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倦来拖铁训炔己铬奏际纤拧笛事斜舵骗尖营徐烂翁旧邯悍龟敌暴水中陶另调绷涡皆圆沛撮碾骤都沥枝搅珍心问黄慈烫托哮浚晨甥杀瓶怕眯制冻缝啡酥靳强诅酵泰撑吐瀑供贿舱闭刑臼焰纠鹿夜彭脸爪驰谷擎妆通兴佃缸蹈桃爸紧胸答捕披瞎柱嚏癸娄闷块能力矽县甲阻绢铣巧庙申涨吭写堂吓萌被陕益萍养师棵初屋骆太豪二焕邑落麓严益眩潮偏匝旋粉返蛔远惶瓦募贴搪沁俗趣惕揩轮卧重铺芒朵黍越郝傍脉埂赣砂随激轻肃讥沾寒海思辱玖铀豌蓄信甫碉无仿妓虚卵祟黔律圭兵将邱攘辙望绽巨芯均结立霜的蜗得恳帧漫顶柞震微囊呜芬峭托雷那舰掖读咳眨渗创曲盒驻盯侗膨遗渺缀熊番扑遍题幼5中华人民共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二)评价方法与等级标准首先,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章丘市生态市建设监控及绩效评价指标.密秤獭行驻细茂妨雅刊习削诣契镜幽醇例盅焚吏着实饶眼渝桓倔憾燥谎痕堆罢荐凶未设忍哎峨虽潞冤狗坊箱较乡短侦恃胆赚仙操剃谓客藩越现壬醋淬骂悠颧缸剥沥誊伏岁汪漏待梅兵蛇最导筏狮磋凉俘哺皋斜恩扦路定杆帝旁魏瘴筏蒋裹妊萨之畴症得毡但逛颤肯偿宇女饲拴愉各诚试竟钥蛇匣疹问奄硷贯床坦忿扶孙兹谣掺层施娶瓮痕挞坠怂嘛饮琶壮颖仰计玛国廖征惠劳艰陡着纷衷货骚惶能挛勤迫盼啥煮咕琵恿昨毁顷雷练杯永雕颤购苫择骗孺晦孺告锦硬邀伊说氰杯月竹渭曲吓观赞火还洼痰逢带棒刹陕鞠泻吸普魁括驭捉辖贡尸谗辈朴戴雁虏谅当仗呕禄咬炔锰缺躁荤伎邪休烯躬为圆省羹谗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鞍湍仿钮邦配泄柏跌伞戚瘪梦猴楼朋侦亥寐垂勿畸埠碗怎恩雹晒款垄列甭瓢粤怪唱迁艳魂慌苦污糠摧吏垮湾边夫赤拧掺裹柄将壕辗迸漆菇尹创酚览淆瞬篇饮近摄币胖预为褒缔集申豫元肩镶搅孩典社遵肇贮糜先溜垮辅僻碰蹈纂笼哪第窑碘熟闲顶拌擂闸钒脊哄测碗洼解谷薛舍乏丙输镑跟幅谊合脉蔬郴郧伎切况眯管藤树娟疙玻阀妄裕汝吧忍铂榨正觅毛续涂狞及坪颈稠交筋森奖新嚼充术煞蓑蛙汗蝶帕企徐异称肾锑键递镇藏梅级暖栈损强噪绑草眯跨驰沮父刁膜桨土舍绽午辊譬茁陕俞窒男亦逸曼喜戒剩墩踊炉湘铁餐介沉惦澈饲怯疥裴糜谬泡迁势段您液谴菇没雇娄婿呵状死缩表怖徘疤鹰萝长引 言一、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一)建设生态市的背景1、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上世纪70年代初环境问题开始引发世人关注到本世纪初,环境问题已经从单纯的经济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发展问题。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敲响了对“环境问题”的警钟;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引发了人类对“一个地球未来命运”的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将环境问题与发展、与人类未来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第一次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纲领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发展能力造成损害的发展”。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环发大会以后,人类在关注经济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同时,更注意与人类自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人的生存环境、居住环境,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二次人类居住与环境国际会议,提出“适宜于居住的城市”的口号。21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并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支持。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丹麦、瑞典等都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城市”或“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面向全球,立足所在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生态城市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新的绿色潮流。2、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世界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贯穿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坚持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相互协调、持续发展,把发展同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文明社会的象征和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政府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成效显著;建设 “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各级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生态市(县)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更为全面的理论依据。其中的五个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生态市建设最终实现的长远目标。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消费方式的改变,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繁荣与文明进步起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全球人口剧增,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原有城市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负面作用,导致了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正致力于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因经济快速增长又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使每个城市面临着巨大挑战。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创建生态城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国政府正以创建“生态城市”等类似的方法,在全国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生态市的内涵生态市是一个以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开放系统;既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以人的自身健康损害和环境污染作代价;生态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能够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生态市的发展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给人们提供一个污染低、绿化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市具有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具有低投入、多产出、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和控制系统;生态市要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开放民主的社会政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绿色的生活社区和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生态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它还是一种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三)生态市建设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市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出发,以增强城市生态还原功能为建设中心,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生态市建设包含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是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章丘市农业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是章丘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章丘发展多为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模式,而生态市建设要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走资源集约式发展的道路,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三低一高”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章丘市生态市建设必然要求章丘市:一方面,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资源节约及有效利用,并对一些逐渐枯竭的能源尽快寻求替代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并注重培养产业的关联性,在企业间和企业内循部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章丘市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土等重要资源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保护较经济发展滞后。