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题报告.doc_第1页
比较文学论题报告.doc_第2页
比较文学论题报告.doc_第3页
比较文学论题报告.doc_第4页
比较文学论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参考从“重述神话”跨国联合出版项目谈起(中国比较文学2007.03)、重述的误区苏童碧奴批判(中国比较文学2007.02),结合经典、经典化、经典的重述等理论问题,综述分析中国神话的当代叙事,或者选取一个个案分析阐述自己对于经典重述问题的理解与看法。 一、 经典相关理论 经典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尔雅释诂、后汉书蔡邑传、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 黄曼君 文学评论2004(4)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童庆炳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 刘晗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蓝棣之从文学活动“四要素看当前文学经典的重构 董希文 中州学刊 2007年7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特雷.伊格尔顿 文学史中的经典建构 单永军2009年第4期(得出,文学经典是那些在一定时期奉为典范、具有权威性的作家或文学作品,它往往承载着各种道理,具有穿越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从头经典就永久地成为经典,它是一个不断地被建构的过程。)经典特性: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 舒开智,张丽, 阴山学刊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黄曼君 中国社会科学 2004/3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刘象愚 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试论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杨庙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月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和磊 文艺研 究 2005年9月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蓝棣之从文学活动“四要素看当前文学经典的重构 董希文中州学刊 2007年7月(总结为文学经典的特性:从其地位而言,具有典范性。决定其在文化场域中的影响广度与深度。很我时候一部文学经不成了一种文化代码符号,象征了其所在民族的思想文化内涵,其后述文本都会受其典范性的惠泽,有广阔的读者群,受众也有良好的文学审美基础。从作者创作层面上,具有创造性。主题具有丰富性(多重意蕴性),可从不同思想角度进行阐述。审美艺术性强。从读者接受层面上,具有无限可读性。包括历时性的和广阔的大众读者。从跨时空而言,文本具有流动性。我们通常说一部文学经典其价值是永恒的,其存在是超时空的,其实归根结底它是与时俱进的。这种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就是它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得到不同时代、地域的主流传播媒介的不断重构(可在不同时代加入当代元素进行经典重构)。经典建构要素: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 童庆炳试论文学经典化的外部因素 郭超 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4月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陈学超 2007年1月经典的解构与重建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刘象愚.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试论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杨庙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月 (上文经典的内部特性加上文学作品成经典的外部特性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的读者期待视野;传播媒介方式。)经典讨论阶段: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547页 陈太胜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文学经典的重构与文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陶明东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1月刘象愚.经典的解构与重建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得出,文学经典在中国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阶段:(1)1950-1970年代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确立(政治权力和文化意识形态标准)。(2)1990年代以后,文学经典在较自由的空间中重构。经典论争产生于西方上世纪70年代,理论界各种现代思潮盛行,在解构主义大潮裹挟下,年轻一代用怀疑与反叛来看待一切代表文化、权力(意识形态霸权)(中心)的传统东西,经典作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自然成为解构的目标。(后现代对现代进行以“戏说”“大话”等形式的解构)中国当时主要是对第一阶段以意识形态标准建构的文学经典进行解构,西方后现代主义以重述文学经典为文学表征的对传统、权力等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的思潮传入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急需在文化上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响应了欧美呼声。不论经典的“解构”,还是“建构”。其目的都是寻求传统经典在当下的缺失问题,以便弥补。)决定的经典重构的必然性。传统经典在当下危机及其原因: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语言中心地位的旁落。