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马树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规模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将从2 004年的566万增加到2 0l 0年的82 0万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也将进一步增加,以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要求。二是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在宏观发展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在职业学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推进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计划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全日制适龄学生的职前教育任务,主要是学历教育范畴。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终身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等等,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环境下,加快模式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规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1、在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上,要优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具有两个需求主体的鲜明特征。近几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与“普通高中热”现象,反映了教育与两个需求主体间的矛盾。技能型人才短缺反映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高考热”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在目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哪一个矛盾?从教育结构看,普通高中的连续扩招,将制约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从教育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职业教育成本高于普通教育,当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能均衡成本差异时,将影响职业教育积极性,加剧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因此,要优先考虑工业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优先解决产业发展与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矛盾,这是落实“科教兴国”关于加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战略要求。 2、在规模发展上,要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统筹。按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趋势,今后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将呈持续扩大的态势,预计2007年将达到800万人左右,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820万人。实现这一规模发展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要加强调控。从国际上看,很少有仅仅依靠市场来调节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成功经验。这是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具有“培养成本高、学生家庭层次低、就业回报率低“的特征,仅仅依靠市场调节,采取“高收费、低投入”对策,必然降低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设计有利的政策环境。目前拟实施的政策,一是控制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二是加大财政对职业学校教育的投入,三是强化就业准入政策的实施,四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待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 3、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上,要优先发展制造类专业,提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今后1 5年,我国将由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过渡,制造业从业人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我们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要求测算,中等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应从目前每年招收不足100万人增加到300万人左右,增长2倍以上,任务十分艰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教育的需求,今后一个阶段我国教育重点应由普及初中教育为主转向初中后教育为主,而初中后教育的发展应以职业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制造类专业为重点。因此,培养制造类的紧缺型技能人才是我国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拨款对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政策扶持,优先对制造类专业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这是教育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行动。另一方面,要鼓励在工科类高等学校开展制造类专业的职业教育研究,包括培养工科类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研究制造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加强工科类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制造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 4、推进职业教育学制的多样化,鼓励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职业学校要加快改革学制模式,鼓励长、短学制并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打开就业通道的基础上,为社会上的求学者搭建起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以“短、平、快”的培养方式加强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青年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概念要逐步由“适龄学生”概念转变为“注册学生”,从正规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接受职业教育的“注册学生”中,适龄青年与非适龄青年的比例将逐步达到1:1,突破学历教育模式的制约,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学校资源,为在职职工、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及其功能作用,使职业学校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要通过探索与沟通,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内容逐步得到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认可,使一批专业按照新的教学标准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加强技能培训,有效促进教学模式转型,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发挥职业院校资源面向全社会的培训功能。我国的职业院校资源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 5、依托城市职业学校反哺农村与农民,推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育。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推进期,预计到202O年将有2 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但是,这些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就业能力不强,当数量超过极限时,将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城镇化进程与城镇化质量。要推进城市职业教育向农村开放,加强对农民孩子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到城镇就业,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加强区域间的职业教育合作尤其是加强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联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源短缺的京津沪等地区具有教学资源、地理位置、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学生生源,扩大地区间的合作,突破地区界限,让中西部地区的生源到京津沪等地区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实现生源与资源的整合,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职业中学应转变单纯培养农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面向市场需求,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拓展学生的就业道路。在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中,重点开展短期的农业技能培训或外出务工就业培训,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就业技能设置培训课程,强化培训管理,改变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低技能、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的“二低一高”现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确保受训农民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效果。 6、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吸收各国的成功经验,创新具有国际化与本土化双重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合作办学,既可以引进优质的职教资源,更可以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模式与方式,提高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加快了职业学历教育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