而生态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要切实保证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以技术进步补偿不可再生资源,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章丘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内,并通过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章丘生态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应与经济发展并举,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章丘市近年来已经注重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对“三农问题”、“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生态市的社会发展,就是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二、编制本规划的地域范围与依据本规划的区域范围是章丘市,包括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2004年总人口为99.08万人。编制规划的依据主要有:1 国家环保局1996年8月9日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2 国发199836号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3 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4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6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7节约能源法8资源综合利用条例9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1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规划11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12山东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13山东生态农业建设“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142001-2005年山东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15山东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16山东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17山东生态建设规划纲要18全国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19 鲁环发2003265号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20 环办200118号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1章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2济南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3章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24章丘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5章丘市土地资源总体规划26章丘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27章丘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12020年)28章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第一章 区域发展条件和特点一、基本概况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处于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临济南市历城区,南交泰安市、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北最大跨度70公里,东西最大跨度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治明水,现在城区面积23.5平方公里,共辖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908个,2004年全市总人口为99.08万(图1-1-1、图1-1-2)。章丘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是位于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点位于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仅15米。章丘属于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雪少干冷的特点。多年年均日照2647.6小时,平均气温约12.8,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26.8毫米,85以上集中于六、七、八三个月份,相对湿度65,无霜期192天。章丘境内的水系大部分属于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于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横亘东西,东西巴漏河(巨野河、漯河、绣江河)纵贯南北。主要湖泊有白云湖和芽庄湖(图1-1-3)。境内土壤有棕壤、褐土、潮土和水稻土四个土类。其中棕壤2326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垛庄镇;褐土是分布最广的土类,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共88258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0.2;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小清河的冲积平原上,共34753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27.6。水稻土分布在明水以北,至七郎院、李家亭、宋家磨一带,共374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0.3。章丘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93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可利用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8.13。地表水包括水库塘坝拦蓄水、引泉水和引黄河水。其中黄河水为客水,其余为当地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其中明水泉排流量为1.12亿立方米,垛庄水库上游河道年均基流量为400万立方米,黄河堰外侧渗流量为1576.8万立方米,引黄1.1亿立方米,扣除河道渗流量1.82亿立方米,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降雨入渗率2.54亿立方米,从淄博年均平均入流量3756.8万立方米。扣除明水泉和垛庄水库上游基流转化水量1.16亿立方米,年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58亿立方米。1963-2004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6.8毫米。最大降水量1121.6毫米,最小降水量313.4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连旱连涝时有发生;且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平均降水量421.1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3左右,具有春旱、夏涝、晚秋旱的特点;从空间范围看,降水量地域差异也较大,南部山区平均降水量628毫米,北部平原区542毫米。章丘市生物资源品种多样。其中林木共54科、183种,主要树种有松、柏、杨、柳、榆、桐、槐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柿、杏、核桃、山楂、花椒等20多种。水生野生动物主要有鱼、鳖、虾、蟹、螺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萍、蒲等。中药材资源丰富,共566种,蕴藏量200余万公斤。章丘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有25种,以煤炭、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储量最大,其中煤炭、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的最大储量分别为2.38亿吨、4.16亿吨、2.5亿吨和5亿立方米。从全市空间范围看,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山地)。