兴、蚁美厚、许崇德等著名归国侨领,此外, 侨光中学的首任校长由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兼广东省委员会主任郑天保出任(函号:58侨董字第1号)。(函件中有关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董事的名单原文见附后的附件2) 1962年8月24日,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向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发出“关于开办侨光中学的批复”,批准侨光中学正式成立。批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62会文办字第447号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文 件 关于开办侨光中学的批复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 7月23日(62)穗侨联字第17号报告悉。现批复如下:一、 同意由华侨集资创办侨光中学。二、 由市教育局将广东师院南院校址及适用于中学用的部分教具、教学设备、图书等暂行借给侨光使用。三、 (略)。四、 (略)。五、 (略)。六、 (略)。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2年8月24日 抄送:市委文教部、统战部、市文教、财经办公室、教育 局、侨务局、卫生局、第一、二商业局、财政局。 (侨光中学成立的正式批件原文见附后的附件3)。 1968年9月16日,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做出“关于广州市人民一中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批示”,侨光中学改名为“广州市人民一中”(广州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全宗号146 目录号第75卷第41页)。 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在编撰的广州市东山区侨务志中,如实地记载了侨光中学的创建与变迁: 第53-54页:“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华侨学生满怀报国之志掀起了一个回国参加建设和求学的热潮。党和政府对广大归侨学生非常关怀,给予妥善安排。市政府在华侨、归侨侨眷的大力支持下办起了华侨小学、侨光中学,接受侨生”。“60年代初,印尼等国实行排华,大批华侨被迫回到祖国, 华侨学生回国后面临着就学的问题。1962年广州市政府根据对华侨“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在培正中学的原址上创办了侨光中学,招收侨生。”“中侨委廖承志主任、方方副主任对该校的创办非常重视,陶铸省长亲自过问督促,学校成立了以归国侨联和知名人士组成的董事会,侨光中学除招收排华而归的华侨学生外,还招收回国接受华文教育的侨生和港澳生”。 第188-189页:“广州侨光中学是在廖承志、方方、陶铸等领导同志的倡导下,于1962年在原培正中学的校址上成立,是一所专门接受华侨、侨眷、港澳学生的侨办学校。校董会由著名的归国侨领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刘家祺任董事长,王长水、方君壮、邓文钊、黄洁、刘宜应、张健等任副董事长,王源兴、蚁美厚、许崇德等任董事。校董会积极筹募办学资金,学校的办学设备和教职工的工资福利由校董会募集的资金支付。1966年后侨光中学先后改名人民一中、市第五十七中学,1985年培正中学在原址复名”。 第39页第57页:“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华侨富商结束在海外经营多年的企业,变卖家产回国投资,参加建设,为祖国建设奉献出一片赤诚。- 印尼华侨黄洁、王源兴等1952年回到广州定居。黄洁回国后,全部身心投入到开展华侨投资和侨务工作上还积极筹办广州华侨小学、侨光中学,并为两校捐款。- 印尼华侨刘家祺1955年携家眷回国在广州华侨新村定居,积极团结、争取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国投资。1958年为筹建省侨联大厦、华侨小学、侨光中学捐款,担任了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广州市侨务副局长、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侨光中学董事长等职。- 泰国侨领蚁美厚长期任职于侨务部门,曾担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侨联主席等职,作了大量团结、动员海内外侨胞、侨眷,参加支持祖国建设的工作。- 印尼华侨王源兴曾先后担任了广州市侨务局副局长、北京市侨联主席等职。- 印尼华侨许崇德于1957年回到祖国,担任了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省信托投资公司和省华侨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印尼华侨刘宜应1954 年举家回国定居,回国后他担任广州市侨联副主席等职。 - 马来西亚著名报人方君壮1951年回国,回国后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服务侨胞的工作,曾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侨务局副局长,第五、第六届广州市侨联主席等职”。 (上述人士分别为侨光中学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校长或校董会董事) 原侨光中学校长罗文运撰写情系侨光难忘赤子心一文记录了这样的史实:“一九六二年,为了适应国内外的形势,满足华侨青少年回国求学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众多华侨和归侨中的知名人士倡议和发动下,拟在广州创办一所主要以招收归侨青年和侨眷侨属子女的侨办学校,此事得到社会侨界的热烈响应,随即成立由一百多位知名人士参加的校董会,很快募集了资金,是年九月就在因历史原因停办的培正中学校址正式挂牌,成立广州侨光中学,成为一间寄宿全日制侨办公助新型学校。一九六九年,学校除去 “侨”字号,改为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载于广州培正通讯第39期62页)。 1984年12月14日,广州市教育局向市政府办公厅递交“关于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复名为培正中学的请示报告”(函号:84市教办字第138号)。 1984年12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向市教育局回函为“关于同意恢复培正中学校名的复函”,内容为“市教育局:关于培正中学复名的报告已悉,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答复如下:一、为了争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意将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复名为广州市培正中学。