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_品行障碍课件_第1页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_品行障碍课件_第2页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_品行障碍课件_第3页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_品行障碍课件_第4页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_品行障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品行障碍,教学目标 1、了解具有攻击性行为和说谎的幼儿的表现。 2、知道产生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掌握其矫正方法。 3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己职业的 情感。 教学重难点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说谎现象这两种品行障碍的原因和矫正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什么是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违反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出现说谎 、攻击、偷窃、破坏行为等。 68岁为高峰期,应注意及时防治。,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 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二、攻击性行为 (一)、表现 幼儿通常表现为发作性的暴怒、冲撞、打人、咬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 多见于男幼儿。 (二)、原因 1、当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时,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2、模仿学习。,BACK,20世纪50-60年代,班杜拉用”充气娃娃”做了系列实验: 首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向儿童呈现榜样行为 1、真人打充气娃娃 2、电影里真人打充气娃娃 3、打充气娃娃的图片 然后,让儿童单独与充气娃娃在实验室里。 结果发现,所有看过打充气娃娃的儿童,无论是哪一种,打充气娃娃的人数比没有看过的攻击性行为的控制组儿童中要多出2倍多。 这说明:观察过与未观察过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有明显的不同。,NEXT,BACK,(三)矫正方法 1、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既不姑息,也不可体罚,给予说服教育。 2、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挫折。,方法很多,关键是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BACK,班杜拉 让四岁儿童个别观看一个男性坐在充气娃娃的身上并拳击它的电影。在电影中攻击性行为结果分为三种: 1、攻击-奖赏型 2、攻击-惩罚型 3、无结果型 观看不同结果电影的儿童被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单项玻璃观察: 1、看攻击-惩罚电影的儿童显著少于其他两组儿童,几乎无攻击性行为。 2、而其他两组,都对其进行模仿,打充气娃娃。 当主试告诉回到房的儿童,凡再模仿儿童可得到果汁。其结果所有儿童都攻击它。 这说明:替代惩罚仅仅阻止新行为的表现,但没有阻止新行为的习得。,BACK,案例分析 案例一 迈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图想为玩具卡车修条路。贝利觉得这两个想法都不错。最后,迈克和贝利开始建城堡,斯图准备修一条长长的路。迈克对贝利说:“给我一块长积木。”贝利从地毯上拿起一块积木递给迈克。斯图叫道:“那块积木是我用来修路的。”说完,从迈克手里夺回了积木。于是,迈克用脚踢翻斯图搭建的道路,还要打斯图。 案例二 三个中班的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准撞我的车!”聪聪没有反应,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对聪聪嚷道:不准撞我的车!我要生气了!”聪聪还是不说话,他笑眯眯地招呼壮壮一起去撞。壮壮犹豫了一会儿,接受了聪聪的“邀请”。于是,聪聪和壮壮一起去撞乐乐的汽车。乐乐看到心爱的“汽车”被撞翻在地,气愤地拽过壮壮的胳膊,闭着眼睛就咬。,案例一 这时,老师介入了:“这儿发生什么事了?”斯图说:“迈克弄坏了我的路,他教贝利拿我的积木。”迈克辩道:“那不是你的积木。”斯图说:“我先拿到的。”迈克抓住积木不肯放,坚定地说:“可我需要它。” 老师把这两个男孩分开,说:“迈克,你能用语言告诉斯图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用争夺的方式吗?”迈克回答:“我告诉他我想要这块积木。”老师又问:“那他说什么了?他告诉过你为什么他不给你吗?”斯图马上说:“因为今天我是第一个拿到这块积木的。” 老师又对斯图说:“当迈克把积木从你身边拿走时,你感觉如何?你告诉过他那样做使你生气了吗?”斯图说:“我要发疯了。”老师表示理解:“是啊,要发疯了。当你感到愤怒时,除了抢夺积木,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诉我,你可以怎样做”斯图委屈地说:“我确实已经和他讲过了。”迈克有些激动:“没有,你没有!你只是抢它”斯图申辩道:“我没有。”此时老师插话了:“等一会儿。一个一个地说,否则我不明白你们在说什么。迈克,当斯图拿走积木时,你是不是想打他?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用语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况且,你们俩还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们俩为什么不相互说声对不起,然后,你们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了。看,像这样。斯图,你可以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是的,就是样。”,案例二 这时老师恰巧过来,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阻止道:“乐乐,你在干什么?”乐乐听见后就松开壮壮,低下了头。老师生气地指着壮壮胳膊上的小牙印,训斥乐乐:“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几秒钟的沉默后,老师接着说:“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时壮壮一言不发。老师又问:“怎么回事?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和壮壮都低着头,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壮壮的伤痕对乐乐说:“你看看,你都把壮壮咬出血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咬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乐乐低着头嗫嚅着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壮壮说对不起。”乐乐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壮壮道歉,说对不起!”乐乐停顿了几分钟后才抬起头对壮壮说:“对不起。”壮壮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乐乐说:“以后再也不许咬人了,听见了吗?”乐乐点点头。“好了,去玩吧!”,在这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及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的打架行为,而且都是通过提问介入的,但两位教师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美国教师调解的问话则指向双方幼儿,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体谅,并且启发他们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还提示幼儿采用“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的变通方式来解决问题,继续游戏。 后面那位中国教师调解时的问话是指向攻击幼儿,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方法是通过移情,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 不难发现,两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念:案例一中的教师关注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表达情感、解决冲突的方式,体现了她尊重儿童个性、力求公正的观念。案例二中的教师关注的是被攻击幼儿的伤势以及教给攻击的幼儿“打人不对”的道德观念,但没有教给他们体现这种道德观念的合适的途径。其实,幼儿打架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懂得进攻或只懂得退缩,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攻击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如果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面对冲突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否则便有可能重蹈覆辙,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BACK,NEXT,二、说谎 1、表现 说谎,也称讲大话、讲假话、撒谎、谎言、不讲真话、说骗人的话等,是指用不真实的语言来蒙骗他人的行为。 分为两类: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林肯说:“你能欺骗少数的人,你不能欺骗大多数的人;你能欺骗人于一时,你不能欺骗人于永恒。”这是多么中肯的话啊!,BACK,NEXT,各年龄段孩子说谎的特点 23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 34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时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经研究,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初次说假话,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发生。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46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BACK,NEXT,2、原因 (1)无意说谎: 三四岁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 如常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存在的东西,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2)有意说谎 功利的:生活中曾经讨好大人能获得表彰和奖励,有时为了得到大人的表扬,编出一些好人好事,或把别人的好事套在自己身上,如中班开始有,大班多一些。 防御性的:为逃避责备和惩罚而故意编造谎言。,3、矫正方法 无意说谎-孩子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成 人不该指责他们,只需让幼儿明白该怎么说就行了。 有意说谎-及时揭穿谎言,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 ,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后果。(可采用讲故事法,“狼来了”、“皮诺曹”) 成人应言传身教,树立榜样。,蒙台梭利说过,说谎是心理畸变中最严重的缺点之一。为了防止孩子说谎,成人首先要诚实、坦然、正直,真诚地对待孩子,不要为了成人自己而牺牲孩子的需要。,三、品味职业之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我们是老师,又是妈妈,我们拥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是妈妈就要爱孩子,是老师就要奉献自己!,BACK,NEXT,四、我的收获 品行障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