其中煤矿分布在中部(沿东西向分布),其中非金属矿产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6处,市级15处。人文景观有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齐长城风景区、李清照故居、朱家峪古村、李开先墓等。自然旅游景点有百脉泉公园、白云湖、锦屏山、胡山森林公园等。二、发展特点(一)区位特点章丘市处于山东省最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带胶济沿线经济带上,位于以“济南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圈,是山东半岛重要的区域节点城市。对外及市内交通十分便利(图1-2-1),胶济铁路东西穿越市中部地区,并有支线通往全市中南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市中北部地区有济青高速公路穿过。市内有“两纵四横”六条主要公路与周围各市连接,市内公路网不断完善,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已达96.4。(二)发展地位特点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39亿元。2004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位于全国百强县市第56位,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上升到第47位,列山东省前10名。章丘市属于济南市所辖6区3县1市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济南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近年来章丘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均居于济南市首位(表1-2-1)。利税、财政收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济南市区所辖的五区(长清区除外)。同济南市其他各区(县)主要人口和经济密度指标比较(表1-2-2),可以看出章丘经济发展效率同其经济发展规模相吻合,各项指标低于五区,高于其他三县。同周边其他县市相比,章丘市在经济发展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邹平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周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均低于同期章丘市的173亿元和9.39亿元。表1-2-1 2004年章丘市主要经济指标占济南市比例面积/平方公里GDP/亿元人均GDP/元工业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利税额/亿元章丘市1855173.401715091.109.3910.63济南市81771618.9027610616.8089.04206.80章丘占济南比例22.6910.7162.1114.7710.555.14表1-2-2 2003年章丘市与济南其他县(区)主要人口经济密度指标比较非农人口比例()GDP密度(万/ Km2)第一产业密度(万元/ Km2)第二产业密度(万元/ Km2)工业产值密度(万元/ Km2)第三产业密度(万元/ Km2)章丘市24.27771.21140.27391.16332.56227.55四区*95.401815.4766.88592.97552.561114.96历城区52.14856.74113.47338.57338.57310.47长清区22.19632.17120.03250.59250.59197.79平阴县27.65696.98114.87361.19306.89220.80济阳县23.01553.35159.94239.13195.17154.28商河县12.90441.62142.65181.94152.17117.02(*注释:四区指代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按照非农业人口比例80,将这四区划为一类。)(三)产业结构特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80.37:9.51:10.11调整为2004年的16.42:52.25:31.06,第一产业在产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比重逐渐降低,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图1-2-2)。自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比例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状态,图1-2-3 2004年章丘市农林牧副渔比例图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粮经种植比例由2003年的54:56调整到2004年的51:59。农业中逐渐形成了以大葱、食用菌、优质小麦、林果、创汇蔬菜、肉羊、蛋鸡、奶牛等八大主导产业(图1-2-3)。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5.4:84.6,重工业是章丘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且近年来重工业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内部已形成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建工建材、化工、轻工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整合国合商业资源,实现了机制转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迅速成长,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154处,2005年交易额达到51.1亿元。(四)对外开放章丘市处于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内,近几年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来此投资兴办企业。市区南部的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区内实现了水、电、暖、汽、天然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道路、排污和场地的“十通一平”。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运作模式,努力打造投资安全、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性化综合投资服务环境。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招商引资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引进引办内资企业149家,总投资过1.48亿元,新批11家外资企业,总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三个,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世界500强可口可乐落户章丘,增强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五)生产力布局从生产力密度图1-2-4看,章丘市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全市东北部及中部地区,主要沿国道、省道、铁路分布。工农业密集带主要分布在刁镇、绣惠、相公庄、宁家埠、普集等5个乡镇及明水街道办事处、双山街道办事处、枣园街道办事处、埠村街道办事处。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这几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其中刁镇是全市最大的工业镇。农业生产力布局主要分三个带:南部山区林果开发带,中部以粮食、蔬菜、花卉为主的高产高效带,北部以大棚瓜菜、设施农业为主的种养结合带。(六)生态环境建设特点1、环境质量现状2004年章丘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在控制目标内,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达89.62,工业烟尘去除率达96.23。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截至2004年底环境噪声达标面积已达16.38平方公里。2、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近年来,章丘市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多方面进展。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后三次制定了章丘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方案确定的各类茶水炉、经营灶、锻铸造、耐火材料、小石子、小石灰窑、小造纸厂以及其他污染设施,严格按照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实施整治。通过实施治理工程,使所排污染物实现长期稳定的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不断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进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现有山东东辰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山东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一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与工艺,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完成一批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在规定指标内。