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社会变革与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docx_第1页
魏源的社会变革与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docx_第2页
魏源的社会变革与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docx_第3页
魏源的社会变革与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社会治理思想一、魏源的社会改革论魏源说过“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魏源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变化之中,要拯救清朝统治灭亡的命运,仍然照老样子办事是不行的;需要在不违反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不触动封建的社会制度的条件下在政治的条件下,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实行一些改良,革除一些弊政。要实行改革首先要打破因循守旧、默守祖宗家法的保守思想的阻碍,改变长期以来流行于封建士大夫之间的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把封建士大夫的思想从沉迷于训诂考据和醉心功名利禄的企图上转移到“经世致用”道路上。海国图志中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近代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以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魏源名垂青史的的光辉思想的闪光点。“夷之长”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从海国图志拟定学西方具体内容:1、设厂制造轮船枪炮从而发展军工;2 、采用西法练兵改造中国军队;3 、编精锐水师;4、 发展民用企业,制造民用货船;5、允许私人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机器。可见魏源已明确具体提出了发展近代企业、编练新式军队作为“强国”“御辱”的道路了。首先在海国图致中表现出来的反侵略思想和抗敌策略。魏源发挥老子道家和佛家禅宗的顺势而变的观点,他从掌握的大量资料事实中很明白地知晓中国目前的实力和武力很难与英国及西洋各国的坚船利炮相抗衡。因此他首先强调一个“守”字,然后才是“战”和“款”。“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先处于不可战胜的不败之地,再谋求胜敌之道。在当时国防条件之下,守正是当务之急,能守才能为功。在守的次略中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第一,“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诱敌深入”,以便“聚而歼之”这种战法与抗日战争时“口袋阵”相似,诱敌深入而“关门打狗”。第二,因为防海宜水战,不如多调内路兵,则是舍长用短,舍近求远,且兵丁有家室需要安定,行军途中需有粮食供给,战毕又要回原籍,县县传送骚扰百姓,而就近招兵买马则免了水战训练得无时;又免长途征调之累,国省民省-人和;本地人熟本地地形-地利。“最好的防守也是最好的进攻”。魏源的“守可谓由国情实际出发,活用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败胜”。海国图志虽有一些错误之处,但是瑕不掩瑜。终究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之作,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望远镜,开阔眼界。同时他的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被后来洋务派部分接受,后来传到日本,对日本明治维新思潮形成,也起了积极作用。二、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是忠君爱国,是提倡礼仪廉耻,是信奉先圣先哲,所以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以“礼”为中心的治世之道就是世界万物流于“礼”,在封建时代体现为礼制,曾国藩本人政治思想的核心即在于此。以礼治人,以礼自治,对外声称仁义礼治,实际则“外儒内法”,对农民阶级说以“礼”而约束使用,对敢于反叛怀疑者则严刑峻法,用真礼治理湘军,“用用恩莫如仁,用为莫如礼”,推行家规,营规,以封建纲常名教教育士兵,培育对封建皇帝的效忠,并且编写军歌来强化,从而提升湘军之战斗力,湘军的组成本来就是由很强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用儒教的精神带兵。首先,曾国藩很推崇“礼治”。曾国藩所说的“礼”实际是指维护封建等级制与封建统治秩序的纲常名教。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革命的浪潮冲决了封建统治的堤防,使封建纲常名教受到了空前沉重的打击。曾国藩在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其次,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其政治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君爱国,认为他在政治上所该努力的,便是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贤臣。他又认为君臣当推诚相见,不可稍有隔阂,做好“贤臣”的第二要义便是“爱民”,他曾说:“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这一点虽与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残酷行为有所冲突,但忠君爱国首先是他的精神主导,在实际情况下也有身不由己之时。第三,在那些同情农民起义的人眼中,曾国藩政治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充满了对人民革命运动的仇视。他十分强调用严刑峻法来残酷地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他认为“多赦不可以治民”,为镇压农民起义,他即使“得武健严酷之名”“亦不敢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早在湖南办团练时就以凶狠闻名,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也异常严厉、残酷。三、维新派的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王韬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以弢园文录外编最能反映其政治、经济思想。王韬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他在探讨君主制制度下的君民关系时,提出了重民思想,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治制度,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的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梁启超的文章文笔犀利,饱含激情,通俗新颖,富有哲理性。宣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严复也对封建专权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呼吁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创办国闻报,编辑国闻汇编,宣传维新思想。他的译著天演论在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际正式出版销行,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代表资产阶级的译著,以崭新的理论启迪了中国长期为封建主义所笼罩的思想界,”物竞天技、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当时及此后的主流思潮。他主张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理论 ,是其救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四、沈家本的法律救国论一、“会通中外”,收回治外法权治外法权是指一国基于国家主权对发生在本国的涉外民刑案件享有的司法管辖权。鸦片战争后,中英于1843年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是中国丧失治外法权的开端。随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治外法权进一步丧失。沈家本认为,对治外法权的丧失,论者一般认为这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结果,闭口不提或无视中国当时法制落后的现实。沈家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治外法权的丧失,“推原其故,无非因内国刑律之轻重失宜,有以酿之”。他进一步指出,西方各国近代以前的法律也极尽苛毒,但通过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和法制改革,以轻刑主义、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取代了野蛮落后的封建主义法律原则,使法律、特别使刑法趋向文明。而中国的法律,自秦汉以来,虽有变化,但其法残刑重的特点是坚持始终的。因此,他主张立法从轻,用法从宽,使中国的法律与西法“同一”,以图治外法权的收回。二、倡言平等,培育国民主体意识在其法律改革实践中,他将“倡平等”,培育具有近代主体意识的国民作为衡量自己法律改革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他主张种族平等,男女平等,禁绝买卖人口、蓄养奴婢。这些主张已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非常接近,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自然流露。沈家本的平等思想对于破除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封建枷锁,培育、树立具有近代主体意识的国民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是其法律救国思想的重要内容。三、倡言“交产”,鼓励人民自养沈家本主张法律应保障和鼓励各民族平等地进行经济交往。他批判了清律对有关限制旗民“交产”的旧制。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为了保证旗人的生活水平,以防止他们沦为贫民,从事卑贱的职业。但是,到了清末,八旗人口越来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