2文学经典的消费化趋势。3文学经典存在根基的消解。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 李芳“文学经典”在今天到底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首先,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看,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接受和淘洗的过程.文学经典并非先在的存在,而是有其产生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接受等多方面的背景,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所有的事物一样,文学经典也并非永恒的存在,必然有其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其次,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看,“文学经典”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的统一体,其自身内部特质的规定性是它存在的基础。只有当文学经典的思想意组、艺术品质等方面具有了超越一般文本的特性时,才可以进入“经典”序列.而和文学经典有关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社会典论氛围、读者接受群等,都有可能参与文学经典的建构.而且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越文学经典本身。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但同时,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文学经典”总是处在恒态与动态、短暂与永恒、解构与建构的矛盾统一之中。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 彭书雄 2010年5月造成文学经典危机与解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当代社会的语境变迁,与文学经典相适应的原有文化背景已发生了改变,或者不复存在,导致了文学经典与时代诉求的不适与脱节,这必然导致文学经典的生成危机与边缘化。二是建构经典的权力发生了改变。由于当代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精英权力和民间权力的上升,这种权力的改变也必将导致文学经典的危机与边缘化。三是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尤其是平面、肤浅、无深度、去中心与权威的特征,必然会加快文学经典的解构和“去神圣化”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文学经典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适应性(加上经典特性中的主题的多重意蕴性,使经典重构成为了可能。),故通过重新阐释与适应,文学经典终将不会消亡,它必将通过自我更新获得新的发展。刘生良,王荣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从文学活动“四要素看当前文学经典的重构 董希文孔莉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齐鲁学刊(加上,马列主义在中国作为人们的最高思想观,其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人们对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已深信不疑,人们崇尚物质,追求物质丰富与现实享受,以致精神空虚,找不到着落点,所以人们需要文学经典来安放自己的精神魂灵,但传统经典的审美意蕴和叙事策略已不再具有当代的因素。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快餐消费文化的社会,不允许人们有太多时间来读传统经典(很多是大部头著作,且语言、结构、意蕴层面晦涩难懂,在当代已过时或再无新意)人们迫切需要重构的经典文本。)决定了重构经典的必要性。经典重述作用(经典化途径):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黄大宏. 2006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所谓重写,指的是在各种动机作用下,作家以复述、变更原文本的题材、叙述模式、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意境、语辞等因素为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文学创作。重写具有集接受、创作、传播、阐释与投机于一体的复杂性质,是文学文本生成、文学意义积累与引申,文学文体转化,以及形成文学传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279究其事实,在文学史意义上,几乎所有文本都同时具有以自身形态原文本,及派生形态文学传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两种属性,因为重写作为一个现象与创作实践方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而重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的全方位互动过程。确立重写作为一种批评方式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派生文本与原文本之间互为镜象的对应关系。从创作角度而言,原文本是派生行为的参照物,派生文本与原文本之间的种种同异都体现着重写者的取舍态度,这无异于一种针对于原文本的批评方式。从接受心理而言,对某一对象的接受,总是存在着与某种参照系的比较,派生文本的参照系往往由原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历史、文化及思想背景,同类型、同题材的创作成果构成,在历时性的关系上,它们必然与重写者的当下情境存在差距,从而自然地形成对照与比较。准确地说,比较的行为、过程,乃至结果都会影响到接受态度与倾向的形成,反映在新的文本之中;在这个评定优劣、决定取舍的接受过程中,充满着批评的意味。从批评本身的角度而言,存在从出关系的文本也是值得关注的评价对象,在基于表面的同异比较的背后,包含的是认识与把握对象本质的的愿望,更使批评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认识活动,这实际上就是主题学的话语空间。事实上,重写者有时情不自禁地要对参照对象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此影响、干预公众的接受与批评倾向,这就更把三者结合于一体了。