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诗的 声律、语言与修辞,第一节 唐宋诗的声律,这部分内容以占据唐宋诗歌主流地位的格律诗的声律特点为例,重点介绍格律诗的四声、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作用。,一、四声 1、何为四声 四声,是指古代汉语平、上、去、入的四种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那么,何为格律?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此解释并不准确) “格律”一词,最早用于律法与音律,唐人开始用以称诗。,宋末元初时期,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汉语的声调发生一些变化,音韵学称之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今人了解入声字,除依据中古时期的韵书外,还可以借助方言,如北方地区的晋方言,南方地区的吴、闽、赣、湘、粤、客家等方言。,入声字的韵尾都为塞音:p、t、k或,发音较为短促,明显存在气流阻塞的现象。 学习旧体诗词,须特别注意那些变成平声的入声字,如: 阴平:屋、昔、锡、贴、薛、泼、哭、黑、捉、剥、出、一、七、八、十、杀、札、说等等;,阳平:竹、熟、福、服、幅、德、决、觉、菊、族、轴、烛、国、学、琢、逐、独、狭、合、乏、石、活、勺、泊、局、毒、薄、节、择、革等; 上声:索、辱、铁、雪、血、法、笔、骨、渴、北、甲、掠、撇等; 去声:质、物、药、陌、屑、叶、洽、术、末、麦、裂、烈、热等。,诗词的四声中,除须特别注意入声字外,还要注意掌握一字多读或古今异读的情况。 (1)一字多读 骑,读去声时,为名词,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 读平声时,为动词,如陆游剑门道中遇雨:细雨骑驴入剑门。,思,平声,动词,思念;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 去声,名词,思想,情怀;如方干许员外新阳别业:莫羡高情求逸思,须防急诏用长材。 教,平声,动词,使、让;如王昌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 去声,名词,教化;如毛涣送澄上人还日本国:万里求文教。,(2)古今异读 其他如望、叹、过、看等字,虽今天读去声,但中古时期是平、去两读,而意义相近或相同。(今读平声的看除外)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无名氏春:绿桑枝下见桃叶,回看青云空断肠。 杜甫送蔡都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皎然题周谏别业:柳巷任疏容马入,水篱从破许船过。,元稹西归绝句: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李商隐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白居易代州民问: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杜甫夜宴左氏庄: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2、四声概念的提出和声律理论的构建 语音音调分为四声的现象虽然在上古汉语中已存在,但其发音规律的发现,以及概念的提出,却是在南朝时期。史载,齐永明时期,根据佛经翻译时音转的情况,发现汉语语音的发音规律,周颙著四声切韵(已佚),沈约著四声谱,明确提出“四声”概念。,周颙、沈约、王融、谢眺、范云等人,共同完成了由“四声”的发现到诗歌声律理论的建构。 南史沈约传载:“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一句或一联中,四声参差互用,赋予可供吟诵的文学以声韵节奏的美感,是诗赋、词曲语音规范的理论基础。声律理论的出现,使诗完全摆脱了音乐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因此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押韵(用韵、压韵、叶韵) 1、何为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押韵,就是在一首诗或词的一段,或一段的几句中,在一些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的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使诗或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这个押韵的字,往往被称为韵脚。,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流、楼二字韵母读音相近;苔、栽、来三字韵母读音相同,即韵脚。,2、押韵的作用和目的: 其一,用有规律的字串接全文,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如佛教典籍佛所行赞经是用五言无韵诗翻译的,试读其中几句: 往到太子前,各进种种术,歌舞或言笑,扬眉露白齿,美目相眄睐,轻衣见素身,妖摇而徐步,诈亲渐习远。情欲实其心,兼奉大王言,漫行婇隐陋,忘其惭愧情。,其二,相似或相近的声音在同一位置的重复,构成回环往复的美感。 其三,顺口、悦耳,易于诵记,便于作品流传和推广; 其四,韵脚的声音有时候可以起到烘托气氛、辅助情感的表达等作用。,一般地说,响度高的韵适于表现雄伟、豪放、开阔、欢快等感情,响度低的韵适于表达悲愤、忧伤或平和等感情。最典型的如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难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张志和渔歌子则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弹歌、诗经到后世诗歌,很少有不押韵的,即使如诗经句尾用虚字的例子,也可以找到押韵的印迹。如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君子,福履将之。,齐风著: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古诗中句子的末尾多虚字,所以往往在各句的倒数第二或第三个字上押韵。 3、押韵的方式,一般来说,诗的押韵都是在偶数句的末尾,但并不绝对。 (1)逐字押韵,一韵到底。如曹丕燕歌行,杜甫饮中八仙歌等; (2)三句一换韵。如元结大唐中兴颂:,嘻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寮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系晓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我卒前驱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4、格律诗的押韵 格律诗的押韵要求很严格:偶数句尾;押平声字;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同一首诗中韵字不能重复,等。 