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简史.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史.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史.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史.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论(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一般概念一、 何谓马克思主义文论定义:实践唯物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外延:马恩、列宁;东方;西马1、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语境的关系费尔巴哈、黑格尔现实主义文学和西方叙事文学(典型、阶级性、反映论和“诗言志”)2、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和人性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现实关系的总和”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心灵的辩证法(理念异化、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对象化异化(物质实践劳动)3、实践唯物艺术观表现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艺术)“人们必须首先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需要,然后才能从事精神的艺术的等活动”艺术的劳动起源说(鲁迅)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二、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属性(一) 社会历史批评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视角的多元化镜与灯作家作品世界 读者注释:西方文学批评观:模仿(亚里斯多德)反映(自然主义)(马克思、左拉)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唯美主义(波德莱尔)形式主义(文学性)文化研究(内外结合)(二)反映论(哲学认识论)例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文学的倾向性例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为政治服务注释:建国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文学为工农兵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阶级斗争(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政治服务(文革十年之政治风向标)(反右派如胡风)社会主义服务(新时期)(四)整体论研究视角1、文学和社会(非孤立主义) 文学和经济(不平衡)2、宏观研究方法论例如柏拉图优点:批评视野开阔局限:文学的外部研究三、关于马克主义文论体系的问题(一)马列文论系统说(前苏联、中国)例如:文学本质论(反映、审美反映、意识形态)文学发展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学构成论(内容和形式)(二)非系统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四、如何辩证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论(一)成就及影响1、西方模仿论继承发展亚里斯多德贺拉斯康德、黑格尔左拉(实证主义)丹纳2、典型观完善“诗比历史更真实”合式(古典主义)个性显共性“这一个”(黑格尔)典型(马列)“熟悉的陌生人”3、文学社会学发展外部研究4、前苏联和中国文论话语(概念、命题、思维方式、逻辑构架)反映、阶级性、人民性、审美意识形态5、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拓展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例如文论的批判性文化研究(二) 有限性1、 社会历史时代产物:西方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2、 现代主义文学之反动例如卢卡奇3、 社会历史外部研究视角文学研究视角多元化例如俄国形式主义、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4、 认识论、重内容轻形式反映论、语言即工具5、 文学研究他律性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科学主义美学)中国: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五、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文化研究关系(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社会、经济和文学关系宏大叙事研究例如典型环境、文学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二)文化研究:地方叙事例如后现代、形式主义、权力政治学(福柯) (二)马恩文艺思想发展阶段萌芽完整(半世纪);每一时期思想和整个学说相关,和特定时代之社会思潮、文艺思潮相关;一贯性和阶段性统一一、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中40年代初)(一)过程特点:1、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由唯心-唯物;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注释:共产主义起源:斯巴达、柏拉图 2、文艺思想浪漫主义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浪漫主义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如理想主义(伯恩大学期间)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德语作文)我们“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将永恒的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如喜爱浪漫主义诗歌爱之书(上下)、小说如韦斯特华伦伯爵(未来岳父)交流中产阶级议员、正直坦率、极有教养、英德拉丁希腊文、喜爱马克思、谈论思想及浪漫主义诗歌。亨利希.马克思“你是幸福的,像你这样年轻的人能得到这样的幸福是少有的。在你刚踏上人生的一个重要历程的时候就到找到了朋友。你能不能信守不渝,永远做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将是对你的才智和心肠,尤其是对你的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马克思“我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我已经完全没有耐心等待另一个机会来向您略表我的一点敬爱之意了。