凡此种种,都使原文本具有作为评价依据的地位,从而成为一种评价尺度,这正是经典生成的主要原因。文学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续的审美再创造及审美阐释行为,即重写行为所造就的,它是有效发挥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播与接受效应的一个重要成果。首先,重写作为一种创作方式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比其他创作方式更强调接受的意义,派生文本与原文本的内在关联本身就是重写以接受为前提的有力证据。其次,接受性重写本身不免渗透重写者的评论与阐释目的。第三,持续的重写行为导致原文本及其派生文本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重写”概念的理论意义,即“重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对于被重写对象的评论与传播方式,与所谓独立发生的文学原创行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认为,只有结合原创与重写,才能更好地把握与描述文学史发展的动态状况。完整的中国小说史应是关于中国小说的创作史及其重写史的总和。一部完整的小说史既要体现小说以自身形态存在的历史,还要体现小说在不断的重写中存在与发展的历史。研究小说重写现象即作品间的派生关系,可以更全面、清晰地显示小说家及其作品产生影响与被接受的历史状况,从而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并有助于阐明文学史进程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重写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具有相互关联的三个要素,第一是重写者居于行为的核心,即指这种传播行为首先从创作角度得以体现,其义已略见上述。第二是派生文本,它是使传播作用达成的载体。通过重写,使原文本不仅以自身形态为传播载体,而且通过派生文本而获得更广阔的接受时空。第三是重写所选择的文体,当派生文本的文体相对于原文本发生变化时,也会对传播效果带来影响。通过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可以延续原文本的艺术生命,稳固强化原文本的文学地位,并且充当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以及沟通古今时代与不同阶层文化的枢纽。一再的重写实践不但使原文本的影响在历时性的接受过程中一再得到强化,一再以新的精神与内容更新旧作,努力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并把文本始终置于受众视野,使受众怀着重温旧情的预期心态接受派生文本,挑动一轮又一轮的接受热情,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播与接受互动。可发展性、可持续性不正是经典的基本特征吗?不仅被重写的文本往往已成经典,而经典又因此源源而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从创作、传播、接受的层面来论证重写促使了经典在大众读者中的形成与加固,阐述了重写使经典在文学史的继承与发展中确立。)试论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杨庙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月“文化研究语境中的“经典”口王金凤王淑芹文.史.哲2005.4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 李芳经典如何重述: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孔莉 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 互文性新论 李玉平 南开学报2006年 第03期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黄大宏. 陕西师范大学学2006年11月 从文学活动“四要素”看当前文学经典的重构 董希文中州学刊 2007经典重构过程是一个经典文本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过程,社会语境影响下的作者和读者作为最活跃的因素互为影响地参与了整个过程。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价值追求的异质化,作家“影响焦虑”下的颠覆冲动、时尚欲望化追求,读者求新尚奇、狂欢化效果的阅读期待以及时尚批评家的引导,导致了经典重构的世俗化、通俗化趋势。这是大事所趋、时势所至。因此,对文学经典重构问题进行研究,单纯从纯文学角度人手显然是不够的,毕竟经典确定、经典重构是一个社会文化事件,社会文化语境参与了这一进程。当然,单纯从文化角度研究,也有明显的不足,毕竟经典重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是作家创造文本的活动,必须立足于文学本质和文学活动的特征展开分析。这样看来,文学经典重构应该是一种立足文本本身的社会文化现象,既涉及纯文学因素,又离不开文学语境,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从活动的整体性(“四要素”)加以研究,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再阐释 李芳(所以,重写作家作为原经典文本的接受者与阐释者,重写文本的创作者,要求其:(1)吃透原经典文本;(2)掌握当代的社会、文化、经济潮流的背景知识;(3)明了当下人的精神诉求;(4)不断提升文学功底,扩大文学视野。重写文本做为经典文本解构后的建构,对原经典可用取舍+时代新元素的方法重写,取原文本中符合作者自己的文化视阈又代表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要素,舍弃与之相反的元素,再加上时代因素,包括两方面(1)主题意蕴多重化,做到开放多元,最好能把握时代的脉搏。(2)艺术审美高雅与通俗结合。艺术手法:结构严谨,描述方式多样化;语言灵动,富有时代气息,优美有张力。二、神话相关理论及苏童碧奴分析神话的定义: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 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 民间文学词典 插图本简明中国古典文艺辞典 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 中国文学大辞典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 中国谜语大辞典 图说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卷 神的消隐与人的流离“重述神话.中国卷”小说研究 吕铮陈建宪.