因为格律诗在唐代成为考试文体,所以国家统一规定了押韵的标准,从唐到清,格律诗的声韵依据切韵-唐韵-广韵-礼部韵-平水韵-佩文韵府系统。,平水韵中平声有三十个韵部: 上平声15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近代语音虽然变化很大,但因规定很严,通常人们押韵仍严格按照平水韵的标准,这就出现了一些今天看起来不太押韵的情况。 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平仄 1、何为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所谓平,即中古四声中的平声,其特点是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平声平道莫低昂”;仄是不平之意,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因有高低起伏的声调变化,故归入仄声。,平、仄两类声调在诗歌中交错使用,诵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显得富于音乐特色,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的作品因平仄声调的运用,还能起到辅助表达思想感情、深化诗词意境的作用。,二、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格律诗声调安排的基本原则是错综和谐而不单调,即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则必然产生平仄相间、平仄相对的要求,为了把各联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又有了粘的原则。,从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出发,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便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各联之间,平仄相粘。 在具体说明之前,还需要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一般说来,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近体诗以两个字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排列起来,只能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四种形式,末一字为单字,或平或仄,随句而定。每一节奏单位的第二字为节奏点所在,不能随意变更,具体而言,五言为第二、四字,七言为第二、四、六字,所谓平仄规律,就是针对这些节奏点而言的。,其二,偶句押韵,限押平声韵。相应地,奇句不押韵首句的末字为仄,不押韵;为平,一般入韵或用邻韵。后者也有例外,黄庭坚香炉峰:香炉不铸石陶甄,鼻不闻香眼见烟。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 甄是上平声十一真韵,烟和燃是下平声一先韵。,其三,一句之中的最后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或仄声,否则成为“三平调”或“三仄调”;一般来说,近体诗忌三平调或三仄调。 以上三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体诗平仄规律的基础。,首先,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启功先生曾以“平仄竿”的方式形容这一内容,即如一个可以无限延长的竿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从中任意截取五字或七字,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等;就构成“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格式了。,其次,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出句:(甲)仄仄平平仄 对句:(乙)平平仄仄平 需要注意处:1、偶数字(节奏点),绝对不能违反;2、绝不能违反“相对”的原则,否则为“失对”。,诗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复次,各联之间,平仄相粘。 意思是下联出句中偶数字的平仄必须与上联对句中偶数字的平仄相同。如违反,称为“失粘”。 出句:(甲)仄仄平平仄 对句:(乙)平平仄仄平 出句:(丙)平平平仄仄 对句:(丁)仄仄仄平平 乙、丙二句之间,形成粘的关系。,借助于平仄对应和粘合,形成诗句平仄规律的同与异,共同构成整首诗歌韵律的一致性与变化性。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饮琵琶马上催。 仄仄平平仄仄平 醉卧沙场君莫笑,“君”字之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来征战几时回。“古”字之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均为变化之处,三、律诗的格式(谱式) 以上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便是五言律诗(律绝)的基本句式;而七言律诗(律绝)的句式,则是在每句之前加两个相反的字节。 甲: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只要掌握上述三句话以及需要明确的事项,无论哪一种基本句式开头,都可以推出全诗的平仄格式。因此,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格式不外乎四种。,1、由句式甲推导出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白头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浑欲不胜簪。,2、由句式丁推导出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山色远含空,-张祜题 平平仄仄平。苍茫泽国东。松江驿 平平平仄仄,海明先见日, 仄仄仄平平。江白迥闻风。 仄仄平平仄,鸟道高原去, 平平仄仄平。人烟小径通。 平平平仄仄,那知旧遗逸,(此句三仄) 仄仄仄平平。不在五湖中。,3、由句式丙推导出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空山新雨后, 仄仄仄平平。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明月松间照, 平平仄仄平。