您对于我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证明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现实主义(柏林大学期间)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放弃浪漫主义诗歌接受后者;参加博士俱乐部;主持莱茵报;巴黎出版德法年鉴;决裂青年黑格尔派恩格斯:(25语言,12)音乐、诗歌美学精通独到,艺术超越马克思;1838年,不莱梅参加“青年德意志”文学运动(文学是时代精神传声筒);1839年转向青年黑格尔派二、形成阶段(19世纪40年代初-1848)1、马恩此阶段主要著作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马恩:神圣家族(184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2、主要观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美的本质、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创造神圣家族:评论“巴黎秘密”作品,批判青年黑格尔思辨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及人物塑造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观;人的活动和环境之辩证法;人物性格对环境依赖关系共产党宣言(1848马恩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组织-正义者同盟起草):马克思主义正是诞生;文艺观形成三、确立阶段(19世纪50年代-80)1、文学语境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材料;革命斗争需要2、主要著作马克思:导言(1857)序言(1859)观点:社会存在和意识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规律;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不平衡关系恩格斯:“给敏考茨基的信”:艺术典型观、艺术倾向性和真实性关系“致哈克奈斯的信”:文学真实性、现实主义历史使命3、主要思想:现实主义文艺观;文艺批评原则;典型中的个性和共性;人物和环境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诞生地1844年巴黎手稿“马哲、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诞生地”(一个世纪后1932年苏联出版) 注释:马克思在巴黎写作手稿相关背景:第一、巴黎生活卡尔与燕妮于1843、6、19结婚,1843年10月到巴黎,夫妻二人开始过政治流亡之备尝艰辛和充满自我牺牲的生活。(燕妮既是卡尔深爱的妻子,又是对儿女关怀备至的慈母,既是可靠的秘书和书信代笔者,又是富有智慧的顾问与战友。自工人运动兴起以来,有无数参加革命斗争的妇女忠实的同自己的丈夫并肩战斗,她们无私无畏乐观自信,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马克思夫人就是所有这些妇女的光辉榜样。)第二、社会背景自1789年至1794年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成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世界。法国心脏巴黎。资本主义矛盾充分暴露,如无产阶级遭受敲骨吸髓剥削,15小时以上工作,工资微薄,居住条件恶劣。启蒙现代性“自由平等博爱”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自1789年,法国是历次政治革命的发源地,许多国家民主派汇集地。1831、1834里昂纺织工人起义,两次无产阶级革命让马克思看到无产阶级力量。第三、异化现象金钱支配一切,阶级压迫严重,贫富分化剧烈。金钱拜物教:马克思断言,“私有财产”把人变得“愚蠢而片面”,货币成为衡量人价值尺度,货币可买卖一切,“把忠变成不忠,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有德变成缺德,奴仆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仆,把愚笨变成伶俐,把伶俐变成愚笨”。“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劳动失去自由创造性)。 注释:资本主义劳动使得从事雇佣劳动的人成为狭隘的经济角色;同时装配流水线使得人的劳动破碎化,从事丧失表达人的个性的可能性。马克思不把劳动仅仅当成经济谋生的手段,而是赋予哲学的人类学意义,即劳动可以彰显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和人的解放等同。劳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审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却成为被迫的、机械的、痛苦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第一节 手稿关于人的本体论思想注释:手稿代表了马恩的早期思想,即关注“人的解放”。此时,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尚未成系统,主要探讨“异化”问题。手稿的行文思辨性强,充满浓郁的哲学气息。因出版较晚,20世纪后引起轰动,许多人甚至认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灵感就发源于此,如20世纪70年代东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前苏联和中国“文革”后发起的人道主义大讨论皆是从中寻求论据,寻求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反对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压制。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一、“人” 的本体论考察 何谓“人”:人的本质是什么? 本色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资本主义社会被奴役的“人”是什么样子?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1、借鉴费尔巴哈的生物个体论费氏“爱就是情欲,只有情欲才是存在的标志”抽象的需求 马克思:“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评价:第一:生态论意义人的肉身生命来源和寄托于自然界,和自然界融于一体,和天地万物为一(来于自然,归于自然)道家“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妙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第二:生存论意义西方抑或中国思想:人由“大地”而生。生命是能动的(人和动植物之区别于石头、空气)第三:人还把自然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当做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评价:第一、人和自然宇宙苍生的依存既表现在肉体生命层面,还表现在精神世界。人和自然的关系至少有三:A:物欲功利:吃喝住穿行实践关系(以占有和消耗为目的)B:科学认识:自然科学理性认知(以把握规律为目的)C:感性欣赏:诗意精神快感审美体验(以无功利性的精神自由为目的)(保持距离远远的静观)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希腊人的“天地神人”和谐共处,互为近邻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第二、自然审美把自然大千世界视为人的欣赏把玩对象,如艺术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内容 西方:亚里斯多德:“模仿论”马克思:自然的人化利普斯:“移情”说卢梭:浪漫主义自然美康德:纯粹美中国:诗经赋比兴朱熹:“直言其事”;“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辞以引起所咏之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采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qi)蛴(q),齿如瓠(h)犀(x),螓(qi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儒家“山水 比德”审美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刘勰:“登山皆情满于山、观海皆意溢于海”(移情)文心雕龙宗炳:“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画山水序注释:味者,赏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人是社会存在物(超越费尔巴哈)“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自然属性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属人”的属性“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他们成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的,在这种抽象中,他们就是动物的机能。”