神话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神话的诗学,叶莫梅列金斯基,商务印书馆1990年(指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它以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方式和主观幻想的形式反映远古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神奇、神秘、荒诞不经的特点,但却无一不是远古时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反映。借助想象力以形象反映自然与社会由于远古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的自我意识极为有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客观世界区别开。他们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同自己一样具有知觉、生命、感情、思想等。这反映在神话中,便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成为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形成了高度形象化和人格化的神话世界。最早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小说的源头和雏型。我国古代神话内容极为丰富,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多有记载,主要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以及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崇高精神,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神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而消失,但其叙人、叙事的艺术传统,被后世小说所继承和发扬。神话描述着一个与现世截然不同的永恒世界。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自身与永恒的世界深刻联结起来,以实现一种“神性生存”。 广义的神话是指神性生存中所有的观念表达方式,而狭义的神话则是指神圣叙事,是“各个人类共同体(氏族、部族、民族或国家)从远古时代起,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将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的神圣故事。”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期原始社会,对神话“不自觉”的状态将一直延续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还在创造神话。20世纪兴起的新批评方法常常通过对神话的破译以求探索人类心理与意识的深层结构。例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KG荣格提出原型概念,认为原型是神话得以构成的要素,如光明与黑暗、青春与衰老、死亡与再生等。由于神话内涵的丰富,因而引起多种学科与人们广泛的兴趣。)重述神话的当代意义:神的消隐与人的流离“重述神话.中国卷”小说研究 吕铮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 黄大宏 陕西师范学报.2006. 在“世俗”与“经典”之间关于“重述神话”的思考 周涛 民族文学研究2008.1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陈俊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05 叶舒宪人类学想象与新神话主义G文学理论前沿: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从珀涅罗珀记看神话重述的后现代意义 梁宇彬 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2期 蒋述卓,李凤亮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0-1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 杨瑶 颠覆经典重述神话解读H. D.诗中的古希腊神话女性形象 顾晓辉 2008年5月叶舒宪神话意象论“重述神话”中的多元声音以格萨尔王、珀涅罗珀记、重量为例 严卿 当代文坛2010年 1月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胡亚豳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神话如何重述 叶舒宪 长江大学学报 2006年02月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叶舒宪 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中国神话哲学 叶舒宪著现代小说中的“神话叙事” 叶永胜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2期尼采著、李长俊译悲剧的诞生第175、174页,湖南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神话的象征性决定:作家们试图以神话思维方式书写传统文化,用以解构理性思维的一元禁锢,还原人的自然心灵和本真生存。神话所内在的人类文化基因,决定了神话即便远离人类神话时代依旧“神力”无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诗性智慧,也为人类指明并提供了返归自然的航向与能力。这也就是神话不断为人类世代重述的根源。我们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所以可以超脱神、物而自行发展,神与物不过是供人需要的原素,及促人进化的工具而已。神话是取代理性、表达人类情感、述说现代人精神苦闷、理想与追求的最适合语言。因此在20世纪,文学艺术中的“再神话化”、“神话复现”,就是现代人关注自身、拯救失落的自由本性、创造力和生活激情的体现。人类可运用神话的象征性探寻和追问生存的终极价值,并诉诸文学,使人在文学中找回理性下失落的东西,净化人的心灵,静化人的灵魂。当代全球文化潮流要求:神话也是人类文化记忆的根本,其文化资源价值只是到了反思现代性弊端的后现代思潮的时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珍惜。重述神话中国卷小说外接全球神话复兴文化谱系,是人类对精神源流探索的尝试范例。