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竹喧归浣女, 仄仄仄平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随意春芳歇, 平平仄仄平。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4、由句式乙推导出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牛头见鹤林,杜甫望 仄仄仄平平。梯径绕幽深。 牛头寺 仄仄平平仄,春色浮山外, 平平仄仄平。天河宿殿阴。 平平平仄仄,传灯无白日, 仄仄仄平平。布地有黄金。 仄仄平平仄,休作狂歌老, 平平仄仄平。回看不住心。,附:入声字的辨识,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北方人欲调平仄,须先认清入声,始可言格律。”说明辨识入声对于学习格律诗具有重要意义。 除个别生僻字外,入声派入平声的字约有600字,历来有很多学者探索记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查找工具书 常用的韵书,如诗韵、佩文韵府、诗韵新编等,都是依据平水韵的分部编写的,手持一册,方便检索。 一些大型辞书如辞源、汉语大字典等,则是按广韵分部,需要适当地注意。,2、利用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格律诗的平仄要求很严,在必须使用仄声字的位置,如果读如平声,这个字通常是入声字。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字、白字为入声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节、发为入声字。,3、利用语音的演变规律 李荣四声答问一文总结为: (1)凡b、d、g、j、zh、z六声母组成的阳平调字,皆入声字(鼻字除外),约二百八十多字。 (2)凡d、t、L、m、n、b、p声母跟韵母ie拼合时,皆入声字(爹字除外)。,(3)凡zh、ch、sh、r、k等声母拼合uo时,皆入声字。 (4)凡以e为韵母的字(除嗟旧读jue、瘸、靴外),皆入声字。 (5)凡d、t、L、z、c、s六声母跟e拼合时,皆入声字。 (6)la、fo皆入声字。 也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一些非入声字。,(1)鼻音韵尾非入。凡韵母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皆非入声字。如阳光、长安、咸阳等。 (2)uei韵非入。如危、垂、吹等。 (3)zi、ci、si非入。如咨、思等。 (4)m、n、l、r的阴、阳、上声非入。如妈、马、麻、拿、惹等。,4、利用谐音偏旁记忆 如,已知白、百、析、及等字是入声字,则分别以它们为偏旁的字大多是入声字。 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如作、昨、炸等都是入声字,但乍却不是入声字;噫、臆、薏、憶等皆入声字,但意字却不是入声字。,5、利用常用词汇记忆 如八月节、独立国、吸铁石、吃白食、白皙、白族、别集、剥削、博学、搏击、出格、合格、哲学、集合、结实、结识、结石、节食、石窟、歇息、失足、吸毒、习俗、血迹、压缩、叔伯、杂说、直觉、竹笛、卓绝、卓识等等,全都是入声字。,6、背诵一些押入声韵的诗词记忆 如柳宗元的渔翁、江雪,杜甫的北征、哀江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李白大车扬飞尘,李贺官街鼓,岳飞满江红,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等。,相应地,七言律诗也可以推导出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四种格式。(略) 四、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安排在一起,来表现一定的意义,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对仗是汉民族追求对称审美情趣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日常生活用语中就有很多讲究对仗的词汇,如保家卫国、崇山峻岭等,而骈文、四六、诗词、对联等文学形式,也以对仗为重要的审美追求。,对仗,是格律诗的要素之一,但并非起源于格律诗,古诗中已有很多对仗的句子,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又如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但这些对仗的句子远不如格律诗那样要求严格。,一、对仗的位置 1、对仗的常规:中间两联对仗 一般来说,在律诗的四联之中,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如杜甫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隐,昏鸦已满林。,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也就是说,中间两联对仗,是律诗最常规、最普通的形式。此外,还有多种位置的对仗形式。,2、首联对仗 首联可对可不对,并无硬性规定。如果首联采用对仗的形式,则必须是在中间两联对仗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首联对仗时,全诗实际上共三联对仗。如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3、尾联对仗 对仗不适合作结束语,故一般尾联是不对仗的,但也有例外。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对仗用流水对的形式,表达一脉而下、畅快淋漓的思想感情。 4、四联对仗,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般说,律诗的尾联宜放,诗意至此得以舒展;四联皆对,通常表现为诗人借此来表达郁结的内心苦闷,其效果是收,将感情收紧。,又如杜甫垂白: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 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 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 借以表达老而无成的慨叹。,5、一联对仗:颈联对仗 这样的情况极少,但仍有实例。如孟浩然早塞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二、对仗的要求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对,字面相对。前者好理解,毕竟要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但也因此与古诗中的对偶相区别;后者比较复杂,基本规则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而言,又表现为词性、词类、句式、结构相对。