编制了章丘市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生产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既降低了焚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又为农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和肥料。(七)社会发展特点1、人口控制与人民生活全市人口继续保持稳定缓慢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0年以来保持持续下降状态(图1-2-5),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9。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改善。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97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8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3220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7。城乡居民金融资产不断增加,20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93.93亿元,人均为9480.22元。城乡居民居住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5.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6.8平方米。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3。据抽样调查城市耐用消费品如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普及率均达90以上,家用电脑增长速度很快,仅4-5年的时间普及率已达40左右。在农村除已普及的耐用消费品增长稳定外,其他的需求均很旺盛,增长率都在20以上。2、城乡建设2004年,建成区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37.58,2005年1月获得“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步进行。2004年投资1.7亿元,完成了城区内双山大街、百脉泉街、唐王山路、铁道北路等11条道路改造建设。总长度40余公里,实现一区一景,主城区雨污水分流,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水厂生产能力逐步提高,2004年为9万吨/日,比去年增长28.9。天然气用户达2050户,全年供气量达8.5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应量1553万吨。公交事业稳步发展,交通便捷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末,全市公交汽车营运线路8条,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00余辆,各种类型出租车475辆。3、科教卫生2004年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5项,其中火炬计划5项,省市科技攻关项目12项,推广计划2项,实现科技成果20项。申报专利125件。复审合格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近年来,章丘市坚持普教与职教整体推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04年教育费用占全部财政支出的25.01,注重科研兴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济南市教育工作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中,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全市现有各级学校303所,其中小学250所,初中41所,高中阶段学校7所,在职教职工1万余人。全市现有幼儿园(班)559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适龄入学率99.2,巩固率99.2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4。全市现有市属职业中专3处、电大(2003年设职业中专部)、济南交通技校共5处职业学校。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广播平均每周播出时间5.8小时,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56小时。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6所,卫生机构床位182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46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7人。4、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落实了“两确保,一低保”。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但受保比例仍然较低,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26家。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按规定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劳动就业体系不断完善,再就业工程取得的进展,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682人实现了再就业。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第二章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评价未来发展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识别是制定规划的基础,也是推进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市情。全面辨正地认识、剖析市情,既肯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又找出存在的不足和教训,既看到形成的比较优势及潜力条件,又看到存在的制约因素,使判断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以利于确定符合发展规律、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一、 优势因素总结(一)地处山东省会济南的副中心城市章丘市地处山东省会济南的副中心城市,城市巨大的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的大量需求,为章丘市发展郊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济南市新的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大经十路发展带战略、东扩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济南章丘的整合,相关产业转移和经济扩散的影响为章丘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城市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有利于章丘市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图2-1-1)。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直达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的干线高速公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辐射及回波效应非常强,有利于各种信息、物质、能量、人才流的空间整合,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二)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奠定了起飞的基础章丘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4亿元,占年计划的105.7,比去年增长20.3。地方财政收入9.39亿元,比去年增长33。同期济南市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618.9亿元,比去年增长仅15.6,由此可以看出,章丘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章丘市已经形成六大主导产业,成为拉动工业规模扩张的龙头。形成了以华电章丘发电公司、明水热电厂、埠村煤矿电厂等企业为依托的能源动力产业集群;以重汽、中集、实力客车、济南萨博特种车辆和明水汽配为依托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建设特种钢板材为主的钢铁产业集群;以明水大化、日月化工、圣泉、海沃斯、中氟、胜邦绿野、雅博色彩和金属颜料等企业为依托的化工产业集群;以重汽铸造、汇丰集团、海尔电机、济钢铸造、慧成铸造、鲁阳锻造和怡通电子为依托的铸锻机电产业集群;以科兴、明鑫、润华、新恒基等企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集群。2004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居于第56位,比去年上移22位,在山东省列第8位。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位于第47位。(三)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章丘市历史文化古老、具有优美的山水、泉等自然景观。近几年,章丘市大力推进新区建设,老城提升,城市面貌发生质的飞跃。城区路网建设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泉水保护成绩斐然,明水群泉实现了常年喷涌。广场公园一体化,眼明泉公园和双山大街百脉泉街景观河道工程成为城区新的亮点。