在当前中国信仰迷失、文化断层的现状下,它们无疑是信仰重构与文化修复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连接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纯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关键点意义,是人类解决当下“技术理性强制”及“消费社会异化”之精神困境的有益尝试。【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胡亚豳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以上语句表现出神话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世风日益浮躁的当代更是如此。第一层面中神话的包容性不仅针对种族、国家或不同的意识形态,它同时也包含在多元主义社会中对任何“异己”的“他者”的包容。第二层面,凯伦从心理层面尤其挑出“同情心”,以此针对现代人的冷漠。第三层面继而深入,将神话所创造的“新的精神维度”看做现代人苦苦觅求的精神归宿。同时,面对当今社会盲目滥用自然所赋予的资源导致的生态困境,何以维持人类基本的生存,最终仍需神话将我们带回最初的源头,重拾对自然神性的崇拜。在方特耐尔和维柯的阐释下,神话不再是文明的“他者”或理性的对立面,反而成了文明之根和理性之源。随着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寻根思潮的展开,“神话复兴”也就势所难免了。“由于神话被越来越多地看成一种思维或想象的方式,而不再仅仅是一些有关古代故事的知识,神话在英、德、法、美和其他国家均被浪漫主义作家们急切地加以抬高。至19世纪中叶,在文学、宗教、语言和历史研究中,浪漫主义神话概念获得了引人注目的胜利”。维柯按照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特征,把人类文化史划为三个相连的时代:神话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在前两个时代中,人类有如儿童,还没有推理力,只有发达的感觉力和想象力,人人都是诗人,因为当时的思维主导模式就是神话的诗性类比。极强的包容性,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及艺术实践开拓了一个几乎无限的意义空间,人们在理性观念下所失落的一切在这里几乎都能重新找回。神话是取代理性、表达人类情感、述说现代人精神苦闷、理想与追求的最适合语言。因此在20世纪,文学艺术中的“再神话化”、“神话复现”,就是现代人关注自身、拯救失落的自由本性、创造力和生活激情的体现。只有一种环抱神话的眼界才能统一其文化。神话结构的超越时空性得出:神话的有效性是超越时空性,神话或其他经典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它拥有这种“潜伏了千年的记忆和热情”,体现在它所拥有的“召唤结构”,能够不断地召唤人们去接受,去重写,接受能够促进重写,重写也能促进接受,接受和重写可以形成互动。其实神话也是人类文化记忆的根本,其文化资源价值只是到了反思现代性弊端的后现代思潮的时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珍惜。新神话主义追求: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末期形成的文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纪之交西方文化思想的一种价值动向。它既是现代性的文化工业与文化消费的产物,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反叛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生活,要求回归和复兴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其作品的形式多样,包括小说、科幻类的文学作品,以及动漫、影视、电子游戏等”。新神话主义在兴起之初,影响主要在西方世界,到1990年代影响波及东方并形成大潮在文学、艺术、影视各领域都有所突显。新神话主义”是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解读原始神话,让“神话”处于一种鲜活生长的状态,可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充实进更多全新的神话故事与神话形象。而这种解读在文学领域里则具体表现为以“重述神话”为核心的小说创作。有必要指出“重写”和“改编”的区别。“重写”在很多时候都是原发、原生的,具有文学发生学的意义。而“改编”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特别是1949年以后,“改编”往往与权力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如十七年时期的“戏曲改编”。“经典化”和“世俗化”是可以互相渗透、彼此生发的,文学经典往往能够被多次重写,其经典性一定意义上正体现在它的不断被重写和接受的过程中,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有了“经典的世俗化”;另一方面,多次的重写也能成就文学经典,经典文本是在多次重写中完成的,这有时就表现为“世俗化的经典”。 )现代小说运用神话的方式: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叶舒宪 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现代小说中的神话 约翰怀特(JWhite)1971 现代小说中的“神话叙事” 叶永胜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2期现代神话对古典神话的处理方式有几种情况:一)直接引用神话原型意象或神话故事,把它嵌入到叙事之中,如西方作家在小说中引用圣经故事的原型意象,来构成象征和隐喻。这些嵌入的神话起到连接粘合情节结构、昭示主题的作用。二)将古典神话移植到叙事文本中,如百年孤独把圣经中的失乐园、出埃及、创世纪、洪水神话移植到作品中,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将圣经中的押沙龙神话搬到叙事中,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述,展现现代人类的生存境况,其神话主题的复现,深化了作品的意蕴。三)以原始神话为参照,套用神话故事的叙事模式,对其进行戏仿,象征性地表现现代人的软弱、鄙俗以及其绝望、孤独、无家可归的可悲处境。神话叙事是通过对时间的非历史化而形成的。现代神话叙事所讲述的不是现代社会的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现实,而是一种无史性的历史、超越性的经验、神话性的现实。当代神话重述缺失点:(以苏童的碧奴为例)(武翩翩:作家能否重新述神话,文艺报2006年9月14日。)