如王绩野望中二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树树与山山,是叠音词相对;秋色与落晖,牧人与猎马,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组相对;驱犊与带禽,是动宾结构的动词词组相对;返与归,是动词相对;皆与惟,则是副词相对。 又如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中二联:,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万顷穿银海,千寻度玉峰。 冰崖与风叶,屐齿与裘茸,银海与玉峰,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对仗;落与乱,穿与度,都是动词相对;万顷与千寻是数量词相对。,但词性相对的原则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不同词性的词语或词组,只要在句中的作用相同,也可以相对。郭锡良古代汉语下册:“用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解释,那就是: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可以看成是名词;凡用作定语的,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看成一类;凡用作谓语的,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看成一类,凡用作状语的,一般都可以看成是副词。” 由此可知,格律诗的对仗要求较为灵活。,如张祜题松江驿颔联: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先本是时间名词,迥本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状语,故可以相对。 王勃秋日别薛昇华颈联: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动词漂泊与形容词苦辛相对。 杜甫玉台观颈联: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州。 具有数量性质的名词群,与数词十相对。,三、对仗的技巧 对仗的技巧有很多,下面对律诗中常用的对仗技巧作一介绍。 1、工对 格律诗十分注重词语的对仗,尤以名词的对仗最为讲究,为此,人们将名词的种类作了细致的划分,出现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书籍。王力先生则名词划分为十四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 此外,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等,均自成一类,很少与其他词语相对。 工对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一小类词相对 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器物对器物,称之为工对。,如沈佺期杂诗之三颈联: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少妇与良人同为人伦类,今春与昨夜同为时令类,意与情同为人事类。 白居易余杭形胜颔联: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绕与拂,郭与城,荷花与松树,三十与一千,里与株,都是同类词语,字字相对,非常工整。,(2)习惯并称的词语 诗与酒、兵与马、人与物等,虽非同一小类的词语,但因习惯上被人们平列并称,通常也被视作工对。 如杜甫不见颈联: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虞世南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颔联: 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3)句中自对同时两句相对 杜甫春望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为地理类,草、木为植物类,各自在句中形成自对,同时又分别成对。 同样的例子还有王维汉江临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又如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颈联: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院与廊,凫与鹭,是句中自对;小院回廊与浴凫飞鹭又形成联中相对,其他部分,春与晚,为时令类名词,寂寂与悠悠是叠音词,共同构成工对。,(4)反义词相对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颈联: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元稹赠严童子颔联: 解拈玉叶排新句,认得金环识旧身。,相应地,如果同义词相对,则似工而实拙。如杜甫客至颔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与为都是为的意思,属同义词。这类的例子偶一为之,尚不要紧,如果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则形成诗歌大忌合掌。,如郎士元送钱大首联: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宋之问初到黄梅临江驿首联: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合掌减少了诗意的内涵,降低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故被古人列为诗歌大忌。,2、宽对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其要求比较宽松。 (1)词性相对 张谓送裴侍御归上都颈联: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刘方平秋夜呈皇甫冉郑丰: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2)半对半不对 一联之中,部分对仗的情形。通常不能出现在颈联。 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3、借对 借对又叫假对,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二字同音的特点而构成的对仗。相应地,借对可以分为借意义和借声音两类。 (1)借意义 利用汉字的多义性特点,诗句中表意时用甲义,而借其乙义(另一意义)来对仗。,如孟浩然归终南山颈联: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青阳是春的别名,尔雅释天:“春为青阳。”诗中用青阳为春来表意,同时用“青”的“青色”之意,与出句中的“白发”构成对仗。 又如郑谷鹧鸪颔联: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帝舜之祠。