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测试题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眷顾(jun) 教诲(hu) 叩击(ku ) 污垢(gu) B、赎回(sh) 镍币(ni) 涟漪(y) 聆听(lng) C、咆哮(po) 携手(xi) 淙淙(zng) 狼嗥(ho) D、惊愕( ) 对峙(zh) 花坞(w) 萦回(y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束手无策 络绎不绝 无可言喻 引经据典 B、怒不可遏 爱不失手 偏偏起舞 滂沱大雨 C、家喻户晓 姹紫嫣红 不解之缘 青黄不接 D、轻举妄动 肃然起敬 相提并论 如饥似渴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B、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C、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红叶的好时候。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C、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5、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A、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C、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6、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或名言。(12分)_,塞土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大守行) _ 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3天净沙秋思抒发游子的情感的句子 ,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早春景色的名句是_,_。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有生活哲理,诗中表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_,_。在饮酒诗中最能体现陶渊明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名句是_,_。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花喻雪的名句是_,_。第二部分 阅读(48分)(一)陋室铭(14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有仙则名 (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翻译下面句子:(4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3分) 1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分)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二)爱莲说(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2、本文选自 ,作者 ,是我国_ _(朝代)著名_家。(2分)1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实词。(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甚 3不蔓不枝 蔓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14、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 1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答: (三)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10分)2004年12月2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求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人类无关,但细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这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人类对这次大灾难年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1-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1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农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的居民只生活在高出海平面约一米的陆地。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摘自2005年3月28日语文报)16第三段说人类对这次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简要概括大灾难和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17第四段划线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一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19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分) (四)习惯成自然(10分)叶圣陶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再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20文章第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_ 21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_ _ _ _ _ 22第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分)_ _ 23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_ _ _ _ 三、作文:(50分)一年又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受伤私了赔偿协议书范本
- 卖鸡蛋店铺转让合同范本
- 2025新疆联建协议书
- 俱乐部定制物料合同范本
- 南阳服务员用工合同范本
- 代销合作协议书合同模板
- 人力资源外包工合同范本
- 卫生纸纸厂转让合同范本
- 介绍业务协议书范本模板
- 三人合伙美容合同协议书
- 投资占股协议合同
- 2025年铁路客运值班员(高级)考前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长周期材料在高压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
- 肿瘤患者VTE预防治疗
- 被迫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范本
- 米粉生产工艺培训
- 《poct院内培训》课件
- 副校长申请书
- 《GMP自检简介》课件
- 2025年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