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盐津县豆沙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云南省盐津县豆沙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云南省盐津县豆沙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我要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我要体会文中典雅隽美、丰富多彩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重点: 1、我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我要通过重点段落的品析,体味语言的精炼。难点: 我能理解作者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观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作者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智慧”与“学问”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智慧”与“学问”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 , 家、 。2、给加点字注音。郤( ) 窾( ) 矻矻( ) 探骊得珠( ) 晦塞( ) 熔炉( ) 寸积铢累( ) 犀锐( )譬如( ) 开凿( ) 浮光掠影(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食古不化 矻矻 无关宏旨 犀锐 物竞天择 晦塞 鞭辟入里 4、从课文题目看,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5、从原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二、合作探究1、 阅读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2、课文第4段中提到“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说说什么叫作“有智慧的书”,什么又叫作“无智慧的书”?3、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样?4、作者在本文论述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 课堂检测: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远瞻(zhn)含蕴(x) 矻矻(k) B.烛照(zh) 大郤(x) 精髓(su)C.犀锐(x) 晦塞(si) 譬如(p) D.精澈(ch) 愈能(y) 慨然(ki)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1)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 ( )(2)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 深读课文(选做题)1、 者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