,(2)借声音 利用汉字的同音现象,多见于颜色对。 如借“清”为“青”。 杜甫野望颔联: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马戴送人游蜀颔联: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借“沧”为“苍”。 刘长卿松江独宿颈联: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 杜甫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颈联: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除颜色对外,也有一些名物对。,如孟浩然裴司士见访颈联: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借杨为羊。 杜甫恶树颈联: 枸杞因我有,鸡栖奈汝何。 借枸为狗。,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各有表意的独立性。但也有一种对仗把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使得十个字(五言)或十四个字(七言)成为表意的整体,一联中的任何一句独立出来没有意义,或表意不完整。这样的对仗就是流水对。,流水对构成的必要条件:(1)出句与对句在字面上形成对仗;(2)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相承而连贯,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李白春思颔联: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孟郊游子吟首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王维终南别业颈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典型的流水对常用连词串联上下句,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骆宾王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后者更同时运用了本句自对而两句相对、地名对和流水对三种对仗技巧。,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以其较强的艺术性,以及“畅而不隔,行云流水”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古人甚至运用流水对来调节全诗的气韵和节奏,使得诗篇更加灵动自然。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道出了流水对的意义和价值。,由上可见,古人对于对仗的要求非常高,但过分追求对仗的效果,也难免闹笑话。陈正敏遁斋闲览载,有李廷彦者献百咏诗于上官,其间有句云:“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官伤之,曰:“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是!”廷彦遽起自解曰:“实无此事,但图属对亲切耳。”,五、拗救 律诗中,平仄不合格律要求的字称为拗字。拗字破坏了诗歌平仄的协调性,相应地也出现了补救之法。这种现象就称为拗救。王力诗词格律解释为平仄的“补偿”。 拗救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相救,一字两救。,1、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有两种情况: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的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则第三(五)字要用平声字,以免犯孤平,句式变化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月光明素盘;杜甫九月五日:抱病独登江上台。,其二,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三(五)字用了仄声,则第四(六)字改用平声,句式也相应地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后者因非常普遍,人们渐视其为格律中的变格,而不再视之为拗救。,2、对句相救 (1)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六)字用了仄声,则将对句的第三(五)字变成平声,加以补救。两句的句式变化为:(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杜甫宴胡侍御书堂:暗暗书籍满,轻轻花絮飞;杜甫雨不绝: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2)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写成“(平平)仄仄仄仄仄”时,对句则要由“(仄仄)平平仄仄平”变化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杜甫夜雨: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楼钥游龙井: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 这也可以视作上种情形的变化。,(3)一字两救 两种拗字同时出现时,用对句中的一个字同时救两处,便成为一字两救。如杜甫促织: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难字既救本句中故字之失,兼救出句第三字得字之失;黄庭坚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能字兼救不字、喜字之失。,拗救,是格律诗平仄变化的特殊现象,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句式。如: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第二字绝不能拗,韵脚字不能拗,仄仄仄平平的第四字不能拗;另有一种情况不能成为拗救,如律诗中的对句中出现拗字,绝不能到下一联的出句去救,等等。,第二节 唐宋诗的语言特点,唐宋诗的语言问题,包括节奏、语法及词汇等诸多方面,本节着重介绍用典。 一、典故及其分类 典即典故。诗中用典故及前人成辞成语,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常用手法。,典故成语,通常有较早的出处和基本涵义,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每一个典故都积淀了某种特定的意蕴;读者由其简练的字面意义,可以深入到“事源”或“语源”的层面,会通古事今情,进而充分领略诗词作品的丰富意蕴。,按时代,典故可分为古典和今典。 