马克思注释:人的生物性本能不同于动物,在于其受到社会道德、伦理习俗、法律等社会文化的限制,由此,人的吃穿住行饮食男女等才打上文化烙印。文化(惯例)非私人所有,而是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大众约束力。人的文化属性,是在特定社会中被建构之物。如人类两性婚姻由原始至文明之变革。基督教和古典文化之两性观念。如儒家之“礼”。“礼别异,乐和同”鲁迅先生文学与出汗(无抽象的自然人性,只有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人性,人性是被建构之物)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鲁迅全集而已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马克思结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评价A、现实的人的存在是指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饮食男女)B、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限制与联系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C、人在实现自己本质过程中生产和创造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人是非完成的,有待填空。文化价值即个性)D、人的社会联系不是反思的产物,而是物质关系的产物。E、审美是一种可分享的社会现象如美的标准的演变。第二节 艺术是人的自由生命活动确证一、 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注:“类”特性即物种属性。巴黎手稿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上界定人的属性,明显受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影响。(一) 人和动物的“类”区别人和动物作为种的“类”的不同特性:“动物也生产,但动物只生产自身,它的生命活动和它的自身是同一的”。“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能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能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规律来建造”。评述:A:动物全部生命活动是纯物理性(满足个体肉体需要即全部内容;与自然没有距离完全合一)。B: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既包含功利性又包含非功利性)譬如,蜜蜂燕子筑巢行为,受(群体或个体)繁衍后代需求支配,既非为美观,也非宗教、政治等目的。天下蜂巢皆相似,人的建筑则如春兰秋菊,各有各之个性。即人类的建筑包含多种目的和意义(实用、审美、宗教祭祀、政治等)(家居、神殿、金字塔、天坛。“三孔”)附注:清朝古代大门的门钉有严格规则,一是装饰,二是显示社会等级。皇家建筑是横9路,竖9路,共81个门钉。9代表阳数至极,象征帝王最高地位。对亲王、郡王、公侯皆有限制,“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候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百姓家一个门钉也没有。C:动物受遗传本能限制,仅关注特定的自然对象,范围固定,如饮食选择。庄子:“鹪鹩(jiaolia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D:人把整个自然界作为全面占有的对象人的自由表现在他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自然界束缚,和自然界保持距离,和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不仅仅通过身体,而且通过多种方式间接和自然界打交道,如语言、观念、情感。例如文学创作就是靠想象和不在场之世界打交道。自然界不在场,只有人能够联系,动物则非。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马克思:“人的普遍性正在于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丹麦搏兰兑斯:“我们观看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座森里面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主人怎样计算这薪柴的价值,一个植物学家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出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他作为风景的一部分效果如何”。(二)人的自由自觉的表现:主体性(谋生和乐生)1、自由:A:人把握世界的“道”,并支配改造自然(如基因和健康)认识B:人可顺从万物之“道”而实现超越(逍遥游)生存C:人可以审美非功利性对待世界审美及艺术2、自觉:动物凭借遗传本能,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如文学创作的目的性。(二) 人的生命活动出发点:实践(劳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A: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实践”B:“实践”并非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而是物质性生产劳动C:“实践”是根据人的意图和设想创造新的世界(人化的自然、文化的世界)注释:人和实践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把人能够有意识地把自然界人化和对象化,使得自然界具有属人的特点,(如审美层面的移情、拟人、比德)从而消除人和自然界的距离和疏远感。其他生命的活动和自然融为一体,人不是盲目顺从自然,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东西以适应自己。特别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的地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已打上人的活动烙印。动物无“创造”对象的能力,无“对象”世界,人可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对象”指可以被观照、理解、接受之物。非对象如对牛弹琴人通过实践将感觉、思维、意志、愿望、个性体现在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对象”即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确证。“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身、近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四)人通过实践全面实现自己的本质注释:人和实践的关系还表现在人的全部文化属性(人性)在实践中生成。如审美过程既需要美的对象,还需要审美的能力。审美的能力是在特定条件下历史地形成的。(艺术素养)“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1、人以全部的能力和对象发生联系人脑和五官感觉的存在使他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感官”,同对象发生联系。马克思注释:A:人的本真状态(未异化)应当是通过人身上的全部属性和外界打交道,而不是单凭算计、权衡等势利心把世界当成利用的对象。这才是人和自然界的各种创造性关系即人价值的全面实现。