二、要教育学校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对外交往中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函号:穗办函1983700号)。 2. 历史文献资料所证明的问题 上述广州档案馆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详实地记录了一所由1957年筹办、1962年成立的广州侨光中学,在几经更名后于1985年6月变更使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名的全过程,清晰地向公众展现了这所中学自筹建、成立、变革的几十年经历。上述存档资料形成如下真实的历史架构: 第一, 广州市培正中学成立时经政府核准的校名为“广州侨光中学”(下简称“侨光中学”)。第二,“侨光中学”是我国政府1962年批准成立的一所新校。第三,“侨光中学”的创办者是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工作委员会与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四, 成立“侨光中学”的目的是为协助政府解决华侨、归侨和侨眷子女在国内的入学问题,属于“侨办公助新型学校”。第五,“侨光中学”校董会由著名归国侨领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第六,“侨光中学”的创办资金来源于东南亚归国华侨、归侨、侨眷的捐款。第七,“侨光中学”成立时,政府批准“由市教育局将广东师院南院校址暂行借给侨光使用。”此“暂行借给侨光使用” 的“广东师院南院校址”,解放前曾是教会“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的原校园,后被收归国有,1958年政府划拨给广州/广东师范学院作为大学校园,侨光中学向师院暂行借用。第八,“侨光中学”在1962年成立后,曾经历过三次更名:- 1962年-1967年期间,使用“广州侨光中学”校名;- 1968年-1969年期间,改用“广州人民一中”校名;- 1969年-1985年期间,改用“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校名;- 1985年6月以后,对外改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名。上述历史资料向公众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广州市培正中学自称“创校于1889年”,自诩是“百年培正”、“全球培正的母校”等,是误导社会公众的谎言,完全违背了真实的历史事实。 二、“培正历史”的真实情况 近十余年来,社会上围绕“培正历史”所产生的争议,指向的是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内曾先后存在过不同的以“培正”命名的学校,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培正历史”。1. 原“培正历史” 原“培正历史”,是指在1889年-1952年期间曾经存在过的“培正历史”,这是一所由1889年美国南方浸信会教徒创办的“培正书院”私塾,后发展为属于基督教两广浸信会所有的原“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校作为一所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被我国政府接办,并依法重新登记为政府所有的“广州市公立第七中学”,该校在培正路2号的原校园被收归国有。随着这所教会培正学校的消亡,解放前的原“培正历史”在我国内地全部终结。(注:此时侨光中学尚不存在)2. 新“培正历史” 新“培正历史”,是指1984年后,在广东、广西、海南、上海、北京、安徽等地陆续出现了二十余所以“培正”命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这些全部属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机构通过自己的办学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培正历史”。根据大量、详实的历史存档资料证实:上述的原“培正历史”与新的“培正历史”之间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关联性。鉴于: 新中国成立后,原由1889年“培正书院”发展形成的教会“培正”教育机构,全部退出我国内地的教育领域并不复存在;原1889年培正书院在我国内地所形成的原“培正历史”也于此全部终结。 广州市培正中学和广东培正学院两校均属于在我国开放改革后出现的社会主义性质学校,是新的“培正历史”中出现以“培正”命名的教育机构之一。即使广州市培正中学和广东培正学院曾先后都得到过海内外培正校友的捐款,尽管这些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培正校友是就读于原教会培正学校的老校友,但仍不构成对原1889年教会培正学校的恢复或承继。作为实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广州市培正中学和广东培正学院,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对解放前原教会培正学校的继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软考设计师考试时间管理试题及答案
- 风险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沟通试题及答案
- 美术课外活动安排与组织计划
- 课外知识拓展活动安排计划
-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重点基础知识点
- 城市交通规划知识产权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管理者的自我反思与提升计划
- 2024年泉州升华实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吉安市吉州区社会福利院招聘笔试真题
- 《“珍牡肾骨胶囊”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影响》
- 工厂实验室规划和建设
- 2025年国家保密基本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MOOC】金融法学-浙江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DB32T 3293-2017 企业专职消防队建设和管理规范
- 道路施工交通分流方案终版
- 小班社会活动欢庆六一
- GB/T 44902-2024木工机床安全共同性要求
- GB/T 44828-2024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个人孕产医疗保险(互联网2023版A款)费率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