徘徊在神话的建构与解构之间评苏童的新作碧奴付祥喜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白杨草:单薄的眼泪,南湖晚报2006年12月4日,第11版苏童在碧奴里犯错,新民周刊2006年9月15日评苏童碧奴对孟姜女传说的再叙述 黄雪玲2009年6月新乡学院学报 陈乾坤.把该做的都做好记碧奴的“朴实”营销J.显微市场,2006,(下旬刊儒学复兴与神话重述 詹玲 名作欣赏, 2009葛红兵、许道军:交汇互动交锋2007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评,探索与争鸣,2008苏童新作碧奴评论小辑 神话:如何可能被重述? 葛红兵,英罗芙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9月神话重述与中国形象重构 李永中 小说评论 20086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叶舒宪 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缺失原因: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叶舒宪 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重建历史语境的努力及其实践读苏童的碧奴刘阳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9月 怎样重述: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叶舒宪 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批评的剖析/(加)弗莱.N.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甲一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下的文学研究. 叶舒宪著苏童小说碧奴的缺失点原因及应该如何应对:1、语言华美刻意雕琢却冲淡了主旨,为了文学作品消费的商业需求。作者创作构思、写作与出版界销售上,不能以销售利润成为推动力,否则,传统经典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被商业炒作所利用,中华文明的古韵会由于追求作品的经济利益所践踏,这样作家不会也不可能重述出能再次成为经典的文本。2、用非解构的建构,企图原文本情节补充完整,反而使原文本的原意没有了,并且主人公名字一变,使读者读完新文本,对原文本的崇高意蕴和审美情怀没有了,不像是在重述经典,倒像是重写了一个与原文本没多大关系的作品。这样,不仅没有很好地阐释原文本,而且新文与原经典脱节了,不能使读者读完新文本而对原经典产生强烈的向往。3、结构松散。碧奴与文中一系列以神话方式变形了的动物这间是一种分散的游离状态,读完全篇只给人一种一个可怜人点点晶晶莹莹的泪水迷朦尘沙世界的印象,没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严谨结构。不仅如此,反而这种离散的结构使原来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悲壮崇高的形象和这种形象被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所符号化的的深刻内涵的所冲淡了,使读者读完全文不再有对孟姜女和平民百姓苦难命运的悲剧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读者不再有对暴政深恶痛绝的震憾感。4 、无神性。苏童用以前诸如我的帝王生武则天等小说的民间狂欢的方式建构神话,使神话失去神拥有非人力可达的张力,没有用神力来抒写人这个“小宇宙”内心精神层面的诉求,削弱了神话宽阔的想象张力,以致全文失去了神话“神性“的魅力。以孟姜女化名的碧奴面对深重的苦难没有神力,只有逆来顺受,用哭表达她对迫害自己的人的宽容大肚。这里的碧奴更符合一个神话原型中胸襟无限开阔、替万民受苦受难的美丽“地母”母题,像中国神话中的女娲,希腊神话中的盖亚形象,也有为人类盗火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受难形象。可是为什么苏童不赋予她神力呢?这是苏童致使的错误,这使得全文没有想象的张力,没有深刻的意蕴。经典重述因素:1新神话主义要求,经典升华人性,神话激发想象(灵感)的特性要求。2当代大众文化的建构方式。伴随着以金庸为代表的大众通俗文学经典化,以及当下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普及化,催生了以神话重述为表征的经典文学世俗化的新文学的生产、消费方式。3现代社会物质化要求。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文化更新的时代,经典建构的传统文化成了现时代人们生活的文化知识背景,经典成了永久创作的元素之一。当代物质横流,对于被唯物主义渗透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加之被儒家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当代的我们追求物质的享乐而逐渐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诉求,我们的精神亟待作为人类精神文化财产最根本体现的文学经典的补养。然而这个高效率的物质消费时代,要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捕获最多的信息,如果我们再去吸收传统的经典的精髓会浪费掉大量时间。而且多种元素刺激的多元文化的当今时代,需要传统经典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提升趣味性,通俗易懂,从而生发出更多的美学意蕴和艺术价值。应时代所需,经典重述早已是迫在眉睫了。而重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神话叙述的方式,即用神的超越时空性、跨越生死性来解脱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下的为追求物质满足欲望而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的束缚。维柯按照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特征,把人类文化史划为三个相连的时代:神话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在前两个时代中,人类有如儿童,还没有推理力,只有发达的感觉力和想象力,人人都是诗人,因为当时的思维主导模式就是神话的诗性类比。只有到了第三个时代即人的时代,抽象思维才发展起来,并让哲学取神话而代之,让科学理性压倒诗性智慧。神话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发挥人原始的创造力,刺激人们对当下事物进行形而上思考,迅速化解人们物质丰富却精神(审美层面)缺乏的矛盾使人们在繁华的时代背景下精神得到安静、纯化与升华。4文化全球化要求。当今世界,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