如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意识。B: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使得人把劳动仅仅当成赚钱或谋生之手段,使人变得片面化、机械化。自然界也成为“经济”利用的对象。批判剥削社会的单面人、异化、物化2、人的全部感受能力是社会历史实践(尤其物质实践)的产物“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马克思“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时序“文起八代之衰”苏轼注释:A:美的对象世界丰富性决定和塑造人的审美感受力如中西审美趣味的差异;古今审美风尚的变迁。悲剧与喜剧;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诗与词;巴金与鲁迅B:美和艺术的标准随特定历史文化而变迁史诗、小说、唯美主义、后现代;古体诗、白话新诗、现代诗胡适:院子里开着两朵玉兰花,三朵月季花红的花,紫的花,衬着绿叶,映着日光,怪可爱的没人看花,花还是可爱但有我看花,花也好像更高兴了我不看花,也不怎么但我看花时,我也更高兴了C:审美主客体互动的辩证法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二、艺术和美是人的自由生命的确证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艺术(美)创造与欣赏可表现“劳动”的本质:实现和观照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创造性。艺术的个性。(一)马恩关于艺术的一般界定1、艺术是特殊掌握方式之一2、艺术的唯物主义反映论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审美意识形态4、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二)人的生存论和艺术:自由超越性人从自然界超脱出来虽遭天罚,同时抑获追求自由的权利,艺术的创造性可表现之。1、关于“劳动”的定义:第一:非单存经济学范畴第二:非黑格尔“精神意识活动”如宗教、道德、法律、科学、艺术“劳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第三:包含经济学的人类学本体论概念“自由的生命表现”、“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内在的必然的需要”、“个人的自我享受”马克思2、劳动可满足谋生和乐生双重需要注释:艺术审美(精神劳动)属于劳动之一,可表现自己的生命并获得乐趣即“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人的无功利性活动如游戏、体育、审美等。(三)艺术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证明注释:本真状态下的劳动是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的境界类似于本真的劳动。因此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复现和观照。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第三节 劳动创造了美一、 劳动的对象化和美的规律注:本真的劳动是自由的,全面实现人的本性,其中包含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最终来源于人的创造,而非纯粹的自然客体。(一) 从“实践”观点看美的产生根源西方古典美学观(亚里斯多德、康德):美在于对象的“形式”,如对称比例、黄金分割尺寸旧唯物主义1、 西方古典旧唯物主义局限(包括费尔巴哈)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理解,不是把它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理解“所以结果竟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注释:旧唯物主义虽承认美的客观性,但把美的源泉归为直观形式,忽略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把美的源泉归为人的精神能动性(康德之情感判断或黑格尔之心灵),但只局限于纯粹精神活动。两者皆忽视人的感性实践(物质生产劳动)。2、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美学观美之根源和本质在于劳动实践!注释:实践唯物主义艺术观:美的客观性并非纯粹的物理形式,而是在于劳动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应当把艺术美当做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当做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二)劳动对象化和美(艺术)的规律美(艺术)之所以是美的根源既非游戏也非纯形式,而是和人有关,需要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根据。如色彩和装饰之美。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来源于人的劳动创造。因为劳动对象化的基本尺度之一就是美的规律。(1)何谓劳动的“对象化”?概念:“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马克思注释:劳动物化为结果和产品就是对象化。如一件艺术作品是作家辛苦创作劳动的结晶。性质:“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对人来说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对象成为了他自身”马克思注释:文学作品的个性即作家的个性显现。创作风格既是作品还是作家。“文如其人”。必要性:“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马克思注释:首先,人的人性与个性(人的本质)在没有物化为感性事物之前是抽象的,如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灵感、思想情感、技巧。只有劳动才能使得这些东西看得见,成为可以欣赏的对象。如宋代苏轼和唐人王维的作品。因为,人天生有一种对象化的冲动,即把自己的愿望、意志、情感、观念等外化为可见现实。(黑格尔)人有“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席勒)如托尔斯泰书写“情感”、韩愈“不平则鸣”、屈原“发愤抒情”说。其次,其他动物活动不属于对象化。对象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合目的性和规律性、自律他律辩证统一),其他生命活动属于无意识的本能。(2)对象化的一般规律 “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第一:艺术“美”和艺术“真”的统一美的“合规律性”评价: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传奇故事及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真实反映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百年历史。家族的孤独,民族的孤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的自由性表现在,人有智慧,可认识大千世界与万事万物的本真规律,可通过艺术手段反映世界之“真”。西方讲“逻各斯”,儒家重“诚”(诚心正意),道家讲“常” (不知常,妄作凶)。因此,经典艺术美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非率性妄为,纯属子虚,而是包含宇宙之真谛,生活之真理,(无病呻吟之赝品非美),包含“合规律性”。美的对象应当以“真”为核心要件。