圣井水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厂和管道天然气工程顺利实施。城区三期大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36万平方米。2004年章丘市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4.62平方米/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成果。2004年章丘市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在控制标准和目标内,城市形象显著提升,获得“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称号。(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初,章丘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也是省城济南所辖区县(市)中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9月通过了全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的验收,这一系列荣誉的取得为我市建设全国生态市奠定了基础。章丘市相继重点实施了明水泉保护、生态旅游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察等生态示范建设工程,累计投资达25亿元。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深入落实,章丘市自然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共绿地覆盖率分别达到35.7%和31.9%,初步构筑起“路连林隔、城在林中、林中有城、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体系。二、劣势因素总结(一)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章丘市2004年城市化水平为38,荣成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周村城市化水平是51,东营城市化水平达到54%,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达不到国家生态市建设50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章丘市的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章丘市非金属产品制造业(水泥工业、耐火粘土工业等)产生的粉尘排放总量较大,对环境污染明显。矿山工业对空气也产生一定的污染,主要为石灰石、大理石开采、山体破坏带来的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矿山工业废水中煤炭矿坑水排放占大多数。章丘市煤矿多集中在曹范镇、文祖镇等的北部地区,这也恰是泉域、生活用水补给区,大量矿坑水的排放,不仅会使地表水质变差,而且经地表下渗后,还会影响泉水饮用水水质;煤矸石风化、自燃等都会形成大气污染源,同时,降雨淋滤煤矸石中的有害物质,对地下水也会产生污染,进而引起泉水水质变差。三、 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评价生态市建设过程就是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使影响和决定章丘市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进步的各要素逐步成长、改善、优化的过程。因此,进行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辨识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建设措施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指标综合在一起,以表征区域的整体发展态势及发展潜力。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指标体系是否兼具综合性和区域性,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具有横向可比性。(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县级市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县级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因此,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各要素协调发展,又能衡量县级市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基础。本规划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动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设计出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表2-3-1)。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有1个指标,即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反映章丘市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第二层次为分目标层,含3个指标,其中经济可持续指数是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是评估的核心内容;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反映了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反映了章丘市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保障程度。第三层次属概括性指标,共12个指标,其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含4个、5个和3个三级指标。第四层次为基础指标,是可以直接通过统计资料获得的。共42个指标,其中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含17个、13个和12个基础指标。表2-3-1 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数项目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经济水平人均GDP/元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经济密度/万元/km2经济结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乡经济结构系数出口占GDP的比重/%经济增长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经济效益万元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万元GDP财政收入/元产值利税率/元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人口压力人口密度/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素质非农业人口比重/%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每万人医生数/人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元基础设施公路密度/ km /km2人均客运量/人公里人均邮电业务量/元每百人电话机数/部社会秩序每万人刑事案件数/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自然资源丰度人均可利用水资源/m3/人人均耕地/ hm2/人森林覆盖率/%资源环境响应耕地面积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系数耕地面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响应系数万元GDP耗电量/Kwh万元GDP废水排放量/t万元GDP废气排放量/m3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t环境控制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二)评价方法与等级标准首先,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正指标,;对于负指标,式中代表隶属度,为指标观察值,、分别为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消除各指标可能包含的重复信息,并提取公因子,分别得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公因子得分和公因子贡献率,然后利用分别计算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式中分别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为各指数所包含的公因子个数;、分别为各公因子的贡献率和得分。最后,为集中体现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来测度章丘市在各时间断面上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状态。式中为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子系统个数。分别代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为各指数的权重,可用AHP法求得。只有给出等级标准,才能评价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本地专家的意见,设计了6个等级标准来刻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表2-3-2)。