我们通常所说的典故,是指“古典”而言的,即后代人用前代的典故。相对于“古典”的是“今典”。“今典”说,由陈寅恪先生提出,指诗人在诗歌中凝练地征引当代的重要时事,以对当代所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作出含蓄、委婉的评价。,今典的提出,是陈先生;而其使用,则早在古代诗人那里就开始了。如杜甫在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的长篇抒情诗北征中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就是针对唐玄宗在逃亡路上赐死杨贵妃之事,而将古典与今典合用的情况。,“今典”、“古典”虽然在时间上有前后的区别,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的“今典”到了宋代,就变成了“古典”;而在对“古典”的使用中,各个时代的诗人又都融入当时的时代因素,而成为古典、今典合用的基础。,按内容,典故又可以分为事典与语典两类。 “事典”,往往出自典籍中的某一故事,其来源可以是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语典”,则为前人经典性的语言,来源极广,无论经、史、子、集,其中的语言材料都可能被人们化用而成为语典。,二、典故的性质和作用 关于典故的性质,启功先生曾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用典是把事物压缩成为“信号”,即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或一项详细的理论)及其所蕴涵的意义,经过剪裁、压缩、简化等,做成一个小小的集成电路,放在读者脑子里,这样就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与其说典故是诗的特殊语汇,不如说它更像一种艺术符号。它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的美感内涵,在我们诗词传统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使诗词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使诗词显得典雅,富于书卷气,精致含蓄,意味深远。,典故的作用,主要有: 1、有助于说理。诗词说理,往往寓于形象和意象中,但也有用典的。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借典故说明一个道理:真伪正邪,需要时间的检验。,2、有助于修辞。用典不是修辞手法,但可起到修辞的作用,类似于比喻、借代;而其自身所浓缩的丰富的信息,又使它的作用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修辞。如李商隐无题四首: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内涵比比喻要丰富、复杂的多。,3、有助于阐发不便直说的思想。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以通过典故,曲折地予以表达。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上片借江南清秋的风光抒写词人怀念中原的愁恨。下片则连用三个典故表达抑郁难伸的悲愤情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分别用晋书张翰传、三国志陈登传、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典故,抒发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4、有助于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二句,用华阳国志中五丁杀大蛇开通蜀道的传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用日神羲和驾六龙车巡天的神话故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五句,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成句。,这些来源不一的典故,引发读者对蜀道自然环境的艰难和人事环境的险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认同诗人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由此可见,用典不是目的,它直接服务于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其最高境界应当是用典与诗意浑然天成。,三、用典的技巧 1、点化。 所谓点化,是指诗人在继承、借鉴前人诗句、诗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用典手法。即“因旧而益妍”。点化有几种情况:,其一,点化前人诗句。如杜甫宿江边阁之“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乃点化南朝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之“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只改动了四个字。对此仇兆鳌认为,杜诗有“点睛欲飞之妙”。由此来看,点化运用得高明,确实能起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其二,点化前人的句式。这类例子很多,比较明显的如:吕本中夜雨诗:“梦短添惆怅,更深转寂寥。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后两句用韩愈宿龙宫滩“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句式。这样的点化,只限于用前人的句式,而诗意完全没有关系。,3、点化前人的诗意。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2、翻案。 所谓翻案,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以达到诗歌创新的意图。 如杜甫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颔联: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杜诗用孟嘉落帽典。杨万里:“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翻案的类型: 其一,对历史人物、事件、典故翻案。 如李商隐贾生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王安石贾谊诗: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翻案,实际上体现了人的一种逆向思维。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翻历来赞颂项羽英雄气概之案。