如优秀艺术品以真实反映生活为宗旨;抒情艺术表达真情实感;艺术境界追求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中国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夺天地之造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二:艺术美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美的“合目的性”评价:人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之艺术创造并非简单被动像照镜子一般反映世界,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掌握世界,其中包含诸多人的主观目的性因素。即审美对象包含人性的因素及能动性、创造性。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兴象”、“滋味”亚里斯多德“诗歌比历史更真实”西方近代美学“移情”观现代艺术之“象征”、“变形”、“魔幻现实”附注:尺度即标准古希腊:“万物皆有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是万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无物存在”(高而吉亚)A:物种皆有尺度(纯自然内在规定性)生物学意义:动物机体天生的自然比例大小等。B:人有内在尺度(社会历史能动性)基于社会历史实践形成的尺度:自觉的目的、意识、意志、实践观念等(3)对象化“美的规律”:审美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评价:人在对象化中把自身内在经验、趣味等物化为对象的规律,也是在物化中按照造型法则改造对象使之审美化韵律化活动。二、劳动和人的审美能力的形成(一)劳动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我在我的个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为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马克思注释:第一:艺术创造的快感来源于自我表现“发奋抒情”。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产生审美欣赏和享受、情感第二:人作为社会一员参与实践,劳动即社会本质对象化,劳动产品像镜子反映人的社会本质第三:审美感受和欣赏是社会性的(二)人在人化自然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当他通过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注释:第一:人的审美感觉于实践中形成、丰富、发展第二:人的审美感觉具有历史性“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第三:人的审美能力和自然同步发展“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注释:辩证看待客观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反对把人的自然看成一成不变之机械唯物论。(二)人类由“需要”之感觉走向“审美”的感觉1、美感能力不同于“需要”“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2、审美感觉需人本质对象化和从对象感受本质的感受能力3、美和美感形成都需要实践(非客观唯心非直观唯物主义)第四节 艺术审美和人的解放中西文化:拯救与逍遥(西人善谈拯救,中人喜论逍遥)中西艺术:自在与解放:(中国谈自然,西方论解放)艺术和审美带有全人类解放的性质(黑格尔、康德、席勒、马克思)一、艺术和审美是人的自由生命表现1、感觉解放是人性解放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感觉的“异化:“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他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它在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存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马克思注释: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动物感觉和欲望一致,人的感觉已高度精神化、形式化,首先和思想意识、道德、情感、信仰等融为一体,为精神所渗透。其次,摆脱欲望,关注形式(审美)。私有制使得人始终以势利之心看待周围,丧失感觉的诗意和丰富性。利用、占有。片面、迟钝。2、消除私有制和人的审美感觉解放:“私有制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这些感觉“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眼睛变成的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马克思注释:金钱拜物教消失,人性恢复创造性,人的感觉恢复丰富性,把自然当成审美的对象欣赏。3、马克思主义“感觉”解放论的涵义第一:人的解放人的被异化感觉复原为人性的感觉(精神感觉、审美感觉),重获丰富性。第二:自然界的解放自然界不再仅仅充当被剥削和掠夺的对象,重新成为人的感觉对象,成为确证本质力量对象。注释:人不再仅占有对象(功利性);看做感觉享受对象(艺术审美对象);前者自然界为单存有用性,后者自然界展开丰富性第三:自然界和人恢复本真的关系“自然界才能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而人也才能按照人的方式同自然界发生关系。”“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的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马克思3、感觉解放即审美的解放即人的解放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审美艺术是消除异化之灵丹妙药,是解毒剂。二、共产主义和审美的乌托邦1、人类理想的存在状态“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注释:第一:摆脱人的奴役(阶级压迫)和物(资本)的奴役第二: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之解放2、审美乌托邦“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注释: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回归本真,已全面的方式(功利和非功利)和世界打交道,自然界回归自身。艺术审美充分彰显个性,可满足理想和愿望,是真正人的活动,自由生命表现。在艺术和审美中,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完美统一:既显现人性光辉,又显现自然界的美。结语:第一: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对象化、劳动)是审美艺术的出发点第二:人的全面解放是艺术和审美的前提。第三:马恩文艺美学是“解放”的美学和美学的“解放”康德、黑格尔、马尔库塞第四:人类学“本体”论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灵魂第五:主体论美学强调人的能动性序言(导言)A:要点:阐述唯物史观原理;阐明文艺意识形态本质;马恩文论理论基础。B:背景:1857经济危机发生,手稿后继续研究“经济学”。伦敦弟恩街。C:燕妮:“你可能认为,很少的著作能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中写,而我能书写秘密的历史,它将揭示出无穷的忧伤、烦恼和不安。”第一节 文学艺术属意识形态,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一、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载于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注释: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结构整体第二: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合法性(观念形态之物非空产生、意识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历史、唯物地考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