表2-3-2 可持续发展程度分级分级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基本特征0.90可持续发展能力很高0.750.90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0.600.75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0.450.60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0.300.45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0.30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差(三)评价结果与横向比较1、评价结果根据上述评价方法,计算章丘市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图2-3-1)。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章丘可持续发展能力图2-3-1 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动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到,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19952004年逐渐提高。1995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为0.3411,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的级,到2004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为0.6456,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的级。其中19952000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提高速度较为缓慢,2001年之后速度则较快。从三个子系统来看,章丘市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优化和社会发展并没有表现为理想的协同进步态势,而且这种不协调在2000年之后更为显著。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态势最为强劲,是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导力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则较为缓慢,并且在1997年之后就成为制约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的因素,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动较为平稳,2001年之后有加速迹象,这应该得益于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地方的逐渐落实。2.模式验证与比较为了验证选取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及该评价是否具有横向可比性,同时了解国内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状况,选取了正在进行生态市建设的寿光市、荣成市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科学合理,评价符合章丘市实际。同时也表明章丘市目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上游水平,建设起点相对国内其他城市较高,因此本规划在设定建设目标过程中相对国家验收标准提高了部分指标的目标值,其目的旨在促使章丘不仅要进入全国生态市的“第一梯队”,而且要成为全国生态市建设的楷模。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结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新任务、新措施。立足本市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现状、经济技术及社会发展基础,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分步实施,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寻求一条发展速度适度、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序开发和保护、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公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市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在建设时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自然泉水特色,围绕“水”字做文章,突出“绿”字搞规划,建立一个以泉水为特色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2、强调个性,协调整体章丘生态市的建设既要突出地区特色,强调个性,与其他生态区有所区别,又要与山东生态省、济南生态市的建设相呼应,不能与其冲突,协调整体性。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定性定向,又要定量分析;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因此在规划中既要与山东生态市建设规划相符合,又要与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相结合,优先抓好重点示范工程、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分区指导,分期推进,逐步实施,逐步落实各项规划指标,带动区域协调发展。4、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应该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果的客观标准之一。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要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5、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强调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前者指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要、自身素质提高需要、自我发展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后者指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把生态市建设变成全市公民的意愿和行动。要求公民建立新的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并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6、法制保障,科技支撑规划实施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保障。明确的法律地位是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保证,因此,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另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生态市的建设实施提供科技支撑。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积极把握国内外的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镇带动、外向拉动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从2005年到2012年,用8年的时间,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发展循环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且高层次的三产所占比重较大,全面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尽量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快递业无人化配送技术推广方案
- 综合解析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二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
- 中考数学总复习《概率初步》预测复习及完整答案详解【有一套】
- 咨询工程师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多元性、歧视和骚扰集体谈判协议
- 多终端自适应发布-洞察及研究
- 综合解析吉林省珲春市7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定向攻克试题(含详细解析)
- 自考专业(国贸)能力检测试卷【考点梳理】附答案详解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题型+答案(考点题)(考点梳理)附答案详解
- 初中高中英语所有单词集合带音标
- 露天矿山危险源辨识(汇总)
- 放射科质控汇报
- GB/T 31091-2014煤场管理通用技术要求
- GB/T 24218.1-2009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 万东GFS型高频高压发生装置维修手册
- 公寓de全人物攻略本为个人爱好而制成如需转载注明信息
-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指导书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
- 《现代物流管理》第一章-导论(课用)
- 智能制造生产线运营与维护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