又如赤壁诗之: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则认为:“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愈醒。”,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往往又有现实政治的背景。如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二,对前人诗文的翻案。如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之“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黄庭坚题晁以道雪雁图却说“凭谁说与谢玄晖,休道澄江净如练”。,3、当家故事。 典故用当家故事,更多地用在四六文的写作中。如秦观除秘书省正字,以“启”谢馆阁诸公: 切观前史,具见敝宗。西蜀中郎,孔明呼为学士;东海钓客,建封任以校书。虽为将相之品题,且匪朝廷之选用。夫何寡陋,遽尔遭逢。 一为三国时秦宓事,一为中唐时秦系(自号东海钓客)事。,又范仲淹曾冒朱姓,后归本宗。作启曰: 志在逃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 用范睢、范蠡故事。 诗歌运用当家故事,唐代已有尝试,至宋更成为诗人显示个人学问才华,寻求诗歌创新的主要手段。,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所用典故皆张家事,且都与歌妓有关。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分别用张生、张祜(张建封)、张苍、张又新、张禹等人的故事。,过分地用典,则会造成诗意生硬晦涩,甚至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如苏轼雪后书北台壁: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对于罗列典故,堆砌成文的现象,宋人或称之为“獭祭鱼”,“掉书袋”;更有人直接称之为“沿袭”、“偷窃”。,如初惠崇有两联极自负的诗: 剑静龙归匣,旗闲虎绕竿;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前用司空曙成句,后用刘长卿成句,时人作诗嘲之:“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因此,我们对于诗词用典,应该区别对待。,第三节 唐宋诗的修辞特点,一、炼字 诗词作家非常重视对字句的锤炼,如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宋人卢延逊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以及韩愈、贾岛讨论“推”“敲”的问题,郑谷“一字师”的故事等,这些诗坛佳话,都说明古人对于诗歌炼字的重视。,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作诗在于炼字。如老杜飞星过白水,落月动沙墟。是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末后一字。酬李都督早春诗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色新。若非入与归字,则与儿童诗何异?”这是说炼动词。,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说老杜的诗“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及“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炼“何”、“且”与“岂”、“应”等字,是为炼虚词。“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贫”和“老”,是炼形容词。,炼字的目的在于,使整句诗富于艺术表现力,通过几个字,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如,杜甫洞庭湖: 东南吴楚坼,乾坤日夜浮。 岑参客舍: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诗中所炼的形容词,通常是其意动或使动用法,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能同时表达出动作及动作的结果。而诗词中的虚字,往往表示范围、情态和语气,杜甫“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既包含自谦、自负,又透露出牢骚不满等情绪。 此外,炼字还包括叠音词。或在句首,或在句中,或在句尾,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节奏感。其他如数字、象声词等。,二、神似 赵令畤侯鲭录卷八载,田承君云:王居卿在扬州,孙巨源、苏子瞻适相会,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花与桃李皆可用也。”东坡曰:“可则可,恐杏花与桃花不敢承当。”,举咏李白、徐凝庐山瀑布的诗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黑龙江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工程类)真题模拟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真题模拟试卷:面试职业发展
- 数字化玩法行为模式分析-洞察与解读
- 2025年中国无机阻燃化学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理论知识培训计划课件
- 精准基因治疗伦理-第1篇-洞察与解读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章位置与坐标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国考常州市劳动监察岗位申论题库含答案
- 2025国考保定市海关监管岗位申论预测卷及答案
- 2025国考海南民航公安申论大作文题库含答案
- 全屋定制经销商合同协议
- 2024年仁怀市辅警真题
- 知道智慧树有礼同行伴礼一生-大学生礼仪修养满分测试答案
-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3)小学劳动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胸腺-胸腺瘤课件
- 供管水员知识培训课件
- 学堂在线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章节测试答案
- 精细化学品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
- 彗星光谱分析技术-洞察及研究
- 涉案财物处置培训
- 颈动脉支架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