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doc_第1页
孟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doc_第2页
孟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全面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孟子其“仁政”思想的最高理想便是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他在孟子中系统阐述了以经济和谐为基础,以道德和谐为核心,以上下和谐为主干,以善政善教为两翼的“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这一理论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孟子为梁惠王解析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前提条件。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是实行王道的物质基础。这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和谐和社会和谐。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进入文明史以来的数千年中,人类依赖自然,接受它的恩赐,对她怀抱着崇敬、感激和畏惧,不敢有超越的非分之想。不违农时,尊重农作物生长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获得自然的赏赐;不在生命体的繁殖季节狂捕滥捞,就会使生命体得以繁衍生息;按照树木生长季节去有节制地采伐,才会有取之不尽的栋梁之材。只有尊重了自然,敬畏自然,感激自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会得到自然的慷慨赏赐,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自我和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目的和结果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无憾是人的自我和谐,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只有有了富足的物质基础,百姓的生活才能无忧,精神生活才能愉悦,所以无憾是人在养生丧死,安身立命过程中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感的体现。其三、社会和谐。社会成员自我和谐的政治保障来自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当统治者的统治政策顺民意,得民心,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达到社会和谐,政权稳固。当王道的物质准备充分以后,才能进而去实现王道之成,形成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孟子同样描摹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王道”即和谐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种桑养蚕织布,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孟子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人人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要有良好的文化条件。在人与人的和谐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孟